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08篇文章
< 1 2 18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性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基因多态性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艳秋 李子龙 +7 位作者 王力宁 栗霄立 王禹 刘晓丹 马健飞 冯江敏 张玉侠 姜奕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60-363,共4页
目的:以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为研究对象,探讨中性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ene,G-CSF,Csf3)基因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和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的相关性... 目的:以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为研究对象,探讨中性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ene,G-CSF,Csf3)基因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和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PCR-SSCP)方法比较Csf3基因-1931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在正常人和SLE/LN病人中的分布。结果:SLE病人中A/G杂合子(60.5%)和等位基因A的频率(53.5%)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51.6%,45.2%;P值分别为小于0.05和0.01)。而G/G纯合子(16.2%)和等位基因G的频率(46.5%)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28.9%,54.8%,P值均小于0.01)。Csf3基因-1931位点A/G型在SLE伴有蛋白尿和伴有血尿病人中的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sf3基因不仅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SLE的易感性相关,而且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SLE患者的临床症状蛋白尿和血尿的易感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中性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单核苷酸多态性
下载PDF
重组人促中性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临床疗效观察
2
作者 赵小亭 郭良耀 王在田 《药学实践杂志》 CAS 1995年第6期330-332,共3页
重组人促中性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临床疗效观察赵小亭,郭良耀,王在田(三明市第一医院三明365000)最近几年来造血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的研究有了较快的发展,国外基因重组人促中性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以下简称G-CSF)应... 重组人促中性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临床疗效观察赵小亭,郭良耀,王在田(三明市第一医院三明365000)最近几年来造血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的研究有了较快的发展,国外基因重组人促中性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以下简称G-CSF)应用于临床已有不少报道,国内尚在起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缺乏症 中性粒细胞 集落刺激因子 疗效
全文增补中
芪鹿升白方联合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肿瘤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研究
3
作者 单魁中 黄辉 +1 位作者 陆婷婷 任渊 《河北中医》 2024年第4期566-569,共4页
目的观察芪鹿升白方联合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治疗肿瘤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肿瘤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5例予PEG-rhG-CSF治疗,治疗组45例在... 目的观察芪鹿升白方联合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治疗肿瘤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肿瘤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5例予PEG-rhG-CSF治疗,治疗组4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芪鹿升白方治疗。2组均治疗3个化疗周期后统计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1、3个化疗周期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变化情况,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3个化疗周期后症状(包括气短懒言、神疲乏力、心悸失眠、面色萎黄、自汗及头昏眼花,)评分及肝肾功能指标[包括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变化情况,并观察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1、3个化疗周期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均升高(P<0.05),且2组治疗3个化疗周期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均高于治疗1个化疗周期时水平(P<0.05),治疗组治疗1、3个化疗周期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后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3个化疗周期后症状气短懒言、神疲乏力、心悸失眠、面色萎黄、自汗、头昏眼花评分及总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3个化疗周期后各项症状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3个化疗周期后肝肾功能指标SCr、BUN、AST及ALT水平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3个化疗周期后SCr、BUN、AST及AL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7.78%(8/4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11%(5/4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鹿升白方联合PEG-rhG-CSF治疗肿瘤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疗效确切,可有效升高中性粒细胞水平,改善症状和肝肾功能,安全可靠,具有减毒增效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减少 化学疗法 中药疗法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下载PDF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与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恶性肿瘤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效果对比
