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7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衡量古今中西文明形态效度的思想前提——从“李约瑟问题”出发的批判考察
1
作者 张文喜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4,共10页
1954年李约瑟提出问题:为什么中国文明要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此提问关乎人类如何告别传统和再出发。我们需对问题本身作思想前提批判,在文明转型中把握它的内外矛盾,避免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及其成就上片面地作出规定。总的来说,衡量文... 1954年李约瑟提出问题:为什么中国文明要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此提问关乎人类如何告别传统和再出发。我们需对问题本身作思想前提批判,在文明转型中把握它的内外矛盾,避免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及其成就上片面地作出规定。总的来说,衡量文明效度有如下因素:有些因素是一切有生存实践活动的民族所共有的,将它们相互区分开来的是它们的生存实践活动所掌握的知识体系、物的追问方式等;有些因素是某种类型的文明所特有的,但它能扩展到一切人类创造物中,并作为人类历史共同体的共同呼吸贯穿每一文明。科学或知识位于文明形态塑形的最可度量者之中。西方抽象的个人、异化的技术远离文明的肯定性本原。任何一种文明不能从一个现成已有的民族那里产生出来,有效文明不能自顾自地存在。文明只能作为人类共同体纽带的表现而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中西文明 有效 当代性 轴心时代
下载PDF
论经济全球化情势下的中西文明整合 被引量:4
2
作者 万波 黄守红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43-46,共4页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全球文化领域大变革,"文明整合"是必然趋势。基于不同思维模式和文化传统的中西文明在文明整合过程中,"和而不同"是基本前提和最终归属。在从"不同"走向"和...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全球文化领域大变革,"文明整合"是必然趋势。基于不同思维模式和文化传统的中西文明在文明整合过程中,"和而不同"是基本前提和最终归属。在从"不同"走向"和"的过程中,由文明差异导致的"文化矛盾"客观存在。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运动观来指导中西文明乃至世界文明整合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中西文明 文化矛盾 和而不同
下载PDF
近代中西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兼论文化的“综合创新”和“创造性转化” 被引量:5
3
作者 张允熠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4-43,共10页
传统观点认为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文章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端大致与欧洲相仿,应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40年代,但被大大延阻了。"中西文明"之间实质性的直接接触、冲撞、互动和融合正是缘起于400多年前的16世纪末。如果说明... 传统观点认为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文章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端大致与欧洲相仿,应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40年代,但被大大延阻了。"中西文明"之间实质性的直接接触、冲撞、互动和融合正是缘起于400多年前的16世纪末。如果说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之间的互动主要表现为"冲突",那么,1840年之后则主要表现为"融合"。这种融合,不是无原则的混合,而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创造性综合、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即"马中西"三派文化辩证地"综合于一"。"一"是什么?"一"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中外文化经历数百年的互动、冲撞与融合,最终促成中华古老文化的新生,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文明的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明 综合创新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下载PDF
中西文明的差异和互鉴:从语言文字到思维方式 被引量:3
4
作者 何元国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3期132-133,共2页
当今世界,中华文明与其他几大文明的差异最为明显。文明之间最深刻的差异是思维方式的差异,而语言文字是其载体。西方文明的思维方式是概念思维,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象思维”。两者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互补关系。理论上,中西方文明可以互... 当今世界,中华文明与其他几大文明的差异最为明显。文明之间最深刻的差异是思维方式的差异,而语言文字是其载体。西方文明的思维方式是概念思维,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象思维”。两者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互补关系。理论上,中西方文明可以互鉴;现实上,也有其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明 互鉴 语言文字 思维方式
