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4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丁桂理中散穴位贴敷联合藿香正气散内服治疗脾虚夹湿型痤疮的临床观察
1
作者 冯心怡 茅贝珍 +2 位作者 冯健清 徐菊 顾雪芳 《中国民间疗法》 2024年第20期58-61,共4页
目的:观察丁桂理中散穴位贴敷联合藿香正气散内服治疗脾虚夹湿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脾虚夹湿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藿香正气散内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丁桂理中散穴位贴敷治疗。比... 目的:观察丁桂理中散穴位贴敷联合藿香正气散内服治疗脾虚夹湿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脾虚夹湿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藿香正气散内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丁桂理中散穴位贴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痤疮综合分级系统(GAGS)评分、中医症状积分,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GAGS评分、中医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29/30),高于对照组的80.00%(2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桂理中散穴位贴敷联合藿香正气散内服治疗脾虚夹湿型痤疮疗效确切,有利于降低患者GAGS评分及中医症状积分,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痤疮 脾虚夹湿型 丁桂理中散 穴位贴敷 藿香正气散
下载PDF
围手术期快速康复外科联合温中散穴位贴敷对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
2
作者 潘旭山 韦晓波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4期0087-0090,共4页
分析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快速康复外科联合温中散穴位贴敷对手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100例胃肠道肿瘤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按盲抽法分组分组(在不透明黑色袋子例放置红色、黄色两种球,抽红色入对照组、抽黄色入对照组),两组纳... 分析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快速康复外科联合温中散穴位贴敷对手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100例胃肠道肿瘤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按盲抽法分组分组(在不透明黑色袋子例放置红色、黄色两种球,抽红色入对照组、抽黄色入对照组),两组纳入例数分别为50例。样本纳入开始设置为2021年1月、结束时间设置为2023年6月。两组核心治疗方式均为手术治疗,围术期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前前提下开展温中散穴位贴敷+速康复外科护理。围绕两组护理效果开展对比。结果 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排气、术后下床活动、引流、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护理后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高,胃肠功能量表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围手术期实施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温中散穴位贴敷在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康复中能发挥较积极的作用,建议临床采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手术期 快速康复外科 中散穴位贴敷 胃肠道肿瘤
下载PDF
基于胃实寒证的10味温中散寒药温热药性与温通作用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柳俊辉 秦华珍 +7 位作者 刘颖 余腾飞 黄燕琼 李文强 谭喜梅 翁铭钻 张兴燊 王勤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14-418,共5页