4
作者 黄孟芹 胡丽霞 +2 位作者 李成发 吴艳 袁倩倩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4年第10期1163-1166,共4页
目的 对比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 G-CSF)与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 G-CSF)对恶性肿瘤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预防效果。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2月至2024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合肥医院(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治疗... 目的 对比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 G-CSF)与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 G-CSF)对恶性肿瘤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预防效果。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2月至2024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合肥医院(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100例,根据用药方案不同分为PEG-rh G-CSF组(53例)和rh G-CSF组(47例)。比较两组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发热性中性粒细胞缺乏症(FN)发生率,并记录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分级。观察两组rhGCSF或PEG-rh G-CSF化疗后1天、3天、5天、7天、10天、14天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和白细胞(WBC)变化,记录患者治疗前及化疗后14天卡氏功能状态(KPS)评分,并统计两组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发生率。结果 相较于rh G-CSF组,PEG-rhG-CSF组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FN发生率更低(P<0.05),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分级更优(P<0.05)。化疗后,两组患者ANC、WBC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P<0.05);组间比较发现,化疗后1天,两组ANC、WB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3天、5天、7天、10天、14天,PEG-rh G-CSF组患者的ANC、WBC均高于rh G-CSF组(P<0.05)。化疗后14天,两组KPS评分均升高,且PEG-rhG-CSF组更高(P<0.05)。PEG-rhG-CSF组和rh G-CSF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13.21%比19.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rh G-CSF相比,PEG-rh G-CSF对预防恶性肿瘤患者全身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效果更佳,且在改善患者外周血象、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化疗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下载PDF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他达拉非对薄型子宫内膜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和妊娠结局的影响
5
作者 史红珍 孙立娟 +3 位作者 王琳 王倩 张爽 林琳 《中国药师》 CAS 2024年第6期984-991,共8页
目的探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他达拉非(TD)对薄型子宫内膜(TE)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3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生殖医学科TE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试验组(G-GSF联合TD)和... 目的探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他达拉非(TD)对薄型子宫内膜(TE)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3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生殖医学科TE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试验组(G-GSF联合TD)和对照组(G-GSF)。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内膜转化日)TE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子宫内膜厚度(EMT)、子宫内膜容积(EMV)、子宫内膜血流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EBF-S/D)、子宫内膜分型、子宫内膜血流分型、子宫动脉搏动指数(AUPI)、子宫动脉阻力指数(AURI)和子宫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AU-S/D)];比较两组患者内膜转化日子宫内膜容受性、治疗后妊娠结局[胚胎种植率(EIR)、临床妊娠率(CPR)和早期流产率(ABR)]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共纳入60例患者,每组30例。治疗前,两组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内膜转化日EMT、EMV、A型子宫内膜比例和II型+III型子宫内膜血流比例显著增加(P<0.05),而EBF-S/D、AUPI、AURI和AU-S/D显著下降(P<0.05)。试验组EMT和EMV大于对照组(P<0.05),而EBF-S/D、AUPI、AURI和AU-S/D小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子宫内膜形态、子宫内膜血流分型、EIR、CPR、AB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G-CSF联合TD可改善TE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安全性较高,但对妊娠结局尚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型子宫内膜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他达拉非 子宫内膜容受性 妊娠结局
下载PDF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观察
