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71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GDF-15、S100A12对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诊断价值
1
作者 许静静 李岩 +1 位作者 李健 赵燕 《成都医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31-135,共5页
目的探究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钙粒蛋白C(S100A12)对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儿作为试验组... 目的探究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钙粒蛋白C(S100A12)对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儿作为试验组,将同期收治的138例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未发生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儿作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患儿血清GDF-15、S100A12表达水平。Pearson法分析血清GDF-15、S100A12表达与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儿临床资料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GDF-15、S100A12表达水平对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均降低(P<0.05),血清GDF-15、S100A12表达均升高(P<0.05)。血清GDF-15、S100A12表达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儿的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均呈负相关(P<0.05)。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均为患儿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保护因素(P<0.05),血清GDF-15、S100A12为危险因素(P<0.05)。血清GDF-15、S100A12表达诊断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50、0.907,二者联合诊断的AUC为0.980,大于GDF-15(Z=2.159,P=0.031)、S100A12(Z=3.780,P<0.001)单独诊断的AUC。结论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儿血清GDF-15、S100A12表达升高,二者联合具有较高的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急性白血病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 生长分化因子15 钙粒蛋白C 诊断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在骨折愈合中的作用方式及干预后的促愈合效应
2
作者 谷鑫博 刘泽民 孙海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3235-3243,共9页
背景:巨噬细胞存在特殊的促炎/抗炎表型,通过组织工程技术调节表型转变,使得其成为了在骨损伤修复中研究最多的免疫细胞。最近的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在骨损伤修复过程中同样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尚无此类综述。目的:总结目前中性粒细胞在... 背景:巨噬细胞存在特殊的促炎/抗炎表型,通过组织工程技术调节表型转变,使得其成为了在骨损伤修复中研究最多的免疫细胞。最近的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在骨损伤修复过程中同样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尚无此类综述。目的:总结目前中性粒细胞在骨折愈合中的作用方式,以及干预中性粒细胞促进骨折愈合的治疗措施。方法:检索2000年1月至2024年2月Web of Science、PubMed、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中文检索词为“中性粒细胞、骨折愈合、骨损伤、骨修复、骨重建”,英文检索词为“neutrophil,fracture healing,bone damage,bone repair,bone remodeling”。通过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最终纳入72篇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①发现中性粒细胞的历史漫长,早期由于缺乏染色技术忽视了其重要性,1900年Paul Ehrlich发明三酸染料区别出中性粒细胞,开启了研究的序幕;②正常状态下,中性粒细胞迁移到各器官辅助其发挥生理功能;病理状态下,中性粒细胞依赖吞噬作用、脱颗粒及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发挥抗菌作用;③中性粒细胞主要参与骨折愈合早期血肿炎症阶段,通过释放细胞因子募集其他免疫细胞及间充质干细胞,同时产生纤连蛋白促进血肿形成构建局部微环境;④中性粒细胞在骨折愈合的不同阶段转化为N1/N2两种不同亚型,两者相互协调促进骨修复;⑤骨折断端募集的中性粒细胞通过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等细胞因子参与骨折愈合的过程;⑥中性粒细胞通过与骨折愈合不同阶段主要细胞成分的相互作用,调节成骨/破骨平衡;⑦类似于组织工程技术调节巨噬细胞极化在骨折愈合中的广泛研究与应用,未来针对干预中性粒细胞促进骨折愈合的疗法具有广阔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 骨折愈合 炎症 细胞因子 靶向治疗
下载PDF
绿原酸对中性粒细胞功能及胞外诱捕网形成的影响及机制
3
作者 杨运 刘娅 +1 位作者 王翠 彭春红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107,共7页
目的探究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CGA)对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EU)功能及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形成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从小鼠骨髓中分离并纯化NEU;将NEU与CGA共培养,通过CCK-8法筛选共培养适... 目的探究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CGA)对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EU)功能及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形成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从小鼠骨髓中分离并纯化NEU;将NEU与CGA共培养,通过CCK-8法筛选共培养适合的干预浓度;检测NEU迁移能力、髓过氧化物酶(MPO)以及脱颗粒弹性蛋白酶(NE)、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水平观察CGA对NEU功能的影响;免疫荧光法观察NETs的主要结构组蛋白H3及DNA骨架,以及检测NEU释放的游离DNA(cf-DNA)含量,观察NETs的形成情况;检测NEU产生的活性氧(ROS)水平,以确定CGA是否影响NEU释放NETs过程中的ROS的生成。结果CGA在浓度为100、200、400μmol·L^(-1)时对NEU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与空白组(Blank)相比,CGA(100、200、400μmol·L^(-1))干预后,细胞迁移能力及MPO、NE、MMP-9分泌量增加(P<0.05),组蛋白H3及DNA骨架、cf-DNA的释放量明显增加(P<0.01),细胞产生的ROS也明显增加(P<0.01),上述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浓度依赖性。结论CGA能够增强NEU功能及促进NETs的形成,可能与促进细胞内ROS水平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原酸 中性粒细胞 胞外诱捕网 免疫 抗菌 活性氧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早期预测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情进展的应用价值分析
