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来宾地区中晚二叠世之交烃源岩沉积的主控因素及大地构造背景 被引量:8
1
作者 邱振 王清晨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85-1098,共14页
通过对来宾地区蓬莱滩剖面和铁桥剖面中二叠统(茅口组)与上二叠统(合山组)TOC、古生产力(Ba/Al)以及保存条件(V/Cr、V/(V+Ni)等)等指标的研究,认为本区仅蓬莱滩剖面局部发育优质烃源岩(TOC平均可达3%),缺氧的盆地环境是本区烃源岩发育... 通过对来宾地区蓬莱滩剖面和铁桥剖面中二叠统(茅口组)与上二叠统(合山组)TOC、古生产力(Ba/Al)以及保存条件(V/Cr、V/(V+Ni)等)等指标的研究,认为本区仅蓬莱滩剖面局部发育优质烃源岩(TOC平均可达3%),缺氧的盆地环境是本区烃源岩发育的主控因素。结合区域研究资料,认为黔桂盆地整体上不发育上二叠统烃源岩,可能与这一时期以峨眉山地幔柱为代表的区域性地壳隆升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主控因素 中晚二叠世来宾地区
下载PDF
滇东南建水官厅地区中晚二叠世基性–超基性岩墙群的发现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包佳凤 赵云江 +3 位作者 赵巧珍 刘兵 田云 张坤 《地球科学前沿(汉斯)》 2020年第3期170-184,共15页
笔者在滇东南建水官厅地区中晚泥盆世–二叠纪(D-P)深灰色薄层状泥晶灰岩夹硅质岩、硅质条带灰岩、基性火山岩的地层中首次发现了基性–超基性岩墙群。现有资料表明:官厅地区经历了中晚泥盆世–二叠纪长期的区域性伸展作用,在晚二叠世... 笔者在滇东南建水官厅地区中晚泥盆世–二叠纪(D-P)深灰色薄层状泥晶灰岩夹硅质岩、硅质条带灰岩、基性火山岩的地层中首次发现了基性–超基性岩墙群。现有资料表明:官厅地区经历了中晚泥盆世–二叠纪长期的区域性伸展作用,在晚二叠世达到了颠峰状态,爆发了大范围、大规模的基性、(局部)酸性火山喷发活动,喷发堆积了巨厚的火山岩(他痴组),并伴随着同期异相的基性–超基性岩墙群的顺层侵入。在岩浆演化过程中不存在地壳物质混染,Ni、Cr含量较高,均显示具有原始地幔岩浆的特点。因此,一方面强烈的伸展作用导致官厅地区在中–晚二叠世时期的地壳厚度大大减薄,地幔源区的基性岩浆在上升侵位过程中没有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另一方面强烈的伸展作用使官厅地区在中–晚二叠世时期发生了巨烈的沉降、裂陷,甚至出现了初始洋盆或裂谷中心地带,由此奠定了个旧裂谷盆地的形成。个旧裂谷盆地经个旧–普者哨–丘北–者太延伸至贵州省境内的册亨地区,完成了与区域上右江裂谷型盆地的全面接轨。官厅地区晚中–晚二叠世基性–超基性岩墙群的发现为深入研究区域上右江裂谷盆地的形成及发展、演化提供了全新的岩石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超基性岩墙群 二叠 裂陷 右江裂谷盆地 滇东南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晚二叠世构造-沉积环境与原型盆地演化 被引量:4
3
作者 翟咏荷 何登发 开百泽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44,共13页
根据钻井、测井、野外露头及地球化学资料,参考盆地周缘构造环境、盆地构造沉降特征及沉积相展布,恢复了鄂尔多斯盆地中—晚二叠世不同时期构造-沉积环境,探讨了盆地性质及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中—晚二叠世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和北... 根据钻井、测井、野外露头及地球化学资料,参考盆地周缘构造环境、盆地构造沉降特征及沉积相展布,恢复了鄂尔多斯盆地中—晚二叠世不同时期构造-沉积环境,探讨了盆地性质及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中—晚二叠世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和北缘经历了洋盆俯冲消减过程,以强烈的挤压构造环境为特征,上二叠统石千峰组沉积期盆地北缘古亚洲洋闭合进入陆陆碰撞阶段,盆地内构造沉降速度缓慢。②中—晚二叠世鄂尔多斯盆地为大型的克拉通内坳陷盆地,中二叠统石盒子组沉积期基准面呈下降趋势,盆地主体延续山西组沉积期南北高、中部低的古地理格局,南华北地区地势相对更低;周缘隆起区快速抬升且范围逐渐扩大,为坳陷盆地内提供物源,盆地内发育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和浅湖相,向南发育残存潮坪—潟湖,呈南北向展布;晚二叠世基准面趋于稳定,湖相范围扩大,主要发育于盆地南部,潮坪—潟湖环境向南缩小。③研究区油气成藏受控于沉积环境,中二叠世发育的陆相三角洲沉积体系有利于形成储集层和盖层,且和下部煤系地层组成中二叠统良好的生-储-盖组合;上二叠统为氧化干旱的古气候,沉积水体较浅,形成的泥岩厚度小,生烃潜力有限,无法形成大规模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型盆地恢复 古亚洲洋闭合 克拉通内坳陷盆地 盆地演化 构造-沉积环境 三角洲沉积 石盒子组 石千峰组 二叠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松辽盆地西斜坡中—晚二叠世古沉积环境演化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何大双 吕琴音 +3 位作者 张耀阳 张鹏辉 裴发根 张小博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07-522,共16页
