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经颅磁刺激在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
1
1
作者
王豪楠
韩永谦
+3 位作者
董燚菲
陈志艳
陈倩
李咏梅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7期54-58,共5页
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CNP)是由大脑或脊髓的病变引起的一种疼痛综合征,因疼痛程度严重且持续时间长,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经颅磁刺激(TMS)作为一种安全、无创的神经调控技术,其可通过激活下行疼痛控制通路,诱导神经可塑性,降低中枢敏...
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CNP)是由大脑或脊髓的病变引起的一种疼痛综合征,因疼痛程度严重且持续时间长,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经颅磁刺激(TMS)作为一种安全、无创的神经调控技术,其可通过激活下行疼痛控制通路,诱导神经可塑性,降低中枢敏化及调节神经炎症反应等机制发挥镇痛作用。目前,TMS已应用于中枢性卒中后疼痛、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多发性硬化后中枢性疼痛等的治疗,但由于刺激模式、治疗周期及在不同疾病中CNP发生机制的不同,所获得的镇痛效果存在差异。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内外TMS治疗CNP的相关文献,从TMS的作用原理、镇痛机制、临床应用及效果、安全性及未来发展前景等方面展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磁刺激
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
机制
治疗
综述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预测脊髓损伤后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和严重程度的生物标志:长期纵向研究的结果
被引量:
4
2
作者
武思尹(译)
马柯(校)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48-250,共3页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后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central neuropathic pain, CNP)是一种使病人感到虚弱、对个体影响极大的疾病。CNP在进一步发展后相对难以治疗,这可能与其不可逆的病理过程有关。尽管较早期的治疗可能会克服...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后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central neuropathic pain, CNP)是一种使病人感到虚弱、对个体影响极大的疾病。CNP在进一步发展后相对难以治疗,这可能与其不可逆的病理过程有关。尽管较早期的治疗可能会克服这一缺陷,但这种治疗的应用需要提前确定具有临床预测意义的相关生物标志,以预测SCI后早期的CNP。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脊髓损伤后早期的促伤害指数和抗伤害指数(首次测量)来寻找这样的生物标志。研究对象为47例急性脊髓损伤病人和20例健康对照者。在SCI后1.5个月,分别在神经损伤平面以上、损伤平面和损伤平面以下进行检测,检测内容包括疼痛适应、条件性疼痛调节(conditioned pain modulation, CPM)、疼痛时间总和、上发条(wind-up)疼痛和在健康对照组也检测对应区域。脊髓损伤病人在SCI后3~4个月、6~7个月和24个月监测CNP的出现及其特征。CNP的患病率为57.4%,CNP的严重程度、性质和加重因素在24个月内有所改变,但疼痛部位没有变化。最终发生CNP的脊髓损伤病人较未发生CNP的病人早期表现为损伤平面疼痛适应和CPM减弱。在3~4个月和7~8个月出现的CNP的最佳预测因素是损伤平面的疼痛适应,其优势比分别为3.17和2.83(概率为77%),存在90%敏感性的临界值。触诱发痛和损伤平面的CPM分别用于在3~4个月和24个月预测CNP的严重程度。疼痛抑制能力的下降,可能是导致CNP的原因。损伤平面上检测的疼痛适应是一个早期的CNP生物标志,可以识别风险较高的个体,以启动早期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
预测
脊髓损伤
抑制
兴奋性
机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经颅磁刺激在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
1
1
作者
王豪楠
韩永谦
董燚菲
陈志艳
陈倩
李咏梅
机构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
出处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7期54-58,共5页
基金
云南省科技厅-昆医联合专项项目(202101AY070001-146)。
文摘
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CNP)是由大脑或脊髓的病变引起的一种疼痛综合征,因疼痛程度严重且持续时间长,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经颅磁刺激(TMS)作为一种安全、无创的神经调控技术,其可通过激活下行疼痛控制通路,诱导神经可塑性,降低中枢敏化及调节神经炎症反应等机制发挥镇痛作用。目前,TMS已应用于中枢性卒中后疼痛、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多发性硬化后中枢性疼痛等的治疗,但由于刺激模式、治疗周期及在不同疾病中CNP发生机制的不同,所获得的镇痛效果存在差异。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内外TMS治疗CNP的相关文献,从TMS的作用原理、镇痛机制、临床应用及效果、安全性及未来发展前景等方面展开综述。
关键词
经颅磁刺激
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
机制
治疗
综述
Keywords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Central neuropathic pain
Mechanism
Treatment
Review
分类号
R651.3 [医药卫生—外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预测脊髓损伤后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和严重程度的生物标志:长期纵向研究的结果
被引量:
4
2
作者
武思尹(译)
马柯(校)
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疼痛科
出处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48-250,共3页
文摘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后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central neuropathic pain, CNP)是一种使病人感到虚弱、对个体影响极大的疾病。CNP在进一步发展后相对难以治疗,这可能与其不可逆的病理过程有关。尽管较早期的治疗可能会克服这一缺陷,但这种治疗的应用需要提前确定具有临床预测意义的相关生物标志,以预测SCI后早期的CNP。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脊髓损伤后早期的促伤害指数和抗伤害指数(首次测量)来寻找这样的生物标志。研究对象为47例急性脊髓损伤病人和20例健康对照者。在SCI后1.5个月,分别在神经损伤平面以上、损伤平面和损伤平面以下进行检测,检测内容包括疼痛适应、条件性疼痛调节(conditioned pain modulation, CPM)、疼痛时间总和、上发条(wind-up)疼痛和在健康对照组也检测对应区域。脊髓损伤病人在SCI后3~4个月、6~7个月和24个月监测CNP的出现及其特征。CNP的患病率为57.4%,CNP的严重程度、性质和加重因素在24个月内有所改变,但疼痛部位没有变化。最终发生CNP的脊髓损伤病人较未发生CNP的病人早期表现为损伤平面疼痛适应和CPM减弱。在3~4个月和7~8个月出现的CNP的最佳预测因素是损伤平面的疼痛适应,其优势比分别为3.17和2.83(概率为77%),存在90%敏感性的临界值。触诱发痛和损伤平面的CPM分别用于在3~4个月和24个月预测CNP的严重程度。疼痛抑制能力的下降,可能是导致CNP的原因。损伤平面上检测的疼痛适应是一个早期的CNP生物标志,可以识别风险较高的个体,以启动早期治疗。
关键词
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
预测
脊髓损伤
抑制
兴奋性
机制
分类号
R651.2 [医药卫生—外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经颅磁刺激在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王豪楠
韩永谦
董燚菲
陈志艳
陈倩
李咏梅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预测脊髓损伤后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和严重程度的生物标志:长期纵向研究的结果
武思尹(译)
马柯(校)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