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4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守正创新”:“美学大讨论”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被引量:1
1
作者 唐善林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1-200,F0003,239,共12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不仅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美学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且彰显了意蕴丰富的中华美学精神。通过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审美内涵与品格特质的考察可知,在“美学大讨论”中,无论是对美的本质、自然美等美学基本问...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不仅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美学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且彰显了意蕴丰富的中华美学精神。通过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审美内涵与品格特质的考察可知,在“美学大讨论”中,无论是对美的本质、自然美等美学基本问题的探讨,还是对审美意象、艺术意境等艺术实践范畴的阐发,均表现出了一种接受、传承与创化中华美学精神的致思理路。此外,巩固新生政权,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领导权,也为“美学大讨论”的发展和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提供了现实动因。总之,“美学大讨论”对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大讨论 学精神 马克思主义国化
下载PDF
“物色”作为中华感兴美学精神之光的灿烂显现 被引量:1
2
作者 陶水平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57-72,共16页
“物色”作为中华感兴美学理论的一个基本范畴,最初由刘勰提出。“物色”既是中华古典艺术审美“感物”“感兴”“比兴”得以发生的对象来源,又是古典艺术“意象”“气象”“意境”得以生成的重要基础。物色论是进入中国古典美学尤其是... “物色”作为中华感兴美学理论的一个基本范畴,最初由刘勰提出。“物色”既是中华古典艺术审美“感物”“感兴”“比兴”得以发生的对象来源,又是古典艺术“意象”“气象”“意境”得以生成的重要基础。物色论是进入中国古典美学尤其是感兴美学研究的必经之路,但学界对物色论美学范畴的研究相对薄弱。“物色”美学范畴在中国美学史上形成了一个绵延不断的学术谱系。“物色”美学范畴的哲学基础是中国古代气论哲学和气感哲学。“物色”是宇宙元气和天地精神在自然物象之声色状貌光影中的感性闪耀,同时又是人的德性精神之光与自由精神之光的生动呈现。物色成为中华感兴美学精神之光的灿烂显现。物色论美学可与西方美学的自然美论、形式美论、审美感性论、灿烂感性论、存在境域论加以比较,亦可与德国古典美学精神和马克思主义美学精神相互发明。物色美学范畴因而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和普遍价值,值得展开系统研究和现代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色 感兴 华感兴 学精神 灿烂显现
下载PDF
中华美学精神跨文化阐释的三种方式
3
作者 李庆本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6-126,159,共12页
法国学者朱利安、德国学者卜松山、美国学者苏源熙都对中国美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研究方式却各不相同:朱利安基于中西文化的“间距”,着重揭示中华美学的独特性,属于跨越式的跨文化阐释;卜松山则不仅重视中西美学的差异性,也关注其相似... 法国学者朱利安、德国学者卜松山、美国学者苏源熙都对中国美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研究方式却各不相同:朱利安基于中西文化的“间距”,着重揭示中华美学的独特性,属于跨越式的跨文化阐释;卜松山则不仅重视中西美学的差异性,也关注其相似性,是沟通式的跨文化阐释;苏源熙对中国美学问题的解答,解构了中西二元论模式,是互动式的跨文化阐释。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中华美学精神的跨文化阐释与对外传播,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精神 跨文化阐释 朱利安 卜松山 苏源熙
下载PDF
器以载道、技以传道:从《典籍里的中国》看中华美学精神的当代传播
4
作者 陈曦 《潍坊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21-25,共5页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典籍里的中国》已播出两季,获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在表现形式层面,《典籍里的中国》将典籍、传统服饰、礼仪习俗等多种文化元素与先进的媒介技术相结合,打造出独特的跨时空文化体验方式。在表达技巧层面,该...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典籍里的中国》已播出两季,获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在表现形式层面,《典籍里的中国》将典籍、传统服饰、礼仪习俗等多种文化元素与先进的媒介技术相结合,打造出独特的跨时空文化体验方式。在表达技巧层面,该栏目借鉴并融汇了中国古代神思、言简意赅、凝练节制等理念,将其与现代戏剧影视艺术相融合,从而成功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表达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生动彰显了中华美学精神的时代内涵与魅力。此外,《典籍里的中国》通过对经典文献和崇高人格的深度解读与艺术重构,使观众在欣赏过程中领悟并尊重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与价值观念,进而达到深层次的教育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精神 神思 言简意赅 凝练节制 育人
下载PDF
中华美学精神在高校美育中的转化与生成路径研究
5
作者 蒋晶 《高教探索》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6-112,共7页
