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心体异常和肿瘤 被引量:3
1
作者 金顺钱 吴旻 詹启敏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27-532,共6页
中心体是紧靠细胞核的小体积细胞器 ,由中心粒和中心粒外周基质 (PCM)组成 .中心体的蛋白质组成、形态、大小和位置随细胞周期不断发生变化 .中心体复制过程与细胞核内其他事件相耦合 ,并与DNA复制一样 ,以半保留方式复制 .现已发现了... 中心体是紧靠细胞核的小体积细胞器 ,由中心粒和中心粒外周基质 (PCM)组成 .中心体的蛋白质组成、形态、大小和位置随细胞周期不断发生变化 .中心体复制过程与细胞核内其他事件相耦合 ,并与DNA复制一样 ,以半保留方式复制 .现已发现了许多中心体蛋白及与中心体复制相关的蛋白激酶 ,调控着中心体复制的各个步骤 .中心体复制还受p5 3,Rb ,p2 1,Gadd4 5和Brca1/ 2等多个负性基因调节 ,中心体异常与基因组不稳定性存在相关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异常 肿瘤 细胞器 基因组稳定性 肿瘤发生
下载PDF
膀胱癌细胞中心体异常与肿瘤预后关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王连渠 王明 谭毅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2期3290-3292,3296,共4页
目的通过对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中心体的研究,了解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中心体异常的状况,探讨中心体异常在预测膀胱移行细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从263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标本中随机选取6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标本进行中心体特... 目的通过对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中心体的研究,了解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中心体异常的状况,探讨中心体异常在预测膀胱移行细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从263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标本中随机选取6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标本进行中心体特性的详细研究,同时选取其中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标本的正常膀胱黏膜上皮作为正常对照。中心体染色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方法,一抗为抗中心体周围蛋白单克隆抗体。结果中心体异常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不同的病理分级、肿瘤数目、肿瘤进展及复发性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中心体异常与膀胱移行细胞癌发生、发展及复发存在显著相关;检测中心体异常可作为膀胱癌复发的一个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异常 膀胱移行细胞癌 间接免疫荧光染色
下载PDF
北太平洋高度场异常关联中心的空间结构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季飞 支蓉 +2 位作者 龚志强 黄建平 冯爱霞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21-728,共8页
采用NCEP/NCAR全球高度场和地面气压资料,研究了北太平洋负关联中心由低层到高层的空间分布,以及与其有较强关联的异常关联中心的特征。结果表明,各高度场中与北太平洋关联比较显著的中心比较一致,主要分布在三个区域:赤道中太平洋和白... 采用NCEP/NCAR全球高度场和地面气压资料,研究了北太平洋负关联中心由低层到高层的空间分布,以及与其有较强关联的异常关联中心的特征。结果表明,各高度场中与北太平洋关联比较显著的中心比较一致,主要分布在三个区域:赤道中太平洋和白令海峡的负关联中心,以及北美大陆东南部的正关联中心。三个区域内格点对北太平洋的综合作用表现为:北太平洋区域在各层次高度场都存在明显的负关联中心,体现出了一定正压结构特征,并且中心的位置随着高度的增高在经向上有东移的特征,在纬向上的移动则并不规则。就三个异常关联中心而言,对北太平洋区域影响最显著的区域在700hPa、500hPa和200hPa高度场都是位于赤道中太平洋的负关联中心,在地面气压场中则是位于白令海峡的负关联中心。最先影响北太平洋区域的在地面气压和700hPa高度场是位于北美大陆东南部的正关联中心,在500hPa和200hPa高度场是位于赤道中太平洋的负关联中心,因此,在不同高度场,对于北太平洋首要关注的影响区域应区别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 异常关联中心 超前关联
下载PDF
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中心体异常与p53基因突变关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连渠 王明 谭毅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870-873,共4页
目的:研究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中心体异常与p53基因突变的关系,探讨中心体异常在p53基因突变导致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76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标本进行中心体异常和p53蛋白表达的检测。一抗分别为鼠抗... 目的:研究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中心体异常与p53基因突变的关系,探讨中心体异常在p53基因突变导致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76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标本进行中心体异常和p53蛋白表达的检测。一抗分别为鼠抗人中心体周围蛋白单克隆抗体和鼠抗人p53单克隆抗体。结果:通过对样本统计分析证实,膀胱移行细胞癌中心体异常与p53蛋白表达均是预测肿瘤预后的指标,并且两者之间呈正相关(r=0.707),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心体异常可能是p53基因突变导致膀胱移行细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中间环节。研究中心体异常可能会加深对肿瘤发生机制的了解,为临床上治疗肿瘤提供新的治疗方法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异常 染色体不稳 p53 膀胱移行细胞癌
