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6
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周乐年学术思想探讨——中焦虚寒证
被引量:
2
1
作者
李保双
朱清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24-425,共2页
周乐年主任医师是全国第三届名老中医师带徒的老师。周老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中焦寒证是一大类证,均表现为胃痛绵绵,喜温喜按,不思饮食,乏力,舌淡苔白。周老师将中焦虚寒证根据病情程度不同气虚、阳虚、阴阳两虚和寒热错杂4种。
关键词
中焦虚寒
证
气
虚
证
阳
虚
证
阴阳两
虚
证
寒
热错杂证
学术思想探讨
周乐年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廖列辉从中焦虚寒治疗面部黑变病撷要
被引量:
1
2
作者
吴美达
贺莉雅
+2 位作者
曾秋菊
李红毅
廖列辉(指导)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8期909-912,919,共5页
[目的]介绍廖列辉主任医师从中焦虚寒治疗面部黑变病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随访患者、记录医案以及查阅文献的方式,归纳总结廖师治疗本病的学术观点和临床方案,并举典型医案加以佐证。[结果]廖师认为面部黑变病的病位外在面...
[目的]介绍廖列辉主任医师从中焦虚寒治疗面部黑变病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随访患者、记录医案以及查阅文献的方式,归纳总结廖师治疗本病的学术观点和临床方案,并举典型医案加以佐证。[结果]廖师认为面部黑变病的病位外在面部而内在脾胃,病性为气血不荣与不通,导致阳虚寒凝,毒瘀成斑。本病内因为脾胃虚弱无以上承气血,使面部气血不荣;外因为黑素等阴寒之邪大量沉积于皮肤,困阻经络,使面部气血不通。针对其病因病机,治斑首重后天之本,倡导从中焦虚寒治疗,以大建中汤内服,促进黑素代谢过程;斑消后缓图先天之本,选用金匮肾气丸,以补肾气为要,两本兼顾,疗效持久。所举医案中患者为老年女性,辨为中焦虚寒证,治疗上温中祛寒、解毒散斑,先以大建中汤内服祛斑,后以金匮肾气丸久服固本,疗效颇佳。[结论]廖师将中医的阴阳理论与皮肤病理学有机结合,临床上运用仲圣原方大建中汤,治疗面部黑变病疗效显著,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现代中医对面部黑变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值得借鉴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焦虚寒
面部黑变病
中西医结合
阴阳
皮肤病理学
大建中汤
温中祛
寒
验案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温胃舒胶囊联合三联疗法辨治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中焦虚寒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
15
3
作者
许静亚
蒋星晔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6年第31期3506-3508,共3页
目的探讨温胃舒胶囊联合三联疗法辨治幽门螺杆菌(H.pylori)阳性胃溃疡中焦虚寒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42例慢性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1例及对照组71例,对照组给予三联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温胃舒胶囊。比较2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温胃舒胶囊联合三联疗法辨治幽门螺杆菌(H.pylori)阳性胃溃疡中焦虚寒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42例慢性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1例及对照组71例,对照组给予三联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温胃舒胶囊。比较2组临床疗效,记录H.pylori的转阴情况及随访1年后复发情况,评价中医证候积分,通过胃镜观察胃溃疡直径变化。结果 2组临床有效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均<0.05),胃溃疡直径比对照组显著缩小(P均<0.05)。结论温胃舒胶囊联合三联疗法辨治H.pylori阳性胃溃疡中焦虚寒证疗效肯定,利于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缩小胃溃疡直径,提高H.pylori转阴率,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溃疡
中焦虚寒
证
幽门螺杆菌阳性
温胃舒胶囊
三联疗法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李应存教授运用敦煌疗风冷热方治疗中焦虚寒证经验
被引量:
3
4
作者
刘玲
李鑫浩
+2 位作者
王丽园
杨佳楠
李应存
《中医研究》
2019年第3期47-49,共3页
李应存教授为敦煌医派代表人物,敦煌医学学科带头人,国内敦煌医学研究著名专家。疗风冷热不调方为敦煌医学卷子《疗杂疗病药方》中的一首方剂,为治疗中焦虚寒证所设,用于治疗中焦虚寒所致的便溏及慢性泄泻,疗效显著。李应存教授善于运...
李应存教授为敦煌医派代表人物,敦煌医学学科带头人,国内敦煌医学研究著名专家。疗风冷热不调方为敦煌医学卷子《疗杂疗病药方》中的一首方剂,为治疗中焦虚寒证所设,用于治疗中焦虚寒所致的便溏及慢性泄泻,疗效显著。李应存教授善于运用敦煌古医方治疗临床疾病。兹举李应存教授临证验案2则,介绍其运用敦煌疗风冷热方治疗中焦虚寒证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应存
中医师
敦煌疗风冷热不调方
敦煌医学
中焦虚寒
证
名医经验
验案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焦虚寒腹泻治验
5
作者
何乃仁
《新中医》
CAS
北大核心
1991年第7期19-19,共1页
陈××,女,51岁,住院号273484,1989年3月2日入院。二月前因尿频,尿急。
关键词
中焦虚寒
腹泻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加味理中汤治疗虚寒型感冒后咳嗽42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
3
6
作者
伍俊锋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3年第3S期43-44,共2页
[目的]观察加味理中汤治疗虚寒型感冒后咳嗽疗效。[方法]对42例虚寒型感冒后咳嗽患者使用加味理中汤(干姜、人参、炙甘草、白术各10g,茯苓15g,法半夏10g,陈皮、细辛各3g,五味子10g,大枣2枚)。喉痒加僵蚕;痰多胸闷气喘加冬花、葶苈子;眠...