6
作者 尹凤 邱云 +2 位作者 李龙燕 谢帅 胡红梅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4期366-369,共4页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预防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3年7月在绵阳市中心医院就诊的60例急性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预防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3年7月在绵阳市中心医院就诊的60例急性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进行干预,观察组采用PEG-rhG-CSF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儿化疗前及化疗3周后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ANC)和白细胞计数(WBC)水平,化疗后3周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开始时间、持续时间和结束时间,比较两组患儿化疗3周后在白细胞降低发生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N)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化疗3周后,两组患者的ANC、WBC水平均较化疗前升高,且观察组患儿的ANC、WBC水平分别为(6.77±4.22)×10^(9)/L、(9.17±3.36)×10^(9)/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34±2.34)×10^(9)/L、(8.91±3.56)×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开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和结束时间分别为(8.99±3.31)、(4.79±1.18)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15.56±4.91)、(6.97±3.3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白细胞降低率、FN实际发生率、再住院率和抗生素使用率分别为30.00%、10.00%、3.33%、3.3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56.67%、40.00%、43.33%、3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ANC减少、感染、骨骼肌肉酸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16.67%、6.67%、3.33%、6.67%、10.0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43.33%、30.00%、16.67%、26.67%、3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G-rhG-CSF能明显缩短急性ALL患儿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和结束时间,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在预防急性ALL患儿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方面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中性粒细胞减少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下载PDF
新型长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艾贝格司亭α临床应用
7
作者 蒋媛 王美飒 史桂玲 《中国处方药》 2024年第3期163-166,共4页
艾贝格司亭α是第3代新型长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为国家一类新药,具有提升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谷值,缩短ANC恢复时间的作用,可用于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一级预防。本文就其发展历程、临床研究、适用条件、不良反应和新冠... 艾贝格司亭α是第3代新型长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为国家一类新药,具有提升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谷值,缩短ANC恢复时间的作用,可用于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一级预防。本文就其发展历程、临床研究、适用条件、不良反应和新冠感染期的合并用药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贝格司亭α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骨髓抑制 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
下载PDF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54
8
作者 杨晟 何小慧 +7 位作者 刘鹏 周生余 董梅 秦燕 杨建良 张长弓 韩晓红 石远凯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626-631,共6页
目的:比较每周期l剂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与每日1剂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预防癌症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方法:合并分析PEG—rhG—CSF的2期和3期临床研究中的单中心数据... 目的:比较每周期l剂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与每日1剂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预防癌症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方法:合并分析PEG—rhG—CSF的2期和3期临床研究中的单中心数据,比较疗效与安全性指标。两项研究均为随机、自身交叉对照试验。56例初治恶性肿瘤患者接受2个周期常用化疗方案治疗,且化疗方案相同,其中试验周期给予PEG—rhG—CSF100批舢g皮下注射,每个周期1次;对照周期皮下注射rhG—CSF5Ixg/kg,每日1次。结果:2个研究单中心共纳入56例患者,其中53例可进行疗效评价,PEG—rhG—CSF和rhG—CSF各使用53个周期。在使用PEG—rhG—CSF的周期和使用rhG—CSF的周期中,4度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减少未发生率均为94-3%(50/53),均未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抗生素使用率分别为7.5%(4/53)和3.8%(2,53,P=0.678)。全组患者中位应用rhG—CSF天数为10(3~14)天。此两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均为骨痛、注射部位疼痛、心悸、发热和乏力等。结论:1剂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与连续10剂常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化疗 中性粒细胞减少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不良反应
