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商贾形象变迁与中晚唐文人价值观的转变 被引量:3
1
作者 李菁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5-148,共4页
商贾形象在唐代文人的诗文中经历了从被批判、被讥讽逐步走向获得理解和同情的转变过程,这与中唐以后社会上普遍的重商思想是大致同步的。而探讨这一问题,也是研究中晚唐文人价值观念转变的角度之一。商贾形象在中晚唐文人诗作中变迁的... 商贾形象在唐代文人的诗文中经历了从被批判、被讥讽逐步走向获得理解和同情的转变过程,这与中唐以后社会上普遍的重商思想是大致同步的。而探讨这一问题,也是研究中晚唐文人价值观念转变的角度之一。商贾形象在中晚唐文人诗作中变迁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这一时期文人价值观念悄然转变的过程。中晚唐文人价值观念的转变,主要体现在文人本末观念的变化和逐利思想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贾形象 唐代诗文 变迁 中晚唐文人 价值观 转变
下载PDF
论消费需求对中晚唐文人词发展的意义
2
作者 方学森 《宜春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106-108,共3页
文人词之所以在中晚唐能走向兴盛,与外部因素的强力推动有很大的关系。中晚唐时期畸形繁华的城市生活,强烈刺激着歌唱艺术的消费;词的多样化传播方式和渠道也拉动了其消费的增长;广泛的消费群体多样化的消费方式需要有大量的作品不断产... 文人词之所以在中晚唐能走向兴盛,与外部因素的强力推动有很大的关系。中晚唐时期畸形繁华的城市生活,强烈刺激着歌唱艺术的消费;词的多样化传播方式和渠道也拉动了其消费的增长;广泛的消费群体多样化的消费方式需要有大量的作品不断产生,因此,日益增长的歌唱艺术消费的需要为文人词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加速了词体兴盛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唐文人 发展 消费需求 意义
下载PDF
有声传播方式对中晚唐文人词发展的意义
3
作者 方学森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8年第3期87-89,共3页
文人词之所以在中晚唐能走向兴盛,与外部因素的强力推动有很大的关系,中晚唐时期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和渠道,尤其是歌妓演唱、大众传唱和文人唱和等有声传播方式,扩大了词体的影响,刺激了它的创作,加速了其兴盛的进程。
关键词 中晚唐文人 歌妓演唱 大众传唱 文人唱和
下载PDF
论中晚唐文人词渐兴之内因
4
作者 方学森 《黄山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141-145,共5页
文人词之所以能在中晚唐走向兴盛,虽与外部因素的强力推动有很大的关系,但主要是文学自身不断发展演进的内因造就的。诗歌在盛唐时期极度兴盛至中唐以后难以为继,为词体的渐趋兴盛创造了契机;中唐之后诗体的词化趋向为文人词的发展兴盛... 文人词之所以能在中晚唐走向兴盛,虽与外部因素的强力推动有很大的关系,但主要是文学自身不断发展演进的内因造就的。诗歌在盛唐时期极度兴盛至中唐以后难以为继,为词体的渐趋兴盛创造了契机;中唐之后诗体的词化趋向为文人词的发展兴盛铺就了一条便捷的可供借鉴之路;词体之渐兴也是其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使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唐文人 渐兴 诗体盛极难继 词化趋向 自然发展规律
下载PDF
中晚唐文人词与进士文化关系考索
5
作者 王莉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62-67,共6页
自中唐至晚唐,进士文化渐趋成熟并彰显出与前期进士文化裂变转型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文人词亦自中唐经晚唐五代逐步发展兴盛起来,最终在宋代形成"词代诗兴"的局面。文章基于文人词的发生原理和进士文化发展嬗变的互济,将历... 自中唐至晚唐,进士文化渐趋成熟并彰显出与前期进士文化裂变转型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文人词亦自中唐经晚唐五代逐步发展兴盛起来,最终在宋代形成"词代诗兴"的局面。文章基于文人词的发生原理和进士文化发展嬗变的互济,将历史文献考证、文人词原典解读、社会分析三种研究视角交织,考察进士群体游宴狎妓风习与娼妓制度和音乐文化之间的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唐文人 中晚唐进士文化 宴游 娼妓制度 幕府制度
下载PDF
试论唐末的“僧侣伴直”现象 被引量:1
6
作者 傅绍良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5-161,共7页
寓直是唐人在朝为官时期的重要职守之一,中晚唐时期,朝官们为了消解夜晚独宿宫禁时的寂寞,多借用习禅来静坐养心,白居易、郑畋、郑谷等人诗中多有直接表现在寓直之夜学禅的情形。唐代末期,朝官在宫廷寓直时会邀请僧侣陪伴,出现“僧侣伴... 寓直是唐人在朝为官时期的重要职守之一,中晚唐时期,朝官们为了消解夜晚独宿宫禁时的寂寞,多借用习禅来静坐养心,白居易、郑畋、郑谷等人诗中多有直接表现在寓直之夜学禅的情形。唐代末期,朝官在宫廷寓直时会邀请僧侣陪伴,出现“僧侣伴直”现象,这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晚唐时期,僧人与朝官交游密切,从情感上达到了“知己”的境界。这种知己感,使他们既同怀伤感乱世之心,又共有避隐山林之趣,这是“僧侣伴直”的情感基础。唐末的“僧侣伴直”往往发生在中书省、尚书省、秘书省,僧侣主要来自内道场。“僧侣伴直”既是文人的精神需要,又是佛教与政治融合的深化。通过品茶和谈静的交流形式,伴直僧侣与寓直文人达到某种精神的默契,从而淡化了个人与时代的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侣伴直 内道场 中晚唐文人 品茶谈静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