[目的]观察加味理中汤治疗虚寒型感冒后咳嗽疗效。[方法]对42例虚寒型感冒后咳嗽患者使用加味理中汤(干姜、人参、炙甘草、白术各10g,茯苓15g,法半夏10g,陈皮、细辛各3g,五味子10g,大枣2枚)。喉痒加僵蚕;痰多胸闷气喘加冬花、葶苈子;眠差加百合、远志;纳差腹胀腹泻加麦芽、苏梗、藿香。1剂/d,水煎400mL,分3次服用。连续治疗3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咳嗽、不良反应。连续治疗2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愈38例,显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62%。[结论]加味理中汤治疗虚寒型感冒后咳嗽,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
寒
型感冒后咳嗽
加味理中汤
景岳全书
理中丸
二陈汤
中焦虚寒
临床观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寒证的辨治经验
7
作者
阎德英
阎德凤
阎洪臣
《吉林中医药》
2009年第6期472-473,共2页
阎洪臣系长春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全国政协常委、农工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吉林省政协副主席。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工作50余年,系统讲授过《黄帝内...
阎洪臣系长春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全国政协常委、农工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吉林省政协副主席。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工作50余年,系统讲授过《黄帝内经》《中医学基础》《伤寒论》《中医诊断学》《针灸学》等多门课程,公开出版《内难经选释》《针灸处方集》《奇方秘术》《伤寒论析要》《温病学析要》等著作,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临床上擅于治疗内、妇科疑难杂证。曾从事过多项科学研究,其中脊髓病研究课题始于1970年,历经数年研制出治疗该病新药,填补了医学空白;1986年通过科研成果鉴定,并多次获奖;1988年创办了全国第一家脊髓病医院,经过潜心研究又发明了治疗脊髓病的系列药,广泛用于治疗各种脊髓病,收到了满意疗效。2008年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带阎德英等两名同志为高徒。本文是他弟子总结老师辨治寒证经验所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
证
少腹
寒
瘀证
中焦虚寒
证
气滞
寒
凝证
阳
虚
寒
凝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建中”理论探讨肿瘤营养不良病机及治法
8
作者
宗铭桐
谢虹亭
+2 位作者
席玲泽
薛鹏
朱世杰
《陕西中医》
CAS
2024年第6期794-797,共4页
肿瘤营养不良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以食欲减退、消化道营养影响症状、体重减轻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认为其属虚劳类病。追其源头,多因肿瘤瘀毒结聚、抗肿瘤治疗损伤导致中焦虚寒、肠失传化,引起五脏精气不足,渐至于机体气血阴...
肿瘤营养不良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以食欲减退、消化道营养影响症状、体重减轻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认为其属虚劳类病。追其源头,多因肿瘤瘀毒结聚、抗肿瘤治疗损伤导致中焦虚寒、肠失传化,引起五脏精气不足,渐至于机体气血阴阳虚衰。从“建中”理论出发可以认为该病的基本病机为中焦虚寒、肠失传化。在治疗上,应以温补中焦助运化为主要治法,方剂用大建中汤与参苓白术散温胃散寒、益气健脾。又因肿瘤患者病情复杂,往往还存在痰湿困脾、瘀血阻滞,所以还需开胃醒脾增摄入、化瘀散寒强功效,强调芳香化湿药物与活血化瘀药物的使用,从而达到改善患者胃肠蠕动排空功能与调整肠道紊乱菌群的目的。临床应注重胃肠道消化功能的提高,增加营养物质摄入、消化及吸收,最终实现改善患者营养状态、降低营养风险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相关营养不良
虚
劳
建中理论
病机
中焦虚寒
辨证论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酒齄鼻病机之刍议
被引量:
3
9
作者
李瑞超
李岩
+3 位作者
焦召华
付源鑫
赵祥斐
孙晶
《四川中医》
2013年第7期29-30,共2页
酒齄鼻作为常见病,目前多认为是由脾胃湿热上蒸于肺所致,临床一般通过清热、凉血、散结之法,运用寒凉药进行治疗。但通过翻阅古籍及结合临床,笔者认为此病患者不乏阳虚体寒之人,此类病机当为素体阳虚,鼓动无力,中焦失运,湿阻寒留,血络...
