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嵇康曾官中散大夫考
- 1
-
-
作者
穆克宏
-
机构
福建师大
-
出处
《东南学术》
CSSCI
1995年第1期53-54,共2页
-
-
关键词
中散大夫
《晋书》
《世说新语》
嵇康
《世说新语注》
《隋书·经籍志》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太平御览》
《宋书·百官志》
《通志·艺文略》
-
分类号
K237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嵇康居中散大夫不容置疑
- 2
-
-
作者
王大良
薛清平
-
出处
《许昌学院学报》
CAS
1997年第4X期75-77,共3页
-
文摘
此文对否定嵇康曾任中散大夫的观点不以为然。论据有四:一、嵇康官拜中散大夫,历代史籍有连续性记载;二、嵇康的家庭出身和个人素养都具备联姻帝室进而荣登中散大夫之位的条件;三、中散大夫一职创设于新莽时期,东汉沿袭,直至南朝始终存在;四、正因为嵇康任过中散大夫,才有后人习惯性的称谓:“嵇中散”
-
关键词
嵇康
中散大夫
连续性
-
分类号
G64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
-
题名嵇康未官中散大夫吗?
- 3
-
-
作者
熊清元
-
出处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1993年第3期34-36,共3页
-
文摘
《文学遗产》1992年第6期沈元林《嵇康曾官中散大夫吗?》一文(以下简称沈文),对“已成定论”的嵇康曾官中散大夫一事提出了疑问。笔者读后,觉得沈文破绽颇多,其考论不足以推翻已成的定论。今略述鄙见,以就教于沈先生和读者。综观沈文,知其怀疑的理由主要有三:其一,在刘义庆《世说新语》(以下简称《世说》)以前言嵇康官中散大夫者,只刘孝标注《世说·德行》所引《文章叙录》之“康以魏长乐亭主婚,迁郎中,拜中散大夫”一条。道是《世说》为了“风光人物”,一见此条,即“铺张宣扬,‘嵇中散’的称谓遂流传开去”。其二,若谓嵇康曾官中散大夫,则与其“实际”“难符,带来了一连串的疑点”。其三,唐杜佑《通典》记载:中散大夫,“魏晋无员”;故嵇康不可能任此职。
-
关键词
中散大夫
刘孝标
《世说新语》
嵇中散
沈文
叙录
三国志注
《文学遗产》
与山巨源绝交书
罗含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嵇康未曾任中散大夫质疑——与沈元林先生商榷
被引量:1
- 4
-
-
作者
黄煜
-
出处
《古典文献研究》
2004年第1期281-286,共6页
-
文摘
《文学遗产》1992年第6期载沈元林先生一篇文章:《嵇康曾官中散大夫吗?》沈文从《三国志》发现线索,认为现存最早有关记载没有嵇康曾任中散大夫说,而《世说新语》由于其小说性,并不可靠。任官与嵇康贫居生活大不协调,而且,魏晋时中散大夫"
-
关键词
中散大夫
《世说新语》
元林
《三国志》
沈文
世说新语笺疏
《文学遗产》
叙录
世说新语注
刘孝标
-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嵇康曾官中散大夫
- 5
-
-
作者
穆克宏
-
出处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30-30,共1页
-
文摘
读了沈元林同志的《嵇康曾官中散大夫吗》(《文学遗产》1992年第六期)一文之后。觉得有必要说几句。《晋书》说嵇康曾官中散大夫是有根据的。南齐臧荣绪《晋书》云:"嵇康字叔夜,谯国人,幼有奇才,博览无所不见,拜中散大夫,以吕安事诛。"(《文选》嵇康《琴赋》注引)又云:"嵇康拜中散大夫,东平吕安家事系狱,(?)阅之始。安尝以语康,辞相征引,遂复收康。"(《文选》江文通《恨赋》注引)又云:"嵇康,字叔夜,风姿清秀,高爽任真,
-
关键词
《嵇康曾官中散大夫吗》
《文学遗产》
《晋书》
《文选》
《琴赋》
《恨赋》
吕安
南齐
-
分类号
I-55
[文学]
-
-
题名略谈宋代的“堂除”
被引量:2
- 6
-
-
作者
邓小南
-
机构
北京大学中古史中心
-
出处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28-32,共5页
-
文摘
宋代的文官选任,除两府至侍从官等高级臣僚由皇帝指定外,主要经由两类部门负责。一是由中书门下(政事堂)负责的“堂除”,一是由吏部经办的“部注”。后者负责处于官僚队伍中下层的大批常调官员,实际上包括吏部尚书左选(原审官院)与侍郎左选(原流内铨)两层等级。元裙元年(1086年)吕陶的一段话,大体上概括了这种情况:朝廷差除之法大别有三:自两府而下至侍从官,悉禀至旨,然后除授,此中书不敢专也;自卿监而下及已经进擢或寄禄至中散大夫者,皆由堂除,此吏部不敢预也;自朝议大夫而下受常调差遣者,皆归吏部。
-
关键词
吏部
宋代
中散大夫
中书门下
官僚队伍
三省
政事堂
合班
