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药四性的生物热动力学研究 Ⅰ.生晒参和红参药性的微量量热学比较 被引量:43
1
作者 余惠旻 肖小河 +3 位作者 刘塔斯 赵艳玲 谭安民 高晓山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93-396,共4页
目的 :从生物物理化学的角度 ,探讨中药药性 (寒、热、温、凉 )的客观真实性。方法 :利用微量量热法 ,测定大肠杆菌分别在生晒参和红参提取物作用下的生长热谱曲线 ,得到了相应的生物热动力学参数如生长速率常数(k)、抑制率 (I)、半抑制... 目的 :从生物物理化学的角度 ,探讨中药药性 (寒、热、温、凉 )的客观真实性。方法 :利用微量量热法 ,测定大肠杆菌分别在生晒参和红参提取物作用下的生长热谱曲线 ,得到了相应的生物热动力学参数如生长速率常数(k)、抑制率 (I)、半抑制率 (IC50 )、热焓 (ΔH)。结合本草文献报道 ,综合分析了生晒参和红参药性的差异所在。结果 :生晒参和红参均能抑制大肠杆菌的正常的生长代谢 ,二者的热谱曲线峰形基本相同 ,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 ,代谢过程的停滞期相应延长 ,即生长代谢峰后移 ;二者的热力学参数热焓 (ΔH)存在较稳定的差异 ,生晒参能减少细菌生长代谢过程中热量的释放 ,而红参能增加细菌生长代谢过程中热量的释放。结论 :利用微量量热法测定生晒参和红参的生物热效应 ,其结果与“红参偏热、生晒参偏凉”的中医传统认识是基本吻合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热动力学 中药四性 微量量热法 生晒参 红参 热焓
下载PDF
中药四性的生物热动力学研究(Ⅱ) 参叶和参花药性的微量量热学比较 被引量:30
2
作者 余惠旻 肖小河 +4 位作者 刘塔斯 赵艳玲 袁海龙 谭安民 高晓山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910-913,共4页
目的 从生物物理化学的角度 ,阐明中药四性 (寒、热、温、凉 )的客观真实性。方法 利用微量量热法 ,测定了大肠杆菌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热谱曲线 ,得到了相应的生物热动力学参数如生长速率常数 (K)、抑制率 (I)、半抑制率 (IC50 )、热... 目的 从生物物理化学的角度 ,阐明中药四性 (寒、热、温、凉 )的客观真实性。方法 利用微量量热法 ,测定了大肠杆菌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热谱曲线 ,得到了相应的生物热动力学参数如生长速率常数 (K)、抑制率 (I)、半抑制率 (IC50 )、热焓 (ΔH )。根据生物热动力学通用数值 ,结合本草文献报道 ,综合分析了参叶和参花药性的差异所在。结果 参叶和参花抑制细菌生长的热谱曲线 ,其形状基本相同 ,随着药物浓度的加大 ,代谢过程的停滞期延长 ,生长代谢峰后移 ;其热力学参数热焓 (Δ H)存在较稳定的差异——参叶降低了细菌生长代谢过程中热量的释放 ,而参花增加了细菌生长代谢过程中热量的释放。结论 微量量热法可作为刻划中药药性的一个新的有效手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四性 微量量热法 参叶 参花 热焓
下载PDF
中药四性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44
3
作者 余惠旻 周红祖 +4 位作者 肖小河 刘塔斯 袁海龙 赵艳玲 高晓山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8期61-64,共4页
目的 :对中药四性的发展进行回顾 ,探讨中药四性研究的新思路与方法。方法 :查阅国内外的有关资料进行综述。结果 :为中药四性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与方法。结论 :中药四性的研究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赋予新的科学内涵 。
关键词 中药四性 中医药基础研究 药效学
下载PDF
中药四性的生物热动力学研究——人参和西洋参药性的微量量热学比较 被引量:22
4
作者 余惠旻 刘塔斯 +4 位作者 肖小河 赵艳玲 袁海龙 谭安民 高晓山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1期60-64,共5页
目的 :从生物物理化学的角度 ,阐明中药四性 (寒、热、温、凉 )的客观真实性。方法 :利用微量量热法 ,测定了大肠杆菌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热谱曲线 ,得到了相应的生物热动力学参数 ,如生长速率常数(K)、抑制率 (Ⅰ )、半抑制率 (IC50 )... 目的 :从生物物理化学的角度 ,阐明中药四性 (寒、热、温、凉 )的客观真实性。方法 :利用微量量热法 ,测定了大肠杆菌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热谱曲线 ,得到了相应的生物热动力学参数 ,如生长速率常数(K)、抑制率 (Ⅰ )、半抑制率 (IC50 )、热焓 (ΔH)。根据生物热动力学参数值 ,结合本草文献报道 ,综合分析了人参和西洋参药性的差异所在。结果 :人参和西洋参抑制细菌生长的热谱曲线 ,其形状基本相同 ,随着药物浓度的加大 ,代谢过程的停滞期延长 ,生长代谢峰后移 ;其热力学参数热焓 (ΔH)存在较稳定的差异———人参和西洋参均降低了细菌生长代谢过程中热量的释放。但相同浓度下 ,人参降低的幅度大于西洋参。结论 :微量量热法可作为刻划中药药性的一个新的有效手段 ,亦可作为中草药活性筛选的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四性 微量量热法 人参 西洋参 热焓