酒齄鼻作为常见病,目前多认为是由脾胃湿热上蒸于肺所致,临床一般通过清热、凉血、散结之法,运用寒凉药进行治疗。但通过翻阅古籍及结合临床,笔者认为此病患者不乏阳虚体寒之人,此类病机当为素体阳虚,鼓动无力,中焦失运,湿阻寒留,血络不通所致,治疗应以温阳散寒、疏通中焦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齄鼻
病机
中焦虚寒
理论探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干姜止泻作用的药理实验
被引量:
2
10
作者
陈存标
陈秀榕
《海峡药学》
1994年第3期19-20,共2页
关键词
止泻作用
实验动物
昆明种小白鼠
脾胃
虚
寒
中焦虚寒
盐酸吗啡
小肠推进运动
炭末
胃肠蠕动
温经止血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李配富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顽固性呃逆经验
被引量:
2
11
作者
李龙丽
李配富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6年第10期1018-1019,共2页
呃逆以气逆上冲,喉间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为主症。中医认为,呃逆之病多因寒邪、胃火、食滞,或中焦虚寒,或下元亏损,或病后虚赢,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而成。李配富主任医师用活血化瘀法治疗顽固性呃逆屡获奇效,举例如下。
关键词
顽固性呃逆
活血化瘀法
李配富
治疗
逆经
中焦虚寒
胃失和降
胃气上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吴茱萸汤方证初探
被引量:
2
12
作者
路琼琼
李军祥
+1 位作者
史瑞
杨小军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1年第8期81-83,共3页
吴茱萸汤见于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有关吴茱萸汤的条文有5条,见于《伤寒论》中的阳明病篇、少阴病篇、厥阴病篇以及《金匮要略》中的呕吐哕下利病篇。吴茱萸汤由于其疗效显著,千百年来一直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伤寒杂病论》成书...
吴茱萸汤见于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有关吴茱萸汤的条文有5条,见于《伤寒论》中的阳明病篇、少阴病篇、厥阴病篇以及《金匮要略》中的呕吐哕下利病篇。吴茱萸汤由于其疗效显著,千百年来一直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伤寒杂病论》成书较早,但在宋金元时期作为《伤寒杂病论》上卷部分的《伤寒论》才广为流传及被多数医家解读。由于吴茱萸汤相关条文出现范围较广,以及受《伤寒论》版本变迁以及医学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历代医家对吴茱萸汤方证的解释莫衷一是,大致分为肝胃虚寒证和中焦虚寒证。该文从版本入手,依据吴茱萸汤在宋本《伤寒论》及《金匮玉函经》中的记载情况及历代医家对吴茱萸汤的解读,以《伤寒杂病论》条文解析为前提,以吴茱萸汤方药为基础,探讨吴茱萸汤方证当属中焦虚寒,以期更好地指导吴茱萸汤临床应用,加深对吴茱萸汤方证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汤
方证
中焦虚寒
肝胃
虚
寒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理中丸临床新用
13
作者
陈锐(审校)
《中国社区医师》
2013年第25期17-17,共1页
组成 人参6g,干姜5g,白术9g,炙甘草6g。 功效 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主治 ①中焦虚寒,自利不渴,呕吐腹痛,不欲饮食,以及霍乱等。②阳虚失血。③小儿慢惊以及病后喜唾涎沫、胸痹等由中焦虚寒所致者。
关键词
理中丸
临床
中焦虚寒
温中补
虚
炙甘草
唾涎沫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医治疗胃痛之理中丸
14
作者
郭海燕
《中国社区医师》
2014年第33期38-38,共1页
理中丸出自《伤寒论》:“霍乱,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第386条);“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第396条)。《伤寒论》中理中丸用于治疗寒霍乱及病后胸上有寒之证。现在临床中,理中...
理中丸出自《伤寒论》:“霍乱,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第386条);“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第396条)。《伤寒论》中理中丸用于治疗寒霍乱及病后胸上有寒之证。现在临床中,理中丸多用于治疗中焦虚寒的病证,其中胃痛更为多用。笔者就使用理中丸治疗胃痛的心得介绍一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治疗
理中丸
胃痛
《伤
寒
论》
大病瘥后
中焦虚寒
霍乱
后胸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黄土汤临床新用
15
作者
陈锐(审校)
《中国社区医师》
2013年第3期17-17,共1页
组成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炮)、阿胶、黄芩各9g,伏龙肝30g。用法先将伏龙肝水煎取汤,再煎余药。功效温阳健脾,养血止血。主治脾阳不足,中焦虚寒。大便下血或吐血、衄血及妇女血崩、血色黯紫,或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
组成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炮)、阿胶、黄芩各9g,伏龙肝30g。用法先将伏龙肝水煎取汤,再煎余药。功效温阳健脾,养血止血。主治脾阳不足,中焦虚寒。大便下血或吐血、衄血及妇女血崩、血色黯紫,或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等。方解本方证为脾气虚寒,不能统血而血溢于外所致。脾主统血,气能摄血。如脾阴不足,脾气虚弱,则可失去统摄之权,血从上出为吐、衄,从下出又为崩漏、便血。当此之时,非培土补中则脾不统,非温脾暖肾则寒不除,非养血调木则热不解,故治疗时宜温阳健脾,养血止血为本,兼调肝肾为法。方中伏龙肝味辛性温入脾,燥湿补中,涩肠止血,为主药;配以白术、附子温脾阳而补中气,助主药以复统摄之权,为辅药;然而尚虑其辛温太过耗血动血,更配苦寒之黄芩与甘寒滋润之干地黄及滋阴养血并能止血的阿胶共同制约白术、附子过于温燥之性,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合而成方,寒热并用,标本兼治,刚柔相济,温阳而不伤阴,滋阴而不损阳。所以,吴瑭称本方为“甘苦合用、刚柔互济法”。而尤在泾又称本方为“有制之师”。对便血、吐衄、崩漏下血等因于阳气虚乏所致者,应用本方有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汤
养血止血
温阳健脾
临床
脾气
虚
弱
中焦虚寒
大便下血
脾主统血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医治疗胃痛之小建中汤
16
作者
马晓北
《中国社区医师》
2014年第34期36-36,共1页
小建中汤的组成与主治 原方组成与现代常用量桂枝(去皮)3两(9曲,甘草2两(6g),大枣12枚f6枚),芍药6两(18g),生姜(切)3两(9g),胶饴1升(30g)。上6味,以水7升,先煮5味,取3升,去滓,内饴糖,更上微火消解,温服1升,...