下载PDF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初级与次级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研究 被引量:28
9
作者 李惠平 樊征夫 +6 位作者 郑虹 高雨农 涂梅峰 宋国红 邵彬 高天 朱军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739-744,共6页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初级与次级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开放、单臂临床研究,分析...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初级与次级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开放、单臂临床研究,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217例受试者.非髓性恶性肿瘤患者于化疗结束后24~48 h皮下注射PEG-rhG-CSF,体质量≥45 kg者给予6 mg/次,<45 kg者给予3 mg/次,每个化疗周期注射1次.结果:217例患者共完成774个化疗周期,患者包括18例妇科肿瘤(3例子宫内膜癌、15例卵巢癌),50例乳腺癌,30例骨肿瘤和119例淋巴瘤,146例接受初级预防,71例接受次级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ebrile neutropenia,FN)发生率为5.7%,初级预防组发生率为4.9%,次级预防发生率为7.2%.Logistic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显示,PEG-rhG-CSF持续治疗周期越长,FN发生率越低.初级与次级预防的FN发生率均在治疗第2个周期显著低于第1个周期.初级预防为第1个周期11.6%vs.第2个周期4.4%,(P=0.039);次级预防为第1个周期16.9%vs.第2个周期5.6%,(P=0.034).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10.3%(80/774),其中初级预防组为6.7%(34/510),次级预防组为17.4%(46/2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均在治疗第2个周期显著低于第1个周期.初级预防为第1个周期17.1%vs.第2周期5.3%,(P=0.004);次级预防为第1个周期46.5%vs.第2个周期11.3%,(P<0.001).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主要为骨痛,患者Ⅰ/Ⅱ度骨痛发生率为3.7%(8/217),Ⅲ/Ⅳ度骨痛发生率为1.8%(4/217).结论:PEG-rhG-CSF预防性应用于非髓性恶性肿瘤,可有效降低FN发生率.初级预防比次级预防显著降低整个化疗周期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肿瘤 化疗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下载PDF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10
作者 周世勇 王华庆 +7 位作者 张会来 邱立华 钱正子 李维 侯芸 付凯 刘贤明 崔秀珍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1154-1158,共5页
目的:比较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自身交叉对照,选择初治恶性肿瘤患者接受2个周期相同方案的化疗... 目的:比较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自身交叉对照,选择初治恶性肿瘤患者接受2个周期相同方案的化疗,其中试验周期给予PEG—rhG—CSF100μg/kg皮下注射一次,对照周期每日一次皮下注射rhG—CSF5μg/kg,直至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在低谷后连续两次检查≥5.0×10^9/L。结果:入组78例患者,在76个试验周期和74个对照周期中,ANC〈1.5×10^9/L的发生率分别为30-26%和21.16%,持续时间分别为2.34d和2.31d;ANC〈0.5×10^9/L的发生率分别为3.8%和3.0%;抗生素使用率分别为11.59%和9.60%(P均〈0.05)。试验药和对照药的不良反应均为骨骼肌肉疼痛、乏力、发热、头晕等,发生率与严重程度相似。结论:PEG—rhG—CSF一次给药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与rhG—CSF多次给药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聚乙烯二醇类 临床试验 中性粒细胞减少 药物疗法
下载PDF
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头颈部肿瘤同步放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刘芳 俞伟 +4 位作者 梁岚清 罗燕荣 王倩倩 黄玉荣 曲宝林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386-389,共4页
目的:比较预防性应用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与延迟应用普通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预防头颈部肿瘤同步放化疗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N)及住院率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48例头颈部鳞癌(T3... 目的:比较预防性应用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与延迟应用普通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预防头颈部肿瘤同步放化疗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N)及住院率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48例头颈部鳞癌(T3,T4/N2N3)同步化放疗患者。预防性应用 PEG-rhG-CSF 组(PEG组)26例,化疗第5天给予100μg/kg 皮下注射;延迟应用 rhG-CSF 组(rhG 组)22例,化疗后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215;109/L 时,皮下注射 rhG-CSF 至白细胞≥10&#215;109/L。结果①预计化疗192周期化疗,实际化疗186周期,其中诱导化疗96个周期,同步放化疗90个周期。②Ⅲ~Ⅵ度中性粒细胞减少,PEG 组和 rhG 组分别为3.85%、19.5%(OR =0.165,95% CI 为0.053~0.515,P =0.001);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N),PEG 组和 rhG组分别为0.96%、8.53%(OR =0.104,95% CI 为0.013~0.863,P =0.023);其中,75%的 FN 发生在同步放化疗周期内。③中性粒细胞减少相关的住院率 PEG 组和 rhG 组分别为1.92%、6.0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两组患者按期给药率分别为96.2%、84.1%;其中81.8%的延迟给药发生在同步放化疗期间。⑤两组不良反应均可以耐受,仅1例患者发生骨痛。结论预防性使用 PEG-rhG-CSF 组减少了头颈部同步放化疗粒细胞减少及相关性 FN 的发生率,有利于按时按预定剂量实施同步放化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肿瘤 化放疗 中性粒细胞减少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下载PDF
血管瘤患儿血清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转录激活因子3水平与瘤体增生的相关性
12