大兴安岭南部—松辽盆地西斜坡晚二叠世古沉积环境一直以来备受争议,关于该地区中—晚二叠世古环境演化方面的研究也鲜见报道。本文采用元素地球化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松辽盆地西斜坡蒙科地1井中—晚二叠世古沉积环境... 大兴安岭南部—松辽盆地西斜坡晚二叠世古沉积环境一直以来备受争议,关于该地区中—晚二叠世古环境演化方面的研究也鲜见报道。本文采用元素地球化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松辽盆地西斜坡蒙科地1井中—晚二叠世古沉积环境演化特征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中二叠世为明显的海相沉积,沉积水体相对较深,期间可能存在多次干热—暖湿波动,其中中二叠世ZSI晚期—ZSII早期较为明显,水体性质体现为咸水—微咸水—半咸水,水体还原性—偏氧化性—还原性,气候干热—温湿—干热。晚二叠世早期为微咸水—半咸水海相沉积,至晚二叠世晚期转变为淡水—微咸水海陆过渡相沉积,期间存在两次明显的气候环境波动,与中二叠世哲斯组沉积中期气候环境变化相似,表现为水体变浅、咸度降低、还原性减弱,气候由干热转向温湿。晚二叠世以来气候逐渐向温暖湿热转变,水体逐渐变浅,可能与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气候变暖有关。至三叠纪、侏罗纪时期,区域处于构造抬升阶段,沉积环境由海陆过渡相环境转变为陆相沉积。结合TOC、古生产力指标分析得出,中二叠世ZSI晚期—ZSII2早期、晚二叠世LXI晚期、晚二叠世LXII中期、晚二叠世LXIII沉积期偏湿润的气候条件和低咸度、弱还原—偏氧化性的沉积水体环境,是形成厚度较大、富有机质烃源岩的有利的气候环境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 有机质 古沉积环境 古气候 松辽盆地
下载PDF
新疆准噶尔盆地东缘中—晚二叠世植物群及其地质意义
5
作者 黄睿 张颖 +1 位作者 史骁 孙跃武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03-417,共15页
本文首次报道了新疆准噶尔盆地东缘胜利沟中二叠世平地泉组植物化石11属19种和晚二叠世黄梁沟组植物化石7属9种,并结合前人对这一地区中—晚二叠世植物化石记录,讨论了两个植物群的地质时代。研究认为:中二叠世平地泉组植物群以安加拉... 本文首次报道了新疆准噶尔盆地东缘胜利沟中二叠世平地泉组植物化石11属19种和晚二叠世黄梁沟组植物化石7属9种,并结合前人对这一地区中—晚二叠世植物化石记录,讨论了两个植物群的地质时代。研究认为:中二叠世平地泉组植物群以安加拉植物群为主,混生个别欧美植物群分子;晚二叠世黄梁沟组植物群为混生少量华夏植物群分子的安加拉植物群。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晚二叠世植物群演替、植被变化、植物群混生与中亚造山带板块聚合之间的关系,认为中二叠世的暖温带温湿气候在晚二叠世转变为季节性干热气候,准噶尔盆地东缘中—晚二叠世植物群混生与准噶尔—吐哈地块、塔里木板块、佳蒙地块、华北板块的拼合和古亚洲洋的关闭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加拉植物群 古气候变化 亚造山带 混生植物群 二叠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西秦岭中、晚二叠世生物群更替事件 被引量:3
6
作者 曾学鲁 高金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5-149,共5页
西秦岭地区中、晚二叠世的生物,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次动物群的更替事件,表现为中二叠世茅口晚期迭山组底部开始的竺蜓类化石的突然锐减或消失及腕足动物的大量繁盛。茅口中期的热让沟组上部,有Afghanella及丰富的Parafusulina,Chuse... 西秦岭地区中、晚二叠世的生物,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次动物群的更替事件,表现为中二叠世茅口晚期迭山组底部开始的竺蜓类化石的突然锐减或消失及腕足动物的大量繁盛。茅口中期的热让沟组上部,有Afghanella及丰富的Parafusulina,Chusenella等竺蜓类化石。但上覆的迭山组底部开始,仅有少量Parafusulina,Chusenella及Schwagerina等断续出现。而同时交替出现了以Urushtenia,N eoplicatifera为代表的小型腕足动物群及小型单体四射珊瑚。这一动物群的更替事件受到当时沉积环境变迁和区域构造活动的制约。迭山组底部的沉积环境由开阔台地的浅水环境转入半局限台地较深水滞流环境,导致了竺蜓类的消失和小型腕足动物的兴起。这种沉积相的变化与动物群的更替在层位上是完全吻合的。研究区处于西秦岭晚海西裂陷带两侧的碳酸盐台地或台地边缘,其生物群的更替和沉积相的变化必然受到区域上裂陷活动的影响。根据本区生物地层的研究,可以更为确切地认为,本区二叠纪裂陷活动的时间始于中二叠世茅口期Afghanella schencki时的后期(或N eoschwagerina时的后期) ;约终于晚二叠世长兴期Palaeofusulina时之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岭地区 中晚二叠世 生物群 更替现象 沉积环境 区域构造机制
下载PDF
内蒙东部晚古生代构造格局:来自中、晚二叠-早三叠世砂岩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的证据 被引量:29
7
作者 赵英利 李伟民 +4 位作者 温泉波 梁琛岳 冯志强 周建平 申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807-2822,共16页
