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托伐他汀治疗缺血性卒中脑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
1
作者 姚磊 《每周文摘·养老周刊》 2023年第4期84-86,共3页
分析缺血性卒中脑动脉狭窄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21年01月~2022年12月期间来我医院接受治疗的缺血性卒中脑动脉狭窄患者100例,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拜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 分析缺血性卒中脑动脉狭窄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21年01月~2022年12月期间来我医院接受治疗的缺血性卒中脑动脉狭窄患者100例,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拜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组添加阿托伐他汀钙片,对比两种不同治疗方案取得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所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的脑神经功能、血脂水平及凝血功能各指标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获得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认知功能以及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效果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生活活动能力以及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缺血性卒中脑动脉狭窄患者及时运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拜阿司匹林肠溶片方案进行治疗,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可及时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脑神经功能的损伤程度,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和凝血功能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身体恢复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脑动脉狭窄 阿托伐他汀 价值分析
下载PDF
急性中脑动脉梗死患者血清星形胶质蛋白S100B水平检测与梗死体积及预后评估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祝茜 马倩 +3 位作者 邸师红 代超 张永华 李占君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2期44-48,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星形胶质蛋白(S100B)水平在急性中脑动脉梗死患者的梗死体积和预后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9例于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急性非腔隙中脑动脉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血清星形胶质蛋白(S100B)水平在急性中脑动脉梗死患者的梗死体积和预后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9例于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急性非腔隙中脑动脉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从正常人群中随机抽取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患者入院时(0h)和症状发作后24,48,72,96,120和144 h的血清S100B水平,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评估患者预后情况,使用磁共振成像或计算机断层扫描确定第7天的最终梗死体积。观察对照组、疾病组和疾病组内不同时间点的血清S100B水平与急性中脑动脉梗死疾病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患者入院时的S100B血清浓度范围为0.12±0.07μg/L。S100B AUC的范围为196.5±267.5μg/L·h。血清S100B浓度与mRS得分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48 h和72 h的S100B检测结果与预后评估(ρ=0.68,ρ=0.67)以及梗死体积(ρ=0.95,0.94)的相关性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当48 h的血清S100B浓度≤0.37μg/L时,血清S100B的独立预测功能的灵敏度为0.87,特异度为0.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包括年龄、性别、病灶、NIHHSS评分、血管危险因素和卒中病因的多元逐步逻辑回归模型中,S100B是一种独立的结果预测指标(P<0.01)。单变量线性回归分析表明S100B值与最终梗死体积具有显著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S100B是预测急性中脑动脉梗死患者的功能结局和梗死体积的良好指标和实验室检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星形胶质蛋白 急性中脑动脉梗死 预后评估 梗死体积
下载PDF
国人中脑动脉的表面解剖观察
3
作者 安福荣 韩连斗 王旭东 《山西医学院学报》 1990年第3期152-156,230,共5页
在手术显微镜下放大10倍观察了30例国人中脑动脉的来源、穿入部位和吻合情况。中脑动脉在表面的分布有互相补充的趋势。上带,大脑后动脉平均发出10.2支中脑动脉,88.2%分布于前区,11.8%分布于外侧区;下带,小脑上动脉平均发出15.6支,76.9... 在手术显微镜下放大10倍观察了30例国人中脑动脉的来源、穿入部位和吻合情况。中脑动脉在表面的分布有互相补充的趋势。上带,大脑后动脉平均发出10.2支中脑动脉,88.2%分布于前区,11.8%分布于外侧区;下带,小脑上动脉平均发出15.6支,76.9%分布于外侧区和后区;中间带,丘体动脉平均发出21.6支,副丘体动脉发出3.8支,脉络膜后内动脉发出9.9支,分布于前外侧区、外侧区和后区(92.9%)。中脑动脉在表面形成的吻合,平均每例为3.6支。两动脉之间以1支吻合的最多(87.2%)。85.1%的吻合支位于中脑后部和外侧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解剖 中脑动脉 中脑
下载PDF
中脑动脉梗死后沿丘脑纵向扩散的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Hervé D. Molko N. +2 位作者 Pappata S. H. Chabriat 赵睿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 2005年第6期38-39,共2页
Background: Cerebral infarcts are responsible for functional alterations and microscopic tissue damage at distance from the ischaemic area. Such remote effects have been involved in stroke recovery. Thalamic hypometab... Background: Cerebral infarcts are responsible for functional alterations and microscopic tissue damage at distance from the ischaemic area. Such remote effects have been involved in stroke recovery. Thalamic hypometabolism is related to motor recovery in 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 infarcts but little is known concerning the tissue changes underlying these metabolic changes.