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系统评价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CINAH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与新生儿PICC相...目的系统评价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CINAH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与新生儿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率相关的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5月17日。双人进行筛选、质量评价后,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项研究,总样本量为4573例,其中共发生104例PICC相关性血栓。Meta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为1.7%(95%置信区间:0.5%~3.6%)。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发表年份为2017—2021年的文献、经下肢静脉置管的新生儿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更高。结论新生儿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为1.68%。经下肢静脉置管时,血栓的发生率更高,因此对于凝血功能障碍、血栓发生风险高的新生儿,应尽量避免选择经下肢静脉置管。展开更多
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SA)是由感染、创伤或医源性因素等造成动脉壁破裂,血液通过破裂的动脉壁渗入周围的软组织,形成一个被软组织包裹的动脉瘤囊腔[1].医源性因素是PSA形成的主要原因,如动脉穿刺不成功或穿刺后压迫止血时间不足[...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SA)是由感染、创伤或医源性因素等造成动脉壁破裂,血液通过破裂的动脉壁渗入周围的软组织,形成一个被软组织包裹的动脉瘤囊腔[1].医源性因素是PSA形成的主要原因,如动脉穿刺不成功或穿刺后压迫止血时间不足[2-3].PSA常见的并发症为感染、堵塞远端动脉、压迫邻近血管或神经、破裂引起瘀血和血肿[1,4].然而,PSA形成之初可能没有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使其难以早期发现,从而导致治疗延误或出现并发症.目前,国内外有关上肢医源性PSA破裂致使同侧静脉导管穿刺处大量渗血的病例报极为少见.2022年8月,本院重症医学科收治了1例消化道出血患者,患者予左上臂留置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3h后其穿刺处持续大量渗血,4h后置管侧手臂形成瘀斑,1d后左上肢瘀斑扩散至左背部,并出现广泛血肿.展开更多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一种经皮插入外周静脉,尖端置于右心房和上腔静脉交界处的中心静脉通路技术,留置数周到1年,应用于阶段性静脉药物注射以及肠外营养。血友病(Hemophilia)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一种经皮插入外周静脉,尖端置于右心房和上腔静脉交界处的中心静脉通路技术,留置数周到1年,应用于阶段性静脉药物注射以及肠外营养。血友病(Hemophilia)是一种性染色体连锁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Ⅷ/Ⅸ缺乏导致的出血性疾病,主要治疗方法是凝血因子静脉输入。而静脉通路建立是儿童期、尤其是最需要治疗的年幼患儿的主要阻碍。而以清除抑制物为目的的免疫耐受诱导治疗(immune tolerance therapy,ITI)需要长期、不间断、频繁的(如隔日1次或每日1次)静脉注射。近十年,为了开展中国儿童血友病ITI治疗,我国尝试为部分血友病患儿在ITI过程中放置PICC以建立静脉通路,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临床应用成果,但也发现了如脱管、感染、血栓等问题。鉴于无指导性材料,本文检索了近五年发表在PubMed、Medline、Web of science上“儿童应用PICC”综述性文章以及近二十年相关“血友病儿童应用PICC”文章,旨在为PICC在血友病患儿的合理、安全使用提供帮助。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系统评价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CINAH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与新生儿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率相关的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5月17日。双人进行筛选、质量评价后,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项研究,总样本量为4573例,其中共发生104例PICC相关性血栓。Meta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为1.7%(95%置信区间:0.5%~3.6%)。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发表年份为2017—2021年的文献、经下肢静脉置管的新生儿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更高。结论新生儿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为1.68%。经下肢静脉置管时,血栓的发生率更高,因此对于凝血功能障碍、血栓发生风险高的新生儿,应尽量避免选择经下肢静脉置管。
文摘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SA)是由感染、创伤或医源性因素等造成动脉壁破裂,血液通过破裂的动脉壁渗入周围的软组织,形成一个被软组织包裹的动脉瘤囊腔[1].医源性因素是PSA形成的主要原因,如动脉穿刺不成功或穿刺后压迫止血时间不足[2-3].PSA常见的并发症为感染、堵塞远端动脉、压迫邻近血管或神经、破裂引起瘀血和血肿[1,4].然而,PSA形成之初可能没有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使其难以早期发现,从而导致治疗延误或出现并发症.目前,国内外有关上肢医源性PSA破裂致使同侧静脉导管穿刺处大量渗血的病例报极为少见.2022年8月,本院重症医学科收治了1例消化道出血患者,患者予左上臂留置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3h后其穿刺处持续大量渗血,4h后置管侧手臂形成瘀斑,1d后左上肢瘀斑扩散至左背部,并出现广泛血肿.
文摘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一种经皮插入外周静脉,尖端置于右心房和上腔静脉交界处的中心静脉通路技术,留置数周到1年,应用于阶段性静脉药物注射以及肠外营养。血友病(Hemophilia)是一种性染色体连锁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Ⅷ/Ⅸ缺乏导致的出血性疾病,主要治疗方法是凝血因子静脉输入。而静脉通路建立是儿童期、尤其是最需要治疗的年幼患儿的主要阻碍。而以清除抑制物为目的的免疫耐受诱导治疗(immune tolerance therapy,ITI)需要长期、不间断、频繁的(如隔日1次或每日1次)静脉注射。近十年,为了开展中国儿童血友病ITI治疗,我国尝试为部分血友病患儿在ITI过程中放置PICC以建立静脉通路,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临床应用成果,但也发现了如脱管、感染、血栓等问题。鉴于无指导性材料,本文检索了近五年发表在PubMed、Medline、Web of science上“儿童应用PICC”综述性文章以及近二十年相关“血友病儿童应用PICC”文章,旨在为PICC在血友病患儿的合理、安全使用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