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北地区三叠系油藏原油中性含氮化合物和烷基苯酚的运移分馏作用 被引量:12
1
作者 张敏 龙长河 +2 位作者 张俊 张春明 胡伯良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50-155,共6页
塔北地区三叠系油藏原油中性含氮化合物和烷基苯酚自南向北存在着运移分馏作用 ,表现为中性含氮化合物的绝对浓度由高变低 ,屏蔽型化合物相对富集而部分屏蔽型化合物和裸露型化合物相对贫瘠 ,1,8 DMCA/1,7 DM CA ,1,8 DMCA/2 ,7 DMCA ,1... 塔北地区三叠系油藏原油中性含氮化合物和烷基苯酚自南向北存在着运移分馏作用 ,表现为中性含氮化合物的绝对浓度由高变低 ,屏蔽型化合物相对富集而部分屏蔽型化合物和裸露型化合物相对贫瘠 ,1,8 DMCA/1,7 DM CA ,1,8 DMCA/2 ,7 DMCA ,1,8 DMCA/部分屏蔽化合物 ,1,8 DMCA/裸露化合物的比值由小变大 ,而 [a]/[c]的比值则由大变小 ,烷基苯酚化合物 2 MPH/3 MPH和 2 ,6 DMPH/2 ,3 DMPH的比值亦由小变大。此外同一构造带中原油自西向东 ,从下而上中性含氮化合物同样存在着运移分馏效应。研究还表明塔北地区三叠系原油横向上自南向北 ,从吉拉克地区向桑塔木断垒和轮南断垒带方向运移 ,而侧向上原油从下而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含氮化合物 烷基苯酚 运移分馏作用 原油 塔北地区 三叠系 油藏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区奥陶系原油中性含氮化合物特征与运移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邵志兵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96-501,共6页
塔河油区具多期成藏的特点,重质油与轻质油并存。重质油中,无论是中性含氮化合物的绝对浓度或是其比值指标都降低,严重影响了原油运移途径的判别。轻质油中,中性含氮化合物指示原油具有自南向北、自东向西的运移特点,其咔唑(CA)绝对浓... 塔河油区具多期成藏的特点,重质油与轻质油并存。重质油中,无论是中性含氮化合物的绝对浓度或是其比值指标都降低,严重影响了原油运移途径的判别。轻质油中,中性含氮化合物指示原油具有自南向北、自东向西的运移特点,其咔唑(CA)绝对浓度由高变低,甲基咔唑系列(MCA)与二甲基咔唑系列(DMCA)比值逐渐增大,苯并咔唑系列的[a]/([a]+[c])比值则随运移距离增加而降低。在塔河3区断裂带附近,咔唑(CA)绝对浓度较高,甲基咔唑系列(MCA)与二甲基咔唑系列(DMCA)比值较低,苯并咔唑系列的[a]/([a]+[c])比值较大,显示断裂沟通了源岩及主力油气输导层,油气运移距离短,晚期油气活跃,油质总体优于塔河4、6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含氮化合物 油气运移 奥陶系 重质油 轻质油 塔河油田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原油中性含氮化合物的运移分馏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敏 张俊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4,共4页
塔里木盆地原油中性含氮化合物的绝对浓度和相对比值,揭示出原油中性含氮化合物垂向上从奥陶系油藏到TI油藏存在着明显的运移分馏效应。表现为绝对浓度由大变小,屏蔽型化合物相对富集而部分屏蔽型化合物和裸露型化合物含量相对贫瘠,苯并... 塔里木盆地原油中性含氮化合物的绝对浓度和相对比值,揭示出原油中性含氮化合物垂向上从奥陶系油藏到TI油藏存在着明显的运移分馏效应。表现为绝对浓度由大变小,屏蔽型化合物相对富集而部分屏蔽型化合物和裸露型化合物含量相对贫瘠,苯并[a]咔唑/苯并[c]咔唑的比值则由高变低。LN14井油藏原油中性含氮化合物的分布特征,不仅反映了原油中性含氮化合物在单井中的运移分馏效应十分明显,而且当来源于寒武系-奥陶系海相烃源岩的原油中混合石炭系烃源岩生成的原油时,原油中性含氮化合物的分布模式将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 中性含氮化合物 运移分馏作用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应用中性含氮化合物探讨陆梁油田油气运移 被引量:2
4
