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4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学萌芽时期的科学思维与中西文明对比
1
作者 高绮妮 郭政鑫 +1 位作者 邓浩仪 欧阳敏 《大学物理》 2021年第1期80-84,共5页
围绕科学教育的目的,通识课程“众说有光”模块基于中西方光学萌芽时期的发展史实现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历史早期不同社会群体对光学基本问题从主观认识向客观理解的演变过程,探究该时期光学理论体系的发展状况,思考中西文明对科... 围绕科学教育的目的,通识课程“众说有光”模块基于中西方光学萌芽时期的发展史实现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历史早期不同社会群体对光学基本问题从主观认识向客观理解的演变过程,探究该时期光学理论体系的发展状况,思考中西文明对科学思维形成、研究方法演变等方面的影响,并从多学科的视角了解光学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教育 光学通识课 光学萌芽 科学思维 中西文明对比
下载PDF
衡量古今中西文明形态效度的思想前提——从“李约瑟问题”出发的批判考察
2
作者 张文喜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4,共10页
1954年李约瑟提出问题:为什么中国文明要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此提问关乎人类如何告别传统和再出发。我们需对问题本身作思想前提批判,在文明转型中把握它的内外矛盾,避免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及其成就上片面地作出规定。总的来说,衡量文... 1954年李约瑟提出问题:为什么中国文明要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此提问关乎人类如何告别传统和再出发。我们需对问题本身作思想前提批判,在文明转型中把握它的内外矛盾,避免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及其成就上片面地作出规定。总的来说,衡量文明效度有如下因素:有些因素是一切有生存实践活动的民族所共有的,将它们相互区分开来的是它们的生存实践活动所掌握的知识体系、物的追问方式等;有些因素是某种类型的文明所特有的,但它能扩展到一切人类创造物中,并作为人类历史共同体的共同呼吸贯穿每一文明。科学或知识位于文明形态塑形的最可度量者之中。西方抽象的个人、异化的技术远离文明的肯定性本原。任何一种文明不能从一个现成已有的民族那里产生出来,有效文明不能自顾自地存在。文明只能作为人类共同体纽带的表现而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中西文明 有效 当代性 轴心时代
下载PDF
论经济全球化情势下的中西文明整合 被引量:4
3
作者 万波 黄守红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43-46,共4页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全球文化领域大变革,"文明整合"是必然趋势。基于不同思维模式和文化传统的中西文明在文明整合过程中,"和而不同"是基本前提和最终归属。在从"不同"走向"和...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全球文化领域大变革,"文明整合"是必然趋势。基于不同思维模式和文化传统的中西文明在文明整合过程中,"和而不同"是基本前提和最终归属。在从"不同"走向"和"的过程中,由文明差异导致的"文化矛盾"客观存在。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运动观来指导中西文明乃至世界文明整合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中西文明 文化矛盾 和而不同
下载PDF
近代中西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兼论文化的“综合创新”和“创造性转化” 被引量:5
4
作者 张允熠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4-43,共10页
传统观点认为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文章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端大致与欧洲相仿,应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40年代,但被大大延阻了。"中西文明"之间实质性的直接接触、冲撞、互动和融合正是缘起于400多年前的16世纪末。如果说明... 传统观点认为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文章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端大致与欧洲相仿,应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40年代,但被大大延阻了。"中西文明"之间实质性的直接接触、冲撞、互动和融合正是缘起于400多年前的16世纪末。如果说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之间的互动主要表现为"冲突",那么,1840年之后则主要表现为"融合"。这种融合,不是无原则的混合,而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创造性综合、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即"马中西"三派文化辩证地"综合于一"。"一"是什么?"一"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中外文化经历数百年的互动、冲撞与融合,最终促成中华古老文化的新生,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文明的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明 综合创新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下载PDF
