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形象哲学:中西印思想互鉴的当下思考
1
作者 张法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1-158,共8页
在形象哲学上,中西印思想有不同的思维路向,西方在实体—区分型思维中看重三维空间之form(形),由之而形成image(形象)理论;中国在虚实—关联型思维中看重四维时空之“象”,由之形成形、象、气合一的理论;印度在是—变—幻—空的思维中,... 在形象哲学上,中西印思想有不同的思维路向,西方在实体—区分型思维中看重三维空间之form(形),由之而形成image(形象)理论;中国在虚实—关联型思维中看重四维时空之“象”,由之形成形、象、气合一的理论;印度在是—变—幻—空的思维中,看重一维时间之rūpa(色)。中西印三种思想的互鉴,对于我们在全球一体和多元互动的世界思想演进中提升对形象问题的思考,应有益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象哲学 image—象—rūpa 中西印思想互鉴
下载PDF
从中西印文化比较看形式美
2
作者 张法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10,共7页
形式美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外在之形,二是内在之实,三是内在之虚。在外在之形上,西人重形,印人重色,中人重象;在内在之实上,西人是质实而静态的原子、分子,印人是具有空的性质的四大(地、水、火、风),中国是质实与动态合一的阴阳五行;... 形式美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外在之形,二是内在之实,三是内在之虚。在外在之形上,西人重形,印人重色,中人重象;在内在之实上,西人是质实而静态的原子、分子,印人是具有空的性质的四大(地、水、火、风),中国是质实与动态合一的阴阳五行;在内在之虚上,西人突出是的能、场、暗,印人突出的是空,中国突出的是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美 中西印 外在之形 内在之实 内在之虚
下载PDF
一语能成践 译鞮待三读——怀想贯通中西印文化的孤绝学者徐梵澄
3
作者 李晓燕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64-171,280-283,共12页
作为贯通中西印文化的孤绝学者,徐梵澄先生的价值难以估量。他是一位中华传统文化的守大成者,同时又是一位空前绝后的人类精神高行之路的开拓者。从他为世人留下的丰厚学术遗产中不但可以看到中华传统文化宏大的开放视野和无穷潜力,更... 作为贯通中西印文化的孤绝学者,徐梵澄先生的价值难以估量。他是一位中华传统文化的守大成者,同时又是一位空前绝后的人类精神高行之路的开拓者。从他为世人留下的丰厚学术遗产中不但可以看到中华传统文化宏大的开放视野和无穷潜力,更重要的是他自身的存在带给后学者深远的思考。他"一语成践"的治学风范留给后辈弥足珍贵的人格启迪,他的一生一如他的学问,且更胜于他的学问,这种价值之巨更甚于单纯的学术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梵澄 孤独学者 中西印文化 贯通
下载PDF
美的本体论:中西印美学的不同建构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法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18,共15页
美的本体论关系到世界的存在方式。世界万物的存在方式有三:不以人的主观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由主观互动决定的存在、以虚体空性的形态存在。中西印文化对这世界三种存在的不同强调而形成的理论整体,决定了中西印美学在美的本体论是不同... 美的本体论关系到世界的存在方式。世界万物的存在方式有三:不以人的主观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由主观互动决定的存在、以虚体空性的形态存在。中西印文化对这世界三种存在的不同强调而形成的理论整体,决定了中西印美学在美的本体论是不同理论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的本体论 中西印美学 存在形态 理论建构
下载PDF
审美类型的中西印比较及其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法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53-160,共8页
中西印的审美类型,在表达的总术语上不同:西方为范畴,中国用品流,印度名情味。在宇宙结构和具体分类上不同:西方的审美类型,在已知未知的二分世界中形成美、悲、喜的对立三分;中国的审美类型,在天人合一的宇宙中形成以美为主的壮美、优... 中西印的审美类型,在表达的总术语上不同:西方为范畴,中国用品流,印度名情味。在宇宙结构和具体分类上不同:西方的审美类型,在已知未知的二分世界中形成美、悲、喜的对立三分;中国的审美类型,在天人合一的宇宙中形成以美为主的壮美、优美、典雅、俗妙四分;印度的审美类型,乃是在空幻结构基础上的以神为中心的美,具体为壮美、优美、神力怪美的三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类型 宇宙模式 中西印类型
下载PDF
中西印文化的融合及发展前景
6
作者 宋恩荣 《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78-79,共2页
1993年10月22日至25日,由中国文化书院与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联合主办的“中西印文化融合与发展前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香山卧佛寺饭店举行。这次会议是为纪念中国学术思想史上三位著名学者——逻辑学家张... 1993年10月22日至25日,由中国文化书院与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联合主办的“中西印文化融合与发展前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香山卧佛寺饭店举行。这次会议是为纪念中国学术思想史上三位著名学者——逻辑学家张申府、佛教史专家汤用彤和思想家、教育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印 发展前景 梁漱溟 汤用彤 张申府 中国文化 佛教史 文化融合 文化一元论 中外文化
