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现代实验研究现状 被引量:6
1
作者 荀丽英 仲宗亮 邱振刚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年第1期122-124,共3页
对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现代实验研究现状进行比较系统的阐释,并分析实验研究的难点,目的在于加强对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再认识,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为中药现代化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中药 升降浮沉 实验研究
下载PDF
中药升降浮沉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仲宗亮 荀丽英 +1 位作者 战旗 王树荣 《福建中医药》 2012年第4期61-62,共2页
升降浮沉理论最早起源于《内经》,是通过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疗效而概括出来的理论[1]。主要针对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功能紊乱的病理变化,利用药物的升降浮沉之性以纠正脏腑机能[2-3],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后经历代临床实践总结后,中药... 升降浮沉理论最早起源于《内经》,是通过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疗效而概括出来的理论[1]。主要针对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功能紊乱的病理变化,利用药物的升降浮沉之性以纠正脏腑机能[2-3],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后经历代临床实践总结后,中药升降浮沉理论在金元时代得到完善,使之成为中医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内对中药升降浮沉理论做了多方面的探讨,其中某些研究具有较大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升降浮沉 理论研究
下载PDF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应用体会 被引量:5
3
作者 范缨 《新中医》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3-64,共2页
升降浮沉是中药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定药物性能必不可少的依据。其中升与降、浮与沉都是相对的。升,上升提举,指功用趋向于上;降,下达降逆,指作用趋向于下;浮,向外发散,指作用趋向于外;沉,向内收敛,指作用趋向于内... 升降浮沉是中药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定药物性能必不可少的依据。其中升与降、浮与沉都是相对的。升,上升提举,指功用趋向于上;降,下达降逆,指作用趋向于下;浮,向外发散,指作用趋向于外;沉,向内收敛,指作用趋向于内。升降浮沉不仅体现了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而且在指导临床遣方用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现将笔者对升降浮沉理论应用体会浅谈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降浮沉 中药药理学 中医治疗学
下载PDF
浅探中药升降浮沉传统理论的形成方法——试探法 被引量:4
4
作者 周刚 徐刚 龚千峰 《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 2001年第1期15-16,共2页
目的 探讨中药传统药性升降浮沉理论的形成方法。方法 分析试错法、直观法、归纳法、演绎法、直感类比法等试探法在中药传统药性升降浮沉理论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指导性作用。结果与结论 试探法指导形成了中药传统药性升降浮沉理论 ,... 目的 探讨中药传统药性升降浮沉理论的形成方法。方法 分析试错法、直观法、归纳法、演绎法、直感类比法等试探法在中药传统药性升降浮沉理论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指导性作用。结果与结论 试探法指导形成了中药传统药性升降浮沉理论 ,却容易导致对中药作用解释的简单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升降浮沉 传统理论 试探法 归纳法
下载PDF
浅析中药升降浮沉药性理论 被引量:11
5
作者 陈龙 《广西中医药》 2020年第2期44-47,共4页
中药升降浮沉是一种表达中药作用于人体后药物作用趋向的理论,主要解释中药对于疾病病症、病势发展趋向的影响[1-2],其与四气、五味、归经、毒性一同构成了中药药性理论。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由来已久,其与中药采收加工、中药炮制、中医临... 中药升降浮沉是一种表达中药作用于人体后药物作用趋向的理论,主要解释中药对于疾病病症、病势发展趋向的影响[1-2],其与四气、五味、归经、毒性一同构成了中药药性理论。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由来已久,其与中药采收加工、中药炮制、中医临床辨证施治、遣方组药等紧密相关。但由于医药分家发展方式的持续,致使传统医药不分家格局被打破,使得医者不完全懂药,药者不完全懂医,因而对于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3]。中药升降浮沉理论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药临床应用的重要理论依据和原则。本文通过研究中医药医史文献,查阅经典本草典籍和著作,整理并总结了升降浮沉药性理论的释义考究、理论渊源、历史沿革、理论核心、临床应用研究等内容,旨为丰富中药升降浮沉药性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药性 升降浮沉 理论研究
下载PDF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释义 被引量:10
6
作者 徐海波 《中医药学刊》 2001年第6期558-558,560,共2页