内蒙东部的克旗-林西-阿鲁科尔沁-扎鲁特-索伦-蘑菇气地区位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所夹持的中亚造山带东段,西拉木伦缝合带与贺根山-黑河缝合带之间,是古亚洲洋晚古生代残余海盆最后消失的地区,保存了上述两缝合带构造演化过程的相... 内蒙东部的克旗-林西-阿鲁科尔沁-扎鲁特-索伦-蘑菇气地区位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所夹持的中亚造山带东段,西拉木伦缝合带与贺根山-黑河缝合带之间,是古亚洲洋晚古生代残余海盆最后消失的地区,保存了上述两缝合带构造演化过程的相关信息。本文针对中、晚二叠-早三叠世砂岩开展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测试的上二叠统林西组与下三叠统陶海营子组、老龙头组砂岩均具有成分成熟度低,近源快速沉积的特点,碎屑骨架成分显示多为火山岩区物源供给。锆石CL图和Th/U值也指示了绝大多数锆石为岩浆成因锆石。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区域内已获得的2533粒碎屑锆石U-Pb年龄主要分为3组:约230-570Ma(峰值年龄为270-315Ma、430Ma和500Ma)、700-1100Ma(峰值970Ma)及&gt;1500Ma(峰值1800Ma和2500Ma)。较古老的峰值年龄1800Ma和2500Ma,暗示了华北克拉通基底的物源信息。其余两组年龄则与西拉木伦缝合带北侧的额尔古纳-兴安-锡林浩特地块内部岩浆事件的时间相吻合。对比分析内蒙东部不同区域(克旗-林西地区、阿鲁科尔沁-扎鲁特地区和索伦-蘑菇气地区)、不同时代(中、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沉积物碎屑组分变化趋势,推测古亚洲洋最终沿西拉木伦缝合带自西向东呈“剪刀”式闭合,时间持续至早三叠世。此外,索伦-蘑菇气地区中、晚二叠-早三叠世相对稳定的物源供给,证实了额尔古纳-兴安地块与松辽-锡林浩特地块至少在中二叠世沉积以前就已经沿贺根山-黑河缝合带完成拼贴,应为前人提出的早石炭世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东部 亚造山带 二叠-早三叠 碎屑锆石U-PB年龄 构造格局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中-晚二叠世河流相沉积演化特征及砂体展布规律 被引量:3
8
作者 马帅 王永诗 +4 位作者 蒲秀刚 马立驰 陈世悦 田雯 孙沛沛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1,共11页
中-晚二叠世河流相致密砂岩是渤海湾盆地上古生界最重要的储集层系,在野外地质剖面勘察与实测、测井和录井资料分析、薄片鉴定及岩心观察描述的基础上,对研究区中-晚二叠世河流相沉积演化特征及砂体展布规律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 中-晚二叠世河流相致密砂岩是渤海湾盆地上古生界最重要的储集层系,在野外地质剖面勘察与实测、测井和录井资料分析、薄片鉴定及岩心观察描述的基础上,对研究区中-晚二叠世河流相沉积演化特征及砂体展布规律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中-晚二叠世河流相沉积主要发育在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自下而上包括黑山段、万山段及奎山段3个富砂层段,整体发育一套紫红色硅质碎屑岩沉积建造,岩石类型多样且颜色多变,各类层理发育,沉积水动力条件强。其中下石盒子组为曲流河沉积,发育边滩、堤岸及泛滥盆地,砂体分布局限;上石盒子组万山段逐渐向辫状河演化,心滩、河道及泛滥盆地交互沉积,砂岩层数及砂体规模较下石盒子组有所增大;奎山段沉积时期物源区碎屑物质供给能力增强,研究区以辫状河河道及心滩沉积为特征,形成满盆富砂的古地理格局。渤海湾盆地下石盒子组河流相残余骨架砂岩累积厚度普遍小于80 m,上石盒子组万山段—奎山段累积厚度普遍为40~120 m,在济阳坳陷、冀中坳陷东部—黄骅坳陷以及临清坳陷中西部发育3个厚度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相 沉积演化 砂体展布 -二叠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中-晚二叠世上扬子地块(四川盆地区)裂解的沉积响应 被引量:5
9
作者 邓莉 闫全人 +1 位作者 宋博 高山林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465-2482,共18页
中-晚二叠世,上扬子(四川盆地区)碳酸盐岩台地内发育三条北西-南东走向的裂谷,它们是重要的油气储集区带,如普光和元坝气田就产于开江-梁平裂谷两侧。但是对这些裂谷的开始时代和构造成因等关键地质问题,还缺乏详细的沉积学研究,且存在... 中-晚二叠世,上扬子(四川盆地区)碳酸盐岩台地内发育三条北西-南东走向的裂谷,它们是重要的油气储集区带,如普光和元坝气田就产于开江-梁平裂谷两侧。但是对这些裂谷的开始时代和构造成因等关键地质问题,还缺乏详细的沉积学研究,且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通过大比例露头剖面和钻井岩芯测量以及详细的沉积相分析对比,对开江-梁平裂谷的构造沉积过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调查发现,在开江-梁平裂谷北缘,中二叠统栖霞组上段至茅口组2段发育大规模斜坡相碳酸盐岩滑塌堆积,揭上扬子地块四川盆地区于中二叠世栖霞晚期开始发生伸展裂解。茅口组3段至上二叠统长兴组为超覆于滑塌堆积之上的硅质岩和碳-硅质泥岩等深水盆地相沉积,表明开江-梁平裂谷从中二叠世茅口晚期开始由伸展裂解转变为区域沉降,即开江-梁平裂谷经历了伸展裂解和区域沉降两个构造沉积阶段。伸展裂解阶段,开江-梁平裂谷是一个发育于碳酸盐岩台地内的不对称海相半地堑盆地,北侧为发育大规模碳酸盐岩滑塌堆积的下盘断斜坡带,南侧为发育缓斜坡生物碎屑滩和礁灰岩的上盘缓斜坡带;区域沉降阶段,开江-梁平裂谷表现为东翘西降的不均匀沉降,发育自东向西不断进积的潮坪-潟湖相和高能浅滩相沉积等。本文研究成结果对分析和圈定四川盆地区中-晚二叠世油气储集相带的时空分布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也为研究碳酸盐岩滑塌堆积提供了一个新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扬子地块 开江-梁平裂谷 -二叠 碳酸盐岩滑塌堆积 伸展裂解 不均匀沉降