下载PDF
野生型p53基因调控膀胱移行细胞癌中心体异常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明 王连渠 谭毅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8-131,共4页
目的研究野生型p53基因抑制膀胱癌细胞中心体异常的作用。方法将野生型p53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转染人膀胱癌细胞T24,应用免疫荧光化学法检测膀胱癌细胞中心体异常变化情况。结果野生型p53基因可抑制膀胱移行细胞癌T24细胞中心体异常。结... 目的研究野生型p53基因抑制膀胱癌细胞中心体异常的作用。方法将野生型p53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转染人膀胱癌细胞T24,应用免疫荧光化学法检测膀胱癌细胞中心体异常变化情况。结果野生型p53基因可抑制膀胱移行细胞癌T24细胞中心体异常。结论p53基因可能是膀胱移行细胞癌中心体异常的一个重要调控因子,p53基因失活可能引起肿瘤细胞染色体不稳,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型P53基因 膀胱癌细胞株 中心异常 染色体不稳
下载PDF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中心体异常与宫颈癌 被引量:3
6
作者 何海 黎清 徐建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4230-4232,共3页
宫颈癌(cervi calcancer)是发生于子宫颈鳞状上皮或腺上皮最常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之一.流行病学和基础研究已证实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持续感染是导致宫颈癌发生的一个关键因素。近年来,许多学者在分子生... 宫颈癌(cervi calcancer)是发生于子宫颈鳞状上皮或腺上皮最常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之一.流行病学和基础研究已证实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持续感染是导致宫颈癌发生的一个关键因素。近年来,许多学者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对HPV致癌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发现.HPV感染致宫颈上皮细胞中心体异常.使染色体错误分离及分配不平衡。导致染色体不稳定和非整倍体的形成。可能是其最终致癌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宫颈癌发生 中心异常 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 染色体不稳定 HPV感染 宫颈鳞状上皮 宫颈上皮细胞
下载PDF
中心体异常与肿瘤发生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蔡扬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05年第6期412-414,共3页
关键词 中心异常 发生关系 肿瘤发生 肿瘤细胞 细胞器
下载PDF
中心体异常与肿瘤发生的相关性 被引量:4
8
作者 李英慧 《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 2002年第3期139-142,共4页
中心体这一微小的细胞器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综述了中心体的结构、功能、复制过程及中心体蛋白 ,论述了中心体的异常与肿瘤发生的关系及与二者相关的基因 ,对研究中心体在肿瘤的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作一展望 。
关键词 中心异常 肿瘤 发生 相关性 诊断 治疗 STK15基因 P53基因
下载PDF
老年膀胱癌细胞中心体异常与p53蛋白表达的关系及意义
9
作者 王连渠 王明 谭毅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229-1231,共3页
目的研究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中心体异常情况与p53蛋白表达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76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标本进行中心体异常和p53蛋白表达的检测。结果在76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中心体异常阳性56.6%(43/76)和p53阳性蛋... 目的研究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中心体异常情况与p53蛋白表达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76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标本进行中心体异常和p53蛋白表达的检测。结果在76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中心体异常阳性56.6%(43/76)和p53阳性蛋白表达63.2%(48/76)。都与肿瘤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肿瘤数目、有无复发及疾病进展有关(P<0.05);且两者之间呈正相关(r=0.7067,P<0.01)。结论膀胱癌细胞中心体异常与p53基因突变有关,研究二者的关系有助于加深理解肿瘤发生机制,为临床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异常 染色体不稳(CIN) p53 膀胱移行细胞癌
下载PDF
中心体异常与宫颈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李云 徐建平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86-388,共3页
关键词 中心异常 宫颈癌 微管组织中心 哺乳动物细胞 细胞分裂间期 细胞有丝分裂 恶性肿瘤细胞 正常结构
下载PDF
异常中心凹内层对特发性黄斑前膜术后视力的预测价值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郑玥 项振扬 +2 位作者 杨友谊 陈爱菊 陈绮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21年第1期9-15,28,共8页
