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汶川8.0级地震前典型流体中期前兆异常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3
1
作者 范雪芳 王吉易 陆明勇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2-140,共9页
汶川8.0级大震流体前兆异常的提取,采用了严格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同一化"思路和从属函数等判定方法,处理川滇等地区的水位、水氡观测资料。介绍了5个典型的流体前兆异常实例,并对其特征进行归纳。初步研究结果表... 汶川8.0级大震流体前兆异常的提取,采用了严格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同一化"思路和从属函数等判定方法,处理川滇等地区的水位、水氡观测资料。介绍了5个典型的流体前兆异常实例,并对其特征进行归纳。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的流体趋势前兆异常变化是明显的,这些异常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变化特征与与我国其他强震前的异常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 8.0级地震 流体中期前兆异常 判定方法 异常重现性
下载PDF
一次地震预报有效性的“距准误差”评价法——中短期前兆及预报效能评价之一 被引量:6
2
作者 朱令人 洪时中 +2 位作者 陈棋福 郑兆苾 王琼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1,共11页
一次地震预报有效性的评价是中短期前兆预报效能统计评分的基础。研究提出了基于误差概念的距准误差评价法(打靶模型)。以预报三要素(φ、λ可合为“地域”一个要素)的目标点为“准”,以准理想预报尺度围成的封闭区为“靶心”,以可容忍... 一次地震预报有效性的评价是中短期前兆预报效能统计评分的基础。研究提出了基于误差概念的距准误差评价法(打靶模型)。以预报三要素(φ、λ可合为“地域”一个要素)的目标点为“准”,以准理想预报尺度围成的封闭区为“靶心”,以可容忍误差尺度为“靶径”。实际地震与目标点的距离(误差)小于准理想尺度,则地震预报击中“靶心”即为实现准理想预报(评分为1),以此向外逐渐扩大到可容忍误差尺度为止,误差超过此尺度即为“脱靶”(评分为0)。根据当前预报的实际水平,考虑了中期、短期和短临三类预报及预报震级的不同,分别给予准理想预报尺度和可容忍误差尺度的约定标准。实例证明方法有效可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报 有效性 中期前兆预报 距准误差 短期预报
下载PDF
2017年四川九寨沟M_s7.0地震前区域重力场变化 被引量:61
3
作者 祝意青 梁伟锋 +3 位作者 赵云峰 刘芳 隗寿春 徐云马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4124-4131,共8页
利用南北地震带2014-2017年期间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区域重力场变化及其与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区域重力场异常变化与北西西向塔藏断裂和南北向岷江断裂带在空间上关系密切,反映了沿控震断... 利用南北地震带2014-2017年期间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区域重力场变化及其与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区域重力场异常变化与北西西向塔藏断裂和南北向岷江断裂带在空间上关系密切,反映了沿控震断裂在2013-2017年期间发生了引起地表重力变化效应的地壳变形和构造活动.②九寨沟地震前,测区内出现了大空间范围的区域性重力异常,而震源区附近产生了局部重力异常,沿塔藏断裂带形成了重力变化高梯度带,其中,甘肃玛曲、迭部、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四川若尔盖、九寨沟一带重力差异变化达100×10^(-8)m·s^(-2)以上;这些可能反映九寨沟地震前,区域及震源区附近均产生与该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构造运动或应力增强作用.③九寨沟地震震中位于重力差异运动剧烈的鞍部等值线附近,与断裂走向基本一致的重力变化高梯度带零值线上,这一观测事实进一步佐证了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对强震地点预测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 重力观测 重力变化 九寨沟地震 中期前兆
下载PDF
2013年四川芦山Ms7.0地震前的重力变化 被引量:104
4
作者 祝意青 闻学泽 +2 位作者 孙和平 郭树松 赵云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887-1894,共8页
利用川西地区2010—2012年期间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区域重力场变化及其与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地震发生的关系.结果主要表明:①区域重力场异常变化与北东向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和北北西向马尔康断裂带在空间上关系密切,反... 利用川西地区2010—2012年期间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区域重力场变化及其与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地震发生的关系.结果主要表明:①区域重力场异常变化与北东向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和北北西向马尔康断裂带在空间上关系密切,反映沿该两断裂带(段)在2010—2012年期间发生了引起地表重力变化效应的构造活动或变形.②芦山7.0级地震前,测区内出现了较大空间范围的区域性重力异常,而震源区附近产生了局部重力异常,沿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形成了重力变化高梯度带,其中,宝兴、天全、康定、泸定、石棉一带重力差异变化达100×10-8 m.s-2以上;这些可能反映芦山地震前,区域及震源区附近均产生与该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构造运动或应力增强作用.③重力场差分动态演化图像和重力场累积变化动态图像均反映芦山7.0级地震孕育过程的最后2~3年出现较显著的流动重力异常变化,可视为该地震的中期前兆信息;本文第一作者等也曾基于该流动重力异常变化在芦山7.0级地震前做过一定程度的中期预测,尤其是地点预测.本文的例子再次证明流动重力观测能较好地捕捉到强震孕育发生过程中,特别是该过程最后阶段的重力异常变化信息.因此,区域流动重力场观测对未来强震的中-长期预测,尤其是在发震地点的判定上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地区 重力观测 重力变化 芦山地震 中期前兆
下载PDF
2016年青海门源M_S6.4地震前重力变化 被引量:45
5