下载PDF
内蒙古西部北山地区中、上二叠统双堡塘组地层古生物特征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杨帅师 陈志勇 +4 位作者 康小龙 李新仁 许立权 贺锋 巩智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2-276,共5页
在实施甜水井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中,对内蒙古北山地区神螺滩一带原划绿条山组进行剖面测制,发现其为一套成分成熟度较低的滨浅海相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及少量火山碎屑岩组合,区域上可与双堡塘组对比。在该套地层中发现了大量双壳... 在实施甜水井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中,对内蒙古北山地区神螺滩一带原划绿条山组进行剖面测制,发现其为一套成分成熟度较低的滨浅海相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及少量火山碎屑岩组合,区域上可与双堡塘组对比。在该套地层中发现了大量双壳类、腹足类、腕足类等化石,并建立了3个生物组合带。下部为Parallelodonolseni-Nucundatacf.cuiluanensis—Schizodussubquadratus组合带,时代为中二叠世,上部有Isognomensinensis—Euchondriasinensis-Wilkingiacf.komiensis和Wilkingiaele-gans-Schizoduspinguis-Aviculopectencf.beipeiensis组合带,时代为晚二叠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北山地区 双堡塘组 古生物化石 中晚二叠世
下载PDF
内蒙古中部盘羊山逆冲推覆体系的构造特征、活动时限与构造意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海滨 张进江 +1 位作者 古大祥 冯琳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39-850,共12页
呼和浩特东北地区沿哈乐‒盘羊山‒乌兰合雅一带,发育有近东西走向、上盘向南推覆的盘羊山逆冲推覆体系。该体系自北往南分别为:新太古代变质侵入岩组合、新太古界色尔腾山岩群、新元古界震旦系什那干组与上石炭统拴马桩组构成的推覆体,... 呼和浩特东北地区沿哈乐‒盘羊山‒乌兰合雅一带,发育有近东西走向、上盘向南推覆的盘羊山逆冲推覆体系。该体系自北往南分别为:新太古代变质侵入岩组合、新太古界色尔腾山岩群、新元古界震旦系什那干组与上石炭统拴马桩组构成的推覆体,下二叠统大红山组和中二叠统脑包沟组构成的准原地岩系,其中拴马桩可能为滑脱层。在该体系北部,247~244 Ma未变形花岗岩岩基侵位到推覆体之中,具有类似“钉合岩体”的性质,限定了逆冲推覆时间的上限;锆石U-Pb定年得出的原地系沉积岩中最年轻地层的最大沉积年龄约为272 Ma,限定了推覆作用时间的下限,从而厘定了具有争议的盘羊山逆冲断层活动时限的问题。即该逆冲体系可能是中晚二叠世古亚洲洋闭合、蒙古微陆块与华北克拉通碰撞引起的华北克拉通北缘地壳增厚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北缘 盘羊山逆冲推覆构造 钉合岩体 中晚二叠世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三叠系硅岩砾石中的放射虫化石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2
12
作者 李曰俊 孙龙德 +3 位作者 吴浩若 王国林 苏玉山 黄智斌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3-158,共6页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库尔干出露一套中生代含煤磨拉石建造 ,三叠系克拉玛依组底部砾岩中的硅岩砾石中发现大量放射虫化石 ,包括AlbaillellaparadoxaDeflandre,Albaillellasp.cf.AlbaillellaparadoxaDeflandre ,Albaillellasp.,Latentifis...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库尔干出露一套中生代含煤磨拉石建造 ,三叠系克拉玛依组底部砾岩中的硅岩砾石中发现大量放射虫化石 ,包括AlbaillellaparadoxaDeflandre,Albaillellasp.cf.AlbaillellaparadoxaDeflandre ,Albaillellasp.,Latentifistulasp.,Latentifistulidaegen.etsp.in det.,Follicucullussp .aff.FollicucullusbipartitusCaridroitetDeWever,Follicucullussp.和Spumellar iagen.etsp.indet.等。其中至少可以划分出两个化石组合 :一个是以Albaillellaparadoxa和Al baillellasp .cf.Albaillellaparadoxa为代表的早石炭世早期放射虫组合 ,另一个是以Follicucullussp .和Follicucullussp .aff.Follicucullusbipartitus为代表的中 晚二叠世放射虫化石组合。这说明库尔干地区的三叠系沉积有早石炭世早期和中 晚二叠世的硅岩物源 ,它们可能来自南天山碰撞造山带的蛇绿混杂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虫 早石炭 -二叠 塔里木西北缘 化石