中国的学术体系和知识体系自20世纪以来发生了重大变革,从西方美育思想的引进至新时代美育的蓬勃发展,形成了诸多景观、思想和话语资源,而礼乐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内核和中华文明的精神表征,在当下仍需进一步挖掘其现代性涵义及... 中国的学术体系和知识体系自20世纪以来发生了重大变革,从西方美育思想的引进至新时代美育的蓬勃发展,形成了诸多景观、思想和话语资源,而礼乐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内核和中华文明的精神表征,在当下仍需进一步挖掘其现代性涵义及价值.文章概述了中华美育思想的发展脉络,立足于大举推进美育的国家意志和战略背景,思考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在高校美育中的当代转化,在阐释美学与美育关系的同时,提出相应的转化策略和生成路径,以期对高校美育实践有所裨益,并提供新的研究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精神 高校 转化 路径
下载PDF
中国杂技艺术与中华美学精神的关联性探析
6
作者 关婷元 《杂技与魔术》 2024年第1期43-46,共4页
中华美学精神作为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的“显学”,同时观照着文化理想与艺术实践,是中国精神、民族意志在审美观念、方式上的显现,推动着中国当代美学的传承创新、建设发展,兼备现实指导意义与未来导向价值。美学作为“艺术哲学”,其精... 中华美学精神作为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的“显学”,同时观照着文化理想与艺术实践,是中国精神、民族意志在审美观念、方式上的显现,推动着中国当代美学的传承创新、建设发展,兼备现实指导意义与未来导向价值。美学作为“艺术哲学”,其精神显现与艺术创作是分不开的,正是在具体的艺术作品中,审美趣味得以彰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意志 国当代 学精神 传承创新 艺术哲学 艺术创作 艺术作品 未来导向
下载PDF
“社会美育论坛”在中国美术学院召开
7
作者 陈宜芳 《美育学刊》 2024年第4期I0002-I0002,共1页
2024年5月7日,“社会美育论坛”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召开。论坛由教育部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华美学学会指导,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社会美育学院、美育研究院承办。
关键词 社会 术学院 高校 管理与教育 学学会 教学指导委员会 论坛
下载PDF
中华美学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美育学学术、学科与话语体系建构研讨会”在长春举办
8
作者 叶伊曼 《美育学刊》 2024年第3期I0002-I0002,共1页
2024年4月20日至21日,中华美学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美育学学术、学科与话语体系建构研讨会”在吉林长春举办。会议由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美育学刊》编辑部为学术支持单位。来自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2024年4月20日至21日,中华美学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美育学学术、学科与话语体系建构研讨会”在吉林长春举办。会议由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美育学刊》编辑部为学术支持单位。来自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深圳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东北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等高校、科研院所和出版单位的40余位学者参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师范大学 出版单位 国社会科学院 学学会 南京大学 深圳大学 育学 吉林长春
下载PDF
中华美学精神与新时代文艺评论话语建设
9
作者 周根红 《人文天下》 2024年第1期4-8,共5页
“中华美学精神”是一个意蕴深刻、内涵丰富的理论命题,是新时代文艺评论话语建设的重要美学资源。新时代文艺评论话语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既要注重传统性,也要立足当代性;要充分发掘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美学资源和美学精神,也要将... “中华美学精神”是一个意蕴深刻、内涵丰富的理论命题,是新时代文艺评论话语建设的重要美学资源。新时代文艺评论话语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既要注重传统性,也要立足当代性;要充分发掘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美学资源和美学精神,也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结合起来,构建融通古今中外、视角多元的文艺批评话语体系。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讲求”和一个“强调”为切入点,探讨中华美学精神与新时代文艺评论话语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精神 当代审追求 文艺评论 话语体系
下载PDF
当代杂技艺术发展与中华美学精神建构
10
作者 张艳秋 《杂技与魔术》 2024年第2期31-34,共4页
中国传统杂技在新时代焕发了新的生命力,以鲜明而独特的民族风格在世界享有盛誉。但杂技作为一项艺术门类要想得到长远的发展,建构自身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必不可少。在杂技理论建构的过程中,应向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深处探源。
关键词 杂技艺术 学精神 学术体系 民族风格 传统杂技 学科体系 话语体系 艺术门类
下载PDF
以中华美学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11
作者 黄暾炜 《上海艺术评论》 2024年第2期97-98,共2页
中国历史悠久的语言艺术、绘画、书法、诗歌、舞蹈、戏曲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它们对于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塑造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既需要理性思考,更需要感性暨美学的研究。目前,铸牢中华民族... 中国历史悠久的语言艺术、绘画、书法、诗歌、舞蹈、戏曲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它们对于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塑造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既需要理性思考,更需要感性暨美学的研究。目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中关注理性的层面多,关注美学与感性的研究十分缺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过程中,单纯的理论阐述与知识说教难以引发共同体成员的情感共鸣,“没有情感上的共鸣,就不会有情感上的悦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共鸣 学精神 语言艺术 共同体成员 华民族共同体 文化心理结构 悦纳 国传统文化艺术
