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8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药多组分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
作者 覃禹 仇峰 +3 位作者 韦日伟 张坤 杨美华 覃洁萍 《解放军药学学报》 CAS 2011年第6期548-552,共5页
近年来,得益于分析技术的进步以及研究思路的开拓,中药药代动力学发展迅猛。由于中药特别是中药复方制剂成分复杂,生物样品内源性物质和共存组分干扰严重,要求高效简便的样品预处理和具有高灵敏度、快速、高专属的分析方法。而传统的单... 近年来,得益于分析技术的进步以及研究思路的开拓,中药药代动力学发展迅猛。由于中药特别是中药复方制剂成分复杂,生物样品内源性物质和共存组分干扰严重,要求高效简便的样品预处理和具有高灵敏度、快速、高专属的分析方法。而传统的单一组分的药代动力学过程不能体现中药整体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因此多组分的协同研究对其开发和临床应用具有更好的指导意义。鉴于此,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中药多组分药代动力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生物样品的预处理、生物样品分析方法及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概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多组分 动力学 分析方法
下载PDF
代谢组学技术在多组分中药药代动力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王守丽 黄凤杰 +1 位作者 郑晓皎 陈天璐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6年第11期2007-2012,共6页
传统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是单一或者几种有效成分在生物体内的动态变化过程。中药的多组分、多靶点、多效应等特点决定了其药代动力学的复杂性。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片面性将限制人们对中药、复方制剂的药理和毒理认识的准确性,已成为中医... 传统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是单一或者几种有效成分在生物体内的动态变化过程。中药的多组分、多靶点、多效应等特点决定了其药代动力学的复杂性。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片面性将限制人们对中药、复方制剂的药理和毒理认识的准确性,已成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的瓶颈之一。代谢组学技术依托先进的高通量测试平台和多种大数据挖掘技术,能够同时获得并分析数百种甚至数千种小分子物质的波动情况,为复杂组分的PK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综述了2010年以来多组分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介绍了代谢组学技术在其中的成功应用,重点介绍了两种新的整合了代谢组学和传统PK思想的中药方证代谢组学和中药多组分药代动力学研究策略(Polypharmacokinetics,Poly-PK),并展望了两种研究策略在中药药理学研究中的发展前景和所面临的技术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学 谢组学 多组分中药
下载PDF
中药药代动力学发展史和前沿研究进展
3
作者 朱丽君 何卓儒 +11 位作者 王彩艳 卢丹逸 杨军令 贾伟伟 程晨 王宇彤 杨柳 陈志鹏 吴宝剑 张荣 李川 刘中秋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0期2746-2757,共12页
中药药代动力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采用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与技术,阐明中药活性成分、活性部位、单味中药及复方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的学科。中药来源与组分复杂,绝大多数中药的药效物质和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明确... 中药药代动力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采用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与技术,阐明中药活性成分、活性部位、单味中药及复方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的学科。中药来源与组分复杂,绝大多数中药的药效物质和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故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晚于化学药,也远比化学药复杂,其发展也面临更多挑战。我国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从最初的单一活性成分体内过程研究,到活性成分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相关研究,再到中药复方和多组分药代动力学研究,已经历70余年的发展。近年来,借助先进的提取分离与分析技术、基因编辑动物与细胞模型、多组学技术、蛋白纯化与结构解析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中药药代动力学在揭示与阐明中药药效物质与作用机制、中药新药研发、中成药大品种科技提升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中亦得到实质应用。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在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等多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和长足发展。该文综述了中药药代动力学的发展史和前沿研究进展,以期为中药药代动力学及相关研究提供思路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动力学 发展史 前沿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基于AUC权重的参麦注射液多组分整合毒代动力学 被引量:1
