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C/MS法在中毒生物快速分析中的应用
1
作者 林炎坤 陈妍 《海峡科学》 2023年第1期53-56,共4页
该文探索了GC/MS法中未知物分析及保留时间锁定技术在中毒生物快速分析中的应用。通过GC/MS检测经固相萃取提取中毒生物中的毒物成分,运用未知物分析及保留时间锁定技术并结合自建谱库快速分析中毒生物中的毒物成分,其结果创建了简单的... 该文探索了GC/MS法中未知物分析及保留时间锁定技术在中毒生物快速分析中的应用。通过GC/MS检测经固相萃取提取中毒生物中的毒物成分,运用未知物分析及保留时间锁定技术并结合自建谱库快速分析中毒生物中的毒物成分,其结果创建了简单的检材前处理,快速分析中毒生物中毒物的GC/MS方法。结果表明,运用未知物分析及保留时间锁定技术在繁杂基质检材中的去干扰能力,可快速准确分析中毒生物中的毒物成分,避免漏检问题,可以为突发中毒案件中毒物的快速检验争取宝贵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MS 未知物分析 保留时间 毒物 中毒生物
下载PDF
我国农村地区常见急性中毒的诊治进展
2
作者 窦亚妮 黄静 尹伟 《中国乡村医药》 2024年第7期76-78,共3页
急性中毒是指毒物在短时间内经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进入人体,使机体受损并发生器官功能障碍等。我国农村地区毒物种类繁多,居民急性中毒事件多发,以农业性中毒、植物性中毒和动物性中毒为主,具有起病急骤、症状危重等特点... 急性中毒是指毒物在短时间内经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进入人体,使机体受损并发生器官功能障碍等。我国农村地区毒物种类繁多,居民急性中毒事件多发,以农业性中毒、植物性中毒和动物性中毒为主,具有起病急骤、症状危重等特点。目前,急性中毒的诊治仍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面对的严峻问题[1]。现将农药中毒、毒蕈中毒、乌头类生物碱中毒及胡蜂蜇伤4个方面的诊治进展整理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中毒 农药中毒 毒蕈中毒 乌头类生物中毒 胡蜂蜇伤
下载PDF
MARS治疗生物毒素中毒7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何江龙 张伦理 +3 位作者 陈士彬 史宇飞 杨小兰 王芝花 《中国血液净化》 2004年第9期515-516,共2页
关键词 生物毒素中毒 分子吸附循环系统 白蛋白透析液 血液净化
下载PDF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生物质气化中毒事故定量bow-tie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闫放 许开立 +1 位作者 姚锡文 王文菁 《工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64-67,83,共5页
本文通过贝叶斯网络计算各原因事件的弗塞-维思利重要度,选取重要度较高的原因事件采取预防措施;并通过事件树分析确定控制措施,计算采取措施前后生物质气化中毒事故发生的概率,最后通过危险性评价矩阵对采取基于贝叶斯网络的bow-tie分... 本文通过贝叶斯网络计算各原因事件的弗塞-维思利重要度,选取重要度较高的原因事件采取预防措施;并通过事件树分析确定控制措施,计算采取措施前后生物质气化中毒事故发生的概率,最后通过危险性评价矩阵对采取基于贝叶斯网络的bow-tie分析后的生物质气化中毒事故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只需对系统中部分节点采取安全措施即可有效降低事故发生概率,从而降低事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气化中毒事故 bow-tie分析 贝叶斯网络 重要度 危险性评价矩阵
下载PDF
生物食物链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误诊1例 被引量:1
5
作者 周利 肖先华 贺禄碧 《华西医学》 CAS 2003年第4期578-578,共1页
关键词 生物食物链性有机磷农药中毒 误诊 诊断 病史采集
下载PDF
45起微生物性食物中毒检测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葛素君 冯济富 +1 位作者 许际华 裘丹红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2年第6期657-660,共4页
目的〕1985年— 2 0 0 1年对浙东沿海地区发生的 4 5起微生物性食物中毒检测方法和效果进行了研究和评价。其关键举措是结合食物中毒流行特征与病人临床表现 ,直接筛选优势菌。〔方法〕将各类食物中毒样本作直接涂片染色镜检。筛选出优... 目的〕1985年— 2 0 0 1年对浙东沿海地区发生的 4 5起微生物性食物中毒检测方法和效果进行了研究和评价。其关键举措是结合食物中毒流行特征与病人临床表现 ,直接筛选优势菌。〔方法〕将各类食物中毒样本作直接涂片染色镜检。筛选出优势菌 (同一种细菌或霉菌的形态、染色、动力占整个视野的半数以上 ) ,直接划种选择性培养基。〔结果〕4 5起检出病原菌 4 0起 ,检出率为 88.89%。筛选出的 37起优势菌经培养后检出 37起 ,检出率达 10 0 %。〔结论〕研究结果 ,应用该方法缩短检测时间 ,检出率高 ,同时节省材料 ,减轻了工作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性食物中毒 检测 病原学 优势菌
下载PDF
一例马匹发生疑似饲料生物毒素中毒的诊断
7
作者 潘红 罗斌汉 +5 位作者 罗千慧 赵睿明 孙雨琪 岑曼益 侯俊达 蔺国珍 《甘肃畜牧兽医》 2019年第10期72-75,共4页
2018年4月青海某地饲养的马由于不明原因造成死亡,对马饲喂的小麦进行实验室检查。利用动物实验检查小麦中是否含有致马死亡的有毒物质。实验组用疑似有毒的小麦在饲喂试验动物家兔后,家兔在8 d内全部死亡,进行病理剖检,家兔的肝脏进行... 2018年4月青海某地饲养的马由于不明原因造成死亡,对马饲喂的小麦进行实验室检查。利用动物实验检查小麦中是否含有致马死亡的有毒物质。实验组用疑似有毒的小麦在饲喂试验动物家兔后,家兔在8 d内全部死亡,进行病理剖检,家兔的肝脏进行触片观察并接种平板检测,经染色发现有一革兰氏阴性细菌,将肉汤培养的菌腹腔注射小白鼠,小白鼠均未出现死亡。使用实验组小麦清洗的上清液注射小白鼠,其死亡率为60%。对照组试验动物均未出现死亡。结果表明,马是由于饲喂了疑似含有生物毒素的小麦而出现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实验 生物毒素中毒 诊断
下载PDF
浅析污水生物处理系统微生物中毒的应急管理
8
作者 陈常益 《企业技术开发(中旬刊)》 2012年第7期178-180,共3页