朝廷
枢密院
-
分类号
K0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虚白斋尺牍》笺注(一)
被引量:3
- 7
-
-
作者
张书才
樊志宾
殷鑫
-
机构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北京曹雪芹纪念馆
北京曹雪芹学会
-
出处
《曹雪芹研究》
2011年第2期28-84,共57页
-
文摘
《虚白斋尺牍》乃李煦同祖弟姜煌(号陶村)手辑、成达可(字而行)抄录并作序的李煦之部分信札稿本,除《李煦奏折》外,是迄今发现的数量最多、内容最为丰富。
-
关键词
分司
盐运使
旗鼓佐领
士祯
康熙皇帝
正白旗
代指
中散大夫
贝锦
尚衣
-
分类号
I207.411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王公仪生平、家世与交游考述
被引量:2
- 8
-
-
作者
赵逵夫
-
机构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
-
出处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1-9,共9页
-
文摘
王公仪是北宋时代甘肃人,活动于宋神宗前后,官至左中散大夫,同司马光有来往,但其政治生活中体现出较明显的改革与法治思想。关于其生平,以往志书多有疏误,甚至所发现碑文中也有些错误。王公仪能诗,这也是以往学者们所不知道的。
-
关键词
王公仪
王子严
《宋故左中散大夫王公仪神道碑》
-
Keywords
Wang Gongyi
Wang Ziyan
Tombstone of Wang Gongyi
late left zhongsandafu in Song Dynasty
-
分类号
K206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辽代汉官的散阶制
被引量:17
- 9
-
-
作者
唐统天
-
出处
《社会科学辑刊》
1988年第3期67-71,共5页
-
文摘
辽王朝是以契丹贵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地方政权,王朝统治者遵循“蕃汉不同治”①的原则,建立了“以契丹、汉人分北、南枢密院治之”②的官僚机构。对南枢密院治下的汉官,完全采用中原官制,尤其是隋唐之制。在此以前,为了区分官员的高下等级,唐代曾实行了阶官制度。阶官只表示等级,没有实际职务,又称为散阶,有文散、武散之分。辽代是否也有类似的散阶制呢?《辽史·百官制》不见记载。我们根据散见的各种资料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考察,现叙述如下。
-
关键词
墓志铭
辽代
辽史
中散大夫
汉官
将军
枢密院
耶律羽之
契丹
记载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西魏两座纪年墓葬及相关问题探讨
被引量:3
- 10
-
-
作者
赵强
-
机构
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
-
出处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4-128,共5页
-
文摘
20世纪50年代,在西安西郊、东郊先后发现了两座出有墓志的西魏墓葬,分别是大统五年(538年)假抚军东夏州刺史姬买勖墓、大统十二年(546年)假节督东荆州诸军事征虏将军东荆州刺史邓子询墓。西魏国祚短促,考古发现有明确纪年的文物凤毛麟角。迄今已发表的有明确西魏纪年的墓葬仅3座:一为20世纪80年代发现于咸阳窑店的大统十年(543年)侯义墓;一为1991年在咸阳文林路发掘的大统十六年(550年)谢婆仁墓;一为1997年在蓝田县冯家村乡发现的废帝元年(552年)舒洛平墓。
-
关键词
征虏将军
东荆州
邓子
州刺史
西魏国
窑店
东夏
中散大夫
侯义
大统
-
分类号
K878.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剧秦美新》及扬雄与王莽的关系
被引量:7
- 11
-
-
作者
方铭
-
出处
《中国文学研究》
1993年第2期18-23,共6页
-
文摘
《文选》卷四八“符命”录扬雄《剧秦美新》一篇,因该文关系对扬雄思想行为之把握,千百年来,歧见纷呈。要而言之,或以为伪托,或以为非伪托;而为非伪托者,也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剧秦以美新,暗寓讥刺之意;一种以为美新以谄媚,有失节之嫌,莫衷一是,准的无依,有必要进行详细的讨论。 一、《剧秦美新》非伪托之文 《汉书·扬雄传》曰,扬雄“年七十一,天凤五年卒”,据此知扬雄生当西汉宣帝甘露元年,经汉、新二朝,宣、元、成、哀、平、孺子婴、王莽七帝。见于《艺文类聚·冢墓》的《扬雄家牒》,除指出扬雄以天风五年去世之外,还称扬雄死后“葬安陵阪上,所厚沛郡桓君山。
-
关键词