小建中汤的组成与主治 原方组成与现代常用量桂枝(去皮)3两(9曲,甘草2两(6g),大枣12枚f6枚),芍药6两(18g),生姜(切)3两(9g),胶饴1升(30g)。上6味,以水7升,先煮5味,取3升,去滓,内饴糖,更上微火消解,温服1升,日3服。小建中汤主治本方功能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表现为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弦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建中汤
中医治疗
胃痛
肝脾不和证
温中补
虚
和里缓急
中焦虚寒
主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经方黄芪建中汤研究进展
被引量:
9
17
作者
白敏
段永强
+4 位作者
巩子汉
马骏
齐菁
王亮
肖正
《中医临床研究》
2021年第20期145-148,共4页
黄芪建中汤为东汉张机(字仲景)所创,以治疗各种虚损性疾病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当代则多用于证属中焦虚寒之脾胃系疾病。文章通过对黄芪建中汤方源记载和方义衍变两方面进行文献综述,并综述其现代研究,旨在通过探讨该方的研究进展为该方的...
黄芪建中汤为东汉张机(字仲景)所创,以治疗各种虚损性疾病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当代则多用于证属中焦虚寒之脾胃系疾病。文章通过对黄芪建中汤方源记载和方义衍变两方面进行文献综述,并综述其现代研究,旨在通过探讨该方的研究进展为该方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建中汤
中焦虚寒
脾胃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小建中汤证病机新解
被引量:
10
18
作者
王新
冯诗瑶
王诗源
《山东中医杂志》
2019年第8期725-728,共4页
后世医家多认为小建中汤证为中焦虚寒证。综合《伤寒杂病论》中所论述的小建中汤条文主治症状和张仲景用药特点,认为小建中汤证中焦虚寒病机理论与原文所述症状、方药配伍不完全相符。结合张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后世医家多认为小建中汤证为中焦虚寒证。综合《伤寒杂病论》中所论述的小建中汤条文主治症状和张仲景用药特点,认为小建中汤证中焦虚寒病机理论与原文所述症状、方药配伍不完全相符。结合张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论治方法,围绕"肝阴虚损以致肝气疏泻太过而横逆克土,少阳相火失制而妄动"这一思路,重新解读小建中汤证的病机、症状和用药原则。认为小建中汤证之病机当为肝阴虚损,以致肝气疏泻太过而克脾土、少阳相火失制而妄动是文章的创新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建中汤证
病机
肝阴
虚
损
中焦虚寒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伤寒论·平脉法》第32条谈中焦寒邪的上逆与下溜
被引量:
2
19
作者
范东东
郑丰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8,共4页
宋本《伤寒论·平脉法》第32条论述了中焦虚寒的证候特点及寒气相抟累及少阴下焦的问题。因脾胃阳虚、升降失常,中焦寒邪并非一成不变滞留于中焦,还有上逆或下溜之势,因此分析中焦虚寒证,除立足于中焦脾胃的病位外,还应综合考虑阳...
宋本《伤寒论·平脉法》第32条论述了中焦虚寒的证候特点及寒气相抟累及少阴下焦的问题。因脾胃阳虚、升降失常,中焦寒邪并非一成不变滞留于中焦,还有上逆或下溜之势,因此分析中焦虚寒证,除立足于中焦脾胃的病位外,还应综合考虑阳气虚衰之程度、感受寒邪之轻重、水湿停聚之多少、病势发展之上下四方面。深入理解中焦寒邪的致病特点及中焦虚寒证候演变规律,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
寒
论
平脉法
中焦虚寒
中焦
寒
邪上逆
中焦
寒
邪下溜
原文传递
陈功泽应用理中汤经验
被引量:
1
20
作者
张明华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9年第10期689-689,共1页
关键词
理中汤
中焦虚寒
调理脾胃
《伤
寒
论》
健脾益气
温中散
寒
健脾燥湿
太阴病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周乐年学术思想探讨——中焦虚寒证
被引量:
2
1
作者
李保双
朱清
机构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消化科
出处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24-425,共2页
文摘
周乐年主任医师是全国第三届名老中医师带徒的老师。周老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中焦寒证是一大类证,均表现为胃痛绵绵,喜温喜按,不思饮食,乏力,舌淡苔白。周老师将中焦虚寒证根据病情程度不同气虚、阳虚、阴阳两虚和寒热错杂4种。
关键词
中焦虚寒
证
气
虚
证
阳
虚
证
阴阳两
虚
证
寒
热错杂证
学术思想探讨
周乐年
分类号
R249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廖列辉从中焦虚寒治疗面部黑变病撷要
被引量:
1
2
作者
吴美达
贺莉雅
曾秋菊
李红毅
廖列辉(指导)
机构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广东省中医院
出处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8期909-912,919,共5页
基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岭南皮肤病流派传承工作室(LP011904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禤国维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办人教发[2015]24号)。
文摘
[目的]介绍廖列辉主任医师从中焦虚寒治疗面部黑变病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随访患者、记录医案以及查阅文献的方式,归纳总结廖师治疗本病的学术观点和临床方案,并举典型医案加以佐证。[结果]廖师认为面部黑变病的病位外在面部而内在脾胃,病性为气血不荣与不通,导致阳虚寒凝,毒瘀成斑。本病内因为脾胃虚弱无以上承气血,使面部气血不荣;外因为黑素等阴寒之邪大量沉积于皮肤,困阻经络,使面部气血不通。针对其病因病机,治斑首重后天之本,倡导从中焦虚寒治疗,以大建中汤内服,促进黑素代谢过程;斑消后缓图先天之本,选用金匮肾气丸,以补肾气为要,两本兼顾,疗效持久。所举医案中患者为老年女性,辨为中焦虚寒证,治疗上温中祛寒、解毒散斑,先以大建中汤内服祛斑,后以金匮肾气丸久服固本,疗效颇佳。[结论]廖师将中医的阴阳理论与皮肤病理学有机结合,临床上运用仲圣原方大建中汤,治疗面部黑变病疗效显著,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现代中医对面部黑变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值得借鉴与推广。
