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中苏决裂的制度因素分析
被引量:2
- 1
-
-
作者
宁玲玲
-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
出处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6期15-17,共3页
-
文摘
1950-60年代,中苏关系走向破裂的深层原因在于制度,即以苏联模式为蓝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和管理体制——“斯大林体制”。“斯大林体制”合法性基础刚性化,抗震能力较弱,这是导致中苏决裂和社会主义阵营分裂的主要原因;“斯大林体制”的集权性质使国家权力缺乏制约和监督机制,纠错机制难以形成,这是导致中苏决裂的另一个原因。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一定要兼顾这两个特征,积极稳妥地进行。
-
关键词
中苏决裂
制度因素
斯大林体制
集权体制
合法性
-
Keywords
break-up of Sino-Soviet relations
institutional factors
the Stalin System
centralism
legitimacy
-
分类号
D829
[政治法律—外交学]
K512.5
-
-
题名“马利诺夫斯基事件”真相与中苏两党决裂
- 2
-
-
作者
叶书宗
-
机构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历史系
-
出处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9-115,共7页
-
文摘
1964年10月,中苏两党大论战白热化的时候,赫鲁晓夫突然被赶下台。苏联政坛的突变,中苏两党、两国的关系何去何从,出现了微妙的瞬间选择。在这当口,发生了"马利诺夫斯基事件",中苏会谈破裂。随着1965年3月莫斯科协商会晤的举行,2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公开分裂。1966年3月,中共拒绝苏共关于派代表团参加苏共二十三大的邀请,两党终于决裂。从此,中苏同盟名存实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美苏对峙两极格局,终于向多极的世界演化。实际上,即使没有"马利诺夫斯基事件",中苏两党的决裂也不可避免。不过,辨清"马利诺夫斯基事件"的真相,有助于深刻认识中苏两党决裂的历史必然。
-
关键词
“马利诺夫斯基事件”
莫斯科协商会晤
赫鲁晓夫修正主义
大国民族主义和新托洛茨基主义
中苏两党决裂
-
分类号
D232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D351.2
[政治法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