下载PDF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火山活动与中、晚二叠世之交生物大灭绝 被引量:10
13
作者 赖旭龙 孙亚东 江海水 《中国科学基金》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53-356,共4页
2009年5月29日出版的国际知名刊物Science报道了一项由英国利兹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主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首次报道了峨眉山玄武岩火山喷发、生物灭绝同时发生,并紧接着伴随有碳同位素负偏,提供了目前为止火山活动能导致生... 2009年5月29日出版的国际知名刊物Science报道了一项由英国利兹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主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首次报道了峨眉山玄武岩火山喷发、生物灭绝同时发生,并紧接着伴随有碳同位素负偏,提供了目前为止火山活动能导致生物灭绝最直接的证据。这一研究成果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对大规模火山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火山活动 生物大灭绝 碳同位素
原文传递
四川盆地简阳—三台火山岩气藏出砂原因分析及防砂措施探索
14
作者 戴强 吴军 +1 位作者 罗磊 邹波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4年第1期55-62,共8页
四川盆地简阳—三台火山岩气藏排液测试期间地层出砂,导致测试管柱堵塞,需要探索适宜的防砂措施。因此,通过对气藏储层特点和单井出砂情况分析来寻找地层出砂原因;借鉴疏松砂岩的地层出砂预测方法,探讨火山岩气井排液测试期间的出砂可能... 四川盆地简阳—三台火山岩气藏排液测试期间地层出砂,导致测试管柱堵塞,需要探索适宜的防砂措施。因此,通过对气藏储层特点和单井出砂情况分析来寻找地层出砂原因;借鉴疏松砂岩的地层出砂预测方法,探讨火山岩气井排液测试期间的出砂可能性;优化排液测试期间油压控制等技术参数并开展现场试验,以评价技术措施的有效性。结果表明:①岩石黏土矿物含量高、胶结较弱、岩石强度不高、裂缝欠发育,排液测试期间井底流动压差过大超过出砂临界生产压差,诱发地层垮塌出砂;②基于测井资料的声波时差法和组合模量法可以定性预测简阳—三台火山岩气藏出砂难易程度,拉伸模型和经验模型公式可以较为方便地计算不同试油井段的临界出砂生产压差;③现场施工表明,阶梯式等压差控压放喷方法在排液测试期间能够有效削减地层出砂风险,是简阳—三台火山岩气藏探井试油的主要防砂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简阳—三台火山岩气藏 火山碎屑熔岩 地层出砂 油压控制 二叠
下载PDF
广西来宾二叠系瓜德鲁普统—乐平统界线蓬莱滩剖面沉积微相演变及其对生物灭绝事件的响应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俊亚 张伟 +3 位作者 巴燕 周红智 杜保军 宁勇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9年第3期11-20,共10页
在中二叠世(瓜德鲁普世)末期发生了一次全球范围的生物灭绝事件,大约有34%的海洋无脊椎动物消失,同时发生了全球规模的海退事件。该事件在中国反应为东吴运动,致使华南大部分地区瓜德鲁普统-乐平统之交产生不整合。广西来宾地区位于扬... 在中二叠世(瓜德鲁普世)末期发生了一次全球范围的生物灭绝事件,大约有34%的海洋无脊椎动物消失,同时发生了全球规模的海退事件。该事件在中国反应为东吴运动,致使华南大部分地区瓜德鲁普统-乐平统之交产生不整合。广西来宾地区位于扬子地台南缘,在中-晚二叠世时期处于滇黔桂盆地的东部。由于其独特的古地理位置,来宾地区发育了连续的中-晚二叠世海相沉积,是研究此次生物大灭绝和环境演变的绝佳位置。本文对广西来宾蓬莱滩瓜德鲁普统-乐平统(G-L)界线剖面沉积微相和生物化石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表明,该剖面1-7层共发育5种主要的沉积微相组合,既礁基相组合、礁核相组合、覆礁相组合、礁滩相组合和深水斜坡相组合,生物礁发育于一个海退序列中。生物碎屑的丰度和类型在7a层突然急剧降低,与该剖面碳同位素的负偏和汞异常的出现一致,但实际上在这一层位只有个别牙形石和菊石消失,生物屑丰度的剧变并不能代表灭绝线,而是对海平面剧变的沉积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来宾 沉积微相 -二叠 沉积响应 生物灭绝事件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西部火山岩^(40)Ar-^(39)Ar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2
16