关键词
中焦虚寒
面部黑变病
中西医结合
阴阳
皮肤病理学
大建中汤
温中祛
寒
验案
Keywords
deficiency cold of middle-Jiao
facial melanosis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Yin and Yang
dermatopathology
Dajianzhong Decoction
warming middle-Jiao and dispelling cold
proven case
分类号
R276 [医药卫生—中医五官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温胃舒胶囊联合三联疗法辨治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中焦虚寒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
15
3
作者
许静亚
蒋星晔
机构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人民医院
出处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6年第31期3506-3508,共3页
文摘
目的探讨温胃舒胶囊联合三联疗法辨治幽门螺杆菌(H.pylori)阳性胃溃疡中焦虚寒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42例慢性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1例及对照组71例,对照组给予三联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温胃舒胶囊。比较2组临床疗效,记录H.pylori的转阴情况及随访1年后复发情况,评价中医证候积分,通过胃镜观察胃溃疡直径变化。结果 2组临床有效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均<0.05),胃溃疡直径比对照组显著缩小(P均<0.05)。结论温胃舒胶囊联合三联疗法辨治H.pylori阳性胃溃疡中焦虚寒证疗效肯定,利于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缩小胃溃疡直径,提高H.pylori转阴率,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关键词
胃溃疡
中焦虚寒
证
幽门螺杆菌阳性
温胃舒胶囊
三联疗法
分类号
R573.1 [医药卫生—消化系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李应存教授运用敦煌疗风冷热方治疗中焦虚寒证经验
被引量:
3
4
作者
刘玲
李鑫浩
王丽园
杨佳楠
李应存
机构
甘肃中医药大学敦煌医学与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中医药大学
甘肃中医药大学敦煌医学与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中医研究》
2019年第3期47-49,共3页
基金
敦煌医学文献研究及数字化信息提取与整理(DHYX1415-001)
敦煌医学诊疗技术与临床应用建设项目(DHYX1516-004)
文摘
李应存教授为敦煌医派代表人物,敦煌医学学科带头人,国内敦煌医学研究著名专家。疗风冷热不调方为敦煌医学卷子《疗杂疗病药方》中的一首方剂,为治疗中焦虚寒证所设,用于治疗中焦虚寒所致的便溏及慢性泄泻,疗效显著。李应存教授善于运用敦煌古医方治疗临床疾病。兹举李应存教授临证验案2则,介绍其运用敦煌疗风冷热方治疗中焦虚寒证经验。
关键词
李应存
中医师
敦煌疗风冷热不调方
敦煌医学
中焦虚寒
证
名医经验
验案
分类号
R249.2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焦虚寒腹泻治验
5
作者
何乃仁
机构
中山医科大学附属孙逸仙医院
出处
《新中医》
CAS
北大核心
1991年第7期19-19,共1页
文摘
陈××,女,51岁,住院号273484,1989年3月2日入院。二月前因尿频,尿急。
关键词
中焦虚寒
腹泻
中医药疗法
分类号
R256.340.5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加味理中汤治疗虚寒型感冒后咳嗽42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
3
6
作者
伍俊锋
机构
广州市荔湾区石围塘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
出处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3年第3S期43-44,共2页
文摘
[目的]观察加味理中汤治疗虚寒型感冒后咳嗽疗效。[方法]对42例虚寒型感冒后咳嗽患者使用加味理中汤(干姜、人参、炙甘草、白术各10g,茯苓15g,法半夏10g,陈皮、细辛各3g,五味子10g,大枣2枚)。喉痒加僵蚕;痰多胸闷气喘加冬花、葶苈子;眠差加百合、远志;纳差腹胀腹泻加麦芽、苏梗、藿香。1剂/d,水煎400mL,分3次服用。连续治疗3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咳嗽、不良反应。连续治疗2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愈38例,显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62%。[结论]加味理中汤治疗虚寒型感冒后咳嗽,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
虚
寒
型感冒后咳嗽
加味理中汤
景岳全书
理中丸
二陈汤
中焦虚寒
临床观察
Keywords
Deficiency Type cough after a cold
Jiawei Lizhong Tang
Jing Yue Quan shu
Lizhong Wan
Erchen
The coke Deficiency
Clinical observation
分类号
R259 [医药卫生—中西医结合]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寒证的辨治经验
7
作者
阎德英
阎德凤
阎洪臣
机构
长春中医药大学
出处
《吉林中医药》
2009年第6期472-473,共2页
文摘