4
作者 余健 顾利强 +4 位作者 张升 由振强 徐晓珍 杨林 辛艳飞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851-1853,共3页
课题组前期研究系统考察了参麦注射液在大鼠和犬等动物体内多种组分的毒代动力学。文章中提出了基于AUC自定义权重系数"中药多组分整合毒代动力学"思路,在参麦注射液犬和大鼠的毒代动力学数据基础上,根据各组分的AUC值计算各... 课题组前期研究系统考察了参麦注射液在大鼠和犬等动物体内多种组分的毒代动力学。文章中提出了基于AUC自定义权重系数"中药多组分整合毒代动力学"思路,在参麦注射液犬和大鼠的毒代动力学数据基础上,根据各组分的AUC值计算各组分的权重系数,对血药浓度进行加权求和,获得基于AUC自定义权重系数的整合毒代动力学模型。参麦注射液的整合毒代模型能较为准确的反应参麦注射液在动物体内的暴露、蓄积等情况,并与相关生物标志物有高度的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整合动力学 参麦注射液 AUC权重
下载PDF
近十年中药药代动力学新技术新方法概述 被引量:8
5
作者 柏冬 王瑞海 刘丽梅 《环球中医药》 CAS 2016年第7期891-895,共5页
中药具有多成分、药效物质不确切的特征,长期以来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存在许多困难。新的仪器、分析技术的出现,提高了中药体内成分分析的灵敏度,使得中药多成分药代研究成为可能。目前认为,在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中同时监测多个成分的... 中药具有多成分、药效物质不确切的特征,长期以来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存在许多困难。新的仪器、分析技术的出现,提高了中药体内成分分析的灵敏度,使得中药多成分药代研究成为可能。目前认为,在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中同时监测多个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是十分有必要的,"中药多组分整合药代动力学研究""中药药代标记物""代谢组学"的研究思路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但目前的研究仍然存在许多争议,本文对近十年中药药代动力学的新技术与新方法进行综述,希望对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动力学 中药多组分整合药代动力学 中药标记物 谢组学
下载PDF
“知行合一”理念导向的研究生课程改革与探索——以“药代动力学专论”为例
6
作者 杨珅珅 于海洋 《云南化工》 CAS 2024年第12期192-195,共4页
“新医科”视域下,中医药事业对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已成为教育改革与探索的重点之一。基于此,通过以中药学研究生重点课程“药代动力学专论”的改革为例,全面分析了中药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新医科”视域下,中医药事业对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已成为教育改革与探索的重点之一。基于此,通过以中药学研究生重点课程“药代动力学专论”的改革为例,全面分析了中药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课程的背景与现状出发,重新规划理论教学安排,探讨了如何在“知行合一”理念的指导下,提升中药学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明确知行合一的中药学创新型人才的课程培养目标、采用研讨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等措施,进一步优化教学体系,提升教学质量,促进中药学研究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融合,为中医药振兴发展提供更加坚强的人才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动力学 创新能力 研究生课程 教学改革
下载PDF
基于UPLC-QQQ-MS技术的仙灵脾颗粒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7
作者 王月鑫 王帅 +4 位作者 杨欣欣 李天娇 赵琳 包永睿 孟宪生 《中南药学》 CAS 2024年第4期930-936,共7页
目的 研究仙灵脾颗粒中主要成分在大鼠血浆内的药代动力学及整合药代动力学行为,以探讨其长期临床用药时间间隔的合理性。方法 取1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组后给予给药组大鼠仙灵脾颗粒8.1 g/(kg·d),连续给药7 d后,于给药前及给药后0... 目的 研究仙灵脾颗粒中主要成分在大鼠血浆内的药代动力学及整合药代动力学行为,以探讨其长期临床用药时间间隔的合理性。