4
作者 潘瑞 王滔 +2 位作者 王兆 周长健 温建立 《安徽医药》 CAS 2025年第1期105-109,共5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及转归的早期预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月1日至2023年3月1日连续收治的290例初治急性胰腺炎病人的临床资料,包...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及转归的早期预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月1日至2023年3月1日连续收治的290例初治急性胰腺炎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病人一般临床资料和血常规各项指标(入院24 h内)及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病人临床诊疗与预后指标等。将病人分为SAP组(105例)与非SAP组(185例),分析比较两组各项指标的差异,并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寻找最佳诊断值;然后将SAP组分为NLR和PLR升高组(45例)与非升高组(60例),分析比较其临床转归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组病人基线平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P病人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Ⅱ)评分和Ranson评分更高[6(5,8)分比17(14,20)分,1(1,2)分比4(3,4)分,均P<0.001],NLR和PLR在SAP病人中均更高(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NLR和PLR最佳诊断值分别为6.58,157.89。SAP病人中,NLR和PLR升高与非升高病人相比,升高组住院时间更长(P=0.003)、禁食时间更长(P<0.001)、引流管数量更多(P<0.001)、住院费用更高(P=0.002)、死亡率更高(P=0.047)。结论NLR和PLR升高对SAP早期具有诊断与预后预测价值,警惕非SAP病人病情迅速进展为SAP;对于SAP病人,NLR和PLR升高提示病人病情危重,转归与预后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急性坏死性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 预测 预后
下载PDF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肺栓塞患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红细胞分布宽度水平观察
5
作者 毛进璞 《大医生》 2025年第1期116-118,共3页
目的 观察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肺栓塞(PE)患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水平,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民乐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老年AECOPD患者的临... 目的 观察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肺栓塞(PE)患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水平,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民乐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老年AECOP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CT肺动脉造影及下肢静脉彩色超声检查结果的不同分为PE组(35例)和非PE组(85例),根据早期死亡风险的不同将PE组患者分为高危组(6例)、中危组(18例)和低危组(11例)。比较PE组和非PE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影响老年AECOPD合并PE的独立危险因素;比较PE组不同早期死亡风险患者的NLR、RDW水平,分析NLR、RDW水平与PE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PE组患者NLR、RDW水平均高于非PE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LR、RDW水平升高均是影响老年AECOPD合并PE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高危组、中危组患者的NLR、RDW水平均高于低危组,高危组均高于中危组(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NLR、RDW水平与PE病情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NLR、RDW水平升高均是老年AECOPD合并PE的独立危险因素,且NLR、RDW水平与老年AECOPD合并PE患者病情呈正相关,临床应予以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肺栓塞 老年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细胞分布宽度
下载PDF
降钙素原清除率联合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血清淀粉样蛋白A/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对2型糖尿病合并重症肺炎患者28d病死风险的预测价值分析
6
作者 谭博 吕华亮 《大医生》 2025年第2期24-28,共5页