下载PDF
哲学的当下与未来——张祥龙《中西印哲学导论》思想要义述评
7
作者 蔡祥元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2023年第1期266-281,共16页
《中西印哲学导论》((1))是张祥龙先生二十多年来多次讲授哲学导论课的讲稿。一般的课程讲稿主要依托学界现有的思想框架和知识体系,会比较全面的讲解某方面知识,原创性方面相比专著要弱一些。该书不同,它蕴含的思想原创性不差于任何哲... 《中西印哲学导论》((1))是张祥龙先生二十多年来多次讲授哲学导论课的讲稿。一般的课程讲稿主要依托学界现有的思想框架和知识体系,会比较全面的讲解某方面知识,原创性方面相比专著要弱一些。该书不同,它蕴含的思想原创性不差于任何哲学专著,里面包含了作者对“哲学是什么”的体贴与展示。另一方面,它面对的是没有任何哲学基础的大一新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印哲学 大一新生 思想框架 导论课 哲学是什么 原创性 讲稿
原文传递
从中西印哲学差异谈中国的文化自觉——中西印哲学思想和语言特质比较(上)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法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5-122,共8页
中西印哲学各有特质,西方哲学以由on-ιδεa-oυσ?a(有-在-是)与λóγο?(逻各斯)为基础构成,突出了空间性和实体性,认为事物具有现象-本质的实体特点,以及一物与他物、世界在本质上有可分性和可说性。印度哲学以本体之?ūnyatā... 中西印哲学各有特质,西方哲学以由on-ιδεa-oυσ?a(有-在-是)与λóγο?(逻各斯)为基础构成,突出了空间性和实体性,认为事物具有现象-本质的实体特点,以及一物与他物、世界在本质上有可分性和可说性。印度哲学以本体之?ūnyatā(空)和现象之māyā(幻)为特点,强调了时间性和变幻性,认为事物具有性空假有的性质,以及一物与他物和世界在本质上的空幻性和不可说性。中国哲学由道与气为基础构成,彰显气化流行中时间和空间的合一,认为事物由虚实两部分组成,一物与他物、世界的关系在实的方面可分和可说,而在虚的方面不可分和不可说。在中西印比较中认清中国哲学之特点,以及在历史上的演进,有益于中国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印哲学 有-在-是 逻各斯 空与幻 道与气 文化自觉
原文传递
由中西印哲学而来的语言差异谈中国的文化自觉——中西印哲学思想和语言特质比较(下)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法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23,共8页
由中西印哲学思想而来的语言各有特点。西方在重空间轻时间之基础上,为确定事物和世界,从各种to be(是)而来的本质之being(是),构成其语言的定义型特色,并由之形成了语言的主谓结构和主句从句的几何之美。印度在重时间轻空间的基础上,... 由中西印哲学思想而来的语言各有特点。西方在重空间轻时间之基础上,为确定事物和世界,从各种to be(是)而来的本质之being(是),构成其语言的定义型特色,并由之形成了语言的主谓结构和主句从句的几何之美。印度在重时间轻空间的基础上,为确定事物和世界,而把"是"分为本质之as(是)和现象之bhū(是),构成了其语言的反定义特色,形成以动词词根为基础的语言体系。中国在时空兼顾的基础上,为确定事物和世界,产生了"……者……也"结构及其简化形式,构成其语言的非定义特色,形成了词—语—句的灵动体系。汉语在由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的转型中,利弊皆有,在全球化时代如何提升汉语,成为文化自觉的问题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定义型语言特色 度反定义型语言特色 中国非定义型语言特色 中西印语言比较文化自觉
原文传递
梁漱溟的“人生三路向”说与中西印文化的互补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伟希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88-94,共7页
关键词 人生三路向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 西方文化 中西印 梁漱溟 人生路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工具合理性 中西文化 中国文化
原文传递
略论梁漱溟的中西印文化比较观
11
作者 周德丰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1997年第6期46-52,共7页
略论梁漱溟的中西印文化比较观周德丰20世纪的中国文化界,风云变幻,哲思如潮。但是能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在哲学史上留下一笔的却未必多多;然梁漱溟以其《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等名著,为20世纪中国文化史镌刻下深深的印痕,特别... 略论梁漱溟的中西印文化比较观周德丰20世纪的中国文化界,风云变幻,哲思如潮。但是能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在哲学史上留下一笔的却未必多多;然梁漱溟以其《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等名著,为20世纪中国文化史镌刻下深深的印痕,特别是他提出的中西印文化比较观,至今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漱溟 文化比较 中西印 宗教 西方文化 中国文化 德谟克拉西 人生态度 生活态度 科学方法
原文传递
美学:以中西印类型为基础的世界建构
12