作者 刘亚雷 胡秀芳 +5 位作者 黄智斌 吴根耀 郑多明 申银民 赵岩 李曰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423-2434,共12页
本文对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西部钻井的火山岩岩心样品进行了40Ar-39Ar定年,五件样品的年龄值在248.75±6.5Ma至267.44±3.01Ma之间,样品的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火山岩为具有大陆裂谷性质的板内火山岩。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本文认... 本文对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西部钻井的火山岩岩心样品进行了40Ar-39Ar定年,五件样品的年龄值在248.75±6.5Ma至267.44±3.01Ma之间,样品的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火山岩为具有大陆裂谷性质的板内火山岩。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塔里木盆地火山活动不仅发生在早二叠世,塔北隆起西部地区在中-晚二叠世仍有强烈的火山活动,该火山活动是塔里木盆地早二叠世大火成岩省后期热事件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Ar-39Ar定年 地球化学 -二叠 塔北隆起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北东向构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21
17
作者 郑孟林 金之钧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67-472,共6页
准噶尔盆地深、浅层构造存在差异 ,通过地震、地质资料分析了准噶尔盆地发育在中、晚二叠世、三叠纪的北东向构造特征 ,认为中、晚二叠世、三叠纪地层沉积受北东和北西向正断裂控制 ,由北东向正断裂控制的沉积中心构成了雁列组合特征 .... 准噶尔盆地深、浅层构造存在差异 ,通过地震、地质资料分析了准噶尔盆地发育在中、晚二叠世、三叠纪的北东向构造特征 ,认为中、晚二叠世、三叠纪地层沉积受北东和北西向正断裂控制 ,由北东向正断裂控制的沉积中心构成了雁列组合特征 .地质力学和大地构造背景分析认为 ,盆地形成期的北东向构造与边缘断裂的左旋走滑作用有关 .北东向的逆冲断裂形成于或主要活动于三叠纪末的盆地挤压反转作用 .成盆拉张和反转挤压作用都使得北东向构造成为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二叠 三叠纪 北东向构造 反转盆地 油气聚集带
下载PDF
Sources and control factors of rare earth elements in Late Permian mudstones,Southwest China
18
作者 肖明国 庄新国 +1 位作者 易炜 毛婉慧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6期1741-1752,共12页
The material sources and control factors of rare earth elemems (REEs) for 25 borehole bulk samples from the Late Permian Longtan Formation in Mount Huaying (borehole number: ZK10-6), Sichuan Province, South China... The material sources and control factors of rare earth elemems (REEs) for 25 borehole bulk samples from the Late Permian Longtan Formation in Mount Huaying (borehole number: ZK10-6), Sichuan Province, South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All samples were determined by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ICP-MS). The chondrite-normalized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mudstone samples are uniform. All samples belong to the light rare earth element (LREE)-rich type and are enriched in LREEs relative to heavy rare earth elements (HREEs). The distribution curves of REEs in mudstone are highly similar to Mount Emei basalt and the three periods of REEs enrichment correspond to three Mount Emei basalt eruption cycles in Longtan perio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REE patterns are not controlled by materials from the seawater or land plants. The predominant sources of REEs are from terrigenous