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穴位贴敷联合中药拔罐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病人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6
1
作者 潘东洪 吕艳 +3 位作者 王伟 温凤倩 黎霞 曹云云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13年第8期2350-2351,共2页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联合中药拔罐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病人,采用查随机数字表方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穴位贴敷联合中药拔罐方法治疗,对照组为常规治疗,观察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总...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联合中药拔罐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病人,采用查随机数字表方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穴位贴敷联合中药拔罐方法治疗,对照组为常规治疗,观察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83.3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贴敷联合中药拔罐疗法能提高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表性胃炎 慢性 穴位贴敷 中药拔罐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中药拔罐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5
2
作者 皮大鸿 潘东洪 《护理研究(中旬版)》 2014年第10期3658-3659,共2页
[目的]观察中药拔罐联合穴位贴敷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病人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抑酸护胃等西医治疗,观察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拔罐联合穴位贴敷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疗效。[结... [目的]观察中药拔罐联合穴位贴敷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病人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抑酸护胃等西医治疗,观察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拔罐联合穴位贴敷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拔罐联合穴位贴敷疗法能提高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脘痛 脾胃虚寒 穴位贴敷 中药拔罐
下载PDF
中药拔罐联合真武汤治疗脾肾阳虚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黄科 董银燕 石程秀 《中国现代医生》 2020年第16期136-139,共4页
目的探讨中药拔罐联合真武汤治疗脾肾阳虚型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12月于本院就诊的脾肾阳虚型糖尿病肾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基础治疗并口服中药真武汤加减方,治疗组加用中药拔罐治... 目的探讨中药拔罐联合真武汤治疗脾肾阳虚型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12月于本院就诊的脾肾阳虚型糖尿病肾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基础治疗并口服中药真武汤加减方,治疗组加用中药拔罐治疗,1个月后评价两组疗效,并观察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尿α1微球蛋白(A1M)、尿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等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改善临床证候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血BUN、血Scr、尿A1M、尿NAG指标改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指标比较,亦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脾肾阳虚型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中,药物拔罐联合真武汤治疗可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能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缓肾功能恶化,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拔罐 真武汤 脾肾阳虚 糖尿病肾病
下载PDF
中药拔罐联合恒温雷火灸在胃脘痛护理中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4
作者 陈柘芸 潘东洪 +3 位作者 吕艳 石丹梅 廖雨莎 陈洁 《大众科技》 2019年第2期50-52,共3页
目的:观察中药拔罐联合恒温雷火灸对胃脘痛(慢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镜下胃黏膜及HP等情况转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0例胃脘痛患者采用查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观察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拔罐联合恒... 目的:观察中药拔罐联合恒温雷火灸对胃脘痛(慢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镜下胃黏膜及HP等情况转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0例胃脘痛患者采用查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观察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拔罐联合恒温雷火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胃脘疼痛、嗳气反酸、纳差、乏力等症状;镜下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的改变及HP转阴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胃脘疼痛、嗳气反酸、纳差、乏力等症状,以及镜下胃黏膜的改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拔罐联合恒温雷火灸能提高胃脘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改善胃脘疼痛、嗳气反酸、纳差、乏力等临床症状及镜下胃黏膜的改变。该方法操作简单,发挥中医治疗与护理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拔罐 恒温雷火灸 胃脘痛 辨证护理 疗效