目的分析降钙素原清除率(PCTc)联合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重症肺炎患者28d病死风险的预测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6月茂名... 目的分析降钙素原清除率(PCTc)联合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重症肺炎患者28d病死风险的预测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6月茂名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T2DM合并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28d临床结局分为生存组(33例)和死亡组(17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PCTc水平、NLR、SAA/hs-CRP,分析影响T2DM合并重症肺炎患者28d病死情况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CTc、NLR、SAA/hs-CRP对T2DM合并重症肺炎患者28d病死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T2DM病程、空腹血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组患者合并脓毒症占比大于生存组,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Ⅱ)、肺炎严重程度(PSI)评分均高于生存组,降钙素原(PCT)水平、3d PCT水平、中性粒细胞计数、NLR、SAA水平、hs-CRP水平、SAA/hs-CRP均高于生存组,PCTc水平、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均低于生存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脓毒症、APACHEⅡ评分高、PSI评分高、PCT水平高、3dPCT水平高、中性粒细胞计数高、NLR高、SAA水平高、hs-CRP水平高和SAA/hs-CRP高均为影响T2DM合并重症肺炎患者28 d病死情况的独立危险因素,PCTc水平低则为保护因素(均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CTc、NLR、SAA/hs-CR及三者联合检测T2DM合并重症肺炎患者28 d病死风险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2、0.754、0.684、0.904,敏感度分别为72.70%、48.50%、93.90%、81.80%,特异度分别为94.10%、94.10%、47.10%、88.20%,PCTc、NLR、SAA/hs-CRP均对重症肺炎患者28d病死风险具有预测价值(均P<0.05)。结论合并脓毒症、APACHEⅡ评分高、PSI评分高、PCT水平高、3dPCT水平高、中性粒细胞计数高、NLR高、SAA水平高、hs-CRP水平高和SAA/hs-CRP高均为影响T2DM合并重症肺炎患者28d病死情况的独立危险因素,PCTc水平低则为保护因素;PCTc联合NLR和SAA/hs-CRP对T2DM合并重症肺炎患者28d病死风险具有良好预测价值,临床需对以上指标予以高度重视,做好相关干预,以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清除率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血清淀粉样蛋白A 超敏C反应蛋白 2型糖尿病 重症肺炎
下载PDF
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在炎症反应与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明花 遇红梅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28-1532,共5页
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均调控天然免疫所参与的炎症反应和血栓的形成。血小板对于形成止血栓以防止出血至关重要,而中性粒细胞是抵抗入侵病原体的免疫防御的守护者。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是外周血中丰富的细胞。从传统意义上讲,血小板发挥着... 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均调控天然免疫所参与的炎症反应和血栓的形成。血小板对于形成止血栓以防止出血至关重要,而中性粒细胞是抵抗入侵病原体的免疫防御的守护者。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是外周血中丰富的细胞。从传统意义上讲,血小板发挥着重要的止血作用,而中性粒细胞对先天免疫反应很重要。血小板和先天免疫之间的相互作用及随后凝血激活的触发,是宿主系统的一部分,以防止病原体在血流中系统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中性粒细胞 血栓 炎症
下载PDF
初诊Ⅳ期肺癌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营养不良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肖平 潘海 +2 位作者 马晴 宋丽平 钟殿胜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3-198,共6页
背景与目的 恶性肿瘤患者往往伴随营养不良,与预后密切相关。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作为体内炎症的指标,能够预测多种疾病的营养不良风险,然而其与肺癌患者营养不良的关系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 背景与目的 恶性肿瘤患者往往伴随营养不良,与预后密切相关。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作为体内炎症的指标,能够预测多种疾病的营养不良风险,然而其与肺癌患者营养不良的关系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分析NLR与初诊Ⅳ期肺癌患者营养不良风险的关系,并进一步确定NLR的截断值以更好地预测患者营养不良的风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2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209例初诊Ⅳ期肺癌患者,应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 (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NRS 2002)量表对其营养状况进行评估,同时收录患者人口学信息、病理、卡氏体能状态(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分、体重指数、合并疾病及临床生化指标的资料。分析NLR与营养不良风险的关系,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来确定预测营养不良风险的最佳NLR临界值。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一步评估NLR与营养不良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 初诊Ⅳ期肺癌患者存在营养不良风险的比率为36.36%(76/209)。对NLR与NRS 2002营养不良风险评分进行分析发现,NLR与营养不良风险评分呈正相关(r=0.765,P<0.001)。通过ROC曲线分析,确定初诊Ⅳ期肺癌患者营养不良风险的最佳截断值NLR为3.94 [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0.747,95%CI:0.678-0.815,P<0.001],敏感性为55%,特异性为86%,阳性预测值为68%,阴性预测值为77%。相比于NLR≤3.94组的患者,NLR>3.94组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营养不良(69.49%vs 23.33%,P<0.001),并且NLR为初诊Ⅳ期肺癌患者营养不良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NLR在初诊Ⅳ期肺癌患者中与营养不良风险有关,NLR可作为Ⅳ期肺癌患者营养风险筛查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 肺肿瘤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体内实验探讨射麻止喘液治疗中性粒细胞型哮喘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1
9