下载PDF
知识产权或成西方备战中西文明冲突的工具? 被引量:2
5
作者 张网成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5-21,50,共8页
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知识产权成为西方国家维护其在国际秩序中的优越地位、遏制发展中国家崛起的"神兵利器",知识产权问题也逐渐上升到了文明及意识形态问题的高度。通过将中国"塑造"成知识文明最主要的敌人,... 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知识产权成为西方国家维护其在国际秩序中的优越地位、遏制发展中国家崛起的"神兵利器",知识产权问题也逐渐上升到了文明及意识形态问题的高度。通过将中国"塑造"成知识文明最主要的敌人,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近年来正在演绎和践行着亨廷顿所预言的中西文明冲突论。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谨慎应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产权 知识资本主义 意识形态化 中西文明冲突
下载PDF
从千年史看百年史——从中西文明路径比较看当代中国转型的意义 被引量:9
6
作者 萧功秦 《社会科学论坛》 2007年第1期5-31,共27页
欧洲文明是建立在小规模多元体相互竞争基础上的文明,中国古代文明是大一统的以安分敬制为基础的非竞争性文明。后者在前资本主义时代虽然可以通过规模效应来形成对前资本主义西方的优势,但这种砖墙式的帝国结构,与西方文明的类生物细... 欧洲文明是建立在小规模多元体相互竞争基础上的文明,中国古代文明是大一统的以安分敬制为基础的非竞争性文明。后者在前资本主义时代虽然可以通过规模效应来形成对前资本主义西方的优势,但这种砖墙式的帝国结构,与西方文明的类生物细胞体的多元结构相比,缺乏面对环境挑战的适应力与微观试错的变异能力。这就导致了它既不能发展出资本主义,在近代也无力应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挑战。日本作为东方国家应对西方挑战的成功绝非偶然,其关键在于其结构内部具有类似于西方的多元性、分散性、竞争性的特点。中国改革开放的意义就在于,在政治威权体制的推动下,激活了社会内部的微观个体、地方与企业的竞争机制,从而使小规模、多元性、自主性与流动性相结合而形成的竞争机制,在中华大地上得以形成。这一转型的意义就在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明路径 多元竞争性文明 大一统“安分敬制”性文明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 当代中国转型
下载PDF
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对“中西文明特征”的建构 被引量:1
7
作者 杨俊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4-98,共5页
在新文化运动中,为强烈的忧患意识所迫,陈独秀等人出于"救亡"的目的和政治理想需要,建构了一整套二分对立、本质化和等级化的"中国"与"西方"文明特征。这些对"中西文明特征"描述,都是按照陈独... 在新文化运动中,为强烈的忧患意识所迫,陈独秀等人出于"救亡"的目的和政治理想需要,建构了一整套二分对立、本质化和等级化的"中国"与"西方"文明特征。这些对"中西文明特征"描述,都是按照陈独秀想象的形象而有意无意中进行挑选和取舍的,是对真实的中西文明特征的简单化、绝对化和二元化的概括。通过还原陈独秀笔下描绘中西文明特征差异而使用的相互对立的形容词,可以进一步理解这一建构中的理论预设、思维模式及其理性缺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独秀 中西文明 新文化运动
下载PDF
近现代中西文明交会下的城市文化传播——“京津沪”城市文化变迁的视角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卫东 《新闻爱好者》 2013年第6期27-30,共4页
近现代中西方城市文化交流与传播,给开埠后的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注入了新的异域文化元素,使北京、上海和天津体现出当时中国各具特色的城市文化生态。经过一百多年的历史文化变迁,特别是新中国成立60年和改革开放30余年的快速发展,上... 近现代中西方城市文化交流与传播,给开埠后的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注入了新的异域文化元素,使北京、上海和天津体现出当时中国各具特色的城市文化生态。经过一百多年的历史文化变迁,特别是新中国成立60年和改革开放30余年的快速发展,上述城市文化也同样面临着全球化带来的城市文化、文明发展的普遍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明 文化传播 京津沪 城市变迁
下载PDF
中西文明在现代心理学上的创新--申荷永教授、高岚教授《荣格与中国文化》序 被引量:2
9
作者 胡孚琛 《社会科学动态》 2020年第4期127-128,共2页
多年来,在我交往的国内外学者中,申荷永和高岚夫妇可谓一双璧人。申荷永教授是世界知名的分析心理学家,他在华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澳门城市大学任教,和我的老同学颜泽贤教授(华南师大和澳门城大校长)交往颇深,多次来寒舍进行学术交... 多年来,在我交往的国内外学者中,申荷永和高岚夫妇可谓一双璧人。申荷永教授是世界知名的分析心理学家,他在华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澳门城市大学任教,和我的老同学颜泽贤教授(华南师大和澳门城大校长)交往颇深,多次来寒舍进行学术交流。我多年研究内丹学,而丹道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密切相关,因此我的《丹道法诀十二讲》和《道学通论》的写作也多受他们的启发。另外,他和我的老友易学泰斗霍斐然先生也颇有交往,多次邀我和霍斐然先生参加他召开的学术会议,至今霍斐然先生的弟子章苏杭女士仍在他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高岚教授一直辅佐申荷永教授,在学术上珠联璧合,而且高岚女士善烹饪,是一个相夫教子的杰出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师范大学 华南师大 博士学位 中西文明 分析心理学 现代心理学 学术交流 学术会议