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 is highly sensitive to microstructural tissue alterations and can be used to quantify in vivo the longitudinal microscopic tissue changes occurring in the thalamus after MCA infarcts in humans. Methods: Nine patients underwent DTI after an isolated MCA infarct. Mean diffusivity (MD), fractional anisotropy (FA), and thalamic region volume were measured from the first week to the sixth month after stroke onset in these patients and in 10 age matched controls. Results: MD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ipsilateral thalamus between the first and the sixth month (0.766× 10- 3mm2/s first month; 0.792× 10- 3 mm2/s third month; 0.806× 10- 3 mm2/s sixth month). No significant modification of FA was detected. In six patients, the ipsilateral/contralateral index of MD was higher than the upper limit of the 95% CI calculated in 10 age matched controls. An early decrease of MD preceded the increase of ipsilateral thalamic diffusion in one patient at the first week and in two other patients at the first month. Conclusion: After MCA infarcts, an increase in diffusion is observed with DTI in the ipsilateral thalamus later than 1 month after the stroke onset. This is presumably because of the progressive loss of neurons and/or glial cells. In some patients, this increase is preceded by a transient decrease in diffusion possibly related to an early swelling of these cells or to microglial activation. Further studies in larger series are needed to assess the clinical correlates of these findi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梗死 纵向扩散 中脑动脉 缺血部位 远期效应 显微组织结构 脑代谢 神经胶质细胞 临床相关性 中丘
下载PDF
补肾活血化痰法治疗缺血性卒中脑动脉狭窄临床研究
5
作者 隆康健 《新中医》 CAS 2019年第7期119-122,共4页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化痰法治疗缺血性卒中脑动脉狭窄患者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 (TIMP-1)的影响。方法:选择85例缺血性卒中脑动脉狭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化痰法治疗缺血性卒中脑动脉狭窄患者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 (TIMP-1)的影响。方法:选择85例缺血性卒中脑动脉狭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和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补肾活血化痰法治疗。2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血管狭窄率、血清MMP-9和TIMP-1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7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05%(P <0.05)。治疗前,2组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ADL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 <0.05),且观察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2组血管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血管狭窄率较治疗前降低(P <0.05),且观察组血管狭窄率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前,2组血清MMP-9和TIMP-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血清MMP-9水平较治疗前降低,TIMP-1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血清MMP-9水平低于对照组,TIMP-1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补肾活血化痰法治疗缺血性卒中脑动脉狭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可降低MMP-9水平而提高TIMP-1水平,值得临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脑动脉狭窄 补肾活血化痰法 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 )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 (TIMP-1)
下载PDF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进展
6
作者 刘瑞霞 郭文文 张媛媛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20-25,共6页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 non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PNSH)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一种特殊类型,发生率约0.5/100000人·年,男性高发,无明确危险因素。颅脑CT血...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 non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PNSH)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一种特殊类型,发生率约0.5/100000人·年,男性高发,无明确危险因素。颅脑CT血管造影是其首选检查方法。PNSH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等在国内外的研究结论不一,相比动脉瘤性SAH(aneurysmal-SAH,a-SAH)而言,PNSH的临床症状较轻,并发症少见且持续时间短暂,长期预后较好。就PNSH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病因及发病机制、诊断、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的临床研究成果展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危险因素 发病机制 症状
下载PDF
槲皮素对中脑动脉闭塞模型大鼠异常自噬和氧化应激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7
7
作者 马莉 陶红莉 +2 位作者 关建军 吴世卫 杨勇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8-53,共6页
目的:探究槲皮素对中脑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大鼠自噬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模型组、尼莫地平10 mg/kg组和槲皮素25、50和100 mg/kg组。术前14 d,灌胃给予相应药物或生... 目的:探究槲皮素对中脑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大鼠自噬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模型组、尼莫地平10 mg/kg组和槲皮素25、50和100 mg/kg组。术前14 d,灌胃给予相应药物或生理盐水,每天1次。除假手术对照组外,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MCAO模型,24 h后处死大鼠。采用Bederon法对大鼠神经功能学进行评分,干湿重法检测脑组织含水量;HE染色检测脑组织病理情况;ELISA法检测脂质过氧化物含量;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和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 TOR)/ULK1通路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病理评分、LDH、MDA含量明显增高,SOD含量明显降低,Beclin1、Bax、p-AMPK、p-ULK1蛋白明显上调,p62、Bcl-2、p-mTOR蛋白明显下调,LC3Ⅱ/LC3Ⅰ比值明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槲皮素组剂量依赖地使大鼠神经功能学评分和脑组织含水量降低,且脑组织病理损伤明显得到改善;乳酸脱氢酶和MDA含量明显降低,SOD活性则升高;Beclin1、LC3Ⅱ/LC3Ⅰ和Bax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而p62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则上调,p-AMPK和p-ULK1表达水平明显下调,而p-mTOR表达水平则明显上调。结论:槲皮素能缓解MCAO大鼠脑组织的异常自噬和氧化应激水平,与抑制调节AMPK/m TOR/ULK1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中脑动脉闭塞 自噬 氧化应激 AMPK/mTOR/ULK1通路蛋白
