期刊文献+
共找到569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中强地震前震频谱偏移特征分析
1
作者 李奎 张青远 +3 位作者 刘立霞 毛玉剑 张峰 周静 《山西地震》 2024年第1期17-22,共6页
运用前震或广义前震识别的频谱偏移法,以2013年1月至2022年1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生的M_(S)≥5.0中强地震的前震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其频率谱,分析新疆地区地震前震的频谱特征。结果表明,中强地震的前震中存在频谱偏移现象高达70%,说... 运用前震或广义前震识别的频谱偏移法,以2013年1月至2022年1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生的M_(S)≥5.0中强地震的前震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其频率谱,分析新疆地区地震前震的频谱特征。结果表明,中强地震的前震中存在频谱偏移现象高达70%,说明频谱偏移法对该区域的地震研究具有一定的短临预测意义;地震频谱向低端偏移的临界值为1.5 Hz;直接前震中,M_(S)≥3.5地震出现频谱偏移的概率达85%,M_(S)<3.5地震的频谱偏移现象较低;具有前震意义的地震,前震偏移率高低与后续中强地震的强度在M_(S)≥5.2时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趋势,由于数据量较少,认为这种正相关趋势可靠性不高,需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强地震 前震 频谱偏移法
下载PDF
新疆中强地震矩震级的初步研究
2
作者 冉慧敏 金花 李艳永 《内陆地震》 2023年第3期239-246,共8页
整理新疆地震台网2010年1月至2023年2月M_(L)≥4.0的623个中强地震波形数据,利用CAP方法反演得到相应矩震级,使用回归分析得到矩震级M_(W)和近震震级M_(L)之间的关系式为M_(W)=0.668+0.789M_(L),相关系数为0.841,标准差0.2724。回归的... 整理新疆地震台网2010年1月至2023年2月M_(L)≥4.0的623个中强地震波形数据,利用CAP方法反演得到相应矩震级,使用回归分析得到矩震级M_(W)和近震震级M_(L)之间的关系式为M_(W)=0.668+0.789M_(L),相关系数为0.841,标准差0.2724。回归的标准化残差近似正态分布,矩震级M_(W)和近震震级M_(L)呈正相关关系,表明在新疆地震台网日常工作中使用CAP方法测定中强地震的矩震级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强地震 近震震级 矩震级 CAP方法
下载PDF
2017—2019年松原地区4次中强地震前绥化台地电阻率异常分析
3
作者 于晨 卢军 +1 位作者 解滔 刘长生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14-324,共11页
2017-2019年松原地区连续发生4次5级左右地震,在此期间距松原地区约220km的绥化地电阻率观测资料记录到了一定的异常变化。为分析震前异常与地震的关系,首先以三层水平层状模型计算了测区介质的影响系数分布,发现绥化地电阻率“夏高冬... 2017-2019年松原地区连续发生4次5级左右地震,在此期间距松原地区约220km的绥化地电阻率观测资料记录到了一定的异常变化。为分析震前异常与地震的关系,首先以三层水平层状模型计算了测区介质的影响系数分布,发现绥化地电阻率“夏高冬低”的反年变形态与测区的Q型电性结构有关;之后采用断层虚位错模式,以2018年松原MS5.7地震的震源机制为例,计算了松原地区介质的变形特征,发现绥化台位于震前挤压变形增强区域,绥化地电阻率2个测道出现的下降回返变化与应力累积释放的变化形式一致;最后根据GPS数据推测,绥化台以西的地电阻率数据无显著异常,可能与东北地区的主压应变率自东向西逐渐减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绥化台地电阻率 松原地区 中强地震 断层虚位错模式 反常年变
下载PDF
晋北地区中强震前后构造应力场变化特征
4
作者 郭文峰 宋美卿 +2 位作者 杨世英 李玉铰 王霞 《山西地震》 2023年第2期1-4,共4页
基于1990年1月至2021年12月晋北地区中小地震的P波初动极性数据,采用综合震源机制解法反演晋北地区的综合断层面解。结果显示,震源机制解节面为EW和NE向,与晋北地区主要构造线一致;震源错动类型以正断型为主;主压应力方向为NE-NEE,仰角... 基于1990年1月至2021年12月晋北地区中小地震的P波初动极性数据,采用综合震源机制解法反演晋北地区的综合断层面解。结果显示,震源机制解节面为EW和NE向,与晋北地区主要构造线一致;震源错动类型以正断型为主;主压应力方向为NE-NEE,仰角较大,主张应力方向为NW-SE,仰角近水平,与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吻合。综合断层面解中,P轴方位与区域优势方位一致时,晋北地区可能孕育中强地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场 中强地震 晋北地区 综合震源机制解法