下载PDF
冬病夏治中药拔罐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肺系疾病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4
5
作者 陈玉霞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3年第5期115-116,共2页
总结了冬病夏治中药拔罐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肺系疾病的护理体会,包括穴位治疗前的护理如心理护理和一般护理,在穴位治疗中的拔罐护理及贴敷护理,并做好饮食护理及皮肤护理。于每年夏季的初伏、中伏、末伏,选用当归、白术、防风等多味中药... 总结了冬病夏治中药拔罐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肺系疾病的护理体会,包括穴位治疗前的护理如心理护理和一般护理,在穴位治疗中的拔罐护理及贴敷护理,并做好饮食护理及皮肤护理。于每年夏季的初伏、中伏、末伏,选用当归、白术、防风等多味中药,用砂锅熬制,于三伏天采用拔罐联合穴位贴敷,每3天为一疗程,共5个疗程。认为护理方法得当能提高患者对中药拔罐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的认识,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病夏治 中药拔罐 穴位贴敷 肺系疾病 护理
下载PDF
中药拔罐法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张耀巍 毛林焕 廉安琪 《西部中医药》 2013年第2期108-110,共3页
将中药拔罐疗法临床研究、近期文献及相关进展进行整理和总结,指出目前对中药拔罐法的报道多为临床疗效观察,对此疗法治疗病种、临床疗效等方面鲜有报道,且中药拔罐法在临床上并没有完全普及,属特色疗法范畴,所使用中药汤剂亦是医师凭... 将中药拔罐疗法临床研究、近期文献及相关进展进行整理和总结,指出目前对中药拔罐法的报道多为临床疗效观察,对此疗法治疗病种、临床疗效等方面鲜有报道,且中药拔罐法在临床上并没有完全普及,属特色疗法范畴,所使用中药汤剂亦是医师凭借临床经验总结而成,缺乏规范性,有待进一步改进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拔罐 临床研究 综述
下载PDF
孟氏中药拔罐治疗前后高血压患者脑阻抗血流图变化观察
7
作者 王广生 殷镜海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1997年第4期59-61,共3页
关键词 中药拔罐 脑阻抗 高血压患者 血流图 脑血流量 血管充盈度 治疗前后 复方罗布麻片 观察方法 脑血管功能
下载PDF
中药拔罐联合穴位贴敷在治疗脾胃气虚型胃脘痛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陆霞燕 蒙丽 +7 位作者 陈如卉 黄兰花 陈环月 李树标 石罗君 吴莉 林静 周玲伊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6年第8期1-3,共3页
目的观察中医特色护理中药拔罐联合穴位贴敷对脾胃气虚型胃脘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中医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抑酸护胃等西医护理治疗,中医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拔罐联合穴位贴敷中医... 目的观察中医特色护理中药拔罐联合穴位贴敷对脾胃气虚型胃脘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中医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抑酸护胃等西医护理治疗,中医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拔罐联合穴位贴敷中医特色护理治疗,观察两组胃脘痛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治疗结束后,对照组胃脘痛积分为(1.29±1.64)分,中医组胃脘痛积分为(0.84±1.05)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0%,中医组治疗有效率为93.3%,中医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特色护理中药拔罐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脾胃气虚型胃脘痛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特色护理 中药拔罐 穴位贴敷 脾胃气虚 胃脘痛
下载PDF
子午流注择时中药拔罐在痰湿中阻型胃痞患者中的干预效果
9
作者 姚芮 陈柘芸 +3 位作者 石丹梅 廖子鹏 杨芳 吕艳 《中国民间疗法》 2022年第22期30-33,共4页
目的:探讨子午流注择时中药拔罐在痰湿中阻型胃痞患者中的干预效果。方法:将100例痰湿中阻型胃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失访7例,纳入43例;观察组失访5例,纳入45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与护理干预,观察组在西... 目的:探讨子午流注择时中药拔罐在痰湿中阻型胃痞患者中的干预效果。方法:将100例痰湿中阻型胃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失访7例,纳入43例;观察组失访5例,纳入45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与护理干预,观察组在西医常规治疗与护理基础上,采用子午流注择时中药拔罐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GIQLI)量表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GIQLI量表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78%(44/45),高于对照组的67.44%(29/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子午流注择时中药拔罐能有效提高痰湿中阻型胃痞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胃肠道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痰湿中阻 胃痞 子午流注 中药拔罐 择时 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量表评分
下载PDF
冬病夏治中药拔罐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肺系疾病的护理体会
10
作者 陈玉霞 《医学信息》 2012年第8期260-260,共1页
目的据中医学"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和中医养生防病子午流注的时间治疗学观点,采取冬病夏治中最常用的中药拔罐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肺系疾病,做到治病求本。方法每年夏季的初伏、中伏、末伏,选用当归、白术、防风等多味中药,用砂锅熬... 目的据中医学"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和中医养生防病子午流注的时间治疗学观点,采取冬病夏治中最常用的中药拔罐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肺系疾病,做到治病求本。方法每年夏季的初伏、中伏、末伏,选用当归、白术、防风等多味中药,用砂锅熬制,于三伏天采用穴位贴敷,每3d为一疗程,共五个疗程。结果由于护理方法得当,提高了患者对中药拔罐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的认识,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病夏治 中药拔罐 穴位贴敷 肺系疾病 护理体会