目的观察干姜、肉桂、丁香、吴茱萸、小茴香、高良姜、荜茇、荜澄茄、花椒、胡椒10味温中散寒中药对胃实寒证大鼠甲状腺机能及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研究其温热药性与温通血脉的作用,揭示温中散寒药的性效本质与科学内涵。方法实验设空白... 目的观察干姜、肉桂、丁香、吴茱萸、小茴香、高良姜、荜茇、荜澄茄、花椒、胡椒10味温中散寒中药对胃实寒证大鼠甲状腺机能及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研究其温热药性与温通血脉的作用,揭示温中散寒药的性效本质与科学内涵。方法实验设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附子对照组、10个受试药物组和2个寒性药对照组,予以灌服寒凉药知母冰水提液复制大鼠胃实寒证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分别灌胃给药,连续3次,分别进行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素T3(T3)、甲状腺素T4(T4)含量检测与肠系膜微循环观察。结果 10个温中散寒药组均能显著升高胃实寒证大鼠TSH、T3、T4含量(P约0.05,P约0.01)。显著提高微循环血流速度和流态(P<0.05,P<0.01);除荜澄茄、花椒、胡椒组外,其余各给药组还可增加网交数(P<0.05,P<0.01)。结论温中散寒药通过提高胃实寒证大鼠的甲状腺机能而体现温热药性,通过改善胃实寒证大鼠的肠系膜微循环而发挥温通血脉作用,缓解阴盛则寒,寒凝血滞状态,发挥治疗胃实寒证的药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实寒证 中散寒药 甲状腺机能 肠系膜微循环 药性 药效
下载PDF
温里药“温中散寒”药理研究 被引量:33
4
作者 张明发 沈雅琴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2期30-32,共3页
温中散寒是温里药的最重要的功效,本文结合作者15年来对温里药“温里”药理研究之成果,阐述了干姜、肉桂、附子、高良姜、荜澄茄、花椒、丁香和吴茱萸8味温里药温中散寒的现代内涵:即抗溃疡,促进胆汁分泌,调节肠运动和抗腹泻是它们的共... 温中散寒是温里药的最重要的功效,本文结合作者15年来对温里药“温里”药理研究之成果,阐述了干姜、肉桂、附子、高良姜、荜澄茄、花椒、丁香和吴茱萸8味温里药温中散寒的现代内涵:即抗溃疡,促进胆汁分泌,调节肠运动和抗腹泻是它们的共同内涵,而抗炎作用是它们温中止泻的共同机理。本研究不仅发现了它们温中散寒的药理共性(即共同药效谱),还比较了它们的作用强度和各自的个性特点,为临床辨证论治、选择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散 温里药 干姜 肉桂 附子 中药 药理
下载PDF
10味温中散寒药对胃实寒证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秦华珍 刘颖 +5 位作者 柳俊辉 余腾飞 李文强 谭喜梅 张兴燊 王勤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4年第2期237-239,共3页
目的:观察干姜、高良姜、丁香、小茴香、吴茱萸、肉桂、花椒、胡椒、荜茇、荜澄茄10味温中散寒药对胃实寒证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探讨温中散寒药的作用机理。方法:设空白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2个寒性药对照组、10个受试药物组... 目的:观察干姜、高良姜、丁香、小茴香、吴茱萸、肉桂、花椒、胡椒、荜茇、荜澄茄10味温中散寒药对胃实寒证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探讨温中散寒药的作用机理。方法:设空白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2个寒性药对照组、10个受试药物组,予以灌服寒凉药冰知母水提液复制胃实寒证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10个受试药物组分别灌胃10味温中散寒药,连续3次,取血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干姜、肉桂、丁香、吴茱萸、小茴香、荜茇组均能够明显降低高、中、低切全血黏度与高、中切还原黏度、降低红细胞压积和卡松屈服应力(P<0.05或P<0.01);干姜、丁香、吴茱萸、小茴香、荜茇组能明显降低血沉方程K值(P<0.01);丁香还有显著地降低红细胞聚集指数作用(P<0.05);吴茱萸还有显著地降低红细胞聚集指数、升高红细胞变形指数作用(P<0.05);小茴香还有显著升高红细胞变形指数作用(P<0.05)。花椒、胡椒都有显著降低高、低切全血黏度与高切还原黏度、降低红细胞压积作用(P<0.05);花椒还有显著降低血沉方程K值作用(P<0.01);而高良姜只对红细胞压积与血沉方程K值有改善作用(P<0.05或P<0.01),荜澄茄对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改变作用不明显。结论:温中散寒药通过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从而有效改善胃寒气血郁滞症状,发挥治疗胃实寒证的药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散寒药 胃实寒证 血液流变学 药效机制
下载PDF
热敏通道理论与理中丸的温中散寒机制 被引量:8
6
作者 杨桢 高琳 +4 位作者 赵红霞 胡红林 鲁赛 芦冲 李冀 《中医药信息》 2014年第6期33-35,共3页
理中丸有温中散寒的功用,理中丸的君药干姜是热敏通道TRPV1和TRPA1的激动剂,它可以同时激活热通道TRPV1和寒通道TRPA1。这二种方式最终都能脱敏TRPA1通道,切断寒痛感觉的传导。理中丸对热敏通道的作用可能是干姜温中散寒的分子机制。
关键词 热敏通道 理中丸 干姜 中散 止痛
下载PDF