下载PDF
丝绸之路青海道看中西文明的交流互鉴 被引量:1
10
作者 崔永红 《中国土族》 2019年第3期17-22,共6页
任何一种文明都是流动的、开放的,这是文明传播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说:"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1)中国和西域文明的交流互鉴由... 任何一种文明都是流动的、开放的,这是文明传播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说:"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1)中国和西域文明的交流互鉴由来已久,它对中西文明的发展、进步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古老商路诸如玉石之路、铜之路、丝绸之路、茶叶之路、香料之路等等,见证了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明 促进作用 主旨演讲 玉石之路 文明对话 交流互鉴 丝绸之路 茶叶之路
下载PDF
关于古代中西文明若干特点的思考(笔谈)
11
作者 向燕南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3-124,共2页
关键词 中西文明 古代社会 人类文明 “一” 学术意义 “多” 否定 野蛮
下载PDF
秦汉郡县制、罗马行省制与古代中西文明的特点
12
作者 易宁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31-133,共3页
关键词 中西文明 郡县制 古代 省制 秦汉 罗马 地方行政制度 政治体制
下载PDF
中西文明的撞击与社会主义选择
13
作者 董四代 《理论与现代化》 1992年第9期23-26,共4页
在资木主义列强的侵略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经过反复的探索和长期的斗争,终于选择了社会主义。中国人民选择社会土义的文化前提是什么?这种选择有没有现实根据?搞清这些问题,... 在资木主义列强的侵略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经过反复的探索和长期的斗争,终于选择了社会主义。中国人民选择社会土义的文化前提是什么?这种选择有没有现实根据?搞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继续坚持社会主义选择,满怀信心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选择 中西文明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人民 半殖民地 封建社会 社会进步 民族解放
下载PDF
“后轴心时代”中西文明历史化路径比较及共生可能性分析
14
作者 车凤成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61-71,共11页
"轴心时代"中西文明的发生与其所处的自然-地缘环境相关,也因各自自然地缘特征而形成相应的超越取向相关;经比较分析可认为西方文明的超越取向是外在的,而中国文明的超越取向是内在的,以"外在超越"为其特征的西方... "轴心时代"中西文明的发生与其所处的自然-地缘环境相关,也因各自自然地缘特征而形成相应的超越取向相关;经比较分析可认为西方文明的超越取向是外在的,而中国文明的超越取向是内在的,以"外在超越"为其特征的西方文明历史化路径遵循"创生-化生"逻辑,并以追求"排他式共生"为最终目的,而以"内在超越"为其特征的中国文明之历史化路径则遵循"化生-创生"逻辑,其共生理想是包容性的。两相比较,可认为由传统地缘政治学逻辑所支配的西方文明"排他式共生"实质上是对不同文明交往之道的偏离,而以"包容式共生"为其特征的中国文明因其"地缘文明学"取向而倡导"共生主体性",其历史化进程之继续展开也终将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合作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轴心时代中西文明 地缘文明学生生与共生
下载PDF
高职院校文明史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以“中西文明十五讲”为例
15
作者 叶锋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31-36,共6页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国家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进行文明史通识教育是使学生具备“高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识教育在欧美的发展流变表明中国通识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应从中国语境出发,进行本土化改造,将国外...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国家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进行文明史通识教育是使学生具备“高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识教育在欧美的发展流变表明中国通识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应从中国语境出发,进行本土化改造,将国外的先进理念与我国的大学实际相结合。具体的校本教学实践也表明,高职需要通识教育,而文明史教育是通识教育的核心与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识教育 文明 高职院校 中西文明十五讲
下载PDF
铜器时代起源以来中西文明的海外拓展特征 被引量:6
16
作者 毛卫民 《金属世界》 CAS 2021年第1期5-11,共7页