下载PDF
中药四性与药理作用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张培 王梅 +2 位作者 王耘 郑虎占 乔延江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10期94-96,共3页
四性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药物临床应用的重要依据,所谓"寒热温凉,一匕之谬,覆水难收".中药四性是客观存在的,又是抽象的.四性理论的抽象性和模糊性,使得其难以实现与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融合,阻碍了中医药现代化... 四性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药物临床应用的重要依据,所谓"寒热温凉,一匕之谬,覆水难收".中药四性是客观存在的,又是抽象的.四性理论的抽象性和模糊性,使得其难以实现与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融合,阻碍了中医药现代化研究进程.建立符合现代科学认知规律的中药四性表征体系,是中医药学术发展及现代化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四性 药理作用 贝叶斯网络 组分药
下载PDF
中药四性研究概述 被引量:5
6
作者 代春美 肖小河 +1 位作者 彭成 孙玉琦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80-482,共3页
《神农本草经·序例》首先提出“药有寒热温凉四气”,四气即中药的四性,是中医药最重要的基本理论之一。如陶弘景所言:“药物甘苦之味可略,唯冷热须明”,四性是中药的首要药性,也是中医赖以处方遣药的主要依据。中药四性研究中主... 《神农本草经·序例》首先提出“药有寒热温凉四气”,四气即中药的四性,是中医药最重要的基本理论之一。如陶弘景所言:“药物甘苦之味可略,唯冷热须明”,四性是中药的首要药性,也是中医赖以处方遣药的主要依据。中药四性研究中主要有以下三个科学问题,即中药四性是否客观存在,其现代科学内涵是什么?如何客观准确评测中药四性的差异性?如何以之指导中医临床辨证论治和中医药研究开发?对于中药四性研究历来为医家所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四性 研究策略 中药寒热 中药温凉
下载PDF
中药四性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贺福元 邓凯文 +3 位作者 黄胜 刘文龙 石继连 周宏灏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9期22-26,33,共6页
目的探讨中药四性研究的思路,建立状态函数数学模型,并进行实验验证。方法根据中药与人体作用四性的生物物理学特征,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Hess定律建立关系式,并以寒、热、平性中药验证。结果建立了中药四性测定的通用数学模型,由此模... 目的探讨中药四性研究的思路,建立状态函数数学模型,并进行实验验证。方法根据中药与人体作用四性的生物物理学特征,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Hess定律建立关系式,并以寒、热、平性中药验证。结果建立了中药四性测定的通用数学模型,由此模型可知,中药作用于机体所体现的四性为中药代谢热焓与机体热焓改变值之差,也可用中药代谢热焓与标准平性物质热焓之差表示。当该值小于零时,机体向环境放热,中药体现热性,反之,中药体现寒性。黄连、吴茱萸、甘草的代谢热焓差值分别为15 327±6 812J.g-1,-169 002±75 664J.g-1,252.0±553.5J.g-1,分别体现为寒性、热性与平性。结论中药四性为生物能转化的热力学研究范畴,用热力学第一定律、Hess定律所建立的四性状态函数数学模型可用于研究中药四性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中药四性 热力学第一定律 Hess定律 药物代谢
下载PDF
基于中药四性理论的“量化组方”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孙燕 郑丰杰 +3 位作者 高誉珊 赵朋娜 王町囡 李宇航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1期17-21,共5页