作者 祝意青 李铁明 +4 位作者 郝明 梁伟锋 赵云峰 徐云马 郝庆花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744-3752,共9页
利用青藏高原东北缘2011—2015年期间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区域重力场变化及其与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S6.4地震发生的关系,结合GNSS、水准观测成果和区域地质构造动力环境,进一步研究了区域重力场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机理... 利用青藏高原东北缘2011—2015年期间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区域重力场变化及其与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S6.4地震发生的关系,结合GNSS、水准观测成果和区域地质构造动力环境,进一步研究了区域重力场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机理.结果表明:(1)测区内重力场异常变化与祁连山断裂带在空间上关系密切,反映沿祁连山断裂带(段)在2011—2015年期间发生了引起地表重力变化效应的构造活动或变形.(2)门源MS6.4地震前,测区内先出现了较大空间范围的区域性重力异常,到临近发震前显示出相对闭锁的现象,且围绕震中区周围出现四象限分布特征的局部重力变化,地震发生在重力反向变化过程中,并出现显著的四象限分布特征的重力异常变化,其中,青海门源与甘肃天祝一带重力差异变化达100×10-8 m·s-2以上.(3)区域重力场动态演化大体反映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物质北东流的动态效应,门源震中附近区域地壳受挤压变形显著、面压缩率和重力剧烈变化的特征最为显著.(4)重力场的空间分布及其随时间变化与地壳垂直与水平运动及地质构造活动等观测结果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强震易发生在重力变化四象限分布中心地带或正、负异常区过渡的高梯度带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门源地震 重力场变化 构造活动 中期前兆
下载PDF
从汶川M_(S)8.0地震到九寨沟M_(S)7.0地震:青藏高原东缘大震前重力变化 被引量:2
6
作者 祝意青 刘芳 徐云马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1年第2期108-109,共2页
自2008年以来,青藏高原东缘连续发生了2008年四川汶川M_(S)8.0、2013年芦山M_(S)7.0及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这3次大震前,中国地震局在青藏高原东缘开展了多期流动重力观测,均观测到震中附近显著的重力异常变化。深入分析汶川、芦... 自2008年以来,青藏高原东缘连续发生了2008年四川汶川M_(S)8.0、2013年芦山M_(S)7.0及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这3次大震前,中国地震局在青藏高原东缘开展了多期流动重力观测,均观测到震中附近显著的重力异常变化。深入分析汶川、芦山和九寨沟地震前的重力变化,发现重力场动态变化存在以下特征:①大震发生前,区域重力场出现大范围有序性变化,可能是区域应力场增强引起深部物质运移与变迁产生的区域性重力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重力变化 大震活动 中期前兆
下载PDF
降水与地震关系的讨论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吉易 平建军 +1 位作者 张双凤 范雪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66-677,共12页
引用地下流体异常的判定方法,即月均值滑动平均法和从属函数法,处理了北京丰台、山西定襄、河北昌黎3个地震台的降水资料。结果表明,在降水的原始曲线上,降水量异常显示比较模糊;而经过定量处理后,降水存在着明显的中期和中短期异常变... 引用地下流体异常的判定方法,即月均值滑动平均法和从属函数法,处理了北京丰台、山西定襄、河北昌黎3个地震台的降水资料。结果表明,在降水的原始曲线上,降水量异常显示比较模糊;而经过定量处理后,降水存在着明显的中期和中短期异常变化。降水异常与1976年唐山7.8级、1981年丰镇5.6级、1989年大同5.9级、1998年张北6.2级及2006年文安5.1级等多次地震的对应关系良好;与水位、水氡、地形变异常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呼应关系。降水异常与地震的关系可用"水诱发机理"来解释;降水异常属于外因性前兆,为非必震信号。降水异常与发震时间的关系密切,可用于地震的中短期预测,其预测期为4~14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中期前兆 中短期 23点平滑 11点平滑 从属函数
下载PDF
关于“川滇地区1~3年可能发生特大地震的地电学方法监测应急措施方案”的建议(2003年12月) 被引量:5
8
作者 钱复业 赵玉林 《国际地震动态》 2008年第8期1-12,共12页
本文是作者2003年底提交的2篇内部报告之一。文中指出我国冕宁台(DDC-2仪器)等可用的地电台,自1994年前后出现了长趋势、大范围、具有同步转折的规律性地电阻率震兆性异常变化,并于1999-2000年前后发生第2次同步转折或加速下降,根... 本文是作者2003年底提交的2篇内部报告之一。文中指出我国冕宁台(DDC-2仪器)等可用的地电台,自1994年前后出现了长趋势、大范围、具有同步转折的规律性地电阻率震兆性异常变化,并于1999-2000年前后发生第2次同步转折或加速下降,根据这些地电前兆变化求得2000年以来,台站地下数百米深处的加强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发现其分布有规律,与周围板块运动有关。参照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地电前兆经验,认为我国(含海域和台湾),特别是西部地区(在冕宁台周围二、三百公里范围内),近期(未来1~3年)存在发生7级或7级以上乃至8级特大地震的可能㈨。建议在川、滇地区增设地电台站,引进抗电磁干扰极强的新型仪器,开展短临预测新方法的实验,捕捉短临前兆。地震局特批“川滇地区地电强化测试项目”,在冕宁、红格等4个台使用了新型抗干扰的PS-100仪器系统,捕捉地震短临前兆。至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前,仍在运转的红格台(距微观震中465km;距宏观震中北川640km)难能可贵地记录到汶川地震的HRT波短临地震前兆,表明地震的可预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冕宁等可用台地电阻率中期前兆 求得的主压应力方向 8级以上特大地震 观测中的电(磁)干扰问题 抗干扰的高精度PS-100地电测量系统 捕捉HRT波短临地震
下载PDF
21世纪以来青藏高原大震前重力变化 被引量:28
9
作者 祝意青 张勇 +2 位作者 张国庆 刘芳 赵云峰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22-632,共11页