目的利用高分辨的频域光学相干层析成像(SD-OCT)技术,探究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术前异常中心凹内层厚度(EIFLT)与术前、术后视力的相关性,找出预测IMEM术后视力恢复的可靠量化指标。方法基于SD-OCT图像4级分级方案对纳入本研究的93例(10... 目的利用高分辨的频域光学相干层析成像(SD-OCT)技术,探究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术前异常中心凹内层厚度(EIFLT)与术前、术后视力的相关性,找出预测IMEM术后视力恢复的可靠量化指标。方法基于SD-OCT图像4级分级方案对纳入本研究的93例(103眼)IMEM患者进行分级,除1级组外,2级、3级、4级组受试者均接受23 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剥除黄斑前膜及内界膜,同时联合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析术前EIFLT及其他OCT参数与术前、术后视力的相关性,建立术后视力的预测模型。结果除了年龄、外层黄斑厚度(OFT)在不同分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术前参数在4组间均不全相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存在线性关系的术前参数:2级组包括年龄、术前BCVA,3级组包括术前EIFLT、术前BCVA。采用多重共线性回归法建立患者术后BCVA的预测模型。结论不同分级组IMEM的视网膜结构参数不一样,需进行分级研究。术前EIFLT是IMEM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的负影响因素,无异常中心凹内层存在的2级IMEM是一个很好的手术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前膜 异常中心凹内层厚度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 术后视力 预测价值
下载PDF
旁中心凹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11例及其多模影像特征
12
作者 杨婷婷 赵玥 姚进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573-1577,共5页
目的:观察旁中心凹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PEVAC)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1-02/2022-02于我院经多模式影像检查确诊的PEVAC患者11例11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频域光学... 目的:观察旁中心凹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PEVAC)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1-02/2022-02于我院经多模式影像检查确诊的PEVAC患者11例11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结果:眼底检查显示11眼中,6眼为单侧、孤立病灶且直径≥150μm,5眼为多个病灶(2~4个)且病灶直径<150μm;7眼伴视网膜水肿和/或硬性渗出。所有病灶FFA检查均显示为中心凹旁独立的类圆形高荧光病灶,晚期荧光增强无渗漏,伴水肿时晚期可见周围毛细血管扩张渗漏。OCTA检查示浅层及深层毛细血管层可见中心凹旁小团状高反射呈动脉瘤样扩张,病灶周围毛细血管稀疏,对应B扫描断层图(B-scan)可见病灶内部血流信号丰富。4眼伴黄斑水肿者行玻璃体腔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注射治疗,随访病灶无明显变化。结论:多模式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明确PEVA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PEVAC对抗VEGF治疗应答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凹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 视网膜疾病/诊断 多模式影像检查
下载PDF
旁中心凹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 被引量:1
13
作者 惠延年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417-1418,共2页
旁中心凹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PEVAC)是指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成像显示在旁中心凹视网膜表层或深层毛细血管网出现的大而孤立的动脉瘤样病灶,被确定为一种独立的新疾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不伴有视网膜血管病变,但可合并近视或年龄相... 旁中心凹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PEVAC)是指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成像显示在旁中心凹视网膜表层或深层毛细血管网出现的大而孤立的动脉瘤样病灶,被确定为一种独立的新疾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不伴有视网膜血管病变,但可合并近视或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若合并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时,被称为PEVAC样病变。疾病早期无渗出,后期可有视网膜内渗出引起视物变形或视力下降。一些病例长期随访病灶无变化或自发消散。可能需要与3型视网膜新生血管(RAP)和Ⅰ型MacTel鉴别。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疗法无效。有用微脉冲激光等治疗改善的个案。推测此病与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变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凹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 动脉瘤 相干光断层扫描
下载PDF
中心体异常与肿瘤
14
《沈阳部队医药》 2008年第3期189-189,共1页
关键词 中心异常 肿瘤细胞 微管组织中心 细胞有丝分裂 细胞极性 细胞骨架 结构异常 恶性肿瘤
下载PDF
p53突变和STK15过表达与肿瘤中心体不稳定的相关性 被引量:3
15
作者 赵旭 李福才 《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 2003年第4期201-205,共5页
中心体异常与肿瘤发生的相关性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综述了中心体异常与肿瘤发生的关系 ,论述了与中心体异常和肿瘤发生相关的基因 p5 3和 STK1 5以及二者相关性 ,对研究中心体在肿瘤的发生机制、诊断、治疗中的应用前景作以展... 中心体异常与肿瘤发生的相关性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综述了中心体异常与肿瘤发生的关系 ,论述了与中心体异常和肿瘤发生相关的基因 p5 3和 STK1 5以及二者相关性 ,对研究中心体在肿瘤的发生机制、诊断、治疗中的应用前景作以展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53突变 STKl5 中心异常 肿瘤 发生机制 诊断 治疗 不稳定相关性