material as indicated by negative Eu anomaly. So, the sources of REEs are controlled by terrigenous material, and the Mount Emei basalt is the predominant source of terrigenous material. Thus, transgression-regression is another control factor of REEs enrich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re earth elements (REEs) control factors material sources transgression-regression Mount Emei basalt LatePermian
下载PDF
Community replacement sequences and paleo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reef areas of South China from Late Permian to Early Triassic exemplified by Panlongdong section in 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 被引量:4
19
作者 LIU LiJing JIANG HongXia +1 位作者 WU YaSheng CAI ChunF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5期1093-1108,共16页
The well-known Permian Changhsingian calcisponge reef located at Panlongdong section,Xuanhan county,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 has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Due to severe dolomitization and poor quality of the fossils,... The well-known Permian Changhsingian calcisponge reef located at Panlongdong section,Xuanhan county,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 has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Due to severe dolomitization and poor quality of the fossils,the P-T boundary in this section is difficult to determine.This study,for the first time,recognized six communities in the Upper Permian Changhsingian Changxing Formation through the Lower Triassic Induan Feixianguan Formation of the Panlongdong section.They are Bryozoan-Archaeolithoporella-calcisponge Community,Calcareous green algae-foraminifer-crinoid Community,Microgastropod-foraminifer Community,Ostracod-microgastropod-cystic microbe Community,Ostracod-small brachiopod Community,and Non-calcified cyanobacteria Community.By using community replacement and palaeoenvironmental analysis,for the first time,we set the P-T boundary of the Panlongdong section at the middle of the calcimicrobialite containing cystic microbes.The community replacement sequence in the Panlongdong section is similar to that in other contemporaneous sections in reef areas of South China,indicating universal palaeoenvironmental changes during the Permian-Triassic transi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1)Changhsingian calcisponge reefs in South China generally vanished before the mass extinction and may be related to the large regression in the Late Permian.(2)The Calcareous green algae-foraminifer-crinoid Community replaced reef community and continued till the mass extinction.The mass extinction was probably related to the global sea-level drop.