下载PDF
近年来国内中华美学精神研究的反思 被引量:1
12
作者 卢政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2-59,共8页
自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政策层面明确提出“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这一重要时代任务后,国内学术界关于中华美学精神的研究日趋活跃,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但同时存在诸如研究视角较为狭窄、研究方法相对滞后、研究维度不够多元... 自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政策层面明确提出“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这一重要时代任务后,国内学术界关于中华美学精神的研究日趋活跃,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但同时存在诸如研究视角较为狭窄、研究方法相对滞后、研究维度不够多元、研究内容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研究的创新性不强、具体实践研究不足等问题,这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坚持静态动态相结合、宏观微观相结合,进一步厘清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内涵与思想精髓,加强相关基本理论问题研究,深化中华美学精神的内生机制、流变规律、创新发展等具体问题的探讨,同时积极探索中华美学精神的实践路径,在中西美学对话中推动相关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精神 回顾 反思 未来展望
下载PDF
动漫服饰设计中的审美思想 被引量:1
13
作者 许昊 《印染》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9-90,共2页
动漫服饰基于角色整体人物形象辅助性格展现与背景刻画,以其现代化的审美理念与丰富的文化内涵推动新时期服饰文化元素的进一步发展,带动相关文化娱乐等关联产业同步前进。文章立足于服饰设计原理与方法论,梳理动漫服饰设计发展历程与... 动漫服饰基于角色整体人物形象辅助性格展现与背景刻画,以其现代化的审美理念与丰富的文化内涵推动新时期服饰文化元素的进一步发展,带动相关文化娱乐等关联产业同步前进。文章立足于服饰设计原理与方法论,梳理动漫服饰设计发展历程与时代要求,在阐明动漫服饰设计价值多样性的基础上,结合动漫角色案例对服饰设计的审美概念与思想进行评析,厘清现代动漫服饰设计的审美特征,以期为现代动漫文化产业建设的完善与中华美学文化的传播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前进 动漫角色 服饰设计 关联产业 概念 思想 理念
下载PDF
试论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中华美学精神 被引量:1
14
作者 林琳 《长江文艺评论》 2023年第3期18-25,共8页
中华美学精神蕴养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凝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美学方面的精髓及核心价值,涵括了中华民族对文学艺术独特的美学经验、理论创造和实践总结,代表了中国美学区别于其他地域美学的实质性特征。关于如何从浩瀚的中国文... 中华美学精神蕴养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凝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美学方面的精髓及核心价值,涵括了中华民族对文学艺术独特的美学经验、理论创造和实践总结,代表了中国美学区别于其他地域美学的实质性特征。关于如何从浩瀚的中国文化及美学思想中提炼中华美学精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千余年来中华美学精神始终绵延在中国人的审美方式与艺术实践中,延展在璀璨而丰富的文学艺术理论与创作里。从中国传统艺术出发,中华美学精神呈现于表现情感、发抒性灵的艺术本体,自由超越、由艺臻道的艺术旨归,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艺术形式,中和淡雅、含蓄隽永的艺术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与创作 学精神 国传统艺术 方式 含蓄隽永 艺术本体 华优秀传统文化 形神兼备
下载PDF
“两创”理论背景下的新时代杂技及中华美学精神建构——以第十一届中国杂技金菊奖获奖作品作例考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董迎春 王晨雨 《粤海风》 2023年第6期60-68,共9页
中国杂技金菊奖以重大“赛事”带动当代杂技发展和互动。当代杂技在“技术赋能”语境下迎来杂技艺术的变革,杂技道具的花样翻新,新的舞台技术与杂技展演的综合与强化,提升了杂技主题表意及审美创意,推助了新时代杂技舞台综合的展演效果... 中国杂技金菊奖以重大“赛事”带动当代杂技发展和互动。当代杂技在“技术赋能”语境下迎来杂技艺术的变革,杂技道具的花样翻新,新的舞台技术与杂技展演的综合与强化,提升了杂技主题表意及审美创意,推助了新时代杂技舞台综合的展演效果。第十一届中国杂技金菊奖获奖作品,自觉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元素,理论自觉地建构中华美学精神,即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由此彰显了新时代文艺创作的方向与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菊奖 当代杂技 技术赋能“两创” 学精神
下载PDF
北朝的夷夏融合与中华美学的构建
16
作者 陈望衡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9-169,F0002,共12页