作者 钱国庆 蔡昶 +2 位作者 李丹 黄凯 张兴涔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探索血管瘤患儿血清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瘤体增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152例血管瘤增生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增生期组(87例)与退化期组(65例)... 目的探索血管瘤患儿血清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瘤体增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152例血管瘤增生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增生期组(87例)与退化期组(65例),另选择同期确诊为血管畸形的53例患儿作为血管畸形组。对血清GM-CSF、STAT3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生成素-1(Ang-1)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Pearson法相关性分析血清GM-CSF、STAT3与bFGF、VEGF、HIF-1α、Ang-1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GM-CSF、STAT3对血管瘤瘤体增生的预测价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管瘤瘤体增生的影响因素。结果增生期组患儿血清bFGF、VEGF、HIF-1α、GM-CSF、STAT3表达水平高于血管畸形组及退化期组患儿(P<0.05),但血清Ang-1表达水平低于血管畸形组及退化期组患儿(P<0.05);Pearson法相关性分析显示,增生期组患儿血清GM-CSF及STAT3水平均与bFGF、VEGF、HIF-1α水平正相关,与Ang-1水平负相关;ROC曲线下面积显示,GM-CSF和STAT3单独预测血管瘤瘤体增生风险的AUC分别为0.847,0.822,联合预测的AUC为0.918,联合预测的效能显著大于GM-CSF单独诊断的AUC(Z=2.459,P=0.014),STAT3单独诊断的AUC(Z=3.371,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M-CSF、STAT3是血管瘤瘤体增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血管瘤瘤体增生患儿血清GM-CSF及STAT3表达水平升高,是瘤体增生的影响因素,联合检测能较好的预测血管瘤瘤体增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转录激活因子3 瘤体增生 相关性
下载PDF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1
13
作者 兰海涛 罗树春 +1 位作者 胡洪林 吴琦 《四川医学》 CAS 2011年第12期1879-1882,共4页
目的比较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自身交叉对照,纳入42例初治恶性肿瘤患者,接受2个周期相同方案的化疗,其中试... 目的比较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自身交叉对照,纳入42例初治恶性肿瘤患者,接受2个周期相同方案的化疗,其中试验周期给予PEG-rhG-CSF 100μg/kg皮下注射1次,对照周期皮下注射rhG-CSF5μg/(kg.d)直至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达低谷后连续2次检查≥5.0×109/L。结果 42例患者,在40个试验周期和44个对照周期中,ANC<2.0×109/L的发生率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0%(12/40)和31.8%(14/44),持续时间分别为(3±1.155)d和(4±1.225)d;受试药和对照药的不良反应均主要为骨骼肌肉疼痛、乏力、发热、头晕等,发生率与严重程度相似。结论 PEG-rhG-CSF一次给药的疗效与与rhG-CSF多次给药相似,不良反应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聚乙二醇化 化疗 中性粒细胞减少
下载PDF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利巴韦林治疗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减少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8
14
作者 朱云 李明英 +4 位作者 王春平 李茵茵 张敏娜 高旭东 杨永平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0年第10期893-895,共3页
目的评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利巴韦林治疗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00×109/L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24例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00×109/L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 目的评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利巴韦林治疗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00×109/L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24例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00×109/L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予皮下注射PegIFNα-2b 80μg/周(体重<60 kg,剂量为50μg/周)和口服利巴韦林(300 mg,3次/d),应用PegIFNα-2b前后1天各皮下注射G-CSF 200μg,治疗24周并随访24周。结果 7例因依从性差、1例因严重皮疹而终止治疗。余16例患者完成治疗和随访,其中仅1例出现轻度胸骨疼痛,无1例出现肝功能失代偿或严重感染。在应用G-CSF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即升至干扰素适应范围内;治疗期间每周第7天平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为(1.49±0.32)×109/L;治疗结束后第12、24周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与抗病毒治疗前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谷丙转氨酶(ALT)恢复正常。早期病毒学应答率、治疗终点病毒学应答率、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81.2%、75.0%、62.5%。结论 G-CSF联合PegIFNα-2b、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可有效、安全地应用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减少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肝肝硬化 代偿期 中性粒细胞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
下载PDF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早产儿早发型败血症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辅助治疗效果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静 李琼阁 +1 位作者 薛小荣 胡斌 《西北药学杂志》 CAS 2019年第3期389-393,共5页
