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燕辽地区中生代火山活动对古环境的影响
1
作者 郭正府 刘嘉麒 +1 位作者 陈晓雨 李晓惠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595-2603,共9页
采用红外光谱和电子探针分析方法,开展对华北克拉通北缘燕辽地区中生代火山岩中斑晶矿物包裹体地球化学成分研究,并具体分析了燕辽地区中生代火山活动对古环境所造成的重大影响。研究表明,从中生代早期至晚期,燕辽地区火山活动喷出气体... 采用红外光谱和电子探针分析方法,开展对华北克拉通北缘燕辽地区中生代火山岩中斑晶矿物包裹体地球化学成分研究,并具体分析了燕辽地区中生代火山活动对古环境所造成的重大影响。研究表明,从中生代早期至晚期,燕辽地区火山活动喷出气体及其气溶胶对古环境造成的影响具有明显不同的演化特征。从早到晚表现为:(1)南大岭期玄武质火山喷出的剧毒气体富集 S 与 Cl,它们导致火山区附近地表温度下降和酸雨形成;(2)髫髻山期安山质—粗面安山质火山喷发形成的气体以高含量的 H_2O 和 CO_2为特征,其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是引起地表温度上升;(3)张家口期粗面质和流纹质火山作用喷出的剧毒气体富集 Cl 和 F 两组分,它们主要是破坏大气臭氧层和形成酸雨;(4)辽西义县期和九佛堂期中酸性火山活动喷入大气圈剧毒火山气体的 S、Cl 和 F 含量均较高,火山喷出的大量气体及其气溶胶与火山灰一起导致辽西中生代大量带毛恐龙和孔子鸟等脊椎动物集群死亡,并形成化石层。本文从火山气体及其气溶胶对古环境影响的角度初步分析了辽西地区出露大量中生代脊椎动物化石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喷出气体 臭氧层 酸雨 中生代火山活动 燕辽地区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中生代构造体制的转变:来自火山岩时空分布与岩石组合的制约 被引量:81
2
作者 孟凡超 刘嘉麒 +3 位作者 崔岩 高金亮 刘祥 童英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569-3586,共18页
东北地区中生代经历了蒙古-鄂霍茨克构造体系向太平洋构造体系的转换,形成了不同期次火山活动。本文归纳总结了露头区与覆盖区中生代火山岩的年代学、空间分布、岩石组合以及地球化学特征,揭示了两个构造域的时空分布范围。该区火山岩锆... 东北地区中生代经历了蒙古-鄂霍茨克构造体系向太平洋构造体系的转换,形成了不同期次火山活动。本文归纳总结了露头区与覆盖区中生代火山岩的年代学、空间分布、岩石组合以及地球化学特征,揭示了两个构造域的时空分布范围。该区火山岩锆石U-Pb年龄统计结果表明中生代存在五期火山活动:早-中侏罗世(190~160Ma)、晚侏罗世(160~145Ma)、早白垩世早期(145~120Ma)、早白垩世晚期(120~100Ma)、晚白垩世早期(100~90Ma)。早-中侏罗世火山岩分布较少,火山岩仅分布在大兴安岭西部满洲里地区和东部张广才岭以及南侧辽宁北票-朝阳地区,火山岩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为蒙古-鄂霍茨克海闭合和法拉隆板块双俯冲作用的产物。晚侏罗世东北地区火山活动明显增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地区,张广才岭以及小兴安岭也有少量分布。西部大兴安岭地区以粗面安山岩、粗面岩为主,属于同碰撞造山成因,为蒙古-鄂霍茨克海闭合造山环境产物。东部以中酸性、酸性岩为主,为法拉隆板块背离欧亚大陆,岩石圈伸展引起的壳源物质熔融产物。早白垩世早期火山活动最为强烈,火山岩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地区。岩性以高钾钙碱性系列的粗面玄武安山岩、粗面安山岩、安山岩、粗面岩为主,为蒙古-鄂霍茨克海闭合造山后伸展环境产物。早白垩世晚期火山岩主要分布在松辽盆地内部。火山岩以中酸性岩为主,属于中钾-高钾钙碱性系列,为伊泽奈崎板块俯冲引起的弧后拉张,软流圈上涌导致年轻地壳熔融的产物。晚白垩世早期火山岩仅分布在小兴安岭及吉林、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火山岩为一套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安山岩和英安岩组合,属于中钾钙碱性系列,是伊泽奈崎-库拉板块高角度俯冲的大陆边缘岩浆活动产物。东北地区中生代不同期次火山岩记录了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转换过程及其时空影响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鄂霍茨克构造体系 环太平洋构造体系 中生代火山 中生代火山活动期次 中生代火山岩分布 构造体系转换
下载PDF
吉林东部中生代火山岩区的成矿环境及成矿模式探讨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斌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165-168,共4页
吉林东部中生代以来不同方向的断裂构造发育,火山活动强烈,岩浆侵入频繁;与中生代火山-岩浆活动有成因联系的金、铜多金属矿床多处,矿化蚀变线索多见,构成了知名度很高的五凤—小西南岔近东西向火山-岩浆期后低温热液型金、铜多金属成... 吉林东部中生代以来不同方向的断裂构造发育,火山活动强烈,岩浆侵入频繁;与中生代火山-岩浆活动有成因联系的金、铜多金属矿床多处,矿化蚀变线索多见,构成了知名度很高的五凤—小西南岔近东西向火山-岩浆期后低温热液型金、铜多金属成矿带。区内中生代火山-岩浆岩的形成是上地幔岩浆上侵的结果,同时伴有成矿作用的发生,在构造有利部位形成金、金铜或铜金多金属矿体,成矿物质来源为地幔来源。研究揭示的成矿环境是在酸性介质中还原条件下发生的。成矿(从远源至近源)分带为Au、Ag→Au、Cu、Ag→Cu、Au、Pb、Zn→Cu(Mo、Au),成矿温度从低至高、矿石组合从贫硫化物到富硫化物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模式 成矿环境 中生代火山-岩浆活动 吉林东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