10味温中散寒药对胃实寒证大鼠交感神经-肾上腺机能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黄燕琼 秦华珍 +6 位作者 余腾飞 刘颖 谭喜梅 李文强 翁铭钻 张兴燊 王勤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9-121,140,共4页
目的:观察干姜等10味温中散寒药对胃实寒证大鼠尿17-OHCS与CAs以及血清ACTH、D-β-H的影响,探讨其对胃实寒证大鼠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机能的影响,揭示10味药的温热药性本质。方法:除空白组外,其余动物灌服知母冰水液建立胃实寒证模型。... 目的:观察干姜等10味温中散寒药对胃实寒证大鼠尿17-OHCS与CAs以及血清ACTH、D-β-H的影响,探讨其对胃实寒证大鼠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机能的影响,揭示10味药的温热药性本质。方法:除空白组外,其余动物灌服知母冰水液建立胃实寒证模型。造模成功后分为模型组、阳性组、干姜等10个温中散寒药组以及石膏、黄连2个反性药对照组,给药3次后检测尿液17-OHCS及CAs含量和血清ACTH、D-β-H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尿液中17-OHCS、CAs、血清中ACTH、D-β-H含量均降低,各治疗组大鼠均显著升高。结论:10味温中散寒药有提高胃实寒证大鼠交感神经-肾上腺机能的作用,通过增强机体交感神经-肾上腺机能而呈现其温热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散寒药 胃实寒证 17-OHCS CAS ACTH D-β-H 交感神经-肾上腺机能 药性本质
下载PDF
温中散寒中药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8
作者 雷丹 刘志勇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0-173,共4页
中医药在肿瘤预防和治疗中占据有重要地位。目前有关肿瘤临床治疗的用药分析研究,多从补虚、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理气化痰、软坚散结等功效的角度来进行的,而从温阳散寒法病因治疗肿瘤少有报道。文章综述了11味具有温中散寒的温里药(... 中医药在肿瘤预防和治疗中占据有重要地位。目前有关肿瘤临床治疗的用药分析研究,多从补虚、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理气化痰、软坚散结等功效的角度来进行的,而从温阳散寒法病因治疗肿瘤少有报道。文章综述了11味具有温中散寒的温里药(附子、干姜、肉桂、丁香、吴茱萸、小茴香、高良姜、荜茇、荜澄茄、花椒、山胡椒)的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并对该类温里中药发挥抗肿瘤的机制特点进行了总结和梳理,为中药药性理论及温里药的现代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散 中药 抗肿瘤 作用机制
下载PDF
六味和中散对胃肠动力及胃肠激素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黄学宽 任凌燕 +1 位作者 李进 韩志刚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05-207,共3页
目的观察六味和中散对胃肠动力、胃肠激素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以香砂六君丸为对照组,观察不同剂量六味和中散对小鼠小肠推进比、胃内残留率、全胃肠道推进运动时间的影响;选用200%大黄浓煎剂复制大鼠脾虚模型,采用放射免疫法... 目的观察六味和中散对胃肠动力、胃肠激素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以香砂六君丸为对照组,观察不同剂量六味和中散对小鼠小肠推进比、胃内残留率、全胃肠道推进运动时间的影响;选用200%大黄浓煎剂复制大鼠脾虚模型,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不同剂量六味和中散对脾虚大鼠胃泌素(GAS)、胃动素(MTL)、血管活性肠肽(VIP)等胃肠激素的影响。结果六味和中散各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提高小鼠小肠推进比、减少胃内残留率、缩短全胃肠道推进运动时间的作用(P<0.05或P<0.01),其中以六味和中散高剂量组更为明显(P<0.01);与香砂六君丸组比较,六味和中散各剂量组在缩短小鼠全胃肠道推进运动时间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六味和中散各组与脾虚模型组比较,有提高脾虚大鼠GAS、MTL及降低VIP的作用(P<0.01),其中六味和中散高剂量组更明显(P<0.01)。结论六味和中散具有促进小鼠胃肠动力,调节脾虚大鼠胃肠激素紊乱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味和中散 胃肠动力 胃肠激素
下载PDF
加减和中散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8
10
作者 李盼 肖达民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2期189-192,共4页