作者 廖健德 向宝力 +3 位作者 王莉 王海静 刘翠敏 康素芳 《新疆石油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16-17,共2页
原油中含氮化合是目前研究油气运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根据含氮化合物的绝对浓度、含氮化合物的比值研究表明:陆梁油田原油横向上自西南向北东方向运移,而垂向上原油从下而上运移。
关键词 陆梁油田 中性含氮化合物 油气运移 原油
下载PDF
尕斯库勒油田原油含氮化合物油气运移效应 被引量:7
5
作者 段毅 郑朝阳 +1 位作者 张辉 吴保祥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26-28,共3页
尕斯库勒油田是柴达木盆地最大的油田,其中包含深层E31油藏和浅层N1-N21油藏。利用油藏地球化学方法研究油藏中的油气运移,对于认识其成因具有重要意义。对这两个油藏的16个原油中含氮化合物进行了分离和GC-MS分析,研究了中性含氮化合... 尕斯库勒油田是柴达木盆地最大的油田,其中包含深层E31油藏和浅层N1-N21油藏。利用油藏地球化学方法研究油藏中的油气运移,对于认识其成因具有重要意义。对这两个油藏的16个原油中含氮化合物进行了分离和GC-MS分析,研究了中性含氮化合物的运移分馏效应,探讨了油气运移问题。结果表明,原油中性含氮化合物的运移分馏效应显著,其运移分馏特征指示了E31油藏油气充注点位于构造中北部的东、西两翼,并向南、北两端方向运移;N1-N21油藏北区油气从东部和南部注入,并向西部和北部方向运移。根据油气运移方向认为,两个油藏的原油都来自茫崖凹陷和尕斯断陷;但是,由中性含氯化合物总丰度在两个油藏之间的差异可知,它们具有不同的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含氮化合物 E3^1油藏 原油 油气运移 尕斯库勒油田 油藏地球化学 油气充注 点位 藏北 分馏效应
下载PDF
本源微生物降解辽河原油的非烃分子结构变化 被引量:4
6
作者 向廷生 王慧敏 +1 位作者 陶文 马立安 《地球化学》 CAS CSCD 2013年第6期567-575,共9页
利用高效本源降解菌在不同时间范围内对辽河油样进行了微生物降解模拟实验,以研究不同降解程度原油分子结构的变化规律。微生物作用前后原油样品做族组分分离及进一步的中性氮化合物和酸性化合物分离,然后对其不同组分进行色谱质谱分析... 利用高效本源降解菌在不同时间范围内对辽河油样进行了微生物降解模拟实验,以研究不同降解程度原油分子结构的变化规律。微生物作用前后原油样品做族组分分离及进一步的中性氮化合物和酸性化合物分离,然后对其不同组分进行色谱质谱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辽河油样中的非烃化合物经微生物作用以后,正构一元酸含量随降解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且变化幅度逐渐增大;五环三萜类羧酸中C28组分和莫烷酸系列随着降解时间的增加含量上升;轻度的微生物降解作用对咔唑、甲基咔唑、二甲基咔唑等化合物没有明显影响,中等强度降解具有一定的影响;从胶质、沥青质红外光谱图看出,微生物能够降解该原油胶质、沥青质。侧链长度随降解程度增加而变短;芳香环结构抗微生物降解能力强,缩合程度变化不大;而取代基上的烷烃易被微生物氧化,氧化程度随降解程度增加而增加,产生酸类、醚类物质。探讨原油微生物降解中非烃化合物结构及其地球化学特征对石油勘探开发都有重要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降解 酸性化合物 中性含氮化合物 胶质 沥青质
下载PDF
油气运聚地化分析技术在塔里木盆地台盆区的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黄传波 王媛 《海相油气地质》 2001年第2期45-50,共6页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因多期的构造运动使油气藏经历了多次破坏、多次调整的复杂演化历史,应用储层包裹体特征与盆地模拟分析技术确定油气注入时间,应用中性含氮化合物分布判别油气运移方向,应用具有时代意义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确定烃源岩的...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因多期的构造运动使油气藏经历了多次破坏、多次调整的复杂演化历史,应用储层包裹体特征与盆地模拟分析技术确定油气注入时间,应用中性含氮化合物分布判别油气运移方向,应用具有时代意义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确定烃源岩的准确时代等方法,再结合构造演化史,较好地解决了确定塔里木盆地轮南油气区和哈得逊油田油气分布规律和油气运移路径的问题。