采用生物处理工艺的污水处理厂,微生物是有机污染物的重要分解者。在重金属超标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生物处理系统后,会使微生物的活动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累积在活性污泥体内,导致污水生化处理效果恶化,无法实现正常污水处理生产。文章... 采用生物处理工艺的污水处理厂,微生物是有机污染物的重要分解者。在重金属超标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生物处理系统后,会使微生物的活动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累积在活性污泥体内,导致污水生化处理效果恶化,无法实现正常污水处理生产。文章以福建省某污水处理厂管理经验为例,阐述该厂如何通过借鉴医生治病的机理采取感官、理化、专项三种方法进行分析和判断,从工厂内部和外部予以应急管理控制,使生化处理系统微生物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确保污水处理厂出水达标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生物中毒 污水生物处理系统 应急管理
下载PDF
预防枣花期蜜蜂生物碱中毒的措施
9
作者 陈浩祥 《蜜蜂杂志》 2014年第7期18-18,共1页
决定枣花流蜜量大小的因素是天气和温度,如果天气干旱晴朗,温度越高,流蜜量越大。这时处于夏初季节,蜂群繁殖已达极盛,具有非常好的采集能力。但是如果措施不当,会发生较严重的生物碱中毒现象,俗称"枣花病",也叫"蹦蜂病&... 决定枣花流蜜量大小的因素是天气和温度,如果天气干旱晴朗,温度越高,流蜜量越大。这时处于夏初季节,蜂群繁殖已达极盛,具有非常好的采集能力。但是如果措施不当,会发生较严重的生物碱中毒现象,俗称"枣花病",也叫"蹦蜂病",蜜蜂蹦到精疲力竭时便死亡。此种情况几乎每年都有,只是轻重程度不同,严重的会出现群衰损失,使相连的下一个荆条蜜源无采集能力。笔者通过多年的生产实践,省略了饲喂甘草糖浆的方法,既能保证枣花蜂蜜的蔗糖含量不超标准,又能避免生物碱中毒的伤亡损失。现将3项主要措施作以下叙述,供养蜂朋友们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中毒 甘草糖浆 采集能力 流蜜期 蜂群繁殖 蜂病 荆条蜜 蜜脾 蔗糖含量 继箱
下载PDF
毒蛇咬伤中毒死亡6例临床分析
10
作者 冯江超 余秀琼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00年第4期74-75,共2页
关键词 毒蛇咬伤 死亡 生物中毒 伤口处理 急救措施 血液透析
下载PDF
由副溶血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
11
作者 朱丽莎 王益军 +1 位作者 艾明华 凡茜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7年第28期6958-6959,共2页
关键词 食物中毒/微生物 弧菌 副溶血性/分离和提纯
下载PDF
齐齐哈尔市1993-2007年食物中毒分析
12
作者 王百文 张晶 金颖 《中国实用医药》 2009年第6期249-250,共2页
关键词 食物中毒分析 齐齐哈尔市 生物性食物中毒 有毒有害物质 污染食品 急性疾病 有毒动植物 细菌性
下载PDF
一起肠炎沙门氏菌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原学检测报告
13
作者 苏华瑜 庞琼英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627-628,共2页
关键词 沙门氏菌 食物中毒/微生物 肠炎沙门氏菌 病原学检测 食物中毒 检测报告 胃肠道症状 建筑工程 发病症状 检测结果
下载PDF
钩吻碱毒素的分析鉴定技术及其在突发事件应急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罗兰 柳洁 +1 位作者 何碧英 曾宪冬 《职业卫生与病伤》 2018年第3期173-176,共4页
目的建立中毒样品中多种钩吻碱的定性和定量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并检测广东不同地区所产钩吻中钩吻碱种类和含量,并将此方法应用于突发事件应急检测中,检测中毒样品。方法试样经浸泡、超声、CHCl_3提取,用气相色谱-质谱仪进行检测... 目的建立中毒样品中多种钩吻碱的定性和定量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并检测广东不同地区所产钩吻中钩吻碱种类和含量,并将此方法应用于突发事件应急检测中,检测中毒样品。方法试样经浸泡、超声、CHCl_3提取,用气相色谱-质谱仪进行检测。结果该方法线性范围为10~500μg/L,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6.1%,样品加标回收率在79.8%~112.0%之间。结论该方法灵敏、准确,可用于检测中毒生物样品中的钩吻碱毒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吻碱毒素 气相色谱-质谱法 中毒生物样品
下载PDF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研究嗜热四膜虫对阿散酸饲料添加剂及其环境降解物的砷吸收 被引量:1
15
作者 韩晶晶 徐芳 +2 位作者 孙群 边静 李玲辉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567-2570,共4页
用以单细胞原生动物嗜热四膜虫对阿散酸及其降解物的砷吸收模型,研究了饲料添加剂阿散酸及其环境降解物对生物体的影响。四膜虫在含有阿散酸及其降解物的培养基中培养72 h后,洗去培养基,收集细胞。将虫体裂解,分离细胞膜和细胞内质液,... 用以单细胞原生动物嗜热四膜虫对阿散酸及其降解物的砷吸收模型,研究了饲料添加剂阿散酸及其环境降解物对生物体的影响。四膜虫在含有阿散酸及其降解物的培养基中培养72 h后,洗去培养基,收集细胞。将虫体裂解,分离细胞膜和细胞内质液,经消解,用流动注射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HG-AFS)分别测定了细胞膜上和细胞膜内的砷。结果表明,阿散酸及其环境降解物可被细胞膜吸收并进入细胞内,且降解产生的无机砷比阿散酸更易被吸收,生物体通过细胞的砷吸收引起毒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散酸(Arsanilicacid) 饲料添加剂 环境释放及其降解 HG-AFS 嗜热四膜虫 生物体砷中毒
下载PDF
天津市2006-2013年微生物性食物中毒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文生 孙美铃 丁建清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16年第4期481-483,共3页