方法 取1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组后给予给药组大鼠仙灵脾颗粒8.1 g/(kg·d),连续给药7 d后,于给药前及给药后0.25、0.5、1、2、3、4、6、8、12 h大鼠眼眶后静脉丛取血0.5 mL,通过UPLC-QQQ-MS技术测定大鼠血浆内不同时间点淫羊藿属苷A、朝藿定A、朝藿定B、朝藿定C、淫羊藿苷、宝藿苷Ⅱ、淫羊藿次苷Ⅰ及宝藿苷Ⅰ的血药浓度,并分别赋予8个成分抗骨质疏松药效权重系数进行整合,采用DAS 3.2.8软件计算血浆药代动力学参数并得到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结果 大鼠连续多次给药后,8种成分在血浆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t_(max)均为0.5 h,C_(max)为1.36~48.76ng·mL^(-1),t_(1/2)为8.50~81.40 h,AUC_(0~t)为14.52~138.19 ng·mL^(-1)·h,MRT_(0~t)为3.27~5.96 h;扣除0 h时间点血药浓度后所有成分在血浆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t_(max)均为0.5 h,C_(max)为0.18~40.37 ng·mL^(-1),t_(1/2)为1.00~3.00 h,AUC_(0~t)为0.40~37.49 ng·mL^(-1)·h,MRT_(0~t)为1.51~4.41 h;8种成分赋予抗骨质疏松药效权重后,整合药代动力学参数:t_(max)=0.5h、t_(1/2)=(1.92±0.42)h。结论 通过对仙灵脾颗粒血浆内药代动力学进行研究,阐明了其临床给药时间间隔的合理性,同时为仙灵脾颗粒抗骨质疏松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依据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仙灵脾颗粒 黄酮类 UPLC-QQQ-MS 谢规律 整合动力学
下载PDF
三七总皂苷多效应成分整合药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60
8
作者 李晓宇 郝海平 +5 位作者 王广基 孙建国 梁艳 谢林 郑媛婷 严蓓 《中国天然药物》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5期377-381,共5页
目的:以三七总皂苷为模型药物,探讨中药多组分整合药代动力学研究新思路与方法。方法:SD大鼠分别灌胃及静脉注射剂量为300及10mg·L1的三七总皂苷,LC-ESI-MS法测定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皂苷Rg1、Rd、Re、Rb1在大鼠血浆中的药物浓度... 目的:以三七总皂苷为模型药物,探讨中药多组分整合药代动力学研究新思路与方法。方法:SD大鼠分别灌胃及静脉注射剂量为300及10mg·L1的三七总皂苷,LC-ESI-MS法测定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皂苷Rg1、Rd、Re、Rb1在大鼠血浆中的药物浓度,计算上述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利用各成分曲线下面积(AUC0-∞)百分率作为自定义权重系数,计算三七总皂苷大鼠体内综合血药浓度并建立整合药动学研究模型,进一步估算三七总皂苷大鼠体内整合药动学参数。结果:灌胃给药后三七总皂苷在体内吸收迅速但二醇型和三醇型皂苷之间药动学参数差异很大,其中二醇型皂苷Rb1和Rd的t1/2远大于三醇型皂苷Rg1、Re和R1;整合药动学研究结果显示综合浓度药-时曲线符合灌胃或静脉给药的药物消除规律,三七总皂苷大鼠体内吸收迅速,灌胃和静注给药后整合药动学t1/2、AUC分别为18.88,19.15h和25.33,84.83mg·h·L1。结论:基于三七总皂苷各成分曲线下面积(AUC0-∞)自定义权重系数的整合药动学研究模型符合经典药代动力学模型特征,所获参数能够最大程度上表征中药的整体处置规律,为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与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三七总皂苷 整合动力学
下载PDF
复方葛根芩连汤多效应成分分类整合药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5
9
作者 张启云 徐良辉 +3 位作者 李冰涛 罗卉 汤喜兰 徐国良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1年第1期51-56,共6页
目的:以葛根芩连汤为模型药物,探讨中药复方多效应成分分类整合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方法:SD大鼠灌胃给予20 mL/kg葛根芩连汤,用HPLC-ESI-MS/MS检测11个有效成分的血药浓度。并将这些成分归为黄酮类和生物碱类两类化合物,自定义权重系数... 目的:以葛根芩连汤为模型药物,探讨中药复方多效应成分分类整合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方法:SD大鼠灌胃给予20 mL/kg葛根芩连汤,用HPLC-ESI-MS/MS检测11个有效成分的血药浓度。并将这些成分归为黄酮类和生物碱类两类化合物,自定义权重系数,计算葛根芩连汤总黄酮类与总生物碱类化合物在大鼠体内综合血药浓度,建立分类整合药动学研究模型,并用统计矩法得到葛根芩连汤中总黄酮类、总生物碱类化合物在大鼠体内整合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分类整合的总黄酮类、总生物碱类血浆浓度药时曲线都符合灌胃给药的药物处置规律,整合药动学参数t1/2、AUC0-∝分别为6.08 h、30.00 mg.h.L-1和28.86 h、1.07 mg.h.L-1。结论:分类整合药动学研究模型符合经典药动学模型特征,所获参数能够最大程度上表征中药复方同类成分整体的体内处置规律,为建立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复方 葛根芩连汤 分类整合动力学
下载PDF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杜仲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0
作者 董莹莹 郭琴 +2 位作者 高焕 张立石 柏冬 《环球中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238-247,共10页