作者 连乐燊 孟星汝 +5 位作者 黄秀芳 周谨希 谢燕小 陶海澜 蒋紫云 刘小虹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7-256,共10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及体内实验探讨射麻止喘液治疗中性粒细胞型哮喘(NA)的分子机制。方法(1)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文献检索及Swiss ADME、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检索、筛选射麻止喘液的活性成分及其作...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及体内实验探讨射麻止喘液治疗中性粒细胞型哮喘(NA)的分子机制。方法(1)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文献检索及Swiss ADME、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检索、筛选射麻止喘液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利用OMIM、Gene Cards、Dis Ge NET及Drug Bank数据库检索、筛选NA疾病相关靶点。通过微生信平台对射麻止喘液活性成分作用靶点与NA疾病相关靶点取交集,得到射麻止喘液治疗NA的潜在作用靶点(共有靶点)。采用Cytoscape 3.8软件构建“中药-活性成分-潜在作用靶点”网络。通过STRING数据库建立潜在作用靶点蛋白互作(PPI)网络,使用内置Mcode插件分析获得核心靶点。使用Metascape平台对潜在作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2)将BALB/C小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空白组、NA模型组、射麻止喘液低剂量组(2.5 g·kg^(-1))、射麻止喘液高剂量组(10 g·kg^(-1))、地塞米松对照组(1 mg·kg^(-1));通过腹腔注射致敏剂[鸡卵清白蛋白(OVA)+弗氏完全佐剂(CFA)]并通过雾化吸入激发的方法复制NA小鼠模型,第0、7、14天分别腹腔注射OVA+CFA(20μg OVA+75μg CFA,0.3 m L)致敏,第21~30天采用5%OVA混悬液雾化激发(每次8 m L,每次雾化时间40 min,每天1次);雾化激发前1 h各组灌胃给药,地塞米松对照组腹腔注射给药,每天1次。采用HE染色法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肺泡灌洗液中IL-8含量;RT-q PCR法检测肺组织中NLRP3、CXCR2 m RNA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中p-m TOR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共筛选得到射麻止喘液活性成分作用靶点826个,NA疾病相关靶点154个,取交集后得到射麻止喘液治疗NA的51个潜在作用靶点(共有靶点)。通过“中药-活性成分-潜在作用靶点”网络分析得到槲皮素、木犀草素、山柰酚、豆甾醇、柚皮素等关键活性成分。通过对潜在作用靶点的PPI网络分析得到29个核心靶点,包括AKT1、IL6、TNF、EGFR、NLRP3、RELA、MIF、CXCR2、VEGFA等。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882个生物学过程条目、33个细胞组分条目、61个分子功能条目;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142条信号通路,主要涉及TNF信号通路、甲型流感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通路、MAPK信号通路、m TOR信号通路等。(2)动物实验结果:与空白组比较,NA模型组小鼠的气道黏膜损伤明显,结构紊乱,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黏膜充血、水肿,肺泡壁明显增厚,肺泡腔缩小;肺泡灌洗液中的炎症因子IL-8水平明显升高(P<0.05);小鼠肺组织NLRP3、CXCR2 m RNA表达显著上调(P<0.01),p-m TOR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与NA模型组比较,射麻止喘液低、高剂量组小鼠肺组织支气管上皮细胞结构排列可见少许紊乱,气管及血管周围有少量的炎性细胞浸润,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明显减轻;小鼠肺组织CXCR2 m RNA表达显著下调(P<0.01),p-m TOR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射麻止喘液高剂量组小鼠肺泡灌洗液中的IL-8水平明显降低(P<0.05);射麻止喘液低剂量组小鼠肺组织NLRP3m RNA表达明显下调(P<0.05)。结论射麻止喘液对NA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槲皮素、木犀草素、山柰酚等关键活性成分,作用于NLRP3、CXCR2等核心靶点,调控TNF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Toll样信号通路、m TOR等关键信号通路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麻止喘液 中性粒细胞型哮喘 网络药理学 NLRP3 CXCR2 MTOR信号通路 小鼠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和嗜酸性粒细胞对AECOPD患者出院后1年内COPD相关再入院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雪 韩明锋 +1 位作者 谢猛 张梦娜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5期489-493,共5页
目的探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出院后1年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相关再入院的预测价值。方法将2020年12月至2022年6月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AECOPD... 目的探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出院后1年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相关再入院的预测价值。方法将2020年12月至2022年6月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AECOPD患者纳入本次回顾性研究,将出院后1年内有≥1次再入院记录的患者纳入再入院组(n=35),其他患者纳入非再入院组(n=65)。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治疗方法和死亡情况)。根据NLR、EOS的预测AECOPD再入院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截断值将患者分组,分别为高NLR组(n=43)和低NLR组(n=57)、低EOS组(n=51)和高EOS组(n=49)。比较各组的住院时间、1年内COPD相关再入院情况和死亡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NLR、EOS预测AECOPD再入院的风险。结果再入院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6.68±6.44)d,明显长于非再入院组[(14.02±6.26)d],全身糖皮质激素使用患者比率为28.57%,明显少于非再入院组(53.85%),NLR为8.57±3.16,显著低于非再入院组(13.97±3.79),EOS为(0.25±0.07)×10^(9)/L,显著高于非再入院组[(0.12±0.06)×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NLR组1年内COPD相关再入院次数和人数占比分别为(1.32±0.34)次、46.51%,均高于高NLR组[(0.83±0.31)次、26.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EOS组1年内COPD相关再入院次数和人数占比分别为(1.35±0.40)次、44.90%,均高于低EOS组[(0.81±0.37)次、25.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NLR(<4.85)与高EOS(≥0.1×10^(9)/L)与1年内COPD相关的再入院风险相关[OR=4.394(95%CI:1.152~8.203);OR=4.699(95%CI:1.152~8.583)]。结论入院时的NLR和EOS可能与AECOPD患者出院后1年内COPD相关再入院有关,可作为预测出院后再住院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嗜酸性粒细胞 慢性阻塞性肺病 急性加重期 再入院