作者 张法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19年第9期50-51,共2页
中西印哲学差异西方、印度、中国三大文化在轴心时代定型之时,形成了不同的宇宙观,从而影响到各自的美学思想。古希腊人把宇宙的整体结构只看成是实体形成的秩序所组成时,突出了万物在时空中的空间呈现,事物只要排除了时间影响,纯作空... 中西印哲学差异西方、印度、中国三大文化在轴心时代定型之时,形成了不同的宇宙观,从而影响到各自的美学思想。古希腊人把宇宙的整体结构只看成是实体形成的秩序所组成时,突出了万物在时空中的空间呈现,事物只要排除了时间影响,纯作空间呈现,就可以明晰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心时代 空间呈现 整体结构 三大文化 世界建构 中西印哲学 美学思想 实体形成
原文传递
《中西印哲学导论》出版
13
作者 蛰泰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0-90,共1页
张祥龙著《中西印哲学导论》一书于2022年5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个世纪前,梁漱溟先生出版了现代哲学史上的名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开创了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印度哲学进行比较研究的先河。一个世纪以来,比较哲学取得了巨大的... 张祥龙著《中西印哲学导论》一书于2022年5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个世纪前,梁漱溟先生出版了现代哲学史上的名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开创了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印度哲学进行比较研究的先河。一个世纪以来,比较哲学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其中中国哲学家作出了重大贡献。张祥龙教授多年来在比较哲学研究领域进行了卓越的探索,作为国内和国际上多文明比较哲学的代表性学者,其研究与思想为深化哲学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度哲学 中西印哲学 梁漱溟先生 导论 西方哲学
原文传递
共同推进中国文化的复兴──“中西印文化的融合及其发展前景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
14
作者 之华 《党校科研信息》 1994年第1期17-19,共3页
共同推进中国文化的复兴──“中西印文化的融合及其发展前景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之华正当市场经济的大潮在中国大陆汹涌澎湃的时候,建设与新的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文化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如何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形成具... 共同推进中国文化的复兴──“中西印文化的融合及其发展前景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之华正当市场经济的大潮在中国大陆汹涌澎湃的时候,建设与新的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文化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如何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体系,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发展前景 国际学术研讨会 后现代主义哲学 现代新儒学 中国传统文化 中西印 西方文化 市场文明 思维模式
原文传递
后艺术时代的艺术:思想基础与时代关联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法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5-145,共11页
后艺术时代的艺术具有三大特点:四个场极(先锋艺术、大众艺术、电型艺术、设计艺术),三类对立(先锋艺术与后三类艺术),四圈(先锋艺术之圈、大众艺术之圈、电型艺术和设计艺术的艺术部分之圈、非艺术部分之圈)互动。三大特点在思想上受... 后艺术时代的艺术具有三大特点:四个场极(先锋艺术、大众艺术、电型艺术、设计艺术),三类对立(先锋艺术与后三类艺术),四圈(先锋艺术之圈、大众艺术之圈、电型艺术和设计艺术的艺术部分之圈、非艺术部分之圈)互动。三大特点在思想上受升级了的科学和哲学形成的新世界观的影响,这就是相对论和量子论中的质能一体和时空一体观念。这两大特点从各类艺术特别是绘画中体现出来,后艺术时代的西方绘画,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如何在画中表现虚;二是如何在画中突出时间。最有代表性的画家,在这两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性。通过对西方绘画大家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到,西方后艺术时代的艺术,在体现虚实结构之“虚”和突出时空结构之“时”上,与中国和印度的古典绘画既有相同的一面,还有不同的一面,体现了西方对虚和时的理解。这种理解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自身的历史演进;二是中西印的文化比较。从西方的古今之变和中西印的艺术互鉴,可以更深地体悟西方后艺术时代中的艺术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艺术时代 质能一体 时空一体 中西印艺术 艺术互鉴
下载PDF
Brahman(梵):印度哲学的核心概念及其特色
16
作者 张法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9-115,共7页
