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德文学视角下的中国当代女性小说译介——以王安忆为例
1
作者 赵亘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14-118,共5页
德语世界译介王安忆作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文学关系衍变带动着译介活动发展转向,树立德语世界眼中的中国当代女性小说样貌。通过文本分析,在初期,相同的文学主题产生共鸣,促进德语世界对王安忆小说的接受。继而,中德两国文学都迈入了转... 德语世界译介王安忆作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文学关系衍变带动着译介活动发展转向,树立德语世界眼中的中国当代女性小说样貌。通过文本分析,在初期,相同的文学主题产生共鸣,促进德语世界对王安忆小说的接受。继而,中德两国文学都迈入了转型探索阶段,作家的创作尝试获得德语世界关注,进一步推动了译介。而两国文学都进入多元化发展时期之后,世界文学舞台上的角逐与竞争,掺杂了多种因素影响,最终使王安忆小说的德译草草收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德文学关系 译介 女性小说 王安忆
下载PDF
中德文学交流史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探索
2
作者 谭渊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3年第3期98-112,共15页
学术界对中德文学交流、特别是德语作家对中国文化接受的系统研究开始于上世纪20年代。最初起主导作用的是一批德国汉学家,他们主要盘点了近代德语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元素。自七十年代起,大批东亚学者前往德国攻读博士学位,通过借鉴比较... 学术界对中德文学交流、特别是德语作家对中国文化接受的系统研究开始于上世纪20年代。最初起主导作用的是一批德国汉学家,他们主要盘点了近代德语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元素。自七十年代起,大批东亚学者前往德国攻读博士学位,通过借鉴比较文学等学科的方法和理论,使德语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取得了很大发展。而中国学者尤其对重要德语作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挖掘。近二十年来,中国学者聚焦于“文化走出去”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国家战略,在中德文学关系和文化外译研究领域进行了多视角、多层面的尝试,研究覆盖了从中国典籍外译到中国文化对德影响,从中国故事西传到中国形象在德语世界中变迁的广阔领域,成果十分丰硕。此外,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视角出发,研究者们也对德语文学在中国的传播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在总结近年的中德文学交流史研究的基础上,也对新时期的中德文学交流史研究产生了一些新的思考。文中指出,在研究方法方面,中德文学交流研究必须重视从史料发掘、多语种译本比对到“知识场”还原的各个环节;在理论上,必须重视文学交流史背后的“精神资源”;在工作态度上,必须持之以恒,坚持对文学交流史研究新领域的开拓。只有这样,研究者才能在前人基础上取得更多新的突破,将中德文学关系研究推向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德文学关系 中德文学交流史 研究综述 研究方法
下载PDF
“中德文学关系国际研讨会”正上海召开
3
作者 谢建文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2004年第1期182-184,共3页
“中德文学关系国际研讨会”于2003年10月6-11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上外德语系主办。会议中、德方召集人分别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卫茂平教授和德国海德堡大学屈尔曼(Knhlmann)
关键词 中德文学关系国际研讨会” 上海 文化关系 中国 德国 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
原文传递
赛金花的德国因缘及瓦德西的形象塑造——《孽海花》《续孽海花》营造的文化空间与中德情缘
4
作者 叶隽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86-194,共9页
本文以曾朴《孽海花》、张鸿《续孽海花》为文本,考察赛金花的旅德经验及其德国想象,进而研究文本中的瓦德西形象塑造,考察其中营造的文化空间与中德情缘,结合具体历史语境,指出彼时的小说家更多的考量仍是从自我主体性出发,而未上升到... 本文以曾朴《孽海花》、张鸿《续孽海花》为文本,考察赛金花的旅德经验及其德国想象,进而研究文本中的瓦德西形象塑造,考察其中营造的文化空间与中德情缘,结合具体历史语境,指出彼时的小说家更多的考量仍是从自我主体性出发,而未上升到对对象国的客观认知高度。我们应在文史田野的考察中更加重视"文史互证"与"同异寻道"的维度,对后者来说,既包含了与我们有鲜明差异的对象国,也还应有更高层次的"存异寻同"的问道境界,这才是现代中国立于世界之林的高度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金花 瓦德西 中德文学关系
下载PDF
现代中国的克莱斯特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叶隽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0年第1期94-98,共5页
本文选择德国古典时代的重要作家克莱斯特在20世纪中国的接受情况为研究对象,一方面试图提供一条清晰可见的历史性轨迹,另一方面则希望能够借助一位具有典型意义的作家接受史研究,探讨接受史研究中,诸如本国接受史与外国接受史、影响史... 本文选择德国古典时代的重要作家克莱斯特在20世纪中国的接受情况为研究对象,一方面试图提供一条清晰可见的历史性轨迹,另一方面则希望能够借助一位具有典型意义的作家接受史研究,探讨接受史研究中,诸如本国接受史与外国接受史、影响史与接受史、学术研究史与文化传播史的区分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 克莱斯特 接受史 中德文学关系
下载PDF
陈铨《死灰》表现的中德青年之恋及其文化意涵
6
作者 叶隽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9-170,共12页
本文以陈铨《死灰》为文本,研究现代文学文本表现出的德国语境,以留德学生萧华亭与德国女郎冷荇的无望之爱为中心,考察其时的德国语境、留德学生状况和中德青年恋情,并尝试揭示其文化意涵。从本质上来说,萧华亭经历的是一种移交的过程,... 本文以陈铨《死灰》为文本,研究现代文学文本表现出的德国语境,以留德学生萧华亭与德国女郎冷荇的无望之爱为中心,考察其时的德国语境、留德学生状况和中德青年恋情,并尝试揭示其文化意涵。从本质上来说,萧华亭经历的是一种移交的过程,即留德中国学生与德国本土女郎的相遇与交融,然则"由象见道",借助侨易思维来看,可见出中德文化相遇,乃至东西文明碰撞的大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铨 《死灰》 中德文学关系 侨易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