下载PDF
中心体蛋白Nlp对卵巢癌细胞侵袭与黏附能力的影响
16
作者 曲丹妮 李媛 +1 位作者 张震宇 詹启敏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2013年第2期90-93,共4页
目的:探讨中心体蛋白Nlp是否促进卵巢癌细胞增殖、黏附与侵袭。方法:利用转染技术构建Nlp高表达的卵巢癌SKOV3细胞系,采用MTT法、肿瘤细胞黏附、跨膜迁移分析和平板集落形成率检测,比较SKOV3、SKOV3/GFP和SKOV3/Nlp细胞系在增殖、黏附... 目的:探讨中心体蛋白Nlp是否促进卵巢癌细胞增殖、黏附与侵袭。方法:利用转染技术构建Nlp高表达的卵巢癌SKOV3细胞系,采用MTT法、肿瘤细胞黏附、跨膜迁移分析和平板集落形成率检测,比较SKOV3、SKOV3/GFP和SKOV3/Nlp细胞系在增殖、黏附与侵袭能力方面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细胞相比,SKOV3/Nlp细胞的生长加快,SKOV3/Nlp细胞克隆形成率显著上升(P<0.05)。SKOV3/Nlp细胞在30min及60min时黏附率均显著大于SKOV3/GFP及SKOV3细胞(P<0.01)。SKOV3/Nlp、SKOV3/GFP、SKOV3细胞迁移至膜下的数目分别为:640±69,316±25,314±37。与SKOV3/GFP、SK-OV3细胞相比,SKOV3/Nlp细胞的迁移能力显著增强(P<0.05)。结论:当Nlp表达增高后,会导致肿瘤细胞的增殖、黏附、侵袭等恶性表型增加,提示Nlp具有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生物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LP 卵巢肿瘤 中心异常 肿瘤侵润 肿瘤转移 细胞系 SKOV3
下载PDF
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在特发性黄斑前膜玻璃体手术中的应用
17
作者 姚一民 李雪景 +3 位作者 魏玉华 王彩霞 尚庆丽 叶存喜 《河北医药》 CAS 2023年第12期1789-1793,共5页
目的比较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玻璃体手术联合与不联合玻璃体腔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注药术后视网膜黄斑区超微结构与视功能变化。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94例(94只眼)。按术毕时是否联合玻璃... 目的比较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玻璃体手术联合与不联合玻璃体腔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注药术后视网膜黄斑区超微结构与视功能变化。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94例(94只眼)。按术毕时是否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将患者分为注药组59例(59只眼)和对照组35例(35只眼)。2组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剥除黄斑前膜及内界膜,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2组患者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异常中心凹内层厚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患者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LogMAR)分别为0.71±0.14、0.62±0.15、0.51±0.16、0.48±0.29、0.36±0.20,注药组和对照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LogMAR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Waldχ^(2)=3428.83,P<0.001;Waldχ^(2)=445.67,P<0.001)。在术后3、6、12个月,2组间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aldχ^(2)=8.31,P=0.004;Waldχ^(2)=11.31,P=0.001;Waldχ^(2)=22.54,P<0.001)。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分别为(472.64±69.69)、(423.68±83.56)、(380.08±104.98)、(319.55±95.83)、(294.55±104.88)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aldχ^(2)=1322.92,P<0.001)。在术后3、6、12个月,2组间黄斑中心凹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aldχ^(2)=12.47,P<0.001;Waldχ^(2)=21.15,P<0.001;Waldχ^(2)=28.88,P<0.001)。异常中心凹内层厚度分别为(189.87±38.22)、(164.05±40.17)、(142.08±47.80)、(112.51±52.87)、(91.49±53.25)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aldχ^(2)=969.82,P<0.001)。在术后3、6、12个月,2组间异常中心凹内层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aldχ^(2)=11.25,P=0.001;Waldχ^(2)=15.93,P<0.001;Waldχ^(2)=11.98,P=0.001)。结论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术毕时玻璃体腔注射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可以辅助于黄斑超微结构和视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前膜 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 玻璃体切除术 光谱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异常中心凹内层
下载PDF
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的临床及多模影像学特点分析
18
作者 莫宾 杨晓晗 +3 位作者 纪海霞 焦璇 周海英 刘武 《眼科》 CAS 2023年第1期49-54,共6页