(3)The first aftermath community was dominated by specialized microgastropods,followed by the microbes,and then by the specialized microgastropods and small brachiopods.The succession of the three communities reflected the change in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from dysoxic to anoxic and again to dysoxic.(4)In the Early Triassic,the relict community in shallow sea had very low diversity and low abundance,and was dominated by crinoids,gastropods,and bivalv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nlongdong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mass extinction community replacement sequences paleoenvironmentalchanges South China sea-level drop
原文传递
Environmental and tectonic significance of Late Permian reefs in the Linxi and adjacent areas in Inner Mongolia of China 被引量:2
20
作者 TIAN Shu Gang ZHANG Yong Sheng +4 位作者 GONG Yue Xuan LI Zi Shun GAO Lian Da ZHAI Da Xing ZHU Chang We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7期1463-1476,共14页
Many plateau-edge reefs and reef mounds of the Late Permian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Linxi County and adjacent areas of Inner Mongolia, China. These reefs verify that the Hinggan-Inner Mongolia Area was an open and uno... Many plateau-edge reefs and reef mounds of the Late Permian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Linxi County and adjacent areas of Inner Mongolia, China. These reefs verify that the Hinggan-Inner Mongolia Area was an open and unobstructed sea-trough in Late Permian. Facies and sequences of reef strata in Member 4 and Member 5 of the Linxi Formation were studied for information to reconstruct the closing process of the Linxi-Jiutai chasm in the sea-trough, i.e., to constrain subsidence, uplift, and final closing. Ages of the reef-bearing strata have been determined to be late and end of Late Permian, based on ranges or abundances of diverse fossils. Six reef-building organic assemblages were distinguished, representing different ecologic conditions, according to morphological functions and paleoecological adaptations of organisms including primarily sponges, bryozoans, and calcareous algae. Two types of shelf slopes, the gentle slope and the steep slope, have been interpreted for Member 4 and Member 5 of the Linxi Formation, based on the assemblages. The locations of outcrops, and types of these reefs delineate the north margin of Sino-Korea Platform, and define uplift and final closing of the Linxi-Jiutai chasm at the end of Late Permi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efs Facies sequence Paleoecology Late Permian Inner Mongoli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