中药升降浮沉是药物作用于机体上下内外的几种趋向 ,这种趋向是和疾病表现出来的趋向相对而言的。升降浮沉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药物作用的趋向上对中药功效的形象概括。中药升降浮沉具有固有性、特殊性、双向性、不显... 中药升降浮沉是药物作用于机体上下内外的几种趋向 ,这种趋向是和疾病表现出来的趋向相对而言的。升降浮沉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药物作用的趋向上对中药功效的形象概括。中药升降浮沉具有固有性、特殊性、双向性、不显性和可变性。指出 ,炮制与配伍是改变升降浮沉的重要因素 ;有些药物功效表现出两方面作用趋向 ,既可升浮 ,又能沉降。正确、全面地认识中药升降浮沉对于临床合理、高效地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升降浮沉 药性
下载PDF
基于升降浮沉药性理论探讨四逆散在儿童情志病中的应用
7
作者 郭建波 邢鑫鑫 +2 位作者 韩阳飞 宋丽娜 张伟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2期2294-2298,共5页
从升降浮沉药性理论探讨四逆散方义及其所主之病因病机,并探析四逆散在儿童情志病中的应用原则。儿童情志病常由先天禀赋不足、外感六淫、他病累及、情志失调等而引发,尤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其病机为情志内伤,气机升降失序,故治疗上注... 从升降浮沉药性理论探讨四逆散方义及其所主之病因病机,并探析四逆散在儿童情志病中的应用原则。儿童情志病常由先天禀赋不足、外感六淫、他病累及、情志失调等而引发,尤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其病机为情志内伤,气机升降失序,故治疗上注重调理气机,燮理阴阳,当辨药性之阴阳,以治人身之阴阳;察药性之升降,以调人身之升降。本研究通过文献综述和临床观察,在掌握儿童情志病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基础上,明确升降失调系儿童情志病之渊薮,依药性之升降浮沉而辨证治之。附临床案例分析,以期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情志病 四逆散 升降浮沉 药性理论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刍议中药升降浮沉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8
作者 王小兵 赵桂芝 李春巧 《基层中医药》 2024年第5期60-64,共5页
文章认为现行的《中药学》教材中,药物升降浮沉部分的某些内容有待商榷。一是中药升降浮沉概念的界定方面。不宜太绝对地说凡能治疗病势向上、向外,病位在下、在内的药物,就是沉降药;凡能治疗病势向下、向内,病位在上、在外的药物,就是... 文章认为现行的《中药学》教材中,药物升降浮沉部分的某些内容有待商榷。一是中药升降浮沉概念的界定方面。不宜太绝对地说凡能治疗病势向上、向外,病位在下、在内的药物,就是沉降药;凡能治疗病势向下、向内,病位在上、在外的药物,就是升浮药。二是教材对中药升降浮沉影响因素的概括不够全面,或言之不全,或未言及。内因方面,应该补充上淡味和涩味的升降浮沉属性,以及药用部位、药物形态、药物性情对药物升降浮沉的影响;外因方面,应该补充上药物的用量和采收时间对中药升降浮沉的影响。中药的升降浮沉与药物的功效和临床疗效密切相关,值得同道不断探讨和深入研究。然而中药升降浮沉特性的判定,历来比较抽象。最好能跨界联合药理研究法、超分子“印迹模板”理论、同位素示踪技术、放射性自显影技术、微量元素分析法、受体学说和环核苷酸检测法等方法和技术进行实验研究,以期用确切的数据更具象、更科学地说明中药的升降浮沉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升降浮沉 概念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源流与发展 被引量:5
9
作者 秦修成 张亮 +2 位作者 姚瑞华 梁彩云 王庆航 《山东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625-626,共2页
关键词 中药药性 升降浮沉 起源 发展
下载PDF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应用体会 被引量:1
10
作者 达成宏 《中国畜牧兽医》 CAS 2008年第1期125-126,共2页
关键词 浮沉 升降 应用 中药 药物性能 组成部分 基础理论 中兽医
下载PDF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沿革及应用纂要 被引量:4
11
作者 韩翠翠 俞仲毅 《中医文献杂志》 2013年第2期41-41,共1页
1.历史沿革。升降浮沉概念肇始于《黄帝内经》,此时为后世提出中药的升降浮沉理论奠定了基础。张仲景为其最早实践者。陈藏器《本草拾遗》总结的“十剂”理论对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金元时期张元素创立了中药升降浮... 1.历史沿革。升降浮沉概念肇始于《黄帝内经》,此时为后世提出中药的升降浮沉理论奠定了基础。张仲景为其最早实践者。陈藏器《本草拾遗》总结的“十剂”理论对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金元时期张元素创立了中药升降浮沉理论,《医学启源》正式以升降浮沉概括中药药性,并阐述了升降浮沉药性及其他药性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降浮沉 中药药性 《黄帝内经》 《本草拾遗》 《医学启源》 金元时期 张仲景 陈藏器
下载PDF
试析中药的升降浮沉理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建忠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年第9期50-50,共1页
中药的升降浮沉理论是中国传统医药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反映药物在人体内发挥作用的趋向。它以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的生理特点为指导,能够针对脏腑气机发生障碍时出现的疾病指导选方用药,以便消除这些疾病。
关键词 中药 升降浮沉 药性
下载PDF
中药升降浮沉之现代认识 被引量:13
13
作者 刘群 杨晓农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6期1215-1218,共4页
对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阐述.对传统中药升降浮沉理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现代的科学认识,目的在于补充中药升降浮沉理论、完善中药药性理论、发展中药临床用药原则、提高中药临床疗效.