扬雄
《剧秦美新》
王莽
汉书
孺子
《典引》
诸吏
《法言》
天命
中散大夫
-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二晏家世事迹补辨——二晏事迹掇补之一
被引量:4
- 12
-
-
作者
锺陵
-
出处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2期56-61,共6页
-
文摘
夏承焘先生的《二晏年谱》,宛敏灏先生的《二晏及其词》,对晏殊、晏几道的家世、生平等方面作了详密的搜辑和考证,为研究二晏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现仅就近来翻阅所及,补充几条有关二晏家世的材料,并略加辨说,以供研究二晏者参考。
-
关键词
欧阳修
宋会要辑稿
墓志铭
县志
资治通鉴
神道
碑铭
中散大夫
世系
进士出身
-
分类号
G65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鲁迅与嵇康
被引量:1
- 13
-
-
作者
宋志坚
-
机构
福建支部生活编辑部
-
出处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CSSCI
1990年第1期44-47,共4页
-
文摘
在鲁迅校辑的古籍中,精力耗费最多,时间延续最长的当数《嵇康集》.嵇康(223-262),字叔夜,三国魏未作家,曾任中散大夫.他与魏宗室通婚,又"非汤武而薄周孔",并因吕安案受牵连,而被谋夺魏朝政权的司马氏集团所杀.
-
关键词
鲁迅全集
司马氏
脾气
嵇康集
国文
中散大夫
魏晋风度
鲁迅日记
刻本
文澜阁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读为、读曰”考
被引量:1
- 14
-
-
作者
宋秀丽
-
出处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2期41-42,96,共3页
-
文摘
汉人训诂所使用的术语“读曰,读为”,目前学术界都依段玉裁说,断为汉人用以释假借字时使用的术语。《说文解字》“读”下段氏《注》云:“拟其音曰读,凡言读如、读若,皆是也。易其字以释其义曰读,凡言读为、读曰、当为,皆是也。”又《周礼汉读考·序》云:“汉人作注,于字发疑正读,其例有三:一曰读如,二曰读为、读曰,三曰当为。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古无反语,故为比方之词;读为、读曰者,易其字也,易之以音相近之字,故为变化之词。比方主乎同,音同而义可推也;
-
关键词
一曰
假借字
音同
今字
段氏
郑玄注
杜子春
考工记
高诱注
中散大夫
-
分类号
H1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鲜于仲通生平事迹述评
被引量:1
- 15
-
-
作者
黄宗谷
-
出处
《大理大学学报》
CAS
1984年第3期48-53,共6页
-
文摘
鲜于仲通名向字仲通,他是南诏史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唐朝权奸杨国忠由穷变通,得力于他的援助荐举;杨国忠政治上暴发后,推荐他作剑南节度使;天宝十载、率兵征南诏、大败逃归;晚年病故于汉阳,归葬于蜀川新政县嘉陵江西岸。《旧唐书》和《新唐书》没有给鲜于仲通立传,关于他的身世,主要依据有颜真卿所撰《中散大夫京兆尹汉阳郡太守赠太子少保鲜于公神道碑铭》;关于他的行状,散见于过去史家的记述。
-
关键词
鲜于仲通
剑南节度使
中散大夫
生平事迹
《新唐书》
南诏
阁罗凤
《资治通鉴》
剑南西川节度使
诗人白居易
-
分类号
K2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含道独往 舒翼太清——论嵇康游仙诗
被引量:1
- 16
-
-
作者
张宏
-
机构
北京
-
出处
《文史杂志》
1996年第5期38-39,共2页
-
文摘
嵇康游仙诗有四言七首,五言七首,另有《琴赋》中的骚体《琴歌》一首,共十五首,约占现存诗六十二首的四分之一.同阮籍的游仙诗一样,嵇康也是以“仙心”“明道”.但嵇康坚持抗节高隐的生活理想,使他的游仙诗带上了隐居体道的生活色彩,从而使仙境转化成隐土风神情思的象征.一、遁世绝俗的高隐之志嵇康短暂的一生,主要是在隐居中度过的.他虽与曹魏宗室联姻,但只得了一个中散大夫的闲职,长期隐居山阳,与阮籍等作竹林之游,过着谈玄说理、饮酒赋诗、弹琴清歌、优游自在的高隐生活.这形成了他抗俗高隐的理想人生境界.然而当司马氏父子专权之后,隐逸高蹈也带上了政治上的公然敌对色彩,竹林七贤便作鸟兽散.阮籍、嵇康虽然都抗心希古,托好老庄,都对世俗的功名利禄,有着强烈的厌恶鄙薄之情.但阮籍秉性至慎,遂走上了一条恭默韬晦,醉酒放诞,以仕为隐的道路.而嵇康则无法改变自己刚肠疾恶的性格,仍放言高论,“非汤武而薄周孔”,使自己处在了世俗社会批判者的位置上.嵇康对自己刚烈率直的性情和孤危的处境,是很有自知之明的.