【目的】探讨加减和中散治疗脾虚湿盛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脾虚湿盛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抗感染治疗,必要时给予抗病毒、解痉止痛等对症处... 【目的】探讨加减和中散治疗脾虚湿盛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脾虚湿盛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抗感染治疗,必要时给予抗病毒、解痉止痛等对症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加减和中散内服治疗,疗程均为2周。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对主要、次要症状的缓解作用和对淋巴结的缩小作用,并评价其安全性。【结果】(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8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在缓解患儿主症(腹痛)、次症(食欲不振、呕吐、腹胀、大便不调)等方面疗效均优于对照组,2组各项症状消失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2组患儿腹部淋巴结均明显缩小(P<0.05),且治疗组对患儿淋巴结的缩小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过程中,2组患儿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药汤剂加减和中散联合西医治疗脾虚湿盛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疗效显著,其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减和中散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腹痛 脾虚湿盛
下载PDF
康复新液联合附子理中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 被引量:6
11
作者 叶道冰 宋红旗 牛明了 《新中医》 CAS 2013年第8期50-51,共2页
目的:观察康复新液直肠滴注联合附子理中散加减穴位贴敷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3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21例采用康复新液直肠滴注液直肠滴注治疗,治疗组32例采取康复新液直肠滴注液直肠滴注联... 目的:观察康复新液直肠滴注联合附子理中散加减穴位贴敷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3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21例采用康复新液直肠滴注液直肠滴注治疗,治疗组32例采取康复新液直肠滴注液直肠滴注联合附子理中散加减穴位贴敷治疗。15天为1疗程,治疗2疗程。治疗结束随访6月后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随访6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75%,对照组为66.67%,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康复新液直肠滴注联合附子理中散加减穴位贴敷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较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康复新液 直肠滴注 附子理中散 穴位贴敷
下载PDF
10味温中散寒药对胃实寒证大鼠的药效观察 被引量:4
12
作者 柳俊辉 秦华珍 +6 位作者 刘颖 余腾飞 李文强 谭喜梅 翁鸣钻 王勤 张兴燊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4-6,共3页
目的观察干姜、高良姜、丁香、小茴香、吴茱萸、肉桂、花椒、胡椒、荜茇、荜澄茄等10味温中散寒药对大鼠胃实寒证的治疗作用,以探讨温中散寒药的作用机制。方法灌服4℃知母水煎液复制大鼠胃实寒证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 目的观察干姜、高良姜、丁香、小茴香、吴茱萸、肉桂、花椒、胡椒、荜茇、荜澄茄等10味温中散寒药对大鼠胃实寒证的治疗作用,以探讨温中散寒药的作用机制。方法灌服4℃知母水煎液复制大鼠胃实寒证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组及干姜组、高良姜组、丁香组、小茴香组、吴茱萸组、肉桂组、花椒组、胡椒组、荜茇组、荜澄茄组等10个治疗药组和石膏组、黄连组2个反性对照药组,分别灌服相应的中药水煎液,观察大鼠的体质量、进食量、大便量、毛色、精神状态。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石膏组和黄连组大鼠进食量显著降低,大便量显著增多(P<0.01),但体质量变化不明显。与模型组比较,高良姜、丁香、吴茱萸、荜澄茄各组大鼠体质量均显著增加(P<0.05),其余各给药组体质量均有所增加,但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干姜、肉桂、丁香、吴茱萸、小茴香、高良姜、花椒、胡椒、荜茇、荜澄茄等10个给药组大鼠的进食量均显著增加(P<0.01)。大便量均明显减少,丁香组、肉桂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其余8个温中散寒药组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10个给药组与反性对照药石膏组、黄连组比较,大鼠进食量显著增加(P<0.01),大便量显著减少(P<0.01)。结论 10味温中散寒药通过改善胃实寒证大鼠的饮食、排便、体质量、精神状态等情况,体现其温胃护胃、温通机体的功效,从而发挥治疗胃实寒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散寒药 胃实寒证 药效