目的研究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早产儿早发型败血症(NEOS)合并粒细胞减少症的辅助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抗菌药物及其他支持... 目的研究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早产儿早发型败血症(NEOS)合并粒细胞减少症的辅助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抗菌药物及其他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rhG-CSF,5μg·kg^(-1)·d^(-1),皮下注射。观察治疗后2组患儿抗菌药物使用疗程、发生黄疸持续、粒细胞恢复、实验室检查、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 rhG-CSF辅助治疗可提高抗感染疗效,肌张力改变、血压降低、体温异常及黄疸持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性指标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相关治疗,如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疗程、呼吸机的使用时间、治疗7 d危重症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3和7 d后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 rhG-CSF辅助治疗NEOS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可有效提高抗感染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提高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 早产儿 败血症 粒细胞减少症
下载PDF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酒精使用障碍后卒中中的脑保护作用研究
16
作者 郝丹丹 王丹阳 李丽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70-1179,共10页
目的探讨大鼠酒精使用障碍(alcohol use disorder,AUD)后卒中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治疗对小胶质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α(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α,TGF-α)表达的影响及其神经保护... 目的探讨大鼠酒精使用障碍(alcohol use disorder,AUD)后卒中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治疗对小胶质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α(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α,TGF-α)表达的影响及其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选择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应用双瓶法构建AUD模型,在AUD模型基础上应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局部脑缺血模型。MCAO前24 h侧脑室注射TGF-α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或阴性对照siRNA。缺血再灌注损伤1 h后腹腔注射G-CSF。大鼠随机分为AUD组(18只)、AUD+MCAO组(18只)、AUD+MCAO+G-CSF组(18只)、AUD+MCAO+G-CSF+TGF-αsiRNA组(18只)及AUD+MCAO+G-CSF+阴性对照siRNA组(6只)。记录大鼠酒精摄入量、酒精偏好变化及神经功能评分。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法测定MCAO后24 h脑梗死体积。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缺血侧大脑皮质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标志物跨膜蛋白119(transmembrane protein 119,TMEM119)阳性细胞数量、G-CSF受体(G-CSF receptor,G-CSFR)及TGF-α蛋白表达的变化。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缺血侧脑组织TMEM119及TGF-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大鼠酒精摄入量和酒精偏好随饮酒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加。G-CSFR在小胶质细胞中有明显的表达。与AUD组相比,AUD+MCAO组TMEM119和TGF-a蛋白荧光强度明显增强,阳性细胞数量增加。与AUD+MCAO组相比,AUD+MCAO+G-CSF组治疗后梗死体积明显缩小,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善,TMEM119蛋白荧光强度明显减弱,阳性细胞数量减少;TGF-α蛋白荧光强度明显增强,阳性细胞数量增加。侧脑室注射TGF-αsiRNA后大鼠脑梗死体积增加,神经功能缺损加重。结论G-CSF通过增加小胶质细胞中TGF-α的表达,在AUD后卒中中发挥重要的脑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使用障碍 卒中 小胶质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Α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下载PDF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中性粒细胞及其表面分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邓新立 黄文荣 +1 位作者 丛玉隆 邹德勇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62-263,共2页
目的了解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的使用对健康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比例及其细胞黏附分子和趋化因子受体的影响。方法给健康人注射rhG-CSF前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结果注射rhG-CSF前中性粒细胞... 目的了解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的使用对健康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比例及其细胞黏附分子和趋化因子受体的影响。方法给健康人注射rhG-CSF前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结果注射rhG-CSF前中性粒细胞在外周血白细胞中所占比例的中位数为60%,注射后为85%,注射前后有显著差异(P<0.01)。注射rhG-CSF前中性粒细胞CD62L、CD49d的表达率中位数分别为82.84%和23.03%,注射后分别为18.30%和43.70%。注射后分别降低和升高(P<0.01)。注射rhG-CSF前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44、整合素CD11 a表达率无显著变化(P>0.10)。结论注射rhG-CSF可使健康人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升高,CD49d表达率升高,CD62L表达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中性粒细胞 表面分子
