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药四气燃烧焓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初步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李启泉 贺福元 +4 位作者 罗杰英 皮凤娟 黄胜 江欢英 吴德智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24-627,638,共5页
目的建立中药四气数学模型并对此模型进行初步验证。方法建立以热力学第一定律为依据的用燃烧焓表达的中药四气数学模型,运用HR3000数显热量计测量中药提取物、饲料及服药前后大鼠代谢产物的燃烧焓,计算并分析不同药性中药经大鼠体内代... 目的建立中药四气数学模型并对此模型进行初步验证。方法建立以热力学第一定律为依据的用燃烧焓表达的中药四气数学模型,运用HR3000数显热量计测量中药提取物、饲料及服药前后大鼠代谢产物的燃烧焓,计算并分析不同药性中药经大鼠体内代谢产物燃烧焓的变化,验证所创中药四性数学模型的正确性。结果大鼠服用不同四气中药前后体内能量变化平均值分别为寒性组-5.218×104J、热性组4.885×104J、平性组1.175×104J和空白组-7.639×103J,组间进行多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所建的以燃烧焓表达的中药四性数学模型能正确反映不同药性中药引起机体的寒、热、温、凉的变化,可用来定量表达中药四性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四气 燃烧焓 代谢产物 中药药性 数学模型
下载PDF
黄连、附子等六味中药四气属性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唐昱 刘平安 +5 位作者 邱云 田静 石继连 刘文龙 郭建生 贺福元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34-737,共4页
目的:对黄连、黄芩、附子、干姜、山药、甘草六味中药的四气属性进行研究。方法:用氧弹式热量计对中药浸膏、灌喂相应浸膏后及再给平性标准物后的大鼠二便代谢物进行生物热焓的测定,按已建立的中药四气数学模型进行计算与判别。结果:黄... 目的:对黄连、黄芩、附子、干姜、山药、甘草六味中药的四气属性进行研究。方法:用氧弹式热量计对中药浸膏、灌喂相应浸膏后及再给平性标准物后的大鼠二便代谢物进行生物热焓的测定,按已建立的中药四气数学模型进行计算与判别。结果:黄连、黄芩、附子、干姜、山药、甘草组生物热焓分别为(3006.03±180.24)J/g、(1592.42±361.72)J/g、-(433.10±57.64)J/g、-(665.72±177.63)J/g、-(18.40±44.80)J/g、(29.56±49.31)J/g。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黄连、黄芩的生物效应生物热焓大于零,向环境吸热,体现寒性生物效应,为寒性药物;而附子、干姜反之,为热性药物;山药、甘草的生物热焓接近于零,可视为平性药物。结论:传统的中药四气属性可用所创中药四气数学模型进行判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四气 生物热焓 数学模型 二便代谢物
下载PDF
中药四气理论研究方法与思路综述 被引量:5
3
作者 张潇 张德芹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44-746,共3页
通过查阅近10年关于四气理论研究的文献,在对四气理论的研究方法与思路作全面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以中药四性理论现代研究为突破口,建立科学的现代中药药性理论体系是中药现代研究的前提和关键。只有在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的基础上,采... 通过查阅近10年关于四气理论研究的文献,在对四气理论的研究方法与思路作全面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以中药四性理论现代研究为突破口,建立科学的现代中药药性理论体系是中药现代研究的前提和关键。只有在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的基础上,采用当今先进的科技手段与方法展开研究,创新中药药性理论,实现对传统理论的超越,才能使中药药性理论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从而不断推进中药现代化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四气 研究方法 思路
下载PDF
中药四气的现代药理作用 被引量:12
4
作者 杨文珍 韩霞 《中医药研究》 2002年第4期50-51,共2页
关键词 中药四气 现代药理作用 功效特点 药理作用 中药药性
下载PDF
中药四气理论研究的假说与思考
5
作者 王冬 《内蒙古中医药》 2015年第1期76-76,共1页
回顾中药四气理论的现代研究历史,对四气理论研究中相关学者提出的"假说"进行思考、分析、研究,提出现代研究中医药理论必须坚持继承、发展、创新的观点。在研究中,现代科研手段必须要同传统中医药理论相结合,多学科共容,协... 回顾中药四气理论的现代研究历史,对四气理论研究中相关学者提出的"假说"进行思考、分析、研究,提出现代研究中医药理论必须坚持继承、发展、创新的观点。在研究中,现代科研手段必须要同传统中医药理论相结合,多学科共容,协调作战,以期突破和超越传统理论,从而让中药药性理论在日常的医疗实践中,在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更好地发挥把握方向、统领全局的重要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四气理论 假说 思考