下载PDF
祁连山中西段重点地震危险区中强震短临前兆指标的初步研究
5
作者 王振亚 毛可 +2 位作者 孙景芳 李佐唐 郭新铎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1992年第S1期14-22,共9页
为了提取短临前兆异常,本文对河西重点区38套水氡,地电等观测资料(日均值或五日均值)做了一阶差分和五点剩余的计算机处理,将提取出的异常与相关的五次五级以上地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存在与地震——对应的确定性短临前兆异常,所谓... 为了提取短临前兆异常,本文对河西重点区38套水氡,地电等观测资料(日均值或五日均值)做了一阶差分和五点剩余的计算机处理,将提取出的异常与相关的五次五级以上地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存在与地震——对应的确定性短临前兆异常,所谓的短临前兆异常指标只能是概率性的,并对其提出了模糊对应率的表示方法。本文还初步给出了中强地震三要素短临预报的综合统计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兆异常 中强 地震危险区 短临预报 日均值 大地电场 中强地震 异常持续时间 短临异常 一阶差分
下载PDF
共和1994年四次中强震灾害评估
6
作者 叶建青 张瑞斌 《高原地震》 1994年第4期63-68,共6页
共和1994年四次中强震灾害评估叶建青,张瑞斌(青海省地震局,西宁810001)11994年9月4日青海省共和、兴海5.3级地震亚。亚地震基本参数和地震烈度发震时刻:1994年9月4日22时50分36秒震中位置:北纬... 共和1994年四次中强震灾害评估叶建青,张瑞斌(青海省地震局,西宁810001)11994年9月4日青海省共和、兴海5.3级地震亚。亚地震基本参数和地震烈度发震时刻:1994年9月4日22时50分36秒震中位置:北纬36”071、东经100。ill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和盆地 中强 土坯结构 兴海县 地震形变带 全新世 中强地震 次地震 人员伤亡 分布特征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中强地震前的地电场变异及构成解析 被引量:46
7
作者 谭大诚 赵家骝 +2 位作者 席继楼 刘大鹏 安张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75-885,共11页
青藏高原及邻区的地电场常态波形存在场地的选择性现象,场地的岩石结构、裂隙及裂隙水、构造活动等因素影响地电场的常态波形,较大湖泊有助于附近出现TGF-A波形,在第四纪沉积层较厚、岩石含水度高和透水性强的地区多出现TGF-B波形,而构... 青藏高原及邻区的地电场常态波形存在场地的选择性现象,场地的岩石结构、裂隙及裂隙水、构造活动等因素影响地电场的常态波形,较大湖泊有助于附近出现TGF-A波形,在第四纪沉积层较厚、岩石含水度高和透水性强的地区多出现TGF-B波形,而构造活动剧烈的基岩山区易出现无日变形态的地电场.该地区中强地震前,地电场的短临异常存在时间上或同步或有十余天差的丛集现象,而在空间上可分布于该区多个断层附近,表现出离散现象,这种时间上丛集、空间上离散的现象是该区域地电场短临前兆特征.引入Σ-Δ求和方法从地电场观测数据中解析出自然电场通常的稳定性,说明了中强地震之前部分地电场的背景值跃变是一种自然电场变化现象;建立潮汐谐波振幅比TA值的概念及计算方法,从定量角度说明了青藏高原地区TGF-A、TGF-B和无日变波形的潮汐影响在逐次降低;使用一阶差分ΔE方法,解析出地电场分钟数量级的高频电磁成分,通常这种高频突跳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随机性、有限性.三种不同的分析方法,从地电场的构成中解析出自然电场、大地电场和高频电磁成分的特征,为地电场的物理解析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上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中强地震 地电场 变异 物理解析
下载PDF
2013年吉林前郭—乾安震源区中强地震矩张量反演与区域孕震环境研究 被引量:35
8
作者 吴微微 杨建思 +6 位作者 苏金蓉 杜文康 高瑜 郑钰 田宝峰 刘莎 吴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541-2554,共14页