下载PDF
仙方活命饮治疗囊性中性粒细胞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热毒证的临床疗效及机制探讨 被引量:1
11
作者 邵士珺 万华 +5 位作者 吴雪卿 冯佳梅 高晴倩 瞿文超 孙佳晔 谢璐 《上海中医药杂志》 CSCD 2024年第5期52-59,共8页
目的观察仙方活命饮对囊性中性粒细胞性肉芽肿性乳腺炎(CNGM)热毒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将72例CNGM热毒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36例;试验组予仙方活命饮口服治疗,对照组予左氧氟沙星口服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 目的观察仙方活命饮对囊性中性粒细胞性肉芽肿性乳腺炎(CNGM)热毒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将72例CNGM热毒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36例;试验组予仙方活命饮口服治疗,对照组予左氧氟沙星口服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4 d。观察比较疾病活动指数、疾病活动度、肿块大小、疼痛数字分级评分法(NRS)评分、炎症指标的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乳腺组织内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标志物瓜氨酸化组蛋白H3(CitH3)、髄过氧化物酶(MPO)含量的变化。结果①试验过程中,对照组脱落2例,试验组剔除1例、脱落2例,最终完成试验者67例,其中对照组34例、试验组33例。完成14d药物治疗后进一步接受手术治疗者共40例,其中对照组22例、试验组18例,每组随机选取5例纳入NETs形成相关指标机制分析。②局部症状活动指数,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对照组疼痛活动指数降低(P<0.05),脓肿活动指数升高(P<0.05);试验组肿块、疼痛、红热活动指数均降低(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试验组肿块、疼痛、红热活动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③全身症状活动指数,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对照组发热活动指数降低(P<0.05),试验组发热、其他相关炎症症状活动指数降低(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两组各项全身症状活动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疾病活动指数,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对照组全身症状活动指数、疾病活动指数下降(P<0.05),试验组局部、全身症状活动指数及疾病活动指数均下降(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试验组局部症状活动指数、疾病活动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⑤治疗后,两组高活动度例数减少、低活动度及中活动度例数增多,其中试验组高活动度比例从78.8%下降到36.4%;两组疾病活动度分布情况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⑥治疗后,试验组肿块变小(P<0.05),对照组肿块大小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疼痛NRS评分均降低(P<0.05),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⑦治疗前后组内比较,试验组红细胞沉降率水平降低(P<0.05),对照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水平降低(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两组各项炎症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⑧治疗后,两组CitH3的光密度(IOD)、面密度(AD)值均下降(P<0.05),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MPO的IOD、AD值下降(P<0.05),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仙方活命饮能改善CNGM热毒证患者乳房局部炎症症状,降低疾病活动度,在局部症状改善方面疗效优于左氧氟沙星,在全身症状改善方面疗效与左氧氟沙星相当;其可能通过清除乳腺炎症组织中过量产生的NETs发挥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性中性粒细胞性肉芽肿性乳腺炎 粉刺性乳痈 仙方活命饮 中医药疗法 经典名方 临床试验
下载PDF
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及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对阴茎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健 郭雯静 +1 位作者 孙忠忠 武进峰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56-59,共4页
目的 分析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及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对阴茎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为临床评估提供新思路。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12月于山西白求恩医院泌尿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48例阴茎癌患者,... 目的 分析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及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对阴茎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为临床评估提供新思路。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12月于山西白求恩医院泌尿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48例阴茎癌患者,依据是否发生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分为转移组(n=19)和未转移组(n=29)。记录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血小板数,计算NLR、PLR。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NLR、PLR预测阴茎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的价值。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测NLR、PLR间的相关性。结果 转移组NLR和PLR水平均明显高于未转移组(P<0.01)。ROC曲线显示NLR最佳截断值为2.39,AUC为0.838(95%CI:0.730~0.947),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7%和58.6%;PLR最佳截断值为113.66,AUC为0.755(95%CI:0.618~0.892),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5%和58.6%。两项联合诊断的AUC为0.851(95%CI:0.747~0.956),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5%和69.0%。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转移组与未转移组患者的NLR与PLR均呈正相关(r=0.504,r=0.645,均有P<0.05)。结论 阴茎癌患者术前NLR、PLR水平显著升高并且通过两项指标联合诊断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患者存在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茎癌 腹股沟淋巴结转移 炎症因子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血小板