“尚善”与“尚武”——中西方传统文明观比较 被引量:5
5
作者 何文贤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28-132,共5页
中西方文明在演进过程中表现出各自的模式与特征 ,前人在此领域已有许多优秀的论著 ,但在中西文明比较方面 ,著述与论文相对较少。本文针对中华民族“亲贵和一、礼尚往来”的“尚善”精神与西方文明“平等自由、开拓进取”的“尚武”精... 中西方文明在演进过程中表现出各自的模式与特征 ,前人在此领域已有许多优秀的论著 ,但在中西文明比较方面 ,著述与论文相对较少。本文针对中华民族“亲贵和一、礼尚往来”的“尚善”精神与西方文明“平等自由、开拓进取”的“尚武”精神作一根源性的比较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明 尚善 尚武
下载PDF
中西文明的差异和互鉴:从语言文字到思维方式 被引量:3
6
作者 何元国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3期132-133,共2页
当今世界,中华文明与其他几大文明的差异最为明显。文明之间最深刻的差异是思维方式的差异,而语言文字是其载体。西方文明的思维方式是概念思维,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象思维”。两者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互补关系。理论上,中西方文明可以互... 当今世界,中华文明与其他几大文明的差异最为明显。文明之间最深刻的差异是思维方式的差异,而语言文字是其载体。西方文明的思维方式是概念思维,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象思维”。两者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互补关系。理论上,中西方文明可以互鉴;现实上,也有其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明 互鉴 语言文字 思维方式
下载PDF
知识产权或成西方备战中西文明冲突的工具? 被引量:2
7
作者 张网成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5-21,50,共8页
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知识产权成为西方国家维护其在国际秩序中的优越地位、遏制发展中国家崛起的"神兵利器",知识产权问题也逐渐上升到了文明及意识形态问题的高度。通过将中国"塑造"成知识文明最主要的敌人,... 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知识产权成为西方国家维护其在国际秩序中的优越地位、遏制发展中国家崛起的"神兵利器",知识产权问题也逐渐上升到了文明及意识形态问题的高度。通过将中国"塑造"成知识文明最主要的敌人,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近年来正在演绎和践行着亨廷顿所预言的中西文明冲突论。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谨慎应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产权 知识资本主义 意识形态化 中西文明冲突
下载PDF
中西古代文明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再思考(专题讨论)——关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特点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10
8
作者 刘家和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91-94,共4页
对于中西古代文明研究中的诸多问题,刘家和认为,中国古代虽有夷夏之别,但夷与夏可以互相转化,这种夷夏互转的过程,就是华夏化发展的过程。在中国古代,以中原为中心的对流活动有效地推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晁... 对于中西古代文明研究中的诸多问题,刘家和认为,中国古代虽有夷夏之别,但夷与夏可以互相转化,这种夷夏互转的过程,就是华夏化发展的过程。在中国古代,以中原为中心的对流活动有效地推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晁福林认为,从远古到夏商时期,人们的历史观念的主干是对于氏族传承关系的记忆。周代的历史观念与史书体裁依然没有越出氏族史、宗族史的藩蓠,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完备体例的国家史在秦汉帝国时代才得以出现。杨共乐对国家起源问题进行了再思考,认为恩格斯所说的“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可调和的对立面”并非是指奴隶主和奴隶,在国家起源的原因问题方面,恩格斯虽然更多地强调了阶级斗争的作用,但其从未断言这是国家产生的唯一根源。蒋重跃认为,周代封国与希腊城邦间的相似之处表现有四,即古代中国的“国”字与古希腊文的“城邦”一词在含义上有相通之处;殖民活动;小国寡民与独立性。二者间的不同之处有二,即两重性与单一性之不同及发展前景不同。易宁以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为代表,对古代帝国形成过程的“异”中之“同”与“同”中之“异”进行了探讨,认为统一与征服是区分古代帝国性质的重要依据。刘林海对罗马帝国的命运问题进行了重新思考,认为无论是从历史层面还是从认识层面上,罗马帝国的命运都是既断又续,断续并存(转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古代文明 民族关系 历史观念 国家起源 封国与城邦