目的 建立用于血浆中杜仲各成分含量测定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方法,并进行杜仲及其制剂各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 SD大鼠口服不同的杜仲制剂后,于不同的时间点收集血浆样品,以0.1%甲酸水溶液(A)-0.1%甲酸乙腈(B)为流动相,... 目的 建立用于血浆中杜仲各成分含量测定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方法,并进行杜仲及其制剂各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 SD大鼠口服不同的杜仲制剂后,于不同的时间点收集血浆样品,以0.1%甲酸水溶液(A)-0.1%甲酸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采用安捷伦SB C_(18)色谱柱(2.1 mm×50 mm, 1.8μm)进行分离;在多反应监测模式下,负离子模式测定;通过Phoenix Winnonlin 8.1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原儿茶酸、京尼平苷酸、松脂醇二葡萄糖苷、无梗五加苷、松脂醇葡萄糖苷、京尼平苷、绿原酸、咖啡酸分别在3.2-2000,3.3-2044,0.6-2028, 0.6-1770,0.3-2036,0.6-2004,0.5-1596,0.7-1090 ng/mL范围内,线性良好;专属性、准确度、精密度、稳定性、回收率和基质效应均符合生物样本检定要求。采用非房室模型分析,8个成分在AUC_(0-∞)、t_(1/2z)、T_(max)、C_(max)、V_(z)/F、Cl_(z)/F、MRT_(0-∞)方面均不相同。结论 该方法灵敏度高、专属性强、准确性好,可用于杜仲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不同杜仲制剂在大鼠体内的释药速度、起效快慢及作用强度均不相同,在临床应用上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动力学 中药 制剂
下载PDF
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常用研究方法概况 被引量:15
11
作者 李敏 杜力军 +1 位作者 孙虹 苏秀玲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0期637-639,共3页
关键词 中药复方 动力学 生物效应法 有效成分
下载PDF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2
作者 余健 辛艳飞 宣尧仙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4年第6期1337-1340,共4页
中药制剂组分较为复杂,作用靶点较多,其药代动力学研究与仅关注单一成分或生物效应的经典药代动力学研究具有较大的差异。近年来,为了全面阐述中药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体内过程,推动中药现代化,中药药代动力学成为近年来兴起的中... 中药制剂组分较为复杂,作用靶点较多,其药代动力学研究与仅关注单一成分或生物效应的经典药代动力学研究具有较大的差异。近年来,为了全面阐述中药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体内过程,推动中药现代化,中药药代动力学成为近年来兴起的中药研究新领域,研究者们在血药浓度法、生物效应法和药动/药效学模型结合法等经典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中药整合药代动力学、药代标志物、指征药代动力学和中药复方谱动学新研究方法等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新方法、新思路,大大推进了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发展。查阅通过近年来中药药代动力学相关研究的文献,并对其中新方法新思路进行总结,综述了中药药代动力学近年来的研究现况和前沿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合动力学 标志物 指征动力学 谱动学
下载PDF
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方法与思考 被引量:19
13
作者 张英丰 董宇 朱晓新 《中国天然药物》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5期321-324,共4页
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思路已成为其深入研究的瓶颈,需要整合中医药理论、现代分析技术、数据挖掘理论打造符合中医药特色的复方药动学研究模式。本文在反思中药复方药动学的研究现状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归纳、综合和分析,提出符... 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思路已成为其深入研究的瓶颈,需要整合中医药理论、现代分析技术、数据挖掘理论打造符合中医药特色的复方药动学研究模式。本文在反思中药复方药动学的研究现状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归纳、综合和分析,提出符合中医药整体观的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思路和建议,以期对其研究和发展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复方动力学 配伍 思路与方法
下载PDF
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常用研究方法评价 被引量:13
14
作者 周丽娟 许利平 +1 位作者 陈慧娟 白雪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7年第5期1041-1043,共3页