原文传递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杨刚 唐文渊 +1 位作者 孙晓川 晏怡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534-535,543,共3页
目的 :探讨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PNSH)的临床特征。方法 :分析 18例PNSH患者床表现、CT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 :本组PNSH患者均无意识障碍 ,Hunt-Hess分级Ⅰ~Ⅱ级。均有头痛 ,呕吐 15例 ,脑膜刺激征阳性 14例 ,局灶性... 目的 :探讨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PNSH)的临床特征。方法 :分析 18例PNSH患者床表现、CT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 :本组PNSH患者均无意识障碍 ,Hunt-Hess分级Ⅰ~Ⅱ级。均有头痛 ,呕吐 15例 ,脑膜刺激征阳性 14例 ,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 2例。所有病例均治愈出院。结论 :PNSH患者临床症状轻 ,并发症少 ,预后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临床特征 脑血管造影
下载PDF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金莉蓉 董继宏 +1 位作者 朱文炳 汪昕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2-152,共1页
关键词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临床分析 预后 临床特点 诊断
下载PDF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6
10
作者 高薇 王之敏 周岱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149-151,共3页
目的总结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PNSH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治疗,并随访预后情况。结果本组全脑血管造影均无阳性发现,病人临床症状轻,均无意识障碍及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Hunt-H... 目的总结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PNSH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治疗,并随访预后情况。结果本组全脑血管造影均无阳性发现,病人临床症状轻,均无意识障碍及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Hunt-Hess分级均为Ⅰ~Ⅱ级。随访9~98个月,平均52个月,未发生再出血,无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除1例病人因患抑郁症而无法工作外,其余均恢复正常工作。结论PNSH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 预后
下载PDF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宏勤 毛伯镛 +3 位作者 武志峰 张跃康 张恒 游潮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152-155,共4页
目的探讨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患者的临床特点、放射学特点、诊断标准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76例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DSA)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97例患者的DSA检查为阴性,患者在... 目的探讨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患者的临床特点、放射学特点、诊断标准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76例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DSA)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97例患者的DSA检查为阴性,患者在SAH后3 d内作头颅CT平扫,根据CT平扫检出了17例患者出血仅限于中脑周围脑池.结果17例患者SAH发作时均无意识丧失,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所有患者的Hunt-Hess分级均为Ⅰ级或Ⅱ级.17例PNSH患者的随访期为10~70个月,平均随访44个月.无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一般对症治疗,远期生活质量很高.结论PNSH临床表现平稳,影像学检查独特,恢复期短,预后良好,无再出血及脑缺血.正确认识、诊断PNSH,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重复脑血管造影及开颅手术探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临床特点 放射学特点 诊断标准 预后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
下载PDF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敬文 胡永珍 +5 位作者 于雷 欧阳海丰 谷树清 郑洪波 龚海东 王殿洪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463-464,共2页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首次脑血管造影阴性,约占SAH的15% (5%~ 28%),通常将其分为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 SAH)和非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non-perimesencephalic SAH...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首次脑血管造影阴性,约占SAH的15% (5%~ 28%),通常将其分为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 SAH)和非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non-perimesencephalic SAH)。如在中脑周围所发生的SAH,动脉瘤的发生率极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SAH,称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 nonaneurysmal SAH,PNSH)[1]。这类患者症状较轻,首次出血后一年内再出血危险性极低,预后也较好,其中有2%~24%的患者经重复脑血管造影可发现出血的原因,但绝大多数仍找不到出血的原因[2]。本文回顾分析我们收治的52例PNSH患者并复习文献资料,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多信息,加深临床医生对此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影像学特征 诊断 治疗 预后
下载PDF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治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申彦杰 马廉亭 +5 位作者 杨铭 李俊 潘力 陈刚 成文平 肖炳祥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4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总结脑干前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MSAH)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科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共收治的43例PMSAH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诊断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首次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阴性的43... 目的总结脑干前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MSAH)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科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共收治的43例PMSAH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诊断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首次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阴性的43例PMSAH患者,2周左右复查DSA或320排CT血管造影,结果仍为阴性。所有病例均治愈出院,住院期间未发生再出血。43例出院后均随访6~12个月无再出血发生。结论PMSAH是一种预后佳,临床症状较轻、并发症少、主要位于脑干前方而病因不明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临床特点 诊断 预后