目的分析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PEVAC)的临床特点及多模影像学特点。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1-2022年北京同仁医院PEVAC患者14例(14眼)。方法回顾患者的病历资料。主要指标彩色眼底像、FFA及OCTA的影像学特点;OCT... 目的分析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PEVAC)的临床特点及多模影像学特点。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1-2022年北京同仁医院PEVAC患者14例(14眼)。方法回顾患者的病历资料。主要指标彩色眼底像、FFA及OCTA的影像学特点;OCTA中不同部位包括中心凹处、中心凹旁、旁中心、2 mm直径范围的血流密度。结果14例(14眼)中女性9例,平均年龄(63.21±6.69)岁。均为单眼发病。有糖尿病病史者2例,高血压病史者4例。彩色眼底照相可见7例红色点状病灶,9例黄白色硬性渗出,5例黄色点状病灶,1例伴有少许出血。FFA表现为拱环周瘤样高荧光稍渗漏;高荧光病灶平均(1.47±0.74)个;其中18个病灶位于拱环颞侧,4个位于拱环鼻侧;瘤样高荧光距离拱环中心的平均距离为(690.68±168.68)μm。OCT上类圆形病灶分布在视网膜内层,未破坏外界膜进入视网膜外层。8例行OCTA检测者中1例浅层视网膜血管层内探及血流信号,7例深层视网膜血管层探及血流信号。浅层及深层视网膜黄斑区不同部位血管密度,患眼及健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PEVAC发生于老年人,更常发生于旁中心凹区域拱环颞侧的视网膜内层,为单个或多个大动脉瘤样异常,常伴有渗出性改变,很少伴有出血,可在深层或浅层毛细血管层检测到异常血流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 多模影像
原文传递
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多模式影像特征
19
作者 段红涛 李莹 +4 位作者 解士勇 李立 丛春霞 王健 韩梅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94-400,共7页
目的观察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PEVAC)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8年7月至2021年12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PEVAC患者6例6只眼纳入研究。患者均为女性,单眼发病;年龄(61.1±9.3)岁。均主诉单... 目的观察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PEVAC)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8年7月至2021年12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PEVAC患者6例6只眼纳入研究。患者均为女性,单眼发病;年龄(61.1±9.3)岁。均主诉单眼视力突然无痛性下降伴视物变形。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同时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4只眼。6只眼中,行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3只眼;微脉冲激光光凝和(或)局部热激光光凝治疗5只眼;光动力疗法治疗1只眼。治疗后失访1例,其余5例患者随访时间(9.2±7.4)个月。随访时采用首诊时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观察患眼临床表现、多模式影像特征及治疗反应。结果患眼基线BCVA0.1~0.5。所有患眼黄斑中心凹旁孤立血管瘤样病灶,其周围伴细小出血及硬性渗出,其中可见相邻2个孤立血管瘤样病灶2只眼。FFA、ICGA检查,黄斑旁血管瘤样病变早期呈边界清晰的强荧光;FFA晚期荧光素渗漏增强;ICGA晚期无明显荧光素渗漏,可伴有冲刷现象。未见其他视网膜或脉络膜血管异常。OCT检查,所有患眼黄斑区均可见中心凹旁带有强反射壁的卵圆形管腔样结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为(431±76)μm。OCTA检查,中心凹旁带有强反射壁的卵圆形管腔样结构内均可见血流信号。其中,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可见血流信号2只眼,其在深层毛细血管丛(DCP)也可观察到,但血流信号强度较SCP稍弱;仅DCP可见血流信号2只眼;SCP、DCP均可见相近强度的血流信号2只眼。治疗后,4只眼出血基本吸收,硬性渗出部分消退,CMT降低,中心凹神经上皮层间囊腔减小,血管瘤样病灶范围缩小,BCVA提高;1只眼黄斑区囊腔减小、硬性渗出部分吸收,后因血压波动复发。末次随访时,BCVA为0.2~1.0。结论PEVAC多单眼发病;眼底表现为黄斑中心凹旁孤立或多发的孤立血管瘤样病变;OCT可见带有强反射壁的卵圆形管腔样结构,伴或不伴视网膜内囊腔、硬性渗出和视网膜下液,其内可见血流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 多模式影像特征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原文传递
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研究进展
20
作者 蔡立维 苏钰 陈长征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26-429,共4页
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PEVAC)是一类非常罕见的黄斑血管疾病,以一孤立的位于中心凹旁的大动脉瘤样病变为主要特征,可同时伴有视网膜内小出血和渗出。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临床上常与黄斑毛细血管... 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PEVAC)是一类非常罕见的黄斑血管疾病,以一孤立的位于中心凹旁的大动脉瘤样病变为主要特征,可同时伴有视网膜内小出血和渗出。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临床上常与黄斑毛细血管扩张症1型、3型黄斑新生血管等相混淆。深入了解PEVAC的临床特征,对其鉴别诊断尤为重要。由于PEVAC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故缺乏针对病因的特异性治疗措施。多数学者采用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但并不能提高患者视力;目前多尝试采用单纯或联合激光光凝治疗以消除病灶的异常渗出,维持视功能,达到良好的预后。当前仍需探究PEVAC的发病机制,提升对该病的认识,以求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 疾病特征 综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