目的分析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突发事件的变化特点,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此类事件提供依据。方法对天津市2006-2013年经网络直报的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事件的报告、供餐形式和病原分布特点进行统计学描述。结果 2006-2013年共报告微生物性食物中毒... 目的分析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突发事件的变化特点,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此类事件提供依据。方法对天津市2006-2013年经网络直报的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事件的报告、供餐形式和病原分布特点进行统计学描述。结果 2006-2013年共报告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突发事件46起,发病2 002人,事件报告数和病例数均呈下降趋势,第三季度是高发季节(52.17%),导致事件的供餐形式以配送供餐和食堂供餐为主(67.39%),致病微生物表现为多病原分布,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23.91%),2006年未查明病原的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事件最多(44.44%)。结论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企业和工地食堂,以及餐饮配送单位已成为食品安全的重点监管环节,疾控机构的食物中毒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生物性食物中毒 流行病学分析 变化特点
原文传递
副溶血弧菌外膜蛋白OmpK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研东 卢士英 +2 位作者 任洪林 周玉 柳增善 《中国实验诊断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72-574,共3页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原核表达 外膜蛋白 生物性食物中毒 克隆 基因 食源性疾病 革兰阴性
下载PDF
Morphological and toxicity characteristics of Pseudo-nitzschia pungens strain PP0201-01 isolated from the East China Sea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爱峰 于仁成 +2 位作者 王云峰 颜天 周名江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4期418-426,共9页
The morphology and toxicity of Pseudo-nitzschia strain PP0201-01, isolated near the estuary of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in Year 2002 and tentatively identified as Pseudo-nitzschia pungens, were studied. The strain w... The morphology and toxicity of Pseudo-nitzschia strain PP0201-01, isolated near the estuary of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in Year 2002 and tentatively identified as Pseudo-nitzschia pungens, were studied. The strain was identified morphologically as P. pungens using 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e (SEM). The ana- lytical results of LC-PDA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photodiode array detector), LC-MS (liquid chromatogra- phy with mass detector), and the toxicity data from mouse bioassay, showed that no domoic acid was produced by the strain. However, the mechanism of domoic acid production by Pseudo-nitzschia species is complicated. More works are needed to assess the toxic species and to evaluate the potential risk of amnesic shellfish poison- ing (ASP)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moic acid Pseudo-nitzschia pungens 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e (SEM) mouse bioassay LC-UV LC-MS
下载PDF
NAT2*6A, a haplotype of the N-acetyltransferase 2 gene, is an important biomarker for risk of anti-tuberculosis drug-induced hepatotoxicity in Japanese patients with tuberculosis 被引量:21
19
作者 Norihide Higuchi Naoko Tahara +14 位作者 Katsunori Yanagihara Kiyoyasu Fukushima Naofumi Suyama Yuichi Inoue Yoshitsugu Miyazaki Tsutomu Kobayashi Koh-ichiro Yoshiura Norio Niikawa, Chun-Yang Wen, Hajime Isomoto,Saburou Shikuwa, Katsuhisa Omagari, Yohei Mizuta, Shigeru Kohno, Kazuhiro Tsukamoto Norio Niikawa Chun-Yang Wen Hajime Isomoto Saburou Shikuwa Katsuhisa Omagari Yohei Mizuta Shigeru Kohno Kazuhiro Tsukamoto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45期6003-6008,共6页