基于《伤寒论》六经阴阳及中药"四性"理论的"量化组方"研究是作者研究团队的三个研究方向之一,围绕这一主题主要开展了基于生物代谢热成像(TMI)技术、微量量热法、数学建模技术的中药寒热属性的定量分级及经方"... 基于《伤寒论》六经阴阳及中药"四性"理论的"量化组方"研究是作者研究团队的三个研究方向之一,围绕这一主题主要开展了基于生物代谢热成像(TMI)技术、微量量热法、数学建模技术的中药寒热属性的定量分级及经方"量化组方"可视化分析研究,通过多种技术方法建立寒热药性的客观评价和量化方法,最终实现方剂寒热属性的量化组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四性 红外热代谢成像(TMI) 微量量热技术 量化 可视化
下载PDF
基于中药四性的中药新药研究策略 被引量:4
9
作者 王厚伟 秦林 +1 位作者 田景振 王振国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5年第11期2197-2201,共5页
中药四性理论是指导中药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然而,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发现大量药性未明的中药有效物质,亟待构筑以中药四性理论为指导的中药新药研发体系。本文从"中药药性必有其物质基础"的认识出发,在已知的中药四性认识的... 中药四性理论是指导中药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然而,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发现大量药性未明的中药有效物质,亟待构筑以中药四性理论为指导的中药新药研发体系。本文从"中药药性必有其物质基础"的认识出发,在已知的中药四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标准平性中药模型"的中药偏性组分的克隆与新药研究策略:选择一定数量具有代表性的平性中药进行系统分离,以各分离组分的含量与比例关系为参照,建立"标准平性中药模型";以此为准,凡是中药分离组分的含量与比例关系偏离"标准模型"者,即为该中药偏寒或偏热的偏性组分;并从克隆寒热药之偏性组分出发,研究中药偏性组分的质量标准,探讨其纠偏作用与机制,期望形成以中药四性理论指导的以药效组分为主要组成的中药新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四性 标准平模型 药效组分偏 新药研发
下载PDF
论化学元素具有寒热温凉四性——一论中药四性与现代化学的统一 被引量:38
10
作者 盛良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4-15,29,共3页
化学元素具有四性。一般而言 ,给出电子而吸收能量的元素为寒 ,接受电子而放出能量的元素为热 ,元素四性是由元素原子外层电子的给出或吸收数量所决定的 ,金属元素易失去电子为寒 ,非金属元素易接受电子为热 ,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之性... 化学元素具有四性。一般而言 ,给出电子而吸收能量的元素为寒 ,接受电子而放出能量的元素为热 ,元素四性是由元素原子外层电子的给出或吸收数量所决定的 ,金属元素易失去电子为寒 ,非金属元素易接受电子为热 ,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之性有强弱不同 ,电子得失有难易不同 ,故元素有寒凉温热四性。元素性质具有周期性 ,元素四性也具有周期性 ,由元素组成的单质及化合物的中药四性也同样具有周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四性 化学元素 中药现代化
下载PDF
基于生物热动力学的中药四性研究 被引量:24
11
作者 代春美 肖小河 +2 位作者 王迪 赵艳玲 山丽梅 《锦州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48-51,59,共5页
目的 了解中药四性的研究现状 ,为探讨中药四性研究的新思路和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查阅国内外的有关资料 ,对中药四性的研究发展进行评述和前瞻性分析。结果和结论 中药四性的研究一直是中医药基础研究的难点和热点课题 ;中药四性研... 目的 了解中药四性的研究现状 ,为探讨中药四性研究的新思路和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查阅国内外的有关资料 ,对中药四性的研究发展进行评述和前瞻性分析。结果和结论 中药四性的研究一直是中医药基础研究的难点和热点课题 ;中药四性研究一直无突破性进展 ,近 10年来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生物热动力学知识的创新应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热动力学 中药四性 研究状况 药理
下载PDF
中药四性理论形成发展源流述要 被引量:16
12
作者 王鹏 王振国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年第1期5-7,共3页