Brahman(梵)是印度哲学的核心概念,来自于原始时代之灵,在早期文明中在两方面的演进,在轴心时代的奥义书中定型为哲学根本概念。梵是宇宙的总合,又分为本体的上梵和现象的下梵。梵的本体是空,言说空性之梵只能用遮诠方式。以上几点构成... Brahman(梵)是印度哲学的核心概念,来自于原始时代之灵,在早期文明中在两方面的演进,在轴心时代的奥义书中定型为哲学根本概念。梵是宇宙的总合,又分为本体的上梵和现象的下梵。梵的本体是空,言说空性之梵只能用遮诠方式。以上几点构成了印度哲学不同于其他文化哲学的特色。梵的这一特色在中西印本体概念的比较中,即从印度的梵、西方的Being、中国的道的比较中,可以得到进一步的体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大面相 基本特点 遮诠方式 中西印概念比较
下载PDF
新型的世界哲学应当是怎样的——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谈起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法 《哲学分析》 CSSCI 2018年第1期26-40,196,共15页
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一种新型的世界哲学,新型的世界哲学需要从人类的哲学传统,主要是中西印哲学传统中去吸取力量,看待中西印哲学的新方式应为理解其特质提供新的视点:西方哲学重空间,印度哲学重时间,中国哲学时空兼顾。西方哲学这一特... 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一种新型的世界哲学,新型的世界哲学需要从人类的哲学传统,主要是中西印哲学传统中去吸取力量,看待中西印哲学的新方式应为理解其特质提供新的视点:西方哲学重空间,印度哲学重时间,中国哲学时空兼顾。西方哲学这一特质使之引导了世界的现代化进程,这一特质有其真理性的一面,也有非真理的一面,印度哲学和中国亦是如此。新型的世界哲学应由中西印哲学的特质共同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型世界哲学 中西印哲学比较 重空间-重时间-时空兼顾
下载PDF
张君劢哲学思想论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吕希晨 《中国哲学史》 1995年第3期104-111,共8页
张君劢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是一位颇有影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也是中国现代新儒学思潮的重要倡导者。半个世纪以来,他“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自称“不因哲学忘政治,不因政治忘哲学”,在为其政治实践而颠踬奔波的同时,也写下了大量的... 张君劢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是一位颇有影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也是中国现代新儒学思潮的重要倡导者。半个世纪以来,他“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自称“不因哲学忘政治,不因政治忘哲学”,在为其政治实践而颠踬奔波的同时,也写下了大量的哲学著述。从这些著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张君劢的思想比较典型的显示了现代新儒家哲学的一些基本特征,因此,研究他的思想发展的历程、实质和特点,对于正确了解他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对于深入把握传统儒家哲学现代化的背景、途径及其发展趋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君劢 哲学思想体系 人生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 自由意志 唯心主义 知识论 中西印 社会科 永恒性
下载PDF
中国哲学走向全球化时代的三个问题
19
作者 张法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2-107,共6页
走向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哲学,在自身的进路中,应做好四个统一(改革哲学与革命哲学,这二者与中国现代哲学整体,中国现代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在与世界的互动中,要关注世界思想史的层级与类型,特别是要从西方、中国、印... 走向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哲学,在自身的进路中,应做好四个统一(改革哲学与革命哲学,这二者与中国现代哲学整体,中国现代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在与世界的互动中,要关注世界思想史的层级与类型,特别是要从西方、中国、印度的差异中,去体会世界思想的多样性,并在这多样性中,彰显中国哲学之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四个统一 思想层级 思想类型 中西印思想互补
下载PDF
作为艺术内容的美学(上):美乃艺术的基础和目的
20
作者 张法 《艺术学研究》 2020年第4期4-14,共11页
人与世界进行审美互动,倘要外显出来,就形成艺术作品。因此,艺术的内容与人在现实审美中的心理体现是同一的,理解现实审美成为理解艺术的基础。现实中进入美的路径是:距离、直觉、完形、内摹仿、移情、同一。这个过程在中国、西方、印... 人与世界进行审美互动,倘要外显出来,就形成艺术作品。因此,艺术的内容与人在现实审美中的心理体现是同一的,理解现实审美成为理解艺术的基础。现实中进入美的路径是:距离、直觉、完形、内摹仿、移情、同一。这个过程在中国、西方、印度美学中既是不同的,又是互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与艺术 现实审美的路径—过程—内容 中西印美学理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