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化”作为方法:中西文论互鉴的方法论反思 被引量:8
1
作者 曾军 林非凡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3期32-41,F0002,187,共12页
中西文论互鉴是文论领域中的“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中西文论互鉴中的不对等对话、长期存在的弱者心态以及新时代面临的“主动性中学西传”等成为当前反思中西文论互鉴的重要背景。“改变”和“转化”才是彼此交流对话的实质。“... 中西文论互鉴是文论领域中的“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中西文论互鉴中的不对等对话、长期存在的弱者心态以及新时代面临的“主动性中学西传”等成为当前反思中西文论互鉴的重要背景。“改变”和“转化”才是彼此交流对话的实质。“化”可以用来描述影响接受交流互鉴中的变形、变异、异化、杂交、融合等多种趋势、过程与状态。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演进过程业已形成了从“体用”“西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个“化”的范式,并深刻影响了中国文论的内在结构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论互鉴 “化” 体用 西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下载PDF
中西文论视域中的“赋、比、兴” 被引量:31
2
作者 叶嘉莹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3期116-122,共7页
"赋、比、兴"乃《诗经》和中国古代诗歌借物象与事象传达感动并引起读者感动的三种表达方式,是心物之间互动关系的反映。"兴"是由物及心,"比"是由心及物,"赋"是即物即心。它与西方在"形... "赋、比、兴"乃《诗经》和中国古代诗歌借物象与事象传达感动并引起读者感动的三种表达方式,是心物之间互动关系的反映。"兴"是由物及心,"比"是由心及物,"赋"是即物即心。它与西方在"形象与情志关系"上的最大不同在于,西方的诗歌创作多出于理性的安排,从而降低了"兴"在诗歌创作中的地位而成为不重要的一环,其八种"情志与形象之间的关系"仅类于中国诗歌创作中"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中的"比"的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比、兴” 中西文论 物象与事象 心物关系
下载PDF
论中西文论的对话与融合 被引量:7
3
作者 王元骧 《浙江学刊》 CSSCI 2000年第4期80-86,共7页
:中西文论的对话与融合是目前我国文论界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学术课题。本文认为 ,中西文论的特点是由中西哲学文化在精神上的根本差别决定的。文章试图通过对这些差别的分析 ,来寻找和提取中西文论对话的基本话题 ,同时 ,联系以往的实... :中西文论的对话与融合是目前我国文论界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学术课题。本文认为 ,中西文论的特点是由中西哲学文化在精神上的根本差别决定的。文章试图通过对这些差别的分析 ,来寻找和提取中西文论对话的基本话题 ,同时 ,联系以往的实践经验 ,提出了一些为中西文论开展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论 对话 融合 哲学文化 文学性质
下载PDF
成功与失误:王国维融汇中西文论的最初尝试 被引量:7
4
作者 代迅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59-66,共8页
关键词 王国维 《红楼梦》 西方文论 文论话语 《人间词话》 叔本华 融汇中西 中国现代文论 中西文论 中国文论
下载PDF
略论中西文论接受思想的异同 被引量:6
5
作者 樊宝英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1-33,共3页
20世纪60年代由德国学者尧斯和伊瑟尔所首创的接受美学,因主张从读者的视野来研究文学,给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生机,因而迅速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美学大潮。当我们面对涌进中国大门的接受美学,在对它进行研究消化的同时,不能不考虑... 20世纪60年代由德国学者尧斯和伊瑟尔所首创的接受美学,因主张从读者的视野来研究文学,给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生机,因而迅速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美学大潮。当我们面对涌进中国大门的接受美学,在对它进行研究消化的同时,不能不考虑到本民族文化传统中固有的思想精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美学 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作家 中西文论 召唤结构 文学接受 审美接受 以意逆志 伊瑟尔 未定点
下载PDF
文章与literature:中西文论如何言说“文学”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建中 孙盼盼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7,共7页
文论关键词的中西比较,似应首选却最难诠释的莫过于"文学"。指称语言艺术和学科类别的"文学"一词是19世纪通过日语转译过来的,侨词色彩明显而本土特征丢失。对文论关键词作观念史的考察,或可发现真正能与literatur... 文论关键词的中西比较,似应首选却最难诠释的莫过于"文学"。指称语言艺术和学科类别的"文学"一词是19世纪通过日语转译过来的,侨词色彩明显而本土特征丢失。对文论关键词作观念史的考察,或可发现真正能与literature对译的是"文章"而非"文学"。汉语的"文章"与西语的literature虽有时空之隔却不乏语义之通,此二者之通义依次表现于对文学观念之缘起、沿生及再创的言说。在关键词的根性结构、语义流变和话语转换等不同层面比较"文章"与literature,不仅能看出中西文论如何言说"文学",还能为中国文论语体系的重建提供有益的尝试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章 LITERATURE 中西文论 言说