2013年10月31日11时03分,在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发生M_S5.5级地震,11时10分,震区再发生Ms5.0级地震.截止2013年11月23日,吉林前郭-乾安地区(本文统称为前郭-乾安震源区)已经发生Ms5.0级以上地震5次.虽然震源区外围中... 2013年10月31日11时03分,在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发生M_S5.5级地震,11时10分,震区再发生Ms5.0级地震.截止2013年11月23日,吉林前郭-乾安地区(本文统称为前郭-乾安震源区)已经发生Ms5.0级以上地震5次.虽然震源区外围中强地震活跃,但在前郭-乾安震源区内,据历史地震资料记载,仅2006年3月31日在距离本次地震序列以西8 km处发生过一次乾安、前郭交界Ms5.1级地震.除此之外,距离震源区90 km处,曾于公元1119年2月发生过M6.7级地震.为了更好地认识区域孕震环境,本文利用吉林、辽宁、内蒙古以及黑龙江数字地震台网的三分向宽频带波形资料,建立了适用于这些台站的分区速度结构模型,反演了2013年10月31日-11月23日前郭-乾安震源区M_L≥4.5级中强地震的矩张量解.结果显示,几次中强地震均呈现逆断层兼少量走滑性质,其中NW走向的节面Ⅰ为此次中强地震序列的断层面,发震断层的优势走向集中在320°左右,优势倾角分布在38°-65°.根据矩张量反演结果,结合地震序列重新定位(郑钰,待发表)后的空间分布情况,我们推测此次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可能是震源区基底深部一条NW向隐伏逆冲断层,这条断层延伸至地表的位置可能位于震源区北侧靠近124°经度隆起带附近.此外,震源区的发震构造和浅部应力场可能是在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产生的挤压应力场背景下,受控于郯庐断裂带右行走滑的次级应力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矩张量反演 中强地震 地震断层
下载PDF
霍尔果斯泥火山活动与新疆地区中强以上地震活动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3
9
作者 高小其 王海涛 +7 位作者 高国英 高歌 王中道 陆明勇 桑丽荣 杨晓芳 郭卫英 许秋龙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64-472,共9页
基于1991—2006年间对新疆霍尔果斯泥火山的系统观测,初步发现了泥火山活动与新疆地区中强以上地震的活动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且对预测未来地震的发震时间及震级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能对泥火山的动态进行长期监测,会得到更加有研究意... 基于1991—2006年间对新疆霍尔果斯泥火山的系统观测,初步发现了泥火山活动与新疆地区中强以上地震的活动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且对预测未来地震的发震时间及震级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能对泥火山的动态进行长期监测,会得到更加有研究意义的资料;并认为泥火山具有一定的映震性能的原因可能与该泥火山处于中强以上地震活动的近震源区、构造上处于霍尔果斯背斜轴部及泥火山物质来自地层相对深处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火山 中强地震 脉冲现象 新疆 霍尔果斯
下载PDF
地下流体中强震源兆、场兆和强震远兆特征及其物理成因 被引量:41
10
作者 高小其 许秋龙 +3 位作者 王道 李艳萍 崔勇 范博勤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81-88,共8页
初步分析了乌鲁木齐 9、1 0号泉地下流体中强震源兆、场兆及强震远兆特征。结果表明 ,中强震源兆具体表现为震前 1~ 2年观测点的绝大多数主测项出现同步性高值异常 ,临震前可能出现转折或反向 ,震后恢复正常 ;绝大多数中强震场兆则表... 初步分析了乌鲁木齐 9、1 0号泉地下流体中强震源兆、场兆及强震远兆特征。结果表明 ,中强震源兆具体表现为震前 1~ 2年观测点的绝大多数主测项出现同步性高值异常 ,临震前可能出现转折或反向 ,震后恢复正常 ;绝大多数中强震场兆则表现为观测点仅有部分测项出现短期异常变化 ;而强震场兆则表现为观测点少数映震性能较好的几个测项出现同步性较好的中期前兆异常 ;强震 (群 )远兆则主要表现为个别映震较好的测项出现前兆异常。并对震兆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流体 中强地震 地震前兆 新疆 映震性能
下载PDF
10余年来甘肃省中强地震的发震构造特征 被引量:28
11
作者 袁道阳 何文贵 +3 位作者 刘小凤 郑文俊 葛伟鹏 刘兴旺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35-241,共7页
