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昭通水塘坝中新世末期古猿化石点的云南貘化石(英文) 被引量:4
1
作者 吉学平 Nina G.JABLONSKI +4 位作者 同号文 Denise F.SU Jan Ove R.EBBESTAD 刘成武 余腾松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77-192,共16页
此前,中国晚中新世到早上新世的貘化石发现较为稀少。最近几年,在云南省昭通市水塘坝禄丰古猿化石点发现了数量可观的中新世晚期貘化石,其时代为6~6.5Ma。新发现材料包括左上颌骨带P2.M2、4件下颌骨带基本完整颊齿列、若干零散牙... 此前,中国晚中新世到早上新世的貘化石发现较为稀少。最近几年,在云南省昭通市水塘坝禄丰古猿化石点发现了数量可观的中新世晚期貘化石,其时代为6~6.5Ma。新发现材料包括左上颌骨带P2.M2、4件下颌骨带基本完整颊齿列、若干零散牙齿。新材料可归入先前报道的小型貘类——云南貘Tapirusyunnanensis。云南貘比甘肃的和政貘Tapirushezhengensis时代较晚,体形也稍大;两者都比上新世一更新世的貘类明显较小。新发现的化石材料对更全面认识云南貘的特征提供了新信息。在中一晚中新世期间,云南是我国貘类动物的演化中心,先后发现的化石点有开远(小龙潭)、禄丰(石灰坝)、元谋(小河、竹棚、雷老)、昭通(水塘坝)及其他地点。在晚新生代期间,我国貘类动物演化的主要变化趋势是体形逐渐增大,这一特点或许具有时代意义。在中国发现的中新世貘类毫无例外都是体形较小的类型,这与欧洲及北美的情况迥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昭通水塘坝 中新世末 古猿化石点 云南貘
下载PDF
中新世末—早上新世的生物过量繁殖:印度洋远景再探
2
作者 孙萍 《海洋地质动态》 2000年第2期11-13,共3页
在过去20余年里进行的一系列调查记录下了中新世末—早上新世期间沉积的沉积物和太平洋上涌水带之下的沉积物与较之老和新的沉积物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生物组分的总堆积速率(MAR)有明显的增加,浮游和底栖动物群组合发生了很大... 在过去20余年里进行的一系列调查记录下了中新世末—早上新世期间沉积的沉积物和太平洋上涌水带之下的沉积物与较之老和新的沉积物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生物组分的总堆积速率(MAR)有明显的增加,浮游和底栖动物群组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沉积物氧化还原作用条件也有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新世末 早上新世 生物过量繁殖 古生物 印度洋
下载PDF
东海西湖凹陷中新世末反转背斜构造成因机制:来自基底结构差异的新认识 被引量:21
3
作者 蒋一鸣 邹玮 +2 位作者 刘金水 唐贤君 何新建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68-979,共12页
东海西湖凹陷广泛发育中新世末形成的大型反转背斜,关于背斜成因前人多认为与外力作用有关,忽视了凹陷内部结构的影响.以重磁震资料综合解释分析为基础,系统梳理中新世末反转背斜分布及其与凹陷基底结构的关系,并结合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东海西湖凹陷广泛发育中新世末形成的大型反转背斜,关于背斜成因前人多认为与外力作用有关,忽视了凹陷内部结构的影响.以重磁震资料综合解释分析为基础,系统梳理中新世末反转背斜分布及其与凹陷基底结构的关系,并结合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方法探讨基底结构差异对反转背斜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新世末反转背斜与高磁性火成岩基底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相关性,且均具有南北分段差异.凹陷北段火成岩基底分布在中央洼陷-反转带内,反转背斜主要在火成岩基底东缘区发育;凹陷南段火成岩基底分布在东、西两侧边缘,反转背斜主要在边缘火成岩基底内侧发育.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结果显示,在挤压背景下,压应力通过相对刚性硅胶边缘释放,控制挤压背斜褶皱的形成;表明不同岩性基底所产生的抗压强度差异能显著影响反转背斜分布.最终提出在挤压背景下,高磁性、高抗压强度的火成岩基底所引起的局部构造应力场改变是决定中新世末反转背斜强弱分布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转背斜 龙井运动 基底结构 高磁异常体 中新世末 西湖凹陷 盆地分析
原文传递
塔里木盆地西部鸟山—古董山地区断裂构造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杨海军 李曰俊 +8 位作者 曾昌民 冯晓军 陈才 张亮 文磊 张强 梁华 姜红 贾铁干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23-1043,共21页
鸟山—古董山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西部,巴楚隆起与麦盖提斜坡之间,鸟山、玛南、玛扎塔格、古董山和罗斯塔格构造带在此交汇,附近还发育与之密切相关的沙陇断裂,十分引人注目。鸟山—古董山地区的主干断裂形成于晚白垩世,包括鸟山、罗斯... 鸟山—古董山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西部,巴楚隆起与麦盖提斜坡之间,鸟山、玛南、玛扎塔格、古董山和罗斯塔格构造带在此交汇,附近还发育与之密切相关的沙陇断裂,十分引人注目。鸟山—古董山地区的主干断裂形成于晚白垩世,包括鸟山、罗斯塔格和玛扎塔格晚白垩世冲断构造带和玛南晚白垩世走滑断裂带,玛南断裂是玛扎塔格构造带与鸟山和罗斯塔格构造带之间的调节断层。该期构造变形受控于南羌塘和拉萨地块与亚洲大陆之间的碰撞造山作用。鸟山—古董山地区的断裂构造于中新世末基本定型。因帕米尔突刺楔入于塔里木和卡拉库姆之间,在塔西南地区形成一系列走滑断裂,包括玛扎塔格—罗斯塔格中新世末走滑断裂,古董山断裂是其派生断层。晚白垩世是研究区构造和圈闭的关键形成期,上新世晚期—全新世早期以古近系底部膏盐层为主滑脱面的滑脱—冲断构造保护早期形成的圈闭和油气藏。鸟山和玛扎塔格构造带是研究区最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带,玛南构造带是重要的油气运移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西部 鸟山—古董山地区构造带 晚白垩世冲断层 中新世末走滑断裂 上新世晚期—全新世早期滑脱—冲断层 油气勘探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