下载PDF
电子鼻舌检测量化解表药四气五味的探讨 被引量:4
6
作者 盛良 陈建伟 +4 位作者 王光耀 唐德才 王兴华 张亚 徐陆周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37-444,共8页
目的探讨用电子鼻舌检测量化解表药的四气五味。方法用电子鼻检测17味中药8味西药共25味,分析其PCA和雷达图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用电子舌检测量化部分药物苦味值,以此作为检测量化依据。结果解表药与对照西药的PCA、雷达图、苦味值有其... 目的探讨用电子鼻舌检测量化解表药的四气五味。方法用电子鼻检测17味中药8味西药共25味,分析其PCA和雷达图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用电子舌检测量化部分药物苦味值,以此作为检测量化依据。结果解表药与对照西药的PCA、雷达图、苦味值有其相似性和差异性,其结果与其气味相应。结论电子鼻、电子舌可以用于检测量化中西药的四气五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四气五味 解表药 电子鼻 电子舌 检测量化
下载PDF
基于敦煌《辅行诀》方剂中四气理论用药配伍思路探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郭江 李廷保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2017年第2期254-255,共2页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对敦煌《辅行诀》方药中四气理论在脏腑病证用药配伍思路进行探析,以期为临床传承敦煌方药辨治疾病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将敦煌遗书《辅行诀》治疗疾病的中医方剂录入计算机,使用Microoft Office Excel2003软...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对敦煌《辅行诀》方药中四气理论在脏腑病证用药配伍思路进行探析,以期为临床传承敦煌方药辨治疾病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将敦煌遗书《辅行诀》治疗疾病的中医方剂录入计算机,使用Microoft Office Excel2003软件,建立敦煌《辅行诀》方药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敦煌《辅行诀》方药中药性在脏腑病证用药的配伍规律。结果:整理敦煌遗书《辅行诀》中药方剂61首,涉及中药66味,总用药次数为336次。药性以寒、温、平为主,累计频率达87.95%。其中,寒性药22味分为9类,频率最高为清热燥湿药黄芩(3.87%)和补血药白芍药(6.55%);温性药24味分为9类,频率最高为补气药大枣(3.57%)、敛肺涩肠药五味子(3.27%)和发散风寒药生姜(4.17%);平性药14味分为4类,频率最高为补气药甘草(10.12%)。结论:敦煌《辅行诀》方药四气配伍规律体系:(1)主要以寒、温、平为为主。(2)体现药物四气的核心药以补气药甘草、大枣、白芍药;发散风寒药生姜;敛肺涩肠药五味子和清热燥湿药黄芩为主,恰好组成敦煌医方小阴旦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遗书 辅行诀 中药四气 用药规律研究
下载PDF
论药物的四气在穴位贴敷疗法中的作用 被引量:17
8
作者 张洁 吴强 +2 位作者 林栋 陈传江 黄冬娥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2-74,共3页
目的:观察药物的四气对穴位贴敷法疗效的影响。方法:将原发性痛经患者61例随机分为辣椒素组20例、薄荷脑组20例和对照组21例,分别选用同为辛味但不同寒(凉)热属性的辣椒与薄荷的提取物辣椒素、薄荷脑及痛经灸贴剂贴敷神阙穴,观察治疗前... 目的:观察药物的四气对穴位贴敷法疗效的影响。方法:将原发性痛经患者61例随机分为辣椒素组20例、薄荷脑组20例和对照组21例,分别选用同为辛味但不同寒(凉)热属性的辣椒与薄荷的提取物辣椒素、薄荷脑及痛经灸贴剂贴敷神阙穴,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3组治疗后症状积分及疼痛评分均较前减少,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但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穴位贴敷疗法中,药物的四气对其疗效无显著作用,提示穴位贴敷疗法与内服药物不同,不应将四气作为选药的主要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经/中医药疗法 痛经/穴位疗法 穴位贴敷法 (中药)
下载PDF
基于微量量热法的寒热中药对大肠杆菌生长热谱曲线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高誉珊 郑丰杰 +3 位作者 李鑫 许红 张淑静 李宇航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10-13,33,共5页