下载PDF
超敏C反应蛋白和中性粒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在2型糖尿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青 柏世玉 《微循环学杂志》 2024年第1期78-81,共4页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中性粒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NHR)与2型糖尿病(T2DM)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12-2022-09本院确诊的T2DM患者217例,依据是否合并AMI将其分为T2DM+AMI组(n=108)和T2DM组(n=...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中性粒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NHR)与2型糖尿病(T2DM)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12-2022-09本院确诊的T2DM患者217例,依据是否合并AMI将其分为T2DM+AMI组(n=108)和T2DM组(n=109),选取同期本院体检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n=86)。检测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WBC)、中性粒细胞数(NEU)、hs-CR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同时计算NHR,分析各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指标与T2DM并发AMI的危险因素。应用ROC曲线用于评估hs-CRP和NHR对T2DM患者发生AMI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2DM组和T2DM+AMI组WBC、NEU、TC、TG、hs-CRP和NHR水平均升高,HDL-C水平降低;与T2DM组比较,T2DM+AMI组WBC、NEU、TG、hs-CRP和NHR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CRP和NHR与T2DM患者发生AMI呈正相关(P<0.05)。ROC分析表明,hs-CRP和NHR联合检测对T2DM发生AMI预测价值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6(95%CI:0.764-0.868)。结论:hs-CRP和NHR升高与T2DM患者发生AMI有关,hs-CRP和NHR可预测T2DM患者AMI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敏C反应蛋白 中性粒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 2型糖尿病 急性心肌梗死
下载PDF
血液透析患者相关并发症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甜 伍杨 +4 位作者 何喜梅 万立平 王学良 苑书婷 席春生 《中国血液净化》 CSCD 2024年第4期290-293,共4页
近年来,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已被公认为一种新型预测生物标志物,由于其创伤小、经济、简便、敏感性和特异性高等优点,在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预后指标中广泛应用。血液透析... 近年来,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已被公认为一种新型预测生物标志物,由于其创伤小、经济、简便、敏感性和特异性高等优点,在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预后指标中广泛应用。血液透析(haemodialysis,HD)作为危重症或晚期肾病患者延长寿命的治疗手段,不可避免会导致很多并发症,因此及时识别和治疗HD相关并发症至关重要。有研究发现在HD相关并发症中NLR似乎具有一定的识别和预测能力,故本综述通过总结当前HD患者相关并发症中NLR研究进展,为临床医生评估HD患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和预后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并发症 研究进展
下载PDF
2例ELANE基因突变的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分析
15
作者 孙燕 王绪栋 +6 位作者 罗荣华 王兆辉 常光妮 高婷婷 林垒垒 孙俊霞 刘亚蒙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24期75-78,共4页
目的 总结儿童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ELANE)基因自发突变导致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CN)的主要临床表现,并了解其遗传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ELANE基因自发突变致CN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结果 病例1为3岁9月男童,因反复口腔... 目的 总结儿童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ELANE)基因自发突变导致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CN)的主要临床表现,并了解其遗传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ELANE基因自发突变致CN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结果 病例1为3岁9月男童,因反复口腔溃疡及粒细胞缺乏2年余入院;骨髓涂片示粒系成熟障碍,骨髓染色体核型分析未见异常;入院后经抗感染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基因检测显示ELANE基因存在自发杂合突变,确诊为重型CN;家长拒绝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使用小剂量G-CSF治疗,目前无恶性转化。病例2为15岁女童,患儿自8月龄因发热发现中性粒细胞缺乏,既往曾反复感染,此次因咳嗽10余天,发热2天入院;该患儿中性粒细胞缺乏呈周期性改变;查体发现牙龈明显萎缩,伴部分牙齿脱落;骨髓细胞学检查示粒系成熟障碍;基因检测显示该患儿携带ELANE基因变异,可导致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该患儿粒细胞缺乏期行G-CSF治疗,家长拟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结论 CN患儿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病较早的反复感染,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易漏诊,必要时可完善基因检测明确诊断及评估变异来源。ELANE基因是引起CN最常见的基因突变,突变位点不同,可引起不同的临床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基因 基因突变 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在布鲁菌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6