认为中药四性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受相应历史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思想的影响,在认识上很大程度地采用"援物比类"方法,将寒热温凉四季气候的变化与药性相结合,形成"四气"学说。并且受"一分为二"的... 认为中药四性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受相应历史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思想的影响,在认识上很大程度地采用"援物比类"方法,将寒热温凉四季气候的变化与药性相结合,形成"四气"学说。并且受"一分为二"的先秦哲学思想影响,以阴阳为纲,将四性属性分为寒凉、温热两大类,以与八纲辨证之寒热辨证相对应。这种药物四性认识思想,在中医学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均占主导地位,并沿习使用至今。认为秦汉时期是中药四性理论的初步形成阶段,南北朝隋唐时期是中药四性理论的平稳发展阶段,宋金元时期是中药四性理论的全面发展阶段,明清时期是中药四性理论的完善确立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四性理论 源流 文献研究
下载PDF
蛋白质与中药四性相关性研究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1
13
作者 冯帅 李峰 +1 位作者 周正礼 李健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3期30-31,共2页
回顾了近年来中药蛋白质与中药四性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从蛋白质的含量和种类方面初步探讨了中药四性与蛋白质的相关性。指出全电性离子色谱法、斑点免疫印迹法是可行的中药药性研究的新方法。提出利用蛋白质电泳、高效毛细管电泳获取指... 回顾了近年来中药蛋白质与中药四性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从蛋白质的含量和种类方面初步探讨了中药四性与蛋白质的相关性。指出全电性离子色谱法、斑点免疫印迹法是可行的中药药性研究的新方法。提出利用蛋白质电泳、高效毛细管电泳获取指纹图谱,结合数理统计,分析寒、热中药中蛋白质规律性差异的新思路。为以中药四性理论现代研究为突破口,创新中药四性理论,建立基于中医药经典理论,同时又符合现代科学认知规律的中药四性理论表征体系提供了宝贵的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四性 蛋白质 全电离子色谱 斑点免疫印迹
下载PDF
中药四性理论构建模式及其对现代研究的启示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鹏 滕佳林 +1 位作者 王振国 张永清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年第4期270-272,285,共4页
认为中药四性理论构建模式存在如下特点:①个药定性是基于证-功效-药性模式基础上的分类归纳;②自体理论形成是基于无序实践经验基础上的总体认知模式;③归属于中医理论体系过程属逻辑贯穿与同一化改造模式。因此,中药四性理论的构建模... 认为中药四性理论构建模式存在如下特点:①个药定性是基于证-功效-药性模式基础上的分类归纳;②自体理论形成是基于无序实践经验基础上的总体认知模式;③归属于中医理论体系过程属逻辑贯穿与同一化改造模式。因此,中药四性理论的构建模式是群体性构建模式而不是个体性构建模式,是同质性构建模式而不是异质性构建模式,是关联性构建模式而不是排他性构建模式。认为中药四性理论构建模式对现代研究有两点启示:保持特色,发挥优势,努力开创自主发展新道路;正视不足,重点突破,在求是的基础上攻关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四性理论 构建模式 现代研究
下载PDF
中药四性能量代谢方法研究概述 被引量:6
15
作者 高小恒 陈达艳 周俊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1年第7期496-497,共2页
中药四性是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特性,其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近年来,中药四性的研究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中药药性理论现代研究已成为2006—2009年度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重点资助项目。
关键词 中药四性 能量代谢 中药理论 973计划 2009年 阴阳盛衰 资助项目
下载PDF
中药四性与初生物质关系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正礼 李峰 +1 位作者 冯帅 李静文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年第6期445-446,共2页