阎洪臣系长春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全国政协常委、农工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吉林省政协副主席。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工作50余年,系统讲授过《黄帝内经》《中医学基础》《伤寒论》《中医诊断学》《针灸学》等多门课程,公开出版《内难经选释》《针灸处方集》《奇方秘术》《伤寒论析要》《温病学析要》等著作,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临床上擅于治疗内、妇科疑难杂证。曾从事过多项科学研究,其中脊髓病研究课题始于1970年,历经数年研制出治疗该病新药,填补了医学空白;1986年通过科研成果鉴定,并多次获奖;1988年创办了全国第一家脊髓病医院,经过潜心研究又发明了治疗脊髓病的系列药,广泛用于治疗各种脊髓病,收到了满意疗效。2008年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带阎德英等两名同志为高徒。本文是他弟子总结老师辨治寒证经验所作。
关键词
寒
证
少腹
寒
瘀证
中焦虚寒
证
气滞
寒
凝证
阳
虚
寒
凝证
分类号
R249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建中”理论探讨肿瘤营养不良病机及治法
8
作者
宗铭桐
谢虹亭
席玲泽
薛鹏
朱世杰
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肿瘤科
出处
《陕西中医》
CAS
2024年第6期794-797,共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面上项目(81973640)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项目(CI12022C002-04)。
文摘
肿瘤营养不良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以食欲减退、消化道营养影响症状、体重减轻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认为其属虚劳类病。追其源头,多因肿瘤瘀毒结聚、抗肿瘤治疗损伤导致中焦虚寒、肠失传化,引起五脏精气不足,渐至于机体气血阴阳虚衰。从“建中”理论出发可以认为该病的基本病机为中焦虚寒、肠失传化。在治疗上,应以温补中焦助运化为主要治法,方剂用大建中汤与参苓白术散温胃散寒、益气健脾。又因肿瘤患者病情复杂,往往还存在痰湿困脾、瘀血阻滞,所以还需开胃醒脾增摄入、化瘀散寒强功效,强调芳香化湿药物与活血化瘀药物的使用,从而达到改善患者胃肠蠕动排空功能与调整肠道紊乱菌群的目的。临床应注重胃肠道消化功能的提高,增加营养物质摄入、消化及吸收,最终实现改善患者营养状态、降低营养风险的目的。
关键词
肿瘤相关营养不良
虚
劳
建中理论
病机
中焦虚寒
辨证论治
Keywords
Cancer related malnutrition
Consumptive disease
Jianzhong theory
Pathogenesis
Middle jiao deficiency col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分类号
R730.6 [医药卫生—肿瘤]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酒齄鼻病机之刍议
被引量:
3
9
作者
李瑞超
李岩
焦召华
付源鑫
赵祥斐
孙晶
机构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市公安医院
出处
《四川中医》
2013年第7期29-30,共2页
文摘
酒齄鼻作为常见病,目前多认为是由脾胃湿热上蒸于肺所致,临床一般通过清热、凉血、散结之法,运用寒凉药进行治疗。但通过翻阅古籍及结合临床,笔者认为此病患者不乏阳虚体寒之人,此类病机当为素体阳虚,鼓动无力,中焦失运,湿阻寒留,血络不通所致,治疗应以温阳散寒、疏通中焦为主。
关键词
酒齄鼻
病机
中焦虚寒
理论探讨
分类号
R758.734 [医药卫生—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干姜止泻作用的药理实验
被引量:
2
10
作者
陈存标
陈秀榕
机构
福建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出处
《海峡药学》
1994年第3期19-20,共2页
关键词
止泻作用
实验动物
昆明种小白鼠
脾胃
虚
寒
中焦虚寒
盐酸吗啡
小肠推进运动
炭末
胃肠蠕动
温经止血
分类号
R285.5 [医药卫生—中药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李配富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顽固性呃逆经验
被引量:
2
11
作者
李龙丽
李配富
机构
重庆市肿瘤研究所
出处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6年第10期1018-1019,共2页
文摘
呃逆以气逆上冲,喉间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为主症。中医认为,呃逆之病多因寒邪、胃火、食滞,或中焦虚寒,或下元亏损,或病后虚赢,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而成。李配富主任医师用活血化瘀法治疗顽固性呃逆屡获奇效,举例如下。
关键词
顽固性呃逆
活血化瘀法
李配富
治疗
逆经
中焦虚寒
胃失和降
胃气上逆
分类号
R271.917.5 [医药卫生—中西医结合]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吴茱萸汤方证初探
被引量:
2
12
作者
路琼琼
李军祥
史瑞
杨小军
机构
重庆市中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脾胃肝胆科
出处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1年第8期81-83,共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874386)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1166”人才项目(030903010324)
文摘
吴茱萸汤见于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有关吴茱萸汤的条文有5条,见于《伤寒论》中的阳明病篇、少阴病篇、厥阴病篇以及《金匮要略》中的呕吐哕下利病篇。吴茱萸汤由于其疗效显著,千百年来一直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伤寒杂病论》成书较早,但在宋金元时期作为《伤寒杂病论》上卷部分的《伤寒论》才广为流传及被多数医家解读。由于吴茱萸汤相关条文出现范围较广,以及受《伤寒论》版本变迁以及医学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历代医家对吴茱萸汤方证的解释莫衷一是,大致分为肝胃虚寒证和中焦虚寒证。该文从版本入手,依据吴茱萸汤在宋本《伤寒论》及《金匮玉函经》中的记载情况及历代医家对吴茱萸汤的解读,以《伤寒杂病论》条文解析为前提,以吴茱萸汤方药为基础,探讨吴茱萸汤方证当属中焦虚寒,以期更好地指导吴茱萸汤临床应用,加深对吴茱萸汤方证的认识。