青藏高原自21世纪以来连续发生了多次大震: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2008年新疆于田7.3级和四川汶川8.0级、2010年青海玉树7.1级、2013年四川芦山7.0级地震、2014年新疆于田7.3级和2017年四川九寨沟7.0级大震.这些地震前,中国地震局在青... 青藏高原自21世纪以来连续发生了多次大震: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2008年新疆于田7.3级和四川汶川8.0级、2010年青海玉树7.1级、2013年四川芦山7.0级地震、2014年新疆于田7.3级和2017年四川九寨沟7.0级大震.这些地震前,中国地震局在青藏高原开展过多期流动重力观测,并观测到震中附近可靠的重力随时间的变化.本研究综合利用地面绝对重力、相对重力资料,通过对多种重力观测资料的整体处理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区域重力场变化及其与大震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震易发生在与构造活动块体边界有关联的重力变化正、负异常区过渡的高梯度带上,重力变化等值线的拐弯部位,构造活动块体边界是物质变迁和构造变形差异运动强烈的地带,易产生剧烈重力变化,积累应力应变而孕育地震.(2)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发生在重力变化高梯度带与东昆仑断裂带交汇附近,2008年汶川Ms8.0和2013年芦山Ms7.0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的重力变化高梯度带上,2008和2014年两次于田Ms7.3地震发生在与康西瓦断裂走向基本一致的重力变化高梯度带零值线及梯度带的拐弯部位,2010年玉树7.1级地震发生在重力变化高梯度带与甘孜-玉树断裂上,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发生在具有显著重力变化的塔藏断裂和岷江断裂构造活动断裂带附近.(3)重力资料对青藏高原2001年以来发生的7次大震均有较好反映,地震前震中区及其附近观测到明显的区域性重力异常及重力变化高梯度带,可能是地震孕育过程中观测到的重力前兆信息.根据重力资料显示的异常变化,对2008年于田Ms7.3和汶川Ms8.0、2013年芦山Ms7.0、2014年于田Ms7.3和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均进行了较准确的中期预测,尤其是震中位置的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重力变化 构造活动 大震活动 中期前兆
原文传递
The Contrast Study of Precursor Anomalies before the M_S 8. 0 Wenchuan Earthquake
10
作者 Chen Lide Fu Ho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12年第3期365-376,共12页
The contrast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number of items and stations with imminent, short and medium term precursor anomalies for the Wenchuan M_S 8. 0 earthquake is less than that of the Menglian earthquake. The ... The contrast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number of items and stations with imminent, short and medium term precursor anomalies for the Wenchuan M_S 8. 0 earthquake is less than that of the Menglian earthquake. The number of anomalies and sta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increased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short-term range,as opposed to the later period for the Menglian and Lijiang earthquakes. Most of the medium term anomalies occurred two to three years before the Wenchuan earthquake,when the number of anomaly stations and items was eleven,and a great change appeared in the observation values in about half of the stations ( items ) . However,for the Menglian earthquake,medium term anomalies happened one to two years before the earthquake, the number of abnormal stations and items reached 20,and a sharp change appeared in the observation values six months to one year before the earthquake in about 30 percent of the stations or items. In the epicenter and the nearby area,the macroscopic abnormalities started 3 years before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lasted intermittently until 1 month before the earthquake. Within 2 percent of the total area of the province,the macroscopic abnormalities accounted for 30 to 50 percent of the total number of anomalies of the Province. For the Xingtai,Tangshan,Haicheng,Songpan earthquakes,the macroscopic anomalies started two to three months before,or on the very day of the earthquakes. The common feature of the precursors between the Wenchuan and other strong earthquakes is the appearance of tremendous changes in a certain number of observation values of anomalies in the mid and short terms before all these earthquak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nehuan MsS. 0 earthquake Precursor anomalies Contrast stud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