归纳总结了1995年以来甘肃省所发生的9次MS5.0以上破坏性地震的发震构造特征,综合分析了其共性和个性特点。结果表明:所发生的中强破坏性地震大多位于活动性较弱的次级活动断裂带上或主干活动断裂带边缘,其分布具有时间上的分段性、空... 归纳总结了1995年以来甘肃省所发生的9次MS5.0以上破坏性地震的发震构造特征,综合分析了其共性和个性特点。结果表明:所发生的中强破坏性地震大多位于活动性较弱的次级活动断裂带上或主干活动断裂带边缘,其分布具有时间上的分段性、空间上的分区性和迁移性特点,并具有从山前向盆地内部扩展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强地震 发震构造 甘肃
下载PDF
2001年云南中强地震序列震源参数 被引量:13
12
作者 叶建庆 苏有锦 +5 位作者 刘学军 蔡绍平 蔡明军 秦嘉政 付虹 金亚夫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5-123,共9页
20 0 1年云南省共有 7个地区发生了MS≥ 5 0级的中强地震 ,其中 5≤MS≤ 6级地震达 9次之多。本文利用昆明区域数字化地震台网记录的云南 7个地区中强地震序列的 76 5个地震波形资料 ,应用Brune模式给出了7个地震序列震源参数结果 ,并... 20 0 1年云南省共有 7个地区发生了MS≥ 5 0级的中强地震 ,其中 5≤MS≤ 6级地震达 9次之多。本文利用昆明区域数字化地震台网记录的云南 7个地区中强地震序列的 76 5个地震波形资料 ,应用Brune模式给出了7个地震序列震源参数结果 ,并讨论了各序列震源参数和地方震级的关系 ,拐角频率与应力降的时空强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报 中强地震序列 震源参数 云南 应力降 2001年
下载PDF
基于锁核酸探针的双重荧光实时RT-PCR检测方法鉴别新城疫中强毒株与弱毒株 被引量:8
13
作者 秦智锋 刘建利 +10 位作者 卢体康 林庆燕 吕建强 曹琛福 阮周曦 曾少灵 陈书琨 廖立珊 孙洁 张彩虹 花群义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19-723,共5页
为鉴别新城疫病毒(NDV)强毒株和弱毒株,本研究建立了基于新型锁核酸(LNA)探针的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Duplex LNA rRT-PCR)。该方法针对NDVF基因裂解位点设计了两条新型LNA探针,通过对11株NDV株进行大将军脂duplex LNA rRT-PCR检测方... 为鉴别新城疫病毒(NDV)强毒株和弱毒株,本研究建立了基于新型锁核酸(LNA)探针的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Duplex LNA rRT-PCR)。该方法针对NDVF基因裂解位点设计了两条新型LNA探针,通过对11株NDV株进行大将军脂duplex LNA rRT-PCR检测方法检测,验证该方法的特异性;通过对副粘病毒I型(APMV-1)和NDV中强毒株(vNDV)不同浓度病毒液进行检测,确定该方法的灵敏度,并与TaqMan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对11株NDV检测的特异性为100%(11/11),优于TaqMan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10/11);所建立的duplex LNA rRT-PCR方法检测中强毒株F48E9和弱毒株LaSota的灵敏度分别为10个EID50和0.1个EID50,比美国农业部推荐的TaqMan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低10倍。本研究利用新型LNA探针技术,建立了鉴别NDV中强毒株与弱毒株的duplex LNA rRT-PCR检测方法,可以特异性检测NDV并有效区分中强毒株与弱毒株,适合用于鸡场和进出境动物产品中NDV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城疫病毒 中强毒株 弱毒株 LNA RT-PCR 鉴别检测
下载PDF
中强地震活动区地震动衰减关系的确定 被引量:21
14
作者 卢建旗 李山有 李伟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3-43,共11页
地震动衰减关系是影响地震安全性评价特别是地震区划结果的重要因素。我国现行的地震动衰减关系主要是依据6级以上地震的地面运动资料得到的,并没有考虑中强地震的衰减特性。为此,文中利用现有的烈度资料和其他可供参考的研究成果来建... 地震动衰减关系是影响地震安全性评价特别是地震区划结果的重要因素。我国现行的地震动衰减关系主要是依据6级以上地震的地面运动资料得到的,并没有考虑中强地震的衰减特性。为此,文中利用现有的烈度资料和其他可供参考的研究成果来建立我国中强地震活动区的地震动衰减关系。收集了我国华中、华南、东北等地区的51次地震的烈度等震线资料,运用单随机变量加权最小二乘回归法得到中强地震活动区烈度衰减关系。然后以美国西部地区为参考地区,运用缺乏地震动参数的地震动估计方法—地震对映射法得到中强地震活动区峰值加速度和有效峰值加速度衰减关系。最后,通过与我国强地震区和中强地震区已有的烈度衰减关系和地震动衰减关系的对比,验证了得出的我国中强地震活动区烈度衰减关系和地震动衰减关系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减关系 烈度 地震动 中强地震