作者 李智伟 王倩 +6 位作者 王玲玲 卢佩佩 李书灵 朱晓玉 贾金彤 陈杰 王昌敏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3期1541-1545,共5页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CD64(nCD64)指数作为一种新型生物标志物在鉴别诊断急性期、慢性期布鲁菌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21年2月至2023年7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确诊的急性期布鲁菌病患者38例,慢性期布鲁菌病患者48例,收...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CD64(nCD64)指数作为一种新型生物标志物在鉴别诊断急性期、慢性期布鲁菌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21年2月至2023年7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确诊的急性期布鲁菌病患者38例,慢性期布鲁菌病患者48例,收集患者外周血并通过流式细胞术进行nCD64指数检测,分析nCD64指数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CD64指数鉴别诊断急性期、慢性期布鲁菌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同时,以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试管凝集试验(SAT)作为对照,评价三者临床诊断参考价值。结果 急性期布鲁菌病患者的nCD64指数高于慢性期布鲁菌病患者(U=216.00,P<0.001),且该指数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670,P<0.001)。ROC曲线结果显示,nCD64指数用于鉴别诊断急性期、慢性期布鲁菌病的曲线下面积为0.882(95%CI:0.811~0.952,P<0.001),最佳截断值为2.81,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83.3%、81.6%、80.4%、81.9%和82.6%,nCD64指数鉴别诊断的效能明显优于RBPT、SAT两项定性试验。结论 nCD64指数在鉴别诊断急性期、慢性期布鲁菌病中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且倾向于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在鉴别诊断急性期布鲁菌病和慢性期布鲁菌病中具有临床参考价值,对布鲁菌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监测起到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菌病 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 鉴别诊断
下载PDF
以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氧化应激分子为主构建预测重度哮喘的临床模型研究
17
作者 朱振华 毛若琳 陈智鸿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2-180,共9页
目的比较重度哮喘与非重度哮喘患者的临床特征、外周血炎症细胞和氧化应激指标水平的差异,分析中性粒细胞及氧化应激分子对哮喘严重程度的影响,构建早期预测重度哮喘的生物模型。方法纳入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 目的比较重度哮喘与非重度哮喘患者的临床特征、外周血炎症细胞和氧化应激指标水平的差异,分析中性粒细胞及氧化应激分子对哮喘严重程度的影响,构建早期预测重度哮喘的生物模型。方法纳入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的成人稳定期哮喘患者67例,分为重度哮喘组与非重度哮喘组。对两组的临床特征、外周血炎症细胞和氧化应激指标水平进行组间比较,并对重度哮喘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最重要的5个变量,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重度哮喘预测模型。结果重度哮喘25例,较非重度哮喘患者病程长、急性发作频繁、哮喘控制差、外周血中性粒细胞高、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更严重、髓过氧化酶(myeloperoxidase,MPO)水平降低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升高。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或比例越高的哮喘患者易表现为重度哮喘,急性发作更频繁,肺通气功能降低更明显。以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氧化应激指标SOD、8-异前列腺素F2α(human 8-epi-prostaglandin F2α,8-iso-PGF2α)等为中心的一组生物标志可构建模型预测重度哮喘。结论重度哮喘较非重度哮喘患者的临床特征、外周血炎症细胞和氧化应激指标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稳定期哮喘患者中性粒细胞和SOD等氧化应激指标水平对哮喘严重程度具有影响,以此为基础建立的重度哮喘预测模型可为重度哮喘的早期识别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哮喘 中性粒细胞 氧化应激
下载PDF
蝮蛇咬伤对中性粒细胞NETs和炎症损伤影响的临床研究
18
作者 余涛 袁丞达 杨敏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20期13-16,共4页
目的探讨蝮蛇咬伤后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标志物嗜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utrophil elastase,NE)以及细胞游离DNA(cell free DNA,cf-DNA)变化和与炎症标志物及组织损伤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 目的探讨蝮蛇咬伤后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标志物嗜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utrophil elastase,NE)以及细胞游离DNA(cell free DNA,cf-DNA)变化和与炎症标志物及组织损伤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2年12月杭州市中医院皮肤科收治的蝮蛇咬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包括36例蝮蛇咬伤患者,20例健康体检者;比较两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嗜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utrophil elastase,NE)、细胞游离DNA(cell free DNA,cf-DNA)、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SAA)、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肌酸肌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partic transaminase,AST)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计算Pearson相关系数并利用Python软件编写代码绘制热力图、箱线图,分析中性粒细胞计数与NETs标志物、炎症标志物和组织损伤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蝮蛇咬伤后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NETs标志物NE、cf-DNA升高,CRP、SAA、NLR、AST升高,淋巴细胞计数降低。