下载PDF
韩明向巧用安中散异病同治验案举隅 被引量:1
13
作者 汪美霞 赵倩 韩明向 《国医论坛》 2020年第6期43-45,共3页
安中散出自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有温中散寒,行气止痛之效。异病同治理论源于《黄帝内经》,该理论凸显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特色。国家级名中医韩明向注重病证结合,灵活运用异病同治理论,巧用安中散治疗各种虚寒痛证,如胃脘痛、腹痛及... 安中散出自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有温中散寒,行气止痛之效。异病同治理论源于《黄帝内经》,该理论凸显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特色。国家级名中医韩明向注重病证结合,灵活运用异病同治理论,巧用安中散治疗各种虚寒痛证,如胃脘痛、腹痛及妇人经行腹痛等,每获良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散 异病同治 朝明向 名医经验
下载PDF
六味和中散改善慢性心血管疾病脾胃气虚症状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学宽 钟勇 +1 位作者 张立军 覃美琳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9年第4期68-70,共3页
慢性心血管疾病临床常常兼见脾胃气虚症状。笔者据其产生脾胃气虚症状之病因病机 ,结合气血理论及脾升胃降的生理特性 ,在家传经验方的基础上 ,自拟六味和中散 (由党参 2 0 g、山楂 30 g、石菖蒲 1 5 g、枳壳 1 0 g等六味中药组成 )予... 慢性心血管疾病临床常常兼见脾胃气虚症状。笔者据其产生脾胃气虚症状之病因病机 ,结合气血理论及脾升胃降的生理特性 ,在家传经验方的基础上 ,自拟六味和中散 (由党参 2 0 g、山楂 30 g、石菖蒲 1 5 g、枳壳 1 0 g等六味中药组成 )予以治疗改善。并与胃肠动力药吗丁啉对照观察病患 68例。结果表明 :六味和中散治疗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在中医治疗方法上 ,笔者首倡“调理脾胃三合法”,即醒、健、消三法合用是调理脾升胃降生理特性密不可分的基本方法。这为慢性心血管疾病兼见脾胃气虚症状的治疗改善及脾胃疾病的治疗调理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新思路、新方法 ,值得进一步研究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血管疾病-脾胃气虚 六味和中散 调理脾胃三合法
下载PDF
卒中散对脑出血大鼠抓握能力的改善及血清S100B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范录平 叶华 +1 位作者 郭蕾 张有超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07年第2期9-10,共2页
目的:探讨卒中散对脑出血大鼠抓握能力的改善及血清S100B水平的影响,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手术组、卒中散组、脑复康组,参照Rosenberg法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造模第2天测定大鼠抓握能力,用ELISA... 目的:探讨卒中散对脑出血大鼠抓握能力的改善及血清S100B水平的影响,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手术组、卒中散组、脑复康组,参照Rosenberg法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造模第2天测定大鼠抓握能力,用ELISA法检测造模后24h及48h血清S100B水平。结果:(1)卒中散组大鼠抓握能力明显好于手术组,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2)卒中散组大鼠血清S100B水平明显低于手术组,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卒中散能明显改善脑出血大鼠抓握能力,降低血清S100B水平,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散 脑出血 大鼠 动物模型 S100B 实验研究
下载PDF
通中散联合西药治疗胃脘痛脾胃湿热证的临床效果观察
16
作者 杨小丽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9年第8期8-9,4,共3页