下载PDF
中药拔罐联合穴位贴敷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症状积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11
作者 黄大举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1年第10期7-9,共3页
目的 探讨中药拔罐联合穴位贴敷在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9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86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3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干预,在此基础上,对照组... 目的 探讨中药拔罐联合穴位贴敷在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9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86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3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干预,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穴位贴敷进行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拔罐,两组均干预2周。对比两组的中医症候积分及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干预前的各项中医症候积分相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胃痛、胃脘胀满、大便稀溏、神疲乏力、泛吐清水、纳差积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的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拔罐联合穴位贴敷可减轻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的临床症状,提升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虚寒 胃脘痛 中药拔罐 穴位贴敷 中医症候积分 生活质量
下载PDF
耳穴贴压联合中药拔罐治疗腰痛病的效果观察
12
作者 王宁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2年第7期170-172,共3页
研究耳穴贴压联合中药药物拔罐方式治疗腰痛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秦皇岛市抚宁区中医医院在2020年2月1日至2021年1月31日期间收治的80例腰痛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主要... 研究耳穴贴压联合中药药物拔罐方式治疗腰痛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秦皇岛市抚宁区中医医院在2020年2月1日至2021年1月31日期间收治的80例腰痛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的西医治疗方式。观察组患者在采用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继续采用耳穴贴压联合中药拔罐的方式治疗,然后经过四周的治疗之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腰部疼痛情况、是否复发、生活质量是否有改善等。结果:两组患者治疗之后整理数据对比,得出观察组采用的方式治疗效果更好。结论:使用耳穴贴压并联合中药拔罐较单纯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腰痛病效果更好,可以显著减轻病情、缩短治疗时间避免短时间内复发,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耳穴贴压联合中药拔罐治疗腰痛病方法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痛病 耳穴贴压 中药拔罐
下载PDF
中药拔罐的临床应用概况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耀巍 杨皓月 +5 位作者 许海霞 陈郑伟 李佳莘 杨璐 宋丹 廉安琪 《湖南中医杂志》 2017年第1期184-187,共4页
中药拔罐是中医学外治法宝贵的遗产之一,其疗效显著、操作简单,治疗病种逐渐扩展,特别适合在基层医疗单位中推广。笔者通过对近些年的中药拔罐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共检索出73例关于中药拔罐临床应用的相关文献,其中治疗骨关节病28例、痛... 中药拔罐是中医学外治法宝贵的遗产之一,其疗效显著、操作简单,治疗病种逐渐扩展,特别适合在基层医疗单位中推广。笔者通过对近些年的中药拔罐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共检索出73例关于中药拔罐临床应用的相关文献,其中治疗骨关节病28例、痛症17例、内科疾病13例、妇儿科疾病9例以及皮肤科疾病6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拔罐疗法 临床研究 综述 学术性
原文传递
中药拔罐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脾胃气虚型胃脘痛 被引量:18
14
作者 方海燕 李华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9年第6期840-843,共4页
目的观察胃脘痛患者实施中药拔罐联合穴位贴敷对其腹痛和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80例脾胃气虚型胃脘痛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胃、抑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 目的观察胃脘痛患者实施中药拔罐联合穴位贴敷对其腹痛和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80例脾胃气虚型胃脘痛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胃、抑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拔罐联合穴位贴敷方法。对比两组胃脘痛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腹痛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1个月后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2.50%vs72.5%,χ^2=9.242,P<0.05);观察组治疗1个月后腹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8±0.98)分vs(5.25±1.78)分,t=7.688,P<0.05];观察组治疗1个月后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及精神健康等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脾胃气虚型胃脘痛患者实施中药拔罐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可以有效提高胃脘痛治疗效果,减轻患者腹痛,提高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拔罐 穴位贴敷 胃脘痛 腹痛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中药竹罐泻血疗法联合中药内服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杨群政 王守军 +3 位作者 邵粮 何晓晓 李华美 魏克民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2016年第3期257-258,293,共3页