下载PDF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强 胡萌 +1 位作者 杨波 池英 《疑难病杂志》 CAS 2010年第11期859-860,共2页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病因很多,约70%~85%是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所致。但约15%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甚至重复造影未能发现出血原因,其中部分病例出血仅局限于中脑周围的脑池,称为中...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病因很多,约70%~85%是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所致。但约15%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甚至重复造影未能发现出血原因,其中部分病例出血仅局限于中脑周围的脑池,称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non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PNSH),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突出,预后良好,很少发生再出血及神经功能障碍。现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PNSH患者15例并复习文献资料,探讨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治疗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 临床特征 预后
下载PDF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斐 陈谦学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8年第1期10-13,共4页
目的探讨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 non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PNSAH)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7年1月我科收治的27例PNSAH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诊疗情况。结果 27例PN... 目的探讨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 non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PNSAH)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7年1月我科收治的27例PNSAH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诊疗情况。结果 27例PNSAH患者首次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阴性,2周后复查DSA或脑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仍为阴性。住院期间所有患者病程呈良性过程,平均住院时间(13.5±3.2)天。随访7个月~10年,平均(5.2±3.1)年,无再出血,也没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结论 PNSAH是一类特殊的、具有良好的病程和预后的SAH,其并发症和后遗症较少。临床上需严格其诊断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临床特点 诊断 血管造影 预后
下载PDF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小旺 张富山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311-311,共1页
近年来,有关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 non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PNSAH)的报道较多。该文报道作者医院诊断的4例PNSAH患者的临床特点。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 临床特点 预后
下载PDF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治体会 被引量:2
17
作者 狄广福 方兴根 +5 位作者 李真保 徐善水 陈建民 武银刚 吴德刚 陈三送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第7期12-14,共3页
目的:进一步了解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AH)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预后。方法对我院诊治的28例PNSAH患者观察其临床经过,来院48 h内行头CT检查,入院后3 d内行数字减影造影(DSA)检查,阴性时行头颅及颈椎MRI并2周后复... 目的:进一步了解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AH)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预后。方法对我院诊治的28例PNSAH患者观察其临床经过,来院48 h内行头CT检查,入院后3 d内行数字减影造影(DSA)检查,阴性时行头颅及颈椎MRI并2周后复查DSA或CTA。结果患者 Hunt-Hess分级Ⅰ~Ⅱ级25例,Ⅲ级3例,CT显示出血位于脑干周围脑池内,CTA或DSA检查未见颅内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头颅及颈椎MRI检查未见其他病变。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出院时GOS评分均为优。28例PNSA H患者的随访期为3~24个月,平均随访18个月。患者均无再出血、脑缺血和脑积水等。结论 PNSA H为一种临床症状较轻,预后良好的特殊类型蛛网膜下腔出血,首次造影阴性后需结合头颅及颈椎M RI检查以排除其他病变,必要时复查DSA或C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智华 王红斌 +3 位作者 孙红燕 马东周 朱庆华 邵连彬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8-179,共2页
关键词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临床分析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PNSH 动脉瘤破裂 脑血管造影 回顾性分析 特殊类型 临床症状 血管渗血 静脉出血 临床特点 临床资料 自发性 发生率
下载PDF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高李 张会平 杨金锁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96-396,共1页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最常见原因是囊状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破裂。研究…发现,部分首次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阴性的SAH患者的出血主要位于中脑周围的脑池中,具有特殊的临床及影像特征,称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SAH(PNSH...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最常见原因是囊状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破裂。研究…发现,部分首次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阴性的SAH患者的出血主要位于中脑周围的脑池中,具有特殊的临床及影像特征,称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SAH(PNSH)。现将本院确诊的5例PNSH患者分析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临床分析 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囊状动脉 畸形破裂 影像特征 PNSH 动静脉
下载PDF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泽军 周岱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551-551,共1页
关键词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诊断和治疗 中脑周围池 脑血管造影 PNSAH 2003年 1998年 临床表现 临床资料 回顾分析 临床特点 特异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