铜器是产生世界主要文明的物质基础代表。自铜器时代起源以来,中西方文明分别借助铜器技术和铁器技术崛起。中华文明表现出融合、统一、族群间平等的特征。以先进的冶铁技术和航海造船技术为基础,郑和下西洋的海外拓展行为展示出了中华... 铜器是产生世界主要文明的物质基础代表。自铜器时代起源以来,中西方文明分别借助铜器技术和铁器技术崛起。中华文明表现出融合、统一、族群间平等的特征。以先进的冶铁技术和航海造船技术为基础,郑和下西洋的海外拓展行为展示出了中华文明与不同种族和文明平等交流、融合、共赢的特征。在西方开拓、进取、创新等文明特征驱动下,自哥伦布航海行为之后西方的海外扩张获得了历史性成功,攫取了巨大的利益和发展空间,继而带动了全球的工业革命进程。同时,以五眼联盟为代表的西方殖民行为也对海外殖民地的原住民造成了系统性伤害。纵观人类文明进程,中西方文明应平等相待,互相学习与借鉴,促进人类文明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拓展 造船技术 郑和下西洋 海外扩张 中西文明 中华文明 人类文明进程 平等交流
下载PDF
中西文明交融的澳门因素与澳门特色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明霞 《北方论丛》 2021年第5期171-178,共8页
从明清到近现代,澳门成为继敦煌、泉州之后的第三个中西文明交融典范性城市,为中华文明包容多元文明注入了独特的"澳门因素"。在明清时期,澳门成为来华传教士向中国介绍西方科技和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集散地,推动了中国的康... 从明清到近现代,澳门成为继敦煌、泉州之后的第三个中西文明交融典范性城市,为中华文明包容多元文明注入了独特的"澳门因素"。在明清时期,澳门成为来华传教士向中国介绍西方科技和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集散地,推动了中国的康乾盛世和西方的启蒙运动;在近代,澳门又凭借其独特的治理制度和发达的报刊媒体,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变革的重要策源地,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西文明交融的"澳门因素"表明,澳门在中西文化交融中形成了独特的区位特色、历史特色和族群特色,中西文明交融的澳门特色有助于澳门在推进文明互鉴、化解文明冲突的新时代再度焕发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门中西文明交融 西学东渐 中学西传 文明冲突论
下载PDF
晚清中西文明观的形成——以18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为中心 被引量:6
18
作者 手代木有儿 李鹏运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3-23,共11页
本文讨论了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知识分子中西文明观的变化过程。以出使西方的知识分子为代表的首度接触西方的中国人,最早实现了中西文明异质性的认识。从"华夷"到"中西",对于中西文明的指称不仅是一种称呼上的转... 本文讨论了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知识分子中西文明观的变化过程。以出使西方的知识分子为代表的首度接触西方的中国人,最早实现了中西文明异质性的认识。从"华夷"到"中西",对于中西文明的指称不仅是一种称呼上的转变,更代表了那一时代中国人从绝对的中国中心到逐渐接受西方文明的根本转变。在此过程中,来华外国人通过报刊、杂志展开了大量西方文明的介绍和对中国文化的批判,他们对于中国人形成新的中西文明观也起到了不容质疑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中西文明
下载PDF
中西文明跨文化交流范式变迁与未来选择 被引量:3
19
作者 郝桂菊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108-116,共9页
文明与文化是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开展国际交往的独特的精神与价值符号。在廓清文明与文化理论内涵的基础上,从差异与多元视角分析中西文明跨文化交流范式之间的碰撞、冲突与交融,梳理中西方两个世纪以来传统与现代的对峙与对话以及现代... 文明与文化是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开展国际交往的独特的精神与价值符号。在廓清文明与文化理论内涵的基础上,从差异与多元视角分析中西文明跨文化交流范式之间的碰撞、冲突与交融,梳理中西方两个世纪以来传统与现代的对峙与对话以及现代化的延宕,回顾新中国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辨析新时代多元文明交流互鉴,论证人类社会未来选择是缔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期间,中国以实际行动诠释和彰显国际道义与责任担当,践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倡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 文化 中西文明 交流范式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从近代基督教在桂林地区传播过程看中西文明的冲突与交融1
20
作者 廖小梅 李树欢 +1 位作者 何承容 施煜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第3期66-72,共7页
近代基督教在中国传教活动频繁,传教过程中凸显着中西方文明的差异。文章以桂林地区为考察视阈,从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角度,考察近代基督教借助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医疗卫生设备、慈善事业等手段传播宗教理论的过程。探究近代基督教... 近代基督教在中国传教活动频繁,传教过程中凸显着中西方文明的差异。文章以桂林地区为考察视阈,从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角度,考察近代基督教借助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医疗卫生设备、慈善事业等手段传播宗教理论的过程。探究近代基督教在桂林传教过程中,中西文明的冲突与交融问题。为解决中西方文明的冲突提供借鉴,为提升文化桂林的地位寻找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 桂林 中西文明 冲突 交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