回顾了近年来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包括生物效应法和血药浓度法,以及国内外学者提出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各种假设或设想,如“证治药动学”新假说,“复方效应成分动力学”假说,“辨证药动学”假说,“中药胃肠药动学”和“血清... 回顾了近年来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包括生物效应法和血药浓度法,以及国内外学者提出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各种假设或设想,如“证治药动学”新假说,“复方效应成分动力学”假说,“辨证药动学”假说,“中药胃肠药动学”和“血清药理学”等,客观评价其在研究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中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复方 动力学 研究方法 生物效应法 浓度法
下载PDF
两种中药复方的药效动力学与测试成分药代动力学拟合——兼论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 被引量:20
15
作者 杜力军 邢东明 +5 位作者 赵玉男 王雪莉 苏慧 卢弘 孙虹 金文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5年第3期29-33,共5页
在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中适时地引入药效动力学指标进行观察,将有助于提高对以有限的可测成分来反映受试中药体内动力学过程的表征性。但是如何进行药效动力学实验、如何选取测试指标、中药的药效动力学有何特点等,都是我们在进行中药药... 在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中适时地引入药效动力学指标进行观察,将有助于提高对以有限的可测成分来反映受试中药体内动力学过程的表征性。但是如何进行药效动力学实验、如何选取测试指标、中药的药效动力学有何特点等,都是我们在进行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时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比国外文献,对此问题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在进行药效动力学实验时,应选择末端指标为主,从而能够从整体上反映和把握体内药效动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学 研究方法 中药复方 成分 动力学研究 动力学实验 拟合 动力学过程 力学指标 测试指标 动态过程 体内
下载PDF
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6
作者 束云 李连达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405-1408,共4页
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PK/PD)结合模型是研究中药体内代谢过程、药物效应及二者联系的有效工具,对于中药作用机制研究、临床用药优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建立能体现中医药特色的PK/PD结合模型十分必要... 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PK/PD)结合模型是研究中药体内代谢过程、药物效应及二者联系的有效工具,对于中药作用机制研究、临床用药优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建立能体现中医药特色的PK/PD结合模型十分必要。该文针对目前PK/PD结合模型在中药研究领域的应用现状作了系统的阐述,并就中药效应物质基础的确定、效应指标的选择等关键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学 动力学 动力学-动力学结合模型 中药
下载PDF
中药人体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关键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4
17
作者 姜俊杰 王建农 +2 位作者 魏戌 李建鹏 谢雁鸣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29-231,共3页
针对中药人体群体药代动力学(PPK)研究的关键问题进行总结和探讨。阐述了中药PPK的研究对象、测定指标的选择;认为多成分药代动力学曲线的拟合、有效成分的检测是中药PPK研究的关键问题,并结合中药PPK已有的研究成果,探讨了中药群体药... 针对中药人体群体药代动力学(PPK)研究的关键问题进行总结和探讨。阐述了中药PPK的研究对象、测定指标的选择;认为多成分药代动力学曲线的拟合、有效成分的检测是中药PPK研究的关键问题,并结合中药PPK已有的研究成果,探讨了中药群体药代动力学曲线拟合方法,并分析了其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群体动力学 曲线拟合
下载PDF
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概况 被引量:9
18
作者 向大雄 李焕德 胥新元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2002年第1期61-63,共3页
关键词 中药 复方 动力学 临床应用
下载PDF
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特殊性 被引量:17
19
作者 沈群 罗佳波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665-666,共2页
关键词 动力学 浓度 中药复方
下载PDF
复方中药制剂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进展(Ⅰ)-基本方法及其应用现状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明 侯世祥 廖工铁 《华西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222-225,共4页
研究复方中药制剂的药动学规律,对阐述其组方原理,进行新药开发、剂型改革、质量评定,指导合理用药,充分发挥中医方剂的疗效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
关键词 复方中药制剂 动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