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异位中心凹内层黄斑前膜分期方案对患者术后视力预后的评估 被引量:1
1
作者 胡旭萌 李晓丽 +8 位作者 李苗 黄子旭 张贝贝 魏圆梦 杨琪翔 周佳木 葛可可 李盼 宋宗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57-1061,共5页
目的探究异位中心凹内层(EIFL)分期方案对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手术患者视力预后的评估。方法本研究纳入确诊为单眼IMEM的79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所有患者均接受23 G玻璃体切割术,剥除黄斑前膜(MEM)及内界膜,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 目的探究异位中心凹内层(EIFL)分期方案对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手术患者视力预后的评估。方法本研究纳入确诊为单眼IMEM的79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所有患者均接受23 G玻璃体切割术,剥除黄斑前膜(MEM)及内界膜,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析患者术前和术后不同EIFL分期与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差异,以及术前不同EIFL分期与BCVA的相关性。结果根据EIFL分期方案,2期患者15眼(19.0%),3期患者54眼(68.4%),4期患者10眼(12.7%)。与3期、4期患者相比,2期患者术前和术后BCVA均较好(P=0.224、P<0.001)。术后6个月,所有EIFL分期患者的BCVA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均为P<0.05)。EIFL分期与患者术前BCVA、CFT均呈正相关(均为P<0.001),与患者术后6个月BCVA、CFT也呈正相关(均为P<0.001)。术后6个月,46.7%的2期患者中心凹恢复正常形态,3期患者中5.6%改善为2期,4期患者100.0%黄斑区视网膜结构稍改善。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见明显眼部或全身不良反应。结论EIFL分期方案是评估IMEM手术视力预后的一种简便、快捷、重复性好的方法,有利于患者手术时机的选择。相比3期、4期患者,2期IMEM手术可显著改善患者视力,并增加解剖结构恢复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前膜 中心凹内 光学相干断扫描 视力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在特发性视网膜前膜中的应用研究
2
作者 刘江川 李鹏伟 +1 位作者 郭建强 陆慧琴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138-142,共5页
特发性视网膜前膜(idiopathic epiretinal membrane,iERM)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可引起视觉质量下降的眼科疾病,可通过持续牵拉使视网膜出现复杂多样的改变。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能够清晰显示iERM引起的... 特发性视网膜前膜(idiopathic epiretinal membrane,iERM)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可引起视觉质量下降的眼科疾病,可通过持续牵拉使视网膜出现复杂多样的改变。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能够清晰显示iERM引起的视网膜特征性改变。在视网膜内层,不同形态的特发性视网膜前膜可产生不同的视力预后;异位中心凹内层的出现是视力下降的危险因素;内核层增厚可导致视物变形,而视网膜囊性腔隙可能与Müller细胞损伤有关。在视网膜外层,椭圆体带、嵌合体带以及棉球征可评估感光细胞受损程度。论文就近年来iERM患者的OCT特征性改变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视网膜前膜 光学相干断扫描成像 椭圆体带 中心凹内
原文传递
特发性视网膜前膜视网膜动脉夹角变化与视力、光相干断层扫描分级的相关性研究
3
作者 项子怡 毛剑波 +6 位作者 王勤美 张正熙 陈怡静 张士安 张晓雅 钟静 沈丽君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0-195,共6页
目的观察特发性视网膜前膜(ERM)患眼视网膜动脉角的改变,初步分析动脉角与基于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的ERM分级、视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横断面临床研究。2018年11月至2023年1月于浙江省人民医院眼科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 目的观察特发性视网膜前膜(ERM)患眼视网膜动脉角的改变,初步分析动脉角与基于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的ERM分级、视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横断面临床研究。2018年11月至2023年1月于浙江省人民医院眼科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检查确诊的单眼特发性ERM(IERM)患者187例187只眼(IERM组)纳入研究。将患者对侧健康眼作为对照组。所有受检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谱域OCT、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以及眼轴长度(AL)测量。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行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OCTA仪测量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谱域OCT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参照文献中心凹内层异位的分级标准将ERM分为1~4级,分别为42、45、62、38只眼,并据此将IERM组再分为1级组、2级组、3级组、4级组。应用Image J软件在彩色眼底像上测量视网膜动脉角及1/2视网膜动脉角。多元线性回归分析BCVA与动脉角、1/2动脉角、CMT、FAZ面积、AL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ERM组患眼BCVA降低(t=9.727)、CMT增厚(t=12.452),FAZ面积缩小(t=-14.329)以及动脉角(t=-9.165)、1/2动脉角(t=-9.549)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IERM分级增大,动脉角、1/2动脉角显著减小(F=21.763、12.515,P<0.001)。其中,1级组与2级组动脉角及1/2动脉角、2级组与3级组1/2动脉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级组间动脉角、1/2动脉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ERM组不同分级亚组间CMT、logMAR BCV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级组与4级组之间FAZ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级组间FAZ面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动脉角减小(P=0.013)、CMT增厚(P<0.001)与BCVA降低相关。结论与健康眼比较,随ERM分级增大,动脉角显著减小;动脉角减小与IERM患眼视力降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视网膜前膜 视网膜动脉角度 眼底照相 光相干断扫描 中心凹内层异位
原文传递
不同EIFL分级对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术后黄斑结构及视功能的影响
4
作者 李瑛 刘桂波 +4 位作者 尹晓妮 李清华 赵晓冉 巩青云 杜兆东 《临床医学进展》 2023年第1期1161-1170,共10页
目的:探讨不同中心凹内层视网膜异位(EIFL)分级的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行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内界膜剥除术后早期黄斑结构和视功能效果以及影响因素,并比较不用玻璃体腔填充物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22年6月就诊... 目的:探讨不同中心凹内层视网膜异位(EIFL)分级的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行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内界膜剥除术后早期黄斑结构和视功能效果以及影响因素,并比较不用玻璃体腔填充物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22年6月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并确诊为IMEM的患者共51例(共51眼),根据患者术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将EIFL2级、3级、4级IMEM患者分别纳入A组、B组、C组。收集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手术方式、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FT)、黄斑容积、黄斑平均容积厚度、神经节细胞层(GCL)厚度,术后随访3个月,比较各组患者术后视网膜结构及视功能的差异,分析不同分级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视网膜结构及视功能的改善效果及影响因素,探究不同玻璃体腔填充物对存在EIFL患者的手术效果的影响。结果:不同分级患者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改善,A组、C组患者术后CFT厚度较术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EIFL分级法对IMEM患者手术时机选择及预后判断具有一定指导作用,EIFL分级早、术前视力好的患者能够获得更好的视力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前膜 光学相干断扫描 中心凹内视网膜 黄斑结构 空气填充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