目的观察通中散联合西药治疗胃脘痛脾胃湿热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2例胃脘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观察组口服通中散治疗,同时口服泮托拉唑肠溶片及硫糖铝凝胶,对照组口服泮托拉唑肠溶片及硫糖铝凝胶治疗。比较2组证... 目的观察通中散联合西药治疗胃脘痛脾胃湿热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2例胃脘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观察组口服通中散治疗,同时口服泮托拉唑肠溶片及硫糖铝凝胶,对照组口服泮托拉唑肠溶片及硫糖铝凝胶治疗。比较2组证候疗效、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服药后胃镜下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证候总有效率为96. 08%,高于对照组的84. 31%(P <0. 05);治疗后,2组各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下降(P <0. 01);治疗后,在舌红苔黄腻、口干苦、大便不爽症状改善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 01);在胃脘疼痛、纳差方面,2组治疗后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胃镜总有效率为92. 16%,高于对照组的76. 47%(P <0. 05); 2组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通中散是治疗胃脘痛的有效方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脘痛 脾胃湿热证 中散 西医治疗
下载PDF
嵇康曾官中散大夫考
17
作者 穆克宏 《东南学术》 CSSCI 1995年第1期53-54,共2页
关键词 中散大夫 《晋书》 《世说新语》 嵇康 《世说新语注》 《隋书·经籍志》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太平御览》 《宋书·百官志》 《通志·艺文略》
下载PDF
苍苓理中散治疗小儿秋季腹泻103例临床观察
18
作者 马丙祥 薛辉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2000年第3期48-49,共2页
用苍苓理中散治疗小儿寒湿阻滞型秋季腹泻 ,经与思密达对照 ,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总有效率达96 .2 1% ,起效时间及痊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关键词 秋季腹泻 寒湿证 苍苓理中散 中医药疗法 儿童
下载PDF
嵇康未官中散大夫吗?
19
作者 熊清元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1993年第3期34-36,共3页
《文学遗产》1992年第6期沈元林《嵇康曾官中散大夫吗?》一文(以下简称沈文),对“已成定论”的嵇康曾官中散大夫一事提出了疑问。笔者读后,觉得沈文破绽颇多,其考论不足以推翻已成的定论。今略述鄙见,以就教于沈先生和读者。综观沈文,... 《文学遗产》1992年第6期沈元林《嵇康曾官中散大夫吗?》一文(以下简称沈文),对“已成定论”的嵇康曾官中散大夫一事提出了疑问。笔者读后,觉得沈文破绽颇多,其考论不足以推翻已成的定论。今略述鄙见,以就教于沈先生和读者。综观沈文,知其怀疑的理由主要有三:其一,在刘义庆《世说新语》(以下简称《世说》)以前言嵇康官中散大夫者,只刘孝标注《世说·德行》所引《文章叙录》之“康以魏长乐亭主婚,迁郎中,拜中散大夫”一条。道是《世说》为了“风光人物”,一见此条,即“铺张宣扬,‘嵇中散’的称谓遂流传开去”。其二,若谓嵇康曾官中散大夫,则与其“实际”“难符,带来了一连串的疑点”。其三,唐杜佑《通典》记载:中散大夫,“魏晋无员”;故嵇康不可能任此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散大夫 刘孝标 《世说新语》 中散 沈文 叙录 三国志注 《文学遗产》 与山巨源绝交书 罗含
下载PDF
温中散穴位贴敷治疗小儿风寒泻临床观察
20
作者 肖景霞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1年第4期38-40,共3页
目的观察温中散穴位贴敷治疗小儿风寒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小儿风寒泻100例按照区组随机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温中散穴位贴敷,2组均治疗1疗程(5 d)后统计疗效... 目的观察温中散穴位贴敷治疗小儿风寒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小儿风寒泻100例按照区组随机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温中散穴位贴敷,2组均治疗1疗程(5 d)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症状总积分改善和腹泻恢复正常的时间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痊愈患儿的复发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中散穴位贴敷治疗小儿风寒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易操作,无毒副作用,依从性好,值得临床使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散 穴位贴敷 风寒泻 临床观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