下载PDF
从千年史看百年史——从中西文明路径比较看当代中国转型的意义 被引量:9
9
作者 萧功秦 《社会科学论坛》 2007年第1期5-31,共27页
欧洲文明是建立在小规模多元体相互竞争基础上的文明,中国古代文明是大一统的以安分敬制为基础的非竞争性文明。后者在前资本主义时代虽然可以通过规模效应来形成对前资本主义西方的优势,但这种砖墙式的帝国结构,与西方文明的类生物细... 欧洲文明是建立在小规模多元体相互竞争基础上的文明,中国古代文明是大一统的以安分敬制为基础的非竞争性文明。后者在前资本主义时代虽然可以通过规模效应来形成对前资本主义西方的优势,但这种砖墙式的帝国结构,与西方文明的类生物细胞体的多元结构相比,缺乏面对环境挑战的适应力与微观试错的变异能力。这就导致了它既不能发展出资本主义,在近代也无力应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挑战。日本作为东方国家应对西方挑战的成功绝非偶然,其关键在于其结构内部具有类似于西方的多元性、分散性、竞争性的特点。中国改革开放的意义就在于,在政治威权体制的推动下,激活了社会内部的微观个体、地方与企业的竞争机制,从而使小规模、多元性、自主性与流动性相结合而形成的竞争机制,在中华大地上得以形成。这一转型的意义就在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明路径 多元竞争性文明 大一统“安分敬制”性文明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 当代中国转型
下载PDF
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对“中西文明特征”的建构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俊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4-98,共5页
在新文化运动中,为强烈的忧患意识所迫,陈独秀等人出于"救亡"的目的和政治理想需要,建构了一整套二分对立、本质化和等级化的"中国"与"西方"文明特征。这些对"中西文明特征"描述,都是按照陈独... 在新文化运动中,为强烈的忧患意识所迫,陈独秀等人出于"救亡"的目的和政治理想需要,建构了一整套二分对立、本质化和等级化的"中国"与"西方"文明特征。这些对"中西文明特征"描述,都是按照陈独秀想象的形象而有意无意中进行挑选和取舍的,是对真实的中西文明特征的简单化、绝对化和二元化的概括。通过还原陈独秀笔下描绘中西文明特征差异而使用的相互对立的形容词,可以进一步理解这一建构中的理论预设、思维模式及其理性缺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独秀 中西文明 新文化运动
下载PDF
“大同”新解——从语源看中西史前文明的联系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及徐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116-118,共3页
许多人认为“大同”不过是儒家的社会理想。本文从古代文献注疏和语言历史比较的材料指出 ,“大同”可能是黄河流域文明存在过的一种社会形态 ,并且可能与史前时期的西方文明有某种联系。
关键词 大同 史实 语源 中西文明 联系
下载PDF
中西方文明交融冲突中的儒学价值及其命运 被引量:2
12
作者 邵龙宝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55-64,共10页
儒学文明与其他文明一样,并非封闭独立、自生自长、具有明确边界的独特实体,而应把它视为在政治、商业以及文化诸领域与其它文明相互往来、彼此交迭的体系。西方近代文明中蕴含着儒学文明。儒学文明在近代的“失语”并不等于它已经是消... 儒学文明与其他文明一样,并非封闭独立、自生自长、具有明确边界的独特实体,而应把它视为在政治、商业以及文化诸领域与其它文明相互往来、彼此交迭的体系。西方近代文明中蕴含着儒学文明。儒学文明在近代的“失语”并不等于它已经是消失了的文明,它在与各种文明的冲突、融合与对话中一直存活着,已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内核;儒学传统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它曾经和正在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在全球化语境下检视儒学传统,其实有许多现实的政治问题,儒学为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不仅能提供道德、教育、修身养性等方面的人文价值,还能为未来中国社会和世界文明发展提供社会制度方面的框架启迪和人学理念等精神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中西文明交融 价值 失语 未来命运
下载PDF
近现代中西文明交会下的城市文化传播——“京津沪”城市文化变迁的视角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卫东 《新闻爱好者》 2013年第6期27-30,共4页
近现代中西方城市文化交流与传播,给开埠后的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注入了新的异域文化元素,使北京、上海和天津体现出当时中国各具特色的城市文化生态。经过一百多年的历史文化变迁,特别是新中国成立60年和改革开放30余年的快速发展,上... 近现代中西方城市文化交流与传播,给开埠后的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注入了新的异域文化元素,使北京、上海和天津体现出当时中国各具特色的城市文化生态。经过一百多年的历史文化变迁,特别是新中国成立60年和改革开放30余年的快速发展,上述城市文化也同样面临着全球化带来的城市文化、文明发展的普遍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明 文化传播 京津沪 城市变迁
下载PDF
中西文明在现代心理学上的创新--申荷永教授、高岚教授《荣格与中国文化》序 被引量:2
14
作者 胡孚琛 《社会科学动态》 2020年第4期127-128,共2页
