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扬子地台和塔里木地台早-中奥陶世生物礁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汪孝敬 肖传桃 +2 位作者 王新蕾 许欣雨 瞿叶林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中旬)》 CAS 2014年第1期84-86,8,共3页
环境因素(如海平面高度、海水清洁度和盐度等)的变化会影响生物礁的生长和演化,从而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形成不同类型的生物礁,其在形态和构造上具有高度复杂性。对中扬子地台和塔里木地台早-中奥陶世生物礁的大地构造条件、岩相古地理... 环境因素(如海平面高度、海水清洁度和盐度等)的变化会影响生物礁的生长和演化,从而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形成不同类型的生物礁,其在形态和构造上具有高度复杂性。对中扬子地台和塔里木地台早-中奥陶世生物礁的大地构造条件、岩相古地理条件、造礁生物和附礁生物、典型生物礁特征、礁死亡原因等进行了对比分析:中扬子地台生物礁种类多,数量多,分布面积广,塔里木地台生物礁种类少,数量少,分布范围有限;中扬子地台构造活动弱,区域稳定,更适合于生物礁的生长;由于海平面上升导致台地的沉没,最终造成中扬子地台和塔里木地台的生物礁相继解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礁 中扬子地台 塔里木地台 早-奥陶世
下载PDF
中扬子地台早奥陶纪和华南盆地泥盆纪生物礁的纵向对比
2
作者 汪严 肖传桃 +3 位作者 刘磊 刘宇航 王康莉 葛婧艳 《地球科学前沿(汉斯)》 2016年第4期291-296,共6页
从上个世纪初以来,生物礁因为其是油气储存得天独厚的场所而不断得到研究者的重视,因此从刚开始的生物礁的定义、分类以及控制因素到后来的时空分布关系等方面均有不少成果问世。由于生物礁特殊的生存环境(适宜的温度、充足的阳光、纯... 从上个世纪初以来,生物礁因为其是油气储存得天独厚的场所而不断得到研究者的重视,因此从刚开始的生物礁的定义、分类以及控制因素到后来的时空分布关系等方面均有不少成果问世。由于生物礁特殊的生存环境(适宜的温度、充足的阳光、纯净的水质);故同一地区在不同地质时期因为所发生的构造运动不同,导致环境改变,从而造成生物礁的种类和数量有很大的区别。本文主要是从生物礁的基本概况(包括主要造礁生物和附礁生物特征)、沉积地质条件(大地构造条件和岩相古地理条件),生物礁的主控因素(古气候、古环境、海平面等)、找油意义这几个方面来对中扬子地台早奥陶纪和华南盆地泥盆纪生物礁进行纵向对比,揭示了这两个时期生物礁发育的差异性和相似性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礁 中扬子地台 早奥陶纪 华南盆地 泥盆纪
下载PDF
中扬子沉积盆地形成演化及其成油气地质条件
3
作者 张文荣 文可东 《江汉石油科技》 1992年第2期1-8,共8页
根据海域沉积盆地的沉降、沉积特征、古构造格局以及生、储油层系形成条件,对中扬子地区中、古生界海相地层生、储、运、聚、保等成油气地质条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表明,本区具有四大含油气领域和四大有利勘探区带,从而进一步明确... 根据海域沉积盆地的沉降、沉积特征、古构造格局以及生、储油层系形成条件,对中扬子地区中、古生界海相地层生、储、运、聚、保等成油气地质条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表明,本区具有四大含油气领域和四大有利勘探区带,从而进一步明确了海相地层油气勘探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盆地 生代 古生代 地质解释 构造解释 油气分布(中扬子地台)
下载PDF
武隆黄草中上寒武统古岩溶储层特征
4
作者 施辉 李建明 李惠 《复杂油气藏》 2009年第1期10-13,共4页
中扬子地台的渝东武隆黄草剖面在中上寒武统地层发育大量的孔洞层,主要集中在中寒武统的平井组和上寒武统的后坝组以及毛田组,为典型的古岩溶储层。表生岩溶带和潜流岩溶带的大部分孔洞是顺层分布,沿层面附近发育溶孔的基础上经过进一... 中扬子地台的渝东武隆黄草剖面在中上寒武统地层发育大量的孔洞层,主要集中在中寒武统的平井组和上寒武统的后坝组以及毛田组,为典型的古岩溶储层。表生岩溶带和潜流岩溶带的大部分孔洞是顺层分布,沿层面附近发育溶孔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溶蚀作用而形成,渗流岩溶带的孔洞则是呈窜洞分布,为淡水沿垂直或斜交层面的缝隙淋滤窜通沿层面发育的溶孔及溶洞进一步溶蚀而形成。经物性数据的统计分析,毛田组可评价为较好的裂缝—孔隙型储岩,平井组和后坝组可评价为中等的裂缝—孔隙型储岩。古岩溶储层的发育和分布的内在因素为可溶蚀的岩性,外因则是构造背景和后期的成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岩溶储层 表生岩溶带 主控因素 中扬子地台 武隆黄草
下载PDF
Crustal thickness and Poisson's ratio beneath the Yunnan region 被引量:7
5
作者 ZHA XiaoHui LEI JianShe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3年第4期693-702,共10页
A total of 1939 receiver functions were obtained from 732 teleseismic events (M〉5.0) recorded at 21 broadband portable seis- mic stations on the Tengchong, Baoshan and Simao blocks and Yangtze platform. These stati... A total of 1939 receiver functions were obtained from 732 teleseismic events (M〉5.0) recorded at 21 broadband portable seis- mic stations on the Tengchong, Baoshan and Simao blocks and Yangtze platform. These stations were installed by the Institute of Crustal Dynamics,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during 2010 and 2011. Using the H-x stacking and searching method, crustal thickness and velocity ratio beneath the stations are obtained. Results show that crustal thickness and Poisson's ratio in- ferred from the velocity ratio clearly vary, and they illustrate block features in deep structures. Except for the Tengchong block crustal thickness increases from south to north along the same block and from west to east across different blocks. In the Yangtze platform, Poisson's ratio and crustal thickness show a consistent and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 from south to north, possibly indicating that crustal thickening is caused mainly by lower crustal variations. In contrast, Poisson's ratio has no sig- nificant change within the Baoshan and Simao blocks. Such differences demonstrate that the Jinshajiang-Red River fault is a southern boundary of the South China block. The H-κ results inferred from three portable stations on the Tengchong block show high Poisson's ratios, but they vary clearly with back-azimuth, implying the existence of strong anisotropy in the crustal medium beneath the st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rtable seismic observations receiver function crustal thickness Poisson's ratio Yunnan reg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