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北亚晚中生代—新生代北东向断裂和盆地发育 被引量:16
1
作者 吴根耀 曹瑞成 +2 位作者 蒙启安 朱德丰 李强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5,共15页
东北亚地区的北东向构造在晚中生代—新生代经历了形成、发展和壮大3个阶段。晚侏罗世它作为新生构造出现但表现形式和地球动力学背景因地而异:蒙古东部受制于蒙古—鄂霍次克造山带(北东向的宗莫德段)的坍塌而出现一组北东向的伸展盆地... 东北亚地区的北东向构造在晚中生代—新生代经历了形成、发展和壮大3个阶段。晚侏罗世它作为新生构造出现但表现形式和地球动力学背景因地而异:蒙古东部受制于蒙古—鄂霍次克造山带(北东向的宗莫德段)的坍塌而出现一组北东向的伸展盆地;大兴安岭(含塔木察格)地区发生陆内的热造山作用,是对东亚大陆边缘区北东向郯庐断裂带和长乐—南澳断裂带形成并沿之发生移置地体斜向汇聚—剪切造山作用的响应。早白垩世在蒙古东部—中国北部出现一组北东向张扭盆地且有共同的成盆动力学背景。晚白垩世早—中期大兴安岭和海拉尔—塔木察格地区隆起,出现"两坳夹一隆"的格局。随新近纪陆内地区进一步伸展,蒙古东部和中国北部的白垩纪盆地均被更新世的坳陷上叠且面积扩大;蒙古中北部地区有北东向正断层形成并控制了地堑发育和玄武岩喷发,表征了北东向构造向西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亚地区 中生代一新生代 北东向新生构造 盆地发育 斜向汇聚一剪切造山 “盆”“山” 耦合 石油~煤炭资源
下载PDF
华南陆块液体钾、锂资源的区域成矿背景与成矿作用初探 被引量:42
2
作者 刘成林 余小灿 +5 位作者 赵艳军 王九一 王立成 徐海明 李坚 王春连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19-1143,共25页
中国华南陆块江汉盆地的江陵凹陷和潜江凹陷以及江西吉泰盆地等裂谷盆地,在白垩纪—古近纪时期,发育了大量的蒸发岩,并形成了富含钾、锂、铷、铯、溴、碘、硼元素的卤水,这些高价值元素的含量多达到工业利用品位或综合利用品位,资源潜... 中国华南陆块江汉盆地的江陵凹陷和潜江凹陷以及江西吉泰盆地等裂谷盆地,在白垩纪—古近纪时期,发育了大量的蒸发岩,并形成了富含钾、锂、铷、铯、溴、碘、硼元素的卤水,这些高价值元素的含量多达到工业利用品位或综合利用品位,资源潜力巨大。这些资源的富集区域分布于华南陆块与新华夏裂谷构造的交汇处,同时也是华南花岗岩省与新华夏裂谷玄武岩的分布区。通过对该区域大地构造、火成岩、古气候、古地理特征与全球海侵事件等综合分析,同时结合盆地卤水化学成分的研究,作者提出华南陆块(地区)的中生代—新生代盆地(群)可能是液体钾、锂、铷、铯、溴、碘、硼资源的成矿区;成矿物质受到白垩纪—古近纪火山活动带来的深部物质及海侵事件带来的海水等多源补给,前者主要带来锂、钾、铷、铯等,后者带来钾及溴、碘等。华南盆地卤水中钾、锂等元素的富集是内生与外生地质动力作用的结果,即构造-火成岩-海侵-干旱气候耦合作用的结果,成矿作用过程可以归结为裂谷沉积成矿,主要形成富钾、锂卤水;埋藏阶段这些卤水通常转移到孔隙发育的碎屑岩、玄武岩及断裂带内保存,形成盆地深层卤水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华南陆块 中生代一新生代 新华夏裂谷 蒸发岩 卤水 钾锂成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