关键词
吴茱萸汤
方证
中焦虚寒
肝胃
虚
寒
Keywords
Wuzhuyu Decoction(吴茱萸汤)
formula-syndrome
deficiency cold of middle-Jiao
deficiency cold of liver and stomach
分类号
R289 [医药卫生—方剂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理中丸临床新用
13
作者
陈锐(审校)
机构
长春中医药大学
出处
《中国社区医师》
2013年第25期17-17,共1页
文摘
组成 人参6g,干姜5g,白术9g,炙甘草6g。 功效 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主治 ①中焦虚寒,自利不渴,呕吐腹痛,不欲饮食,以及霍乱等。②阳虚失血。③小儿慢惊以及病后喜唾涎沫、胸痹等由中焦虚寒所致者。
关键词
理中丸
临床
中焦虚寒
温中补
虚
炙甘草
唾涎沫
分类号
R289.1 [医药卫生—方剂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医治疗胃痛之理中丸
14
作者
郭海燕
机构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
出处
《中国社区医师》
2014年第33期38-38,共1页
文摘
理中丸出自《伤寒论》:“霍乱,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第386条);“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第396条)。《伤寒论》中理中丸用于治疗寒霍乱及病后胸上有寒之证。现在临床中,理中丸多用于治疗中焦虚寒的病证,其中胃痛更为多用。笔者就使用理中丸治疗胃痛的心得介绍一二。
关键词
中医治疗
理中丸
胃痛
《伤
寒
论》
大病瘥后
中焦虚寒
霍乱
后胸
分类号
R274.915.5 [医药卫生—中西医结合]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黄土汤临床新用
15
作者
陈锐(审校)
机构
长春中医药大学
出处
《中国社区医师》
2013年第3期17-17,共1页
文摘
组成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炮)、阿胶、黄芩各9g,伏龙肝30g。用法先将伏龙肝水煎取汤,再煎余药。功效温阳健脾,养血止血。主治脾阳不足,中焦虚寒。大便下血或吐血、衄血及妇女血崩、血色黯紫,或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等。方解本方证为脾气虚寒,不能统血而血溢于外所致。脾主统血,气能摄血。如脾阴不足,脾气虚弱,则可失去统摄之权,血从上出为吐、衄,从下出又为崩漏、便血。当此之时,非培土补中则脾不统,非温脾暖肾则寒不除,非养血调木则热不解,故治疗时宜温阳健脾,养血止血为本,兼调肝肾为法。方中伏龙肝味辛性温入脾,燥湿补中,涩肠止血,为主药;配以白术、附子温脾阳而补中气,助主药以复统摄之权,为辅药;然而尚虑其辛温太过耗血动血,更配苦寒之黄芩与甘寒滋润之干地黄及滋阴养血并能止血的阿胶共同制约白术、附子过于温燥之性,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合而成方,寒热并用,标本兼治,刚柔相济,温阳而不伤阴,滋阴而不损阳。所以,吴瑭称本方为“甘苦合用、刚柔互济法”。而尤在泾又称本方为“有制之师”。对便血、吐衄、崩漏下血等因于阳气虚乏所致者,应用本方有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黄土汤
养血止血
温阳健脾
临床
脾气
虚
弱
中焦虚寒
大便下血
脾主统血
分类号
R259.732 [医药卫生—中西医结合]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医治疗胃痛之小建中汤
16
作者
马晓北
机构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
出处
《中国社区医师》
2014年第34期36-36,共1页
文摘
小建中汤的组成与主治 原方组成与现代常用量桂枝(去皮)3两(9曲,甘草2两(6g),大枣12枚f6枚),芍药6两(18g),生姜(切)3两(9g),胶饴1升(30g)。上6味,以水7升,先煮5味,取3升,去滓,内饴糖,更上微火消解,温服1升,日3服。小建中汤主治本方功能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表现为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弦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
关键词
小建中汤
中医治疗
胃痛
肝脾不和证
温中补
虚
和里缓急
中焦虚寒
主治
分类号
R289.5 [医药卫生—方剂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经方黄芪建中汤研究进展
被引量:
9
17
作者
白敏
段永强
巩子汉
马骏
齐菁
王亮
肖正
机构
甘肃中医药大学
出处
《中医临床研究》
2021年第20期145-148,共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60519
81660758)。
文摘
黄芪建中汤为东汉张机(字仲景)所创,以治疗各种虚损性疾病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当代则多用于证属中焦虚寒之脾胃系疾病。文章通过对黄芪建中汤方源记载和方义衍变两方面进行文献综述,并综述其现代研究,旨在通过探讨该方的研究进展为该方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黄芪建中汤
中焦虚寒
脾胃
Keywords
The Huangqi Jianzhong decoction
Deficiency and cold in middle-Jiao
Spleen-stomach
分类号
R256.3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小建中汤证病机新解
被引量:
10
18
作者
王新
冯诗瑶
王诗源
机构
山东中医药大学
出处
《山东中医杂志》
2019年第8期725-728,共4页
基金
山东省重点产业关键技术项目(编号:2016CYJS08A01-3,2016CYJS08A01-4)
文摘
后世医家多认为小建中汤证为中焦虚寒证。综合《伤寒杂病论》中所论述的小建中汤条文主治症状和张仲景用药特点,认为小建中汤证中焦虚寒病机理论与原文所述症状、方药配伍不完全相符。结合张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论治方法,围绕"肝阴虚损以致肝气疏泻太过而横逆克土,少阳相火失制而妄动"这一思路,重新解读小建中汤证的病机、症状和用药原则。认为小建中汤证之病机当为肝阴虚损,以致肝气疏泻太过而克脾土、少阳相火失制而妄动是文章的创新点。
关键词
小建中汤证
病机
肝阴
虚
损
中焦虚寒
Keywords