-
关键词
嵇康
游仙
阮籍
以仕为隐
人生境界
“竹林七贤”
中散大夫
居中度
生活理想
功名利禄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白瓷围棋盘
- 17
-
-
作者
史志
-
出处
《史学月刊》
1984年第6期118-,124,共2页
-
文摘
白瓷围棋盘,1959年安阳市北郊隋征虏将军、中散大夫张盛基出土,现藏河南省博物馆。棋盘平面呈正方形,高4、边长10厘米。盘上刻纵横直线各十七道,加上边线,便成了各十九道,共三百六十一个交叉点。为了便于识别棋子的位置,在盘中央和四隅各刻一小孔,从而形成了所谓的“五星”。盘之四侧,有类似壶门的装饰。
-
关键词
中散大夫
河南
将军
白瓷
省博物馆
中原地区
安阳市
交叉点
正方形
春秋战国时期
-
分类号
K0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新唐书·郑薰传》考补
- 18
-
-
作者
颜亚玉
-
出处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1期85-88,共4页
-
文摘
郑薰,字子溥。唐大中时翰林学士,宣歙观察使。咸通间官至左丞。有诗文传世。然《旧唐书》无传,《新唐书》传又仅寥寥数语。本文钩稽群籍,对传文记述有误或未明者,给予考订,失载的内容亦予补充。郑薰,……亡乡里世系。按:《因话录》六:“进士郑滂在名场岁久,……登朝,至殿中侍御史。前宣成观察大夫郑常说此事,大夫即滂之再从弟也。”前宣成(城)观察大夫郑即郑薰(见下文“出为宣歙观察使”)。滂系大和4年(830年)进士。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五上》载北祖有滂,但官监察御史,且父仓部郎中(山咢),乃开元、天宝间人物,正如岑仲勉先生所言,“其子纵淹滞,不应大和四年(830年)始及第”,故二滂非同指一人也。不过,《世系表》又载,北祖晔生中书博士茂,茂生七子,号“七房郑氏”。而郑处海《授郑薰礼部侍郎制》云:“(郑薰)高阳茂族”,似指薰系茂族,即属北祖系。擢进士第。按:薰系大和2年(828年)进士。而后,曾佐幕岭南。《古刻丛钞·张公洞壁记》有“
-
关键词
新唐书
翰林学士
考补
中散大夫
旧唐书
宰相世系
监察御史
礼部
十三年
中书舍人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张籍杂考二则
- 19
-
-
作者
谢荣福
-
出处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4期93-94,共2页
-
文摘
《安徽师大学报》八一年第二期潘竟翰《张籍系年考证》对张籍的生平作了较为系统的考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其中尚有疏漏,兹补证二则,期以求正。广文馆博士张籍曾任广文馆博士,王建《留别张广文籍》和《答广文张博士》均可为证。《昌黎先生集》卷三十《唐故中散大夫少府监胡良公墓神道碑》亦云:“元和十三年,朝廷以公年老,能自祗力,事职不懈,可嘉,拜少府监兼知内中尚。明年以病卒”。“
-
关键词
张籍
十三年
白居易
少府监
昌黎先生集
郎中
系年
广文博士
中散大夫
考证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晚唐诗人许浑宦游宣州考
- 20
-
-
作者
罗时进
-
出处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2期69-71,共3页
-
文摘
许浑尝宦游宣州,《丁卯集》今存其宣州之作四十余首,足证之。但这一重要仕历,《新唐书·艺文志》、《唐诗纪事》、《直斋书录解题》等宋代史籍俱失载,唯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中有片言只语,后元人《唐才子传》及清人《全唐诗·许浑小传》提及许浑仕宣州事,盖源于此,所惜皆未考实。近年来,董乃斌先生《唐诗人许浑生平考索》(载《文史》总26辑)、谭优学先生《许浑行年考》(载《唐代文学论丛》第10期),根据《丁卯集》
-
关键词
直斋书录解题
读书志
艺文志
新唐书
监察御史
旧唐书
许浑
中散大夫
考实
汉水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