目的:观察中药竹罐泻血疗法联合中药内服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符合入组标准的6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中药组方煎汤煮罐,取穴犊鼻、内膝眼、梁丘及痛点刺络拔罐泻血,每W1次,同时依据辨证给予... 目的:观察中药竹罐泻血疗法联合中药内服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符合入组标准的6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中药组方煎汤煮罐,取穴犊鼻、内膝眼、梁丘及痛点刺络拔罐泻血,每W1次,同时依据辨证给予中药口服;对照组仅给予辨证中药口服,疗程均为3个月。统计疗效,并对2组患者进行数字疼痛量表(NRS)和描述疼痛量表(VRS)评分,观察治疗前后的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含量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9%,明显优于对照组之71.9%,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NRS、V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观察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血清IL-1水平均显著降低,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结论:中药竹罐泻血疗法联合中药内服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下调血清IL-1水平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中药(复方) 辨证论治 @中药拔罐 泻血 人类
下载PDF
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婷婷 王旭慧 《河南中医》 2013年第8期1369-1371,共3页
中医药对三叉神经痛采用辨证论治,依据不同的病机采用专方加减治疗,有体针、电针、腹针、埋线及埋针等疗法,临证常针药并用、针灸并用、体针推拿并用、针刺耳穴贴压并用、针刺放血疗法治疗。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辨证论治 专方加减治疗 体针 电针 腹针 埋线 针药并用 针灸并用 针刺推拿 针刺加耳穴贴压 中药加刺络 针刺加放血疗法
下载PDF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STAGE-AIDED TREATMENT OF 62 CASES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WITH ACUPUNCTURE,MOXIBUSTION AND CUPPING
17
作者 刘宜军 周友龙 《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2004年第2期25-28,共4页
Objective: To probe the best therapy for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Methods: A total of 122 cases of facial paralysis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into treatment group (n=62, treating the disease by stages) and control ... Objective: To probe the best therapy for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Methods: A total of 122 cases of facial paralysis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into treatment group (n=62, treating the disease by stages) and control group (n=60). For patients at the acute stage in treatment group, main point Yifeng (TE 17) was pricked first, followed by performing cupping and moxibustion, for patients at the resting stage, main point Hegu (LI 4) was punctured with reducing needling method, combined with other acupoints in the light of the concrete situations. For patients at the restoration stage, main point Zusanli (ST 36) was punctured with reinforcing method in combination with seven-star-needle tapping at the local affected region. Patients of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method by puncturing Fengchi (GB 20), Yifeng (TE 17), Jiache (ST 6), Hegu (LI 4), Taichong (LR 3), etc.. The treatment was conducted once daily, with 10 days being a therapeutic course. Results: Following 3 courses of treatment, of the 62 cases in treatment group, 44 (70.9%) were cured, 12 (19.4%) had remarkable improvement in their symptoms and signs, 6 (9.7%) had amelioration, with the cure plus markedly effective rate being 90.3%; of the 60 cases in control group, 30 (50.0%) were cured, 12 (20.0%) had apparent improvement, 16 (26.7%) had amelioration, and the rest 2 (3.3%) failed in the treatment, with the cure plus markedly effective rate being 70.0%. Ridit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cure rate and cure plus markedly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Stage-aided acupuncture treatment is superior to routine treatment for facial pals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Stage-aided acupuncture treatment Routine acupuncture treatment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