Xiaojianzhong Decoction syndrome
pathogenesis
liver yin deficiency
分类号
R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伤寒论·平脉法》第32条谈中焦寒邪的上逆与下溜
被引量:
2
19
作者
范东东
郑丰杰
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北京
出处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8,共4页
基金
北京中医药大学“经方现代应用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创新团队(No.2011-CXTD-04),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年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No.2017-JYB-JS-148).
文摘
宋本《伤寒论·平脉法》第32条论述了中焦虚寒的证候特点及寒气相抟累及少阴下焦的问题。因脾胃阳虚、升降失常,中焦寒邪并非一成不变滞留于中焦,还有上逆或下溜之势,因此分析中焦虚寒证,除立足于中焦脾胃的病位外,还应综合考虑阳气虚衰之程度、感受寒邪之轻重、水湿停聚之多少、病势发展之上下四方面。深入理解中焦寒邪的致病特点及中焦虚寒证候演变规律,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伤
寒
论
平脉法
中焦虚寒
中焦
寒
邪上逆
中焦
寒
邪下溜
Keywords
Shanghanlun
feeling pulse method
middle energizer deficiency cold
ascending counter- flow of middle energizer cold
descending slide of middle energizer cold
分类号
R222.13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陈功泽应用理中汤经验
被引量:
1
20
作者
张明华
机构
重庆市巴南区中医院
出处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9年第10期689-689,共1页
关键词
理中汤
中焦虚寒
调理脾胃
《伤
寒
论》
健脾益气
温中散
寒
健脾燥湿
太阴病
分类号
R289.5 [医药卫生—方剂学]
R242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周乐年学术思想探讨——中焦虚寒证
李保双
朱清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廖列辉从中焦虚寒治疗面部黑变病撷要
吴美达
贺莉雅
曾秋菊
李红毅
廖列辉(指导)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温胃舒胶囊联合三联疗法辨治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中焦虚寒证的临床研究
许静亚
蒋星晔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6
1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李应存教授运用敦煌疗风冷热方治疗中焦虚寒证经验
刘玲
李鑫浩
王丽园
杨佳楠
李应存
《中医研究》
2019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中焦虚寒腹泻治验
何乃仁
《新中医》
CAS
北大核心
199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加味理中汤治疗虚寒型感冒后咳嗽42例临床观察
伍俊锋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3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寒证的辨治经验
阎德英
阎德凤
阎洪臣
《吉林中医药》
200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基于“建中”理论探讨肿瘤营养不良病机及治法
宗铭桐
谢虹亭
席玲泽
薛鹏
朱世杰
《陕西中医》
CAS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酒齄鼻病机之刍议
李瑞超
李岩
焦召华
付源鑫
赵祥斐
孙晶
《四川中医》
2013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干姜止泻作用的药理实验
陈存标
陈秀榕
《海峡药学》
1994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李配富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顽固性呃逆经验
李龙丽
李配富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6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吴茱萸汤方证初探
路琼琼
李军祥
史瑞
杨小军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1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理中丸临床新用
陈锐(审校)
《中国社区医师》
201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中医治疗胃痛之理中丸
郭海燕
《中国社区医师》
201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黄土汤临床新用
陈锐(审校)
《中国社区医师》
201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中医治疗胃痛之小建中汤
马晓北
《中国社区医师》
201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经方黄芪建中汤研究进展
白敏
段永强
巩子汉
马骏
齐菁
王亮
肖正
《中医临床研究》
2021
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8
小建中汤证病机新解
王新
冯诗瑶
王诗源
《山东中医杂志》
2019
1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
从《伤寒论·平脉法》第32条谈中焦寒邪的上逆与下溜
范东东
郑丰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2
原文传递
20
陈功泽应用理中汤经验
张明华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9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