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卒中后中枢性神经痛影响因素
1
作者 朱晓菁 陈燕灵 《智慧健康》 2024年第5期175-177,181,共4页
目的 分析卒中后中枢性神经痛(CPSP)的影响因素。方法 前瞻性研究选择2021年4月—2022年10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或脑实质出血患者187例为研究对象,随访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统计CPSP发生情况以及疼痛VAS评分情况,对患者一般资料统... 目的 分析卒中后中枢性神经痛(CPSP)的影响因素。方法 前瞻性研究选择2021年4月—2022年10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或脑实质出血患者187例为研究对象,随访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统计CPSP发生情况以及疼痛VAS评分情况,对患者一般资料统计,经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itc回归分析,探讨CPSP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共计发生26例(14.23%)CPSP,随访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患者疼痛VAS评分分别为(4.12±0.56)分、(3.88±0.48)分、(3.91±0.49)分、(4.01±0.47)分。经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脂血症、心律失常、肾功能异常、NIHSS评分高均是CPS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PSP同高脂血症、心律失常、肾功能、NIHSS评分高等因素相关,应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防范,降低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中枢性神经痛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7
2
作者 欧海宁 周凯欣 +4 位作者 黄彬 卢伟焰 朱俊志 覃正杰 杜丽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年第7期881-883,共3页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脑病中心住院的59例脑卒中后中枢性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2周,对照组不采取...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脑病中心住院的59例脑卒中后中枢性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2周,对照组不采取上述治疗,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前、治疗2周后进行疗效评定,评定指标包括:1视觉疼痛评估量表评分(VAS);2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3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注射后2周VAS评分,HAMA评分,HAMD评分均下降,但只有治疗组的VAS评分、HAMA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的VAS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神经痛,可减轻患者痛苦,改善焦虑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中枢性神经痛 经皮穴位电刺激
下载PDF
卒中后中枢性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冯乘铭(综述) 李兆清(综述) +3 位作者 任泽盛(综述) 蔡志平 寇珍珍(审阅) 李云庆(审阅) 《解剖学研究》 CAS 2022年第4期371-374,共4页
卒中后中枢神经痛(CPSP)是出血性卒中或缺血性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疼痛会导致患者出现抑郁、认知功能障碍和生活质量受损。CPSP发病机制复杂,疼痛症状持续时间长,常规治疗药物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进一步探究CPSP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成为... 卒中后中枢神经痛(CPSP)是出血性卒中或缺血性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疼痛会导致患者出现抑郁、认知功能障碍和生活质量受损。CPSP发病机制复杂,疼痛症状持续时间长,常规治疗药物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进一步探究CPSP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综述旨在阐明CPSP的临床特征、发生机制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后遗症 中枢性神经痛
下载PDF
EFNS的神经病理性痛药物治疗指南:2010修订 被引量:14
4
作者 李建萍 李颖 +8 位作者 林智 李焰生 Attal N Cruccua G Barona R Haanpa M Hanssona P Jensena S Nurmikk T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2年第1期23-42,共20页
背景和目的欧洲神经病学协会联盟第2届工作组的目的是对2005年以来的关于神经病理性痛的药物治疗证据进行更新。方法使用Cochrane数据库和Medline选择相关研究,并根据病因学对研究分类。所有Ⅰ类和Ⅱ类随机对照研究(RCTs)均入选,低级别... 背景和目的欧洲神经病学协会联盟第2届工作组的目的是对2005年以来的关于神经病理性痛的药物治疗证据进行更新。方法使用Cochrane数据库和Medline选择相关研究,并根据病因学对研究分类。所有Ⅰ类和Ⅱ类随机对照研究(RCTs)均入选,低级别研究仅在没有高级别研究的情况下入选。考虑到对门诊患者治疗的可行性,只选择单药治疗或重复给药的研究。结果多数大型RCT的研究对象是糖尿病性多发性神经病和疱疹后神经痛的患者,越来越多的小型研究则对其他病因导致的神经病理性痛的治疗进行了探索。总体而言,药物治疗在除三叉神经痛、慢性神经根病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神经病以外的各种病因中疗效相当,A级证据支持下列药物用于治疗神经病理性痛:三环类抗抑郁剂(TCA)、普瑞巴林、加巴喷丁、曲马多和阿片类(在不同情况下)、度洛西汀、文拉法辛、局部利多卡因和辣椒素贴剂(在限定的情况下)。联合用药有效仅见于TCA与加巴喷丁、加巴喷丁与阿片类(A级证据)。结论目前仍然缺乏大型的对比研究。我们建议今后的研究使用标准化工具对共病情况、生活质量、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评估,并致力于更好地确定对特定药物治疗的反应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痛 痛性糖尿病性多发性神经 疱疹后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中枢性神经病理性痛 循证推荐 药物治疗 随机临床试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