目的观察典型寒热中药黄连、制附子对大肠杆菌生长代谢作用的影响,探讨微量量热法用于中药寒热差异及量化研究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微量量热技术,测定大肠杆菌在不同浓度寒热中药水煎液干预下的生长热谱曲线,分析其热力学参数。结果黄连... 目的观察典型寒热中药黄连、制附子对大肠杆菌生长代谢作用的影响,探讨微量量热法用于中药寒热差异及量化研究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微量量热技术,测定大肠杆菌在不同浓度寒热中药水煎液干预下的生长热谱曲线,分析其热力学参数。结果黄连、制附子均可影响大肠杆菌产热效应,其效应影响与药物浓度具有正相关关系;黄连组的热焓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制附子组的热焓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微量量热技术是从生物体生命周期及能量代谢角度,观察中药寒热效应差异的客观化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量热法 中药四气 黄连 附子 大肠杆菌
下载PDF
刍探中药药性炮制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勤 郭花玲 +3 位作者 程延安 田圣志 崔瑛 王正益 《中医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448-451,共4页
目的:探讨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方法:系统简练地论述了炮制对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补泻等的影响。结果:寒热各制,可增其功;寒热相制,可纠其性;生凉熟温,各有其用。五味不足,各制增功;五味过胜,相制除弊;生偏味劣,熟正... 目的:探讨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方法:系统简练地论述了炮制对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补泻等的影响。结果:寒热各制,可增其功;寒热相制,可纠其性;生凉熟温,各有其用。五味不足,各制增功;五味过胜,相制除弊;生偏味劣,熟正味醇。根升梢降,生升熟降;生散熟敛,生行熟止。升降浮沉各制,增强作用趋向;升降浮沉互制,改变作用趋向;净选分档,归经两样;生熟不同,归经有异;辅料炮制,归经突出。生泻熟补;补药制熟助其功,泻药制熟伐其过。一般是生者性凉,熟者性温;生者主泻,熟者主补;生者主升,熟者主降;生者性猛,熟者性缓;生者有害,熟者有益;生者有毒,熟者无毒;生者味劣,熟者味正;生者味厚,熟者味薄。结论:通过中药炮制可改变药性,对临床应用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炮制 中药四气五味 中药升降浮沉 中药归经
下载PDF
基于药性构成“三要素”数理分析模式的中药寒热药性生物学表征差异研究 被引量:24
11
作者 金锐 张冰 +5 位作者 刘小青 刘森茂 刘欣 李连珍 张倩 薛春苗 《中西医结合学报》 CAS 2011年第7期715-724,共10页
目的:中药药性是中药作用于不同状态机体的,与化学成分相关的生物学效应的概括和归纳。中药药性研究需要从化学成分要素、机体状态要素和生物效应要素及其关联关系进行系统探讨。本研究遵循中药临床应用特点,旨在引入数学思想和方法建立... 目的:中药药性是中药作用于不同状态机体的,与化学成分相关的生物学效应的概括和归纳。中药药性研究需要从化学成分要素、机体状态要素和生物效应要素及其关联关系进行系统探讨。本研究遵循中药临床应用特点,旨在引入数学思想和方法建立"三要素"数理分析模式,并基于该模式研究中药寒热药性,探讨寒热药性生物学表征差异。方法:借鉴中药的病态选择活性概念,基于数学上交互作用的思想,将化学成分要素和机体状态要素的作用统一于生物学效应量中。在此基础上,通过效应分解、强度计算、频数统计、关联度分析等步骤并结合散点图,形成"三要素"数理分析模式。设计并实施热性药附子、肉桂和寒性药黄柏、栀子(化学成分要素)干预正常状态、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虚寒和虚热状态(机体状态要素)大鼠的比较药理学实验(生物效应要素),运用该模式对实验结果进行数理分析。数理分析结果以散点图形式输出,通过计算药物干预虚寒、虚热两种状态的生物效应点在"药效区"和"毒性区"的频数分布,结合关联度分析,可以对比不同药物的寒热药性表达程度。结果:干预虚寒状态后"药效点"与干预虚热状态后"药效点"的频数比,附子为7∶3、肉桂为3∶3、黄柏为4∶4、栀子为1∶5;干预两种状态后"毒性点"的频数和,附子为4、肉桂为0、黄柏为2、栀子为4。关联度分析显示,"附子、肉桂、黄柏、栀子"与"适用于虚寒状态、适用于虚热状态"呈正相关。即,按照附子、肉桂、黄柏、栀子的顺序,热性越来越弱,寒性越来越强。同时,对于上述4味药,药效越明显,则毒性越明显。结论:本研究采用的基于药性构成"三要素"理论的数理分析模式能够有效阐释寒热药性的生物学表征差异,为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解读提供理论依据和数学工具,为中药药性实质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中药) 热(中药) (中药) 模型 理论 生物学表征
下载PDF
从热力学角度研究中药寒热量化的回顾与思考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玥 郑丰杰 李宇航 《环球中医药》 CAS 2019年第11期1765-1769,共5页