关键词 中药 中药升降浮沉 中药药性理论
下载PDF
析中药升降浮沉渊源流变 被引量:11
14
作者 陈勇 杨敏 +2 位作者 闵志强 张廷模 沈涛 《四川中医》 2016年第10期17-20,共4页
梳理了"升降浮沉"性能学说的古今流变脉络,认为:升降浮沉与《内经》理论颇有出入;是宋金以来"法象药理"的产物;升降浮沉解释药理缺陷甚多。
关键词 中药 升降浮沉 性能
下载PDF
基于升降浮沉理论的升陷汤与补中益气汤内涵之别 被引量:17
15
作者 旺建伟 闫福平 +3 位作者 白明 傅南琳 刘静 历凯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0年第11期1903-1908,共6页
升降浮沉是中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世医家分别从理论及临床应用方面加以阐发,不断充实升降浮沉理论,使其日臻成熟与完善。李东垣《脾胃论》所载补中益气汤,亦被后世奉为治疗“中气下陷”证的主方。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 升降浮沉是中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世医家分别从理论及临床应用方面加以阐发,不断充实升降浮沉理论,使其日臻成熟与完善。李东垣《脾胃论》所载补中益气汤,亦被后世奉为治疗“中气下陷”证的主方。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提出了“大气下陷”一词,并针对此证创立了专方升陷汤。两者同为“气陷”证而设,然其内涵又有不同。依据升降浮沉理论于脏腑、药物之用,通过补中益气汤与升陷汤的组方思路探析,比较治则治法之不同,分析其所治气陷证之别。升降浮沉理论贯穿于此二方的理论思想和制方用药方法,对充实、完善中药药性理论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降浮沉理论 升陷汤 补中益气汤 《脾胃论》
下载PDF
浅议中药的“升降浮沉” 被引量:6
16
作者 白甫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108-1109,共2页
升降浮沉作为中医药基本理论之一,在指导中医临床用药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独特的角度论述了这一理论是中药学学习、实际临床应用及药物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建议对中药学教材的各论部分中有关升降浮沉内容适当地给予补充。
关键词 升降浮沉 中药
下载PDF
李浩运用升降浮沉理论辨治内科疾病经验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晓 李浩 《世界中医药》 CAS 2013年第7期777-778,共2页
升降浮沉思想源于《周易》,以阴阳二象的升降浮沉来刻画天地之间的变动变化,古代医家本着天人相应的思想将其运用于医学,成熟于《内经》[1]。此后随着历代医家的继承和发展,其理论内容渐渐充实,对临床辨证用药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价值... 升降浮沉思想源于《周易》,以阴阳二象的升降浮沉来刻画天地之间的变动变化,古代医家本着天人相应的思想将其运用于医学,成熟于《内经》[1]。此后随着历代医家的继承和发展,其理论内容渐渐充实,对临床辨证用药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价值。李浩教授业医二十余载,擅长将各家学说灵活运用于临床辨证与治疗之中,其对升降浮沉思想的运用尤为独到,现将经验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科疾病 中医药疗法 @李浩 升降浮沉理论
下载PDF
浅谈中药升降浮沉 被引量:5
18
作者 杨锐 张恒 《中医临床研究》 2013年第7期55-57,共3页
升降浮沉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升降学说在中药学领域中的具体体现。了解中药升降浮沉之性,对临床用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中药 药性 升降浮沉
下载PDF
升降浮沉药性理论发微 被引量:8
19
作者 苗彦霞 《陕西中医》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97-598,共2页
目的:探讨升降浮沉药性理论。方法:对升降浮沉药性内涵、外延的不同认识,进行分析比较探讨。结论:认为升降浮沉药性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之后,反映出的四种不同、两对对立的作用趋势,属定向概念。提示:影响升降浮沉药性的因素,只能从药物... 目的:探讨升降浮沉药性理论。方法:对升降浮沉药性内涵、外延的不同认识,进行分析比较探讨。结论:认为升降浮沉药性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之后,反映出的四种不同、两对对立的作用趋势,属定向概念。提示:影响升降浮沉药性的因素,只能从药物本身以外来寻求,不应包括四气、五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性味/分析 升降浮沉药性理论 药物
下载PDF
谈中药升降浮沉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4
20
作者 骆和生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1996年第6期45-47,共3页
本文分析了浮是"发散"、"上行发散",沉是"泄利"等认识是片面或错误的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升是上升、浮是向外、沉是向内、降是向下的作用趋向。首次提出了升降浮沉各自的内涵:升有清利头目、通鼻窍等等作... 本文分析了浮是"发散"、"上行发散",沉是"泄利"等认识是片面或错误的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升是上升、浮是向外、沉是向内、降是向下的作用趋向。首次提出了升降浮沉各自的内涵:升有清利头目、通鼻窍等等作用,浮有解表、祛风止痒、祛寒等等作用,沉有收敛、纳气平喘等等作用,降有泻下、利水、清热等等作用。四者的关系是升与降、浮与沉是对立的,升浮属阳,沉降属阴,在具体内容上各自差异甚大,故升浮、沉降并提是不妥的。使用升降浮沉的理论及药物只依据病势、病位的提法是片面的,更应重视病因、病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降浮沉 中药 作用 祛风止痒 病位 利水 解表 药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