蝮蛇咬伤后中性粒细胞数值与NE酶、cf-DNA血清含量呈正相关,而与炎标志物CRP和SAA之间没有明显相关性;而CRP与SAA、CKMB与LDH强正相关,CK与NE、SAA与NE之间呈正相关,淋巴细胞数与NLR呈负相关。结论蝮蛇咬伤可能引起NETs水平上升,促进炎症加重和组织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蝮蛇咬伤 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 血清淀粉样蛋白A
下载PDF
芍药苷通过调控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银屑病模型小鼠中发挥治疗作用
19
作者 郭云龙 史文利 +5 位作者 赵瑞 莫金雪 贾淑青 李璟蓉 吴江 方锐华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24年第11期727-733,共7页
目的探讨芍药苷对咪喹莫特银屑病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5只健康BALB/C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以及低、中、高剂量芍药苷治疗组,每组3只。对照组及模型组背部分别外涂凡士林、咪喹莫特药膏,1次/d,生理... 目的探讨芍药苷对咪喹莫特银屑病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5只健康BALB/C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以及低、中、高剂量芍药苷治疗组,每组3只。对照组及模型组背部分别外涂凡士林、咪喹莫特药膏,1次/d,生理盐水灌胃,2次/d;低、中、高剂量芍药苷治疗组背部外涂咪喹莫特药膏,1次/d,并分别给予相应剂量芍药苷[75 mg/(kg·d)、150 mg/(kg·d)、300 mg/(kg·d)]灌胃,2次/d。均连续7 d。观察小鼠涂药处皮肤红斑、鳞屑情况。取小鼠背部皮损组织,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及皮损厚度的变化,免疫荧光检测中性粒细胞浸润,RT-PCR检测TNF-α、IL-17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瓜氨酸化组蛋白3(CitH3)的表达。结果相较于模型组,低、中、高剂量芍药苷治疗组背部涂药区均红斑变淡、鳞屑减少,表皮增厚明显减轻;中性粒细胞浸润减少;细胞因子TNF-α、IL-17的表达下调(均P<0.001);CitH3表达降低(均P<0.05)。IL-17、CitH3的表达在各剂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并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结论芍药苷能下调银屑病模型小鼠中相关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其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实现,继而减轻银屑病小鼠炎症反应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芍药苷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
下载PDF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观察
20
作者 尹凤 邱云 +2 位作者 李龙燕 谢帅 胡红梅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4期366-369,共4页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预防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3年7月在绵阳市中心医院就诊的60例急性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预防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3年7月在绵阳市中心医院就诊的60例急性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进行干预,观察组采用PEG-rhG-CSF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儿化疗前及化疗3周后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ANC)和白细胞计数(WBC)水平,化疗后3周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开始时间、持续时间和结束时间,比较两组患儿化疗3周后在白细胞降低发生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N)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化疗3周后,两组患者的ANC、WBC水平均较化疗前升高,且观察组患儿的ANC、WBC水平分别为(6.77±4.22)×10^(9)/L、(9.17±3.36)×10^(9)/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34±2.34)×10^(9)/L、(8.91±3.56)×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开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和结束时间分别为(8.99±3.31)、(4.79±1.18)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15.56±4.91)、(6.97±3.3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白细胞降低率、FN实际发生率、再住院率和抗生素使用率分别为30.00%、10.00%、3.33%、3.3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56.67%、40.00%、43.33%、3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ANC减少、感染、骨骼肌肉酸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16.67%、6.67%、3.33%、6.67%、10.0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43.33%、30.00%、16.67%、26.67%、3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G-rhG-CSF能明显缩短急性ALL患儿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和结束时间,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在预防急性ALL患儿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方面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中性粒细胞减少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