开展中药寒热度的定量研究,建立一套系统的中药药性寒热度评价体系,是中药药性研究和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热力学方法鉴于其具有的整体性、可量化性,是中药寒热量化比较理想的方式之一。本文总结了近10年从热力学角度研究中药寒热... 开展中药寒热度的定量研究,建立一套系统的中药药性寒热度评价体系,是中药药性研究和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热力学方法鉴于其具有的整体性、可量化性,是中药寒热量化比较理想的方式之一。本文总结了近10年从热力学角度研究中药寒热药性的主要方法:冷热板示差法、微量热仪法及由其衍伸的细胞学MTT测定法、红外热成像、体温检测法,对各方法的理论依据、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评价其优点和弊端,并分析了上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重点论述了中药归经与热敏通道理论对研究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未来提出展望,认为中药寒热度的研究需考虑“点”“面”“体”“时”多个维度,以期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药性 中药四气 量化 热力学 研究方法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关于中药性味与现代药学的联系 被引量:3
13
作者 孙建丽 《光明中医》 2010年第9期1728-1728,共1页
中药性味指"四性"、"五味"。"四性"又称"四气",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平)四种不同的药性。中药药性的认定是通过实际疗效反复验证的总结,按现代医学观点,主要是根据其药理作用来确定。
关键词 中药 五味 现代药学
下载PDF
入膀胱经中药性能及功效特点的计算机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赖昌生 《河南中医》 2009年第11期1133-1135,共3页
通过计算机分析,得知入膀胱经药物寒性(占58%)最多,温性(占22%)次之,平性(占19%)位居第三,无热性药及凉性药,五味中以苦味最多,占56%;甘味次之,占41%;辛味位居第三,占37%;淡味位居第四,占17.0%;咸味位居第五,占7%,涩味位居第六,占5%,酸... 通过计算机分析,得知入膀胱经药物寒性(占58%)最多,温性(占22%)次之,平性(占19%)位居第三,无热性药及凉性药,五味中以苦味最多,占56%;甘味次之,占41%;辛味位居第三,占37%;淡味位居第四,占17.0%;咸味位居第五,占7%,涩味位居第六,占5%,酸味最少,只占2%。入膀胱经的中药具有升浮性质中药14味,占34.1%,具有沉降性质中药26味,占63.4%,升降浮沉不明显者1味,占2.4%,归膀胱经的中药有1味具有毒性,即川楝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性() 中药五味 膀胱经 功效特点
下载PDF
入胆经中药性能及功效特点的计算机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赖昌生 《河南中医》 2009年第9期923-924,共2页
通过计算机分析,我们得知入胆经药物寒性(占68.2%)最多,平性和温性次之,凉性最少,只占4.5%,这与胆经的生理、病理特点是相符的。五味中以苦味最多,占72.7%;辛味次之,占40.9%;甘味位居第三,占18.2%;酸味居第四,占13.6%;淡味和涩味位居第... 通过计算机分析,我们得知入胆经药物寒性(占68.2%)最多,平性和温性次之,凉性最少,只占4.5%,这与胆经的生理、病理特点是相符的。五味中以苦味最多,占72.7%;辛味次之,占40.9%;甘味位居第三,占18.2%;酸味居第四,占13.6%;淡味和涩味位居第五,占9.1%,无咸味。五味与功效虽有一定联系,但五味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些功效特点,这是五味理论的不足之处。中药的类别是以功效来划分的,其类别分布代表着该经药物所具有的功效范围和特点。入胆经中药的功效为利胆退黄、截疟、清利胆经之火、瘀、风、湿等内外邪。入胆经中药以沉降作用为主,占药物总数的绝大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胆经中药 中药”理论 中药“五味”理论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 中药功效
下载PDF
植物类药材药性与无机元素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赵可新 王淑惠 《基层中药杂志》 1996年第3期27-28,共2页
随机选取药性属寒凉、平、温热的植物类中药饮片45味,利用直读光谱仪测其无机元素含量,按药物四气分性平、性温热、性寒凉3组测定,统计处理结果可知:性平与性温热药物两者间有6种元素有显著性差异;而性寒凉药物却与性平药物无机元素含... 随机选取药性属寒凉、平、温热的植物类中药饮片45味,利用直读光谱仪测其无机元素含量,按药物四气分性平、性温热、性寒凉3组测定,统计处理结果可知:性平与性温热药物两者间有6种元素有显著性差异;而性寒凉药物却与性平药物无机元素含量间无显著性差异;性温热药物与性寒凉药物二者间有4种元素存在较显著性差异,而其它元素则无明显差异。可见植物类药材中无机元素的含量与中医理论中的四气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四气 元素 直读光谱仪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