多年来,在我交往的国内外学者中,申荷永和高岚夫妇可谓一双璧人。申荷永教授是世界知名的分析心理学家,他在华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澳门城市大学任教,和我的老同学颜泽贤教授(华南师大和澳门城大校长)交往颇深,多次来寒舍进行学术交... 多年来,在我交往的国内外学者中,申荷永和高岚夫妇可谓一双璧人。申荷永教授是世界知名的分析心理学家,他在华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澳门城市大学任教,和我的老同学颜泽贤教授(华南师大和澳门城大校长)交往颇深,多次来寒舍进行学术交流。我多年研究内丹学,而丹道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密切相关,因此我的《丹道法诀十二讲》和《道学通论》的写作也多受他们的启发。另外,他和我的老友易学泰斗霍斐然先生也颇有交往,多次邀我和霍斐然先生参加他召开的学术会议,至今霍斐然先生的弟子章苏杭女士仍在他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高岚教授一直辅佐申荷永教授,在学术上珠联璧合,而且高岚女士善烹饪,是一个相夫教子的杰出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师范大学 华南师大 博士学位 中西文明 分析心理学 现代心理学 学术交流 学术会议
下载PDF
郑和下西洋与15—16世纪中西海洋文明模式比较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君尧 《职大学报》 2005年第3期45-48,共4页
郑和作为15世纪世界航海事业的启幕人,其航海壮举标志着中国海洋文明发展到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巅峰。之后,西方海洋文明的发展,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历史前奏。本文对15—16世纪中西海洋文明的外交、贸易、文化模式进行比较,探究在15... 郑和作为15世纪世界航海事业的启幕人,其航海壮举标志着中国海洋文明发展到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巅峰。之后,西方海洋文明的发展,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历史前奏。本文对15—16世纪中西海洋文明的外交、贸易、文化模式进行比较,探究在15—16世纪的世界变局中,为什么一直雄踞人类海洋文明前列的中国海洋文明,最后却被西方海洋文明取代,以期唤醒、促进全民族的海洋意识,认识没有海洋文明的国家,是永远不能成为世界强国的道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和下西洋 15-16世纪 中西海洋文明 模式比较
下载PDF
中西农业文明下的牛耕与马耕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桂权 《史志学刊》 2017年第1期61-64,共4页
10世纪前西欧以牛耕为主,之后马耕逐渐推广。欧洲的马耕推广是技术进步、三田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结果。比较而言,马耕在中华农业文明中始终不太普遍,主要是因为马的军事用途更被看重,犁地主要依靠牛来完成。中西农业文明中对于牛... 10世纪前西欧以牛耕为主,之后马耕逐渐推广。欧洲的马耕推广是技术进步、三田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结果。比较而言,马耕在中华农业文明中始终不太普遍,主要是因为马的军事用途更被看重,犁地主要依靠牛来完成。中西农业文明中对于牛耕与马耕的不同依赖,既是各自不同农业发展结构的体现,也是由不同社会经济特点所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农业文明 牛耕 马耕 犁地
下载PDF
中西方文明差异的根源性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品晶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9期11-12,共2页
本文试图从中西方文明产生的社会制度、治国方略、教育模式以及主导意识四个方面,揭示其文明差异的根源性因素,以期更好地促进不同民族间的合作与发展。
关键词 中西文明 差异性 根源
下载PDF
丝绸之路青海道看中西文明的交流互鉴 被引量:1
18
作者 崔永红 《中国土族》 2019年第3期17-22,共6页
任何一种文明都是流动的、开放的,这是文明传播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说:"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1)中国和西域文明的交流互鉴由... 任何一种文明都是流动的、开放的,这是文明传播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说:"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1)中国和西域文明的交流互鉴由来已久,它对中西文明的发展、进步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古老商路诸如玉石之路、铜之路、丝绸之路、茶叶之路、香料之路等等,见证了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明 促进作用 主旨演讲 玉石之路 文明对话 交流互鉴 丝绸之路 茶叶之路
下载PDF
关于古代中西文明若干特点的思考(笔谈)
19
作者 向燕南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3-124,共2页
关键词 中西文明 古代社会 人类文明 “一” 学术意义 “多” 否定 野蛮
下载PDF
秦汉郡县制、罗马行省制与古代中西文明的特点
20
作者 易宁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31-133,共3页
关键词 中西文明 郡县制 古代 省制 秦汉 罗马 地方行政制度 政治体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