下载PDF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李波 曹原 司继刚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14年第6期545-547,共3页
目的:评价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化疗所致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12年1~12月我院73例化疗后出现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均在粒缺发生后使用rhG-CSF,用S... 目的:评价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化疗所致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12年1~12月我院73例化疗后出现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均在粒缺发生后使用rhG-CSF,用SPSS统计软件对信息进行分析。结果:rhG-CSF可以有效缓解化疗后的中性粒细胞缺乏,使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目明显升高,平均恢复时间为(7.77±5.14) d,总有效率为95.9%,研究中根据病人中性粒细胞缺乏发生程度、阶段及持续时间进行个体化给药。结论:rhG-CSF对化疗所致的中性粒细胞缺乏症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中性粒细胞缺乏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实体肿瘤化疗患者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形态参数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磊 李娟 +3 位作者 王金华 张彦平 黄伦 张雯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128-131,共4页
目的比较实体肿瘤化疗患者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前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侧向散射光强度即颗粒度(neutrophil lateral scattering intensity,NEUT-X)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52例肿瘤化疗使用G-CSF患者(研究组),32例肿... 目的比较实体肿瘤化疗患者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前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侧向散射光强度即颗粒度(neutrophil lateral scattering intensity,NEUT-X)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52例肿瘤化疗使用G-CSF患者(研究组),32例肿瘤化疗未使用G-CSF患者(研究对照组)和50例门诊表观健康查体者(健康对照组),使用Sysmex 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研究对象的外周血细胞计数,收集外周血白细胞形态参数结果数据。分析研究NEUTX参数在化疗过程中的变化,同时观察三组患者临床感染发热率,以揭示白细胞形态参数与机体抵抗能力的关系。结果研究组、研究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NEUT-X为:1 324(890.2,1 358.0),1 440(1 397.3,1 466.3),1 329(1 295.1,1 359.4),三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0.778,P=0.002),且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使用G-CSF前后白细胞数分别为:0.99(0.22,1.75)×109/L,7.53(1.00,14.05)×109/L,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395,P=0.005);研究组患者使用G-CSF前后中性粒细胞形态参数NEUT-X分别为:1 382(1 323.6,1 440.4),1324(890.2,1 358.0),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832,P=0.004);研究组与研究对照组患者感染发热病例数分别为:23/52例、4/32例(χ~2=9.14,P=0.002)。结论肿瘤化疗病人使用G-CSF外周血白细胞数升高,中性粒细胞NEUT-X参数降低,且感染发热率高于未使用G-CSF患者,推测中性粒细胞颗粒度对评估实体肿瘤化疗病人免疫力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体肿瘤 化疗 中性粒细胞胞内颗粒度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外周血白细胞形态参数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基因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艳秋 栗霄立 +5 位作者 王力宁 王禹 刘晓丹 李丽 祁赞梅 姜奕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9期517-521,i0001,共6页
目的以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为研究对象,探讨中性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基因(Csf3)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方法对中国北方汉族人群Csf3基因进行了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目的以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为研究对象,探讨中性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基因(Csf3)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方法对中国北方汉族人群Csf3基因进行了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筛选,通过比较SNP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正常人和SLE患者中分布来研究Csf3与SLE/狼疮肾炎(LN)的相关性。结果共得到Csf3基因的4个SNP,它们分别是Csf3(394)、Csf3(1869)、Csf3(1931)和Csf3(1205),其中Csf3基因-1931位点SNP具有3种基因型即G/G、A/A和A/G,其中G/G纯合子(16.2%)和等位基因G(46.8%)的频率在SLE患者中的分布同正常对照组(分别为28.9%和54.8%,P值均为<0.01)相比明显降低,而A/G杂合子(60.5%)和等位基因A (53.2%)的频率在SLE患者中的分布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51.6%和45.2%,P值均为<0.01),两者在其他自身免疫疾病中的分布频率同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sf3基因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SLE的易感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多态性 单核苷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8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