下载PDF
中国东部中强地震发生的地震地质标志初探 被引量:17
15
作者 向宏发 韩竹军 +2 位作者 张晚霞 曾建华 肖和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02-208,共7页
中国东部地区,尤其是105°-120°E,20°-35°N的中国东南部大陆地区,自有史记载以来,少有7级以上的地震发生,却有不少5-6级左右的中强地震。研究此类中强地震发生的地震地质标志很有必要。对此,经初步分析认为:1)中... 中国东部地区,尤其是105°-120°E,20°-35°N的中国东南部大陆地区,自有史记载以来,少有7级以上的地震发生,却有不少5-6级左右的中强地震。研究此类中强地震发生的地震地质标志很有必要。对此,经初步分析认为:1)中国东部大多数中强地震发生在早第四纪(早、中更新世)活动断裂带附近;2)中国东部大多数5-6级中强地震都与第四纪断陷盆地的发育、分布有关;3)具有明显第四纪活动的构造地貌特征的地区,如线性断层地貌或地貌面的线性分布区具备孕发中强地震的可能性;4)有历史记载以来4~5级地震活动带的空区或缺震地区,也存在发育5~6级地震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质标志 中强地震 国东部
下载PDF
北天山地区中强地震震源机制解分析 被引量:17
16
作者 龙海英 高国英 +1 位作者 聂晓红 李莹甄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3-30,共8页
利用北天山地区历史上24次中强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系统聚类及应力场反演分析。结果表明,北天山地区中强地震震源断错性质主要以倾滑逆断层为主。多数地震的主破裂面为NW向,与其附近地震构造走向基本一致。主压应力P轴方位近NS向,倾角较... 利用北天山地区历史上24次中强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系统聚类及应力场反演分析。结果表明,北天山地区中强地震震源断错性质主要以倾滑逆断层为主。多数地震的主破裂面为NW向,与其附近地震构造走向基本一致。主压应力P轴方位近NS向,倾角较小;主张应力T轴倾角较大,显示出区域应力场主要受近NS向水平挤压作用。最大主应力方向从东到西呈现出NNE-NS-NW的渐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天山地区 中强地震 震源机制解 系统聚类 应力场反演
下载PDF
云南地区中强地震连发及其调制比的时空展布特征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永莉 张俊伟 +2 位作者 刘丽芳 蔡静观 付虹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30-236,共7页
剖析并定义了云南地区 1970~ 2 0 0 1年中强地震连发 ,发现中强地震连发的时空展布具有空间分布按一定方向有规律迁移 ,时间分布集中于 5~ 11个月的特点。利用小震调制比分析云南地区中强地震连发的孕震演变 ,结果发现小震调制比的异... 剖析并定义了云南地区 1970~ 2 0 0 1年中强地震连发 ,发现中强地震连发的时空展布具有空间分布按一定方向有规律迁移 ,时间分布集中于 5~ 11个月的特点。利用小震调制比分析云南地区中强地震连发的孕震演变 ,结果发现小震调制比的异常特性 :空间上中强震连发前 2~ 0 5a的时段内小震调制比出现 8个平方度以上的异常面积元 ,异常面积元集中的地区为未来中强震连发的主体区域 ,时间上中强震连发前 1~ 3a出现小震调制比Rm的高值异常。并用花岗岩块体受压实验结果初步探讨了中强地震连发及其调制比时空展布特征的构造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强地震 地震连发 空间分布 调制比 云南地区
下载PDF
甘肃及邻近地区几次中强地震前地震空间相关长度增长的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荣代潞 李亚荣 刘旭宙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09-515,共7页
用单键群分析方法 ,研究了甘肃及邻区发生的几次中强地震前的空间相关长度增长的现象 .结合震源区不同的情况 ,分别选取了圆形和沿断层带分布的平行四边形空间窗 .结果表明 ,所研究的几次中强地震前都观察到相关长度增长的现象 .