AIM: To investigate an association between N -acetyltransferase 2 (NAT2 )-haplotypes/diplotypes and adverse effects in Japanes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patients. METHODS: We studied 100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TB treat... AIM: To investigate an association between N -acetyltransferase 2 (NAT2 )-haplotypes/diplotypes and adverse effects in Japanes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patients. METHODS: We studied 100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TB treated with anti-TB drugs including INH. The frequencies and distributions of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haplotypes, and diplotypes of NAT2 were determined by the PCR-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method, and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B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adverse effect, using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RESULTS: Statistical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frequency of a variant haplotype, NAT2*6A , was signifi cantly increased in TB patients with hepatotoxicity, compared with those without hepatotoxicity [P = 0.001, odds ratio (OR) = 3.535]. By contrast, the frequency of a wild-type (major) haplotype, "NAT2*4", was signif icantly lower in TB patients with hepatotoxicity than those without hepatotoxicity (P < 0.001, OR = 0.265). There was no association between NAT2-haplotypes and skin rash or eosinophilia. CONCLUSION: The present study shows that NAT2 is one of the determinants of anti-TB drug-induced hepatotoxicity. Moreover, the haplotypes, NAT2*4 and NAT2*6A, are useful new biomarkers for predicting anti- TB drug-induced hepatotoxi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BERCULOSIS Anti-tuberculosis drugs Drug-induced hepatotoxicity NAT2-haplotype DNA-baseddiagnosis
下载PDF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AUDITORY IMPAIRMENT CAUSED BY KANAMYCIN IN GUINEA PIGS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元亮 方剑桥 +4 位作者 孙德利 金小明 吴引青 王月芳 宋如垓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1期59-64,共6页
Frequency following response(FFR)and auditory brain stem evoked potential response(ABR)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auditory acuity in evaluating the 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kanamycin-induced auditory... Frequency following response(FFR)and auditory brain stem evoked potential response(ABR)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auditory acuity in evaluating the 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kanamycin-induced auditory impairment in guinea pigs.The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activity and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inner earreceptors were examined under the light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in cochlearspread preparation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electro-acupuncture was effective but no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among the stimulating wave forms;2)Tinggong(SI19),Yifeng(SJ 17),Shenshu(UB 23),Sanyinjiao(Sp 6),Zhubin(K 9)and Waiguan(SJ 5)are all effective acupoints,especially the combination of Tinggong(SI 19),Sanyinjiao(Sp6)and Zhubin(K 9)acupoints;3)improvement in the cochlear function and excitabilityof the cortical and lower auditory center and increase of the mitochondrial SDH activityand energy supply in hair cells might contribute to the mechanism of the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ACUPUNCTURE Evoked Potentials Auditory Brain Stem Animals Anti-Bacterial Agents Cochlea DEAFNESS Guinea Pigs KANAMYCIN Succinate Dehydrogenase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