研究表明,轮南地区主要有三期油气运移期,后两期(发生于侏罗纪之后)的油气主要通过裂隙与不整合面由满加尔凹陷和草湖凹陷向轮南低隆高部位运移,轮南地区下部的烃源岩所生成的油气则通过裂隙运移到上部储层中成藏。油气大规模注入三叠系储层的时问为15~10Ma,三叠系原油在横向上从吉拉克地区向桑塔木断垒带和轮南断垒带方向运移注入,垂向上为由断裂从 T_Ⅲ油组向 T_Ⅰ油组注入。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油藏的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生成的油数量有限,后期注入的中—上奥陶统生成的油的推进前端应在哈得逊东南部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海相地层 烃源岩 油气运移 油气分布 油气藏形成 流体包裹体 中性含氮化合物 生物标志化合物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石炭系油气运移和聚集特征——以对塔中4号构造原油非烃地球化学研究说明 被引量:5
8
作者 吴章武 张敏 +1 位作者 张俊 冯敏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3年第6期480-483,共4页
塔中地区是塔里木盆地的油气主要富集带。通过原油的中性含氮化合物的绝对浓度和相对比值,探讨了塔中4号构造C 油组和C 油组原油在垂向上和横向上的运移聚集特征。在垂向剖面上,从下亚油组到中亚油组和上亚油组,C 油组原油二甲基咔唑异... 塔中地区是塔里木盆地的油气主要富集带。通过原油的中性含氮化合物的绝对浓度和相对比值,探讨了塔中4号构造C 油组和C 油组原油在垂向上和横向上的运移聚集特征。在垂向剖面上,从下亚油组到中亚油组和上亚油组,C 油组原油二甲基咔唑异构体之间的相对比值均由小变大,呈现出明显的运移分馏效应;但是同一口井的C 油组原油的运移参数却低于C 油组,表明C 油组原油不是C 油组原油直接垂向运移所致。在横向上,根据原油中性含氮化合物不同异构体之间的运移分馏效应,发现自塔中411井向塔中421井和402井方向存在着油气注入和分配现象,这就是说,在塔中4号构造C 油藏中存在着一个自东南向西北的油气注入方向;此外,在塔中4井可能还存在着另一个次要的运移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中性含氮化合物 运移分馏作用 原油 塔中地区
下载PDF
多环芳烃的分离与富集
9
作者 王连生 《环境科学动态》 1985年第3期1-4,共4页
六、煤液化油中多环芳烃的富集〔15〕用树脂法可将煤液化油分为酸性、碱性和中性含氮化合物、饱和烃及芳烃化合物,其分离系统如图9所示.分离的主要步骤是:先用阴离子交换树脂〔AmberlystA-27〕填充柱液体色谱分离油中的酸性组份。
关键词 中性含氮化合物 芳烃化合物 多环芳烃 饱和烃 液体色谱 煤液化 组份 树脂法 分离系统 中含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陆丰13断裂构造带油气二次运移优势通道与充注史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施和生 吴建耀 +3 位作者 朱俊章 谢泰俊 舒誉 蓝倩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7年第5期30-35,共6页
为了进一步分析陆丰13断裂构造带石油潜在资源,根据该区地质背景,利用生物标志化合物组合分析了该构造带上各油田和含油构造上原油的油源;运用有效通道厚度和运移强度分析了该构造带油气二次运移优势通道、一般运移通道和非运移通道;借... 为了进一步分析陆丰13断裂构造带石油潜在资源,根据该区地质背景,利用生物标志化合物组合分析了该构造带上各油田和含油构造上原油的油源;运用有效通道厚度和运移强度分析了该构造带油气二次运移优势通道、一般运移通道和非运移通道;借助原油热演化分子参数及运移示踪剂讨论了该构造带油气运移方向;根据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和埋藏史探讨了该构造带上油气充注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陆丰13断裂构造带 二次运移优势通道 油气充注史 生物标志化合物 有效通道厚度 中性含氮化合物 包裹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