夷夏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先秦以来,“夷夏之辨”发展为夷夏融合。南北朝是夷夏融合的高峰期,主要在北朝进行,代表是北魏。夷夏融合的主流是汉化,汉化的主体不是自然血缘的同化,而是文化上对于华夏文化的认同。南北朝是佛教汉化的... 夷夏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先秦以来,“夷夏之辨”发展为夷夏融合。南北朝是夷夏融合的高峰期,主要在北朝进行,代表是北魏。夷夏融合的主流是汉化,汉化的主体不是自然血缘的同化,而是文化上对于华夏文化的认同。南北朝是佛教汉化的关键时期,主要在北朝地区进行,集中体现为佛像的汉化。佛教的汉化不仅推动了中华文化一体化工程的进行,而且有力地推动了中华美学的构建。中华美学的构建可以分为基本观念构建和审美文化构建两大方面。基本观念建构集中在对于艺术功能的认识上。先秦儒家确定的艺术功能为教化与审美统一,此后这一认识在承传过程中发生偏移,南朝偏于审美,北朝则突出教化。在审美文化上,北朝在承传中原文化的同时又融入了草原文化,在书法、音乐、文学、城市建设等诸多方面均有建树。唐代美学兼取南北而主要承传北朝美学传统,从理论与实践上重新树立儒家艺术审美理想:文质彬彬、尽美尽善。北朝开创的以夷夏之合为核心的中华美学在唐代得以巩固提高和发展,成为中国的国家形态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夏 南北朝 北魏
下载PDF
用中华美学精神培育一代新人
17
作者 吴为山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8-19,共2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人民教育出版社老同志的回信中要求,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这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精品教材是人类文明传承的蓝本,精品的意义在于思想性、学术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作为国家美术的殿堂,我们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人民教育出版社老同志的回信中要求,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这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精品教材是人类文明传承的蓝本,精品的意义在于思想性、学术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作为国家美术的殿堂,我们会积极配合好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好精品教材。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彰显中华美学精神,用美丽提升中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品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 启智 学精神 教材编写 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类文明传承 积极配合
下载PDF
以情为本:主旋律电影的美学嬗变--兼论主旋律电影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路径方法
18
作者 林琳 《长江文艺评论》 2023年第2期34-39,共6页
中国主旋律电影指充分体现国家意识形态、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讴歌人性光辉的影片,担当着塑造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风貌、引领中国风气等艺术使命。在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道路上,主旋律电影创作起着至关重要... 中国主旋律电影指充分体现国家意识形态、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讴歌人性光辉的影片,担当着塑造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风貌、引领中国风气等艺术使命。在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道路上,主旋律电影创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旋律电影 学精神 艺术使命 国家意识形态 社会主流价值观 走向世界 人性光辉 学嬗变
下载PDF
中国文艺评论话语体系建构的理论根基
19
作者 李明泉 《中国文艺评论》 2024年第1期16-25,I0002,共11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评论话语体系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本文从理论视野、现代文明、传统文化、审美精神、人民立场、专业批评六个方面展开论述,并联系新时代文艺评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评论话语体系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本文从理论视野、现代文明、传统文化、审美精神、人民立场、专业批评六个方面展开论述,并联系新时代文艺评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提出中国文艺评论话语体系构建的思想基础、历史责任、框架特质、美学内涵、人本主体、本体价值,以发挥文艺评论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中的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作用,彰显文艺评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美学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新文艺评论 话语体系 文化使命
下载PDF
元代文人画的“生生”之美
20
作者 卢政 王张宇 《枣庄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24-31,共8页
“生生”体现着元代文人画的本质特征,也是其形式美的内在依据。元代文人画不求“形似”只求“神似”,多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旨在建构生生不息的艺术境界,为世人呈现了独特的“生生”之美。元代文人画抒写胸中逸气、展示生命脉动是元代文... “生生”体现着元代文人画的本质特征,也是其形式美的内在依据。元代文人画不求“形似”只求“神似”,多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旨在建构生生不息的艺术境界,为世人呈现了独特的“生生”之美。元代文人画抒写胸中逸气、展示生命脉动是元代文人画的“生生”之美的独特内蕴;元代文人画多依托自然山水、草木生灵等物象,借以展示个人的才情气质、抒发个人的理想抱负,间或寄寓个人愤懑之情,充分展现个体生命之丰富与充盈;元代文人画通过精心的构图以及对墨色浓淡、干湿变化的调控,着力营造画作的情感空间和生命质感。元代文人画的“生生”之美是传统“生生”之学在绘画领域的呈现,本质上是中国古典形态的“天人相和”的生态之美,它反映了元代文人对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的审美关系的深切渴望,对动态的、充满活力的生命美感的热烈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生”之 元代文人画 生命意识 生态之 学精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