关键词 中强地震 相关长度 单键群方法 甘肃
下载PDF
青藏块体东北缘中强地震前小震频度异常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冯建刚 周龙泉 +1 位作者 杨立明 代炜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9-26,共8页
1980年以来青藏块体东北缘共发生26次MS5.0以上地震,其中22次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对独立。通过系统研究这22次中强地震前其邻区小震活动的增强现象,发现有17次中强地震前存在比较明显的小震增强现象。虽然小震增强现象在多数中强地震前存在... 1980年以来青藏块体东北缘共发生26次MS5.0以上地震,其中22次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对独立。通过系统研究这22次中强地震前其邻区小震活动的增强现象,发现有17次中强地震前存在比较明显的小震增强现象。虽然小震增强现象在多数中强地震前存在,但是利用小震活动的增强对未来中强地震的预测比较困难。文中结合青藏块体东北缘小震活动的特点,尝试提出根据小震活动空间格局是否改变统计小震频度的方法,并且进行了初步的应用。结果表明:利用新方法统计小震的频度更能突出中强地震前的小震频度异常,并且中强地震前的小震频度异常幅度受空间范围大小的影响不大,能够有效的提取青藏块体东北缘中强地震前的中短期异常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强地震 青藏块体东北缘 小震活动 短期异常
下载PDF
利用层析成像的结果探讨安徽及邻区中强地震深部构造背景 被引量:14
20
作者 张杰 沈小七 +1 位作者 王行舟 沈业龙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50-359,共10页
利用层析成像的最新成果,对研究区(28°~39°N,112°~124°E)的中强地震深部构造环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中强震位置、地表地质构造和活动构造单元的划分与上地壳速度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M≥6.0地... 利用层析成像的最新成果,对研究区(28°~39°N,112°~124°E)的中强地震深部构造环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中强震位置、地表地质构造和活动构造单元的划分与上地壳速度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M≥6.0地震大多数分布在上地壳高速区与低速区的交接地带或高速区,低速区内的地震活动相对较少;分布在高速区的地震,主要活动在高速区内的速度变异地带。华北平原断块的边界带及其内部是研究区内主要的中强地震活动场所,该断块西、北部的裂陷盆地带在上地壳以间断的大片低速区为特征,在与高速区的交接地带,中强地震呈带状活动,并有活动断裂带的发育。北西向展布的周口-合肥-宣城低速条带分隔大别山、鲁西-安徽高速区,北侧与高速区的交接地带中强地震活动较为活跃,可能是华北、华南两大构造区在深部构造和现代活动构造上的一条重要分界线。(2)霍山-六安地区历史中强地震和近代小震活动频繁与东大别山中部在中地壳发育低速层及存在切穿地壳的两组深断裂有关。(3)安徽的中强地震活动在深部构造上分区特征明显,依据历史地震活动重演和发震构造条件(深部)类比的原则,对安徽未来存在发生5级左右地震的危险区进行了初步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及邻区 速度结构 中强地震地 震危险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