从蛋白质、糖类、脂类和基因等初生物质方面,对近年来四性与初生物质相关性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展望其发展趋势。认为目前中药四性与初生物质关系的研究出现了新的思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的形成,中药四性与物质基础的研究将... 从蛋白质、糖类、脂类和基因等初生物质方面,对近年来四性与初生物质相关性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展望其发展趋势。认为目前中药四性与初生物质关系的研究出现了新的思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的形成,中药四性与物质基础的研究将步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从而不断推进中药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四性 初生物质 综述
下载PDF
试论中药四性理论现代研究发展趋势 被引量:1
17
作者 崔利锐 王鹏 欧阳兵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年第4期275-276,共2页
通过回顾中药药性理论现代研究相关文献,提出中药四性理论研究进一步的发展趋势:一要确立科学的研究思路;二要提出理论假说,并对理论假说进行证实与证伪;三要搭建高水平的多学科融合平台;四要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五要文献研究、... 通过回顾中药药性理论现代研究相关文献,提出中药四性理论研究进一步的发展趋势:一要确立科学的研究思路;二要提出理论假说,并对理论假说进行证实与证伪;三要搭建高水平的多学科融合平台;四要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五要文献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四性 现代研究 发展趋势
下载PDF
中药四性的探讨(一)——温热药兴奋机体的机能活动与寒凉药降低机体的机能活动 被引量:1
18
作者 沈连生 《中成药》 CAS 1981年第2期42-44,共3页
中药寒热温凉四性理论,早在二千年前已作为完整的理论用于医疗实践。“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一直为中医各家辨证用药所遵循。本文着重探讨从现代药理、生理看,温热药与寒凉药对机体的机能活动是否同样存在着兴奋与降低的... 中药寒热温凉四性理论,早在二千年前已作为完整的理论用于医疗实践。“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一直为中医各家辨证用药所遵循。本文着重探讨从现代药理、生理看,温热药与寒凉药对机体的机能活动是否同样存在着兴奋与降低的对应关系的问题。通过对解表药、清热药、温里药以及作用于中枢、心血管、内分泌的部分药物之药理资料分析,对应关系是存在的。但有些药物不存在对应关系。笔者认为这是对药物性质认识及归类上存在问题,应商讨纠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四性 温热药 解表药 药理研究 机能 药物 寒凉药 寒热 温里药 汗腺分泌 机体
下载PDF
近代以来中药四性理论的嬗变与分析
19
作者 张丰聪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98-100,共3页
总结了近代以来中药四性研究的进展,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认为更主要的应是从存在状态、吸收和代谢角度进行研究。
关键词 中药四性 研究概况 存在问题
下载PDF
中药四性的生物热动力学研究—生晒参和红参药性的微量量热学比较 被引量:2
20
作者 余惠旻 肖小河 +3 位作者 刘塔斯 赵艳玲 潭安民 高晓山 《抗感染药学》 2002年第3期7-9,共3页
目的 通过生晒参和红参药性的微量量热学比较,阐明中药四性理论依据。方法 以来源于中药人参的生晒参和红参为研宄对象,用LBK2277微量量热计测定37℃条件下大肠杆菌E.coli(ACTT25922)正常生长条件下及给药后的生长代谢热谱图。结果 同... 目的 通过生晒参和红参药性的微量量热学比较,阐明中药四性理论依据。方法 以来源于中药人参的生晒参和红参为研宄对象,用LBK2277微量量热计测定37℃条件下大肠杆菌E.coli(ACTT25922)正常生长条件下及给药后的生长代谢热谱图。结果 同一细菌在不同浓度药物抑制下热谱图形相同但随药物浓度增加,生长代谢过程的停滞期延长,生长代谢峰后移;E.coli的生长K-C曲线表明,人参加工成生晒参和红参后,药效发生了改变;在不同药液浓度下,细菌代谢过程的热功率一时间曲线与基线构成面积呈现一定规律性变化。结论 中药四性的微量量热法可作为定性定量测定中药四性的有效手段,是中药活性筛选的新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四性 微量量热法 生晒参 红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