下载PDF
中西文论(美学/诗学)中的结构特征之差异 被引量:3
7
作者 劳承万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4期24-27,共4页
西方文论 (美学 /诗学 )是以“概念”为起点的逻辑推演体系 (原始范式为形式逻辑的三段论 ) ,其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着非常重要的规定 ;中国文论 (美学 /诗学 )是以意象为起点的纲目网络体系 ,是一种“天人合一”观 (天时—地利—人和... 西方文论 (美学 /诗学 )是以“概念”为起点的逻辑推演体系 (原始范式为形式逻辑的三段论 ) ,其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着非常重要的规定 ;中国文论 (美学 /诗学 )是以意象为起点的纲目网络体系 ,是一种“天人合一”观 (天时—地利—人和的三相关联、协合 ) ,任何“概念”(字 /词 )都关联着“天—地—人”。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 ,造成理论体系在结构形态上的巨大差别。不明乎此 ,中西比较研究势必将陷入一片盲目和混乱之中。眼下的弊端主要是以西代中 (以“逻辑推演”代替“纲目网络”) ,因此难以走上规范的研究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论 思维方式 概念 纲目 比较研究
下载PDF
契合·共振·贯通——宇文所安论中西文论的主题相通性 被引量:3
8
作者 胡作友 朱晗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1-70,共10页
宇文所安基于西方文论语境对《文心雕龙》进行了全新的阐释。他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论述了中西文论的主题相通性,表现为中西文论在本体论、创作论、批评论上的契合、共振与贯通。文道论与理念论体现了本体论上的契合;神思论与艺术想象... 宇文所安基于西方文论语境对《文心雕龙》进行了全新的阐释。他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论述了中西文论的主题相通性,表现为中西文论在本体论、创作论、批评论上的契合、共振与贯通。文道论与理念论体现了本体论上的契合;神思论与艺术想象论、《文心雕龙》风格论与西方的风格论、内外论与西方的内容形式论体现了创作论上的共振;心物交融论与摹仿论、知音论与西方批评理论体现了批评论上的贯通。从西方视角解读中国文论,可以发掘中国传统话语,实现中西文论的交互对话。在中西文论的契合中,各民族文学显示各自的特征和价值,有利于揭示世界性的文学观念,推动民族文学走向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论 主题相通性 宇文所安 《文心雕龙》 双向阐释
下载PDF
论中西文论的关系 被引量:1
9
作者 张荣翼 张译丹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41-45,共5页
文章从全球化视野对中西文论进行比较。首先,中西文论存在着各自理路的差异,中国传统的文学观是诗礼一体化,更注重伦理角度的把握,而西方文论更主要属于认知的范畴,在此框架下,文艺本质观、价值观、艺术感受方式和艺术的形而上境界方面... 文章从全球化视野对中西文论进行比较。首先,中西文论存在着各自理路的差异,中国传统的文学观是诗礼一体化,更注重伦理角度的把握,而西方文论更主要属于认知的范畴,在此框架下,文艺本质观、价值观、艺术感受方式和艺术的形而上境界方面都有明显差异。其次,随着中西之间日益频繁的交往,中西文论之间也就出现了交流中的冲突,即:现代性冲突的压力、科学性体系的幻觉、以及异质观点系统的误会。再次,剖析中国的文论研究在经济、文化全球化过程中所面对的挑战,这主要体现在文化、科技与人际交往状况,以及民族意识与感性经验三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中西文化 中西文论
下载PDF
实事求是地比较中西文论 被引量:1
10
作者 程亚林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0-47,共8页
实事求是是从事中西文论比较研究必须遵循的原则。本文以香港学者黄维梁先生在中西文论比较背景中研究刘勰文论的个案为例,证明遵循这一原则,就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比较成果;反之,比较结论就不能令人信服。
关键词 中西文论 实事求是 香港学者 黄维梁 遵循 刘勰
下载PDF
中西文论对话与理论创新——论刘庆璋的“文化诗学”构想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圣传 《学术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7-103,共7页
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始终是在与西方文论前沿的互动对话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话题,进而完成自我理论更新。对西方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的引入,便同样是本土语境中"语言论转向"与"文化转向"这一文论模式"... 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始终是在与西方文论前沿的互动对话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话题,进而完成自我理论更新。对西方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的引入,便同样是本土语境中"语言论转向"与"文化转向"这一文论模式"内—外"更迭后对西方前沿思潮的吸纳、改造与升华。"文化诗学"作为世纪之交中西文论的一次"典型性"异质文论间的跨文化对话,不仅是中国当代文艺理论于现实文化困境中的理论突围,还是刘庆璋等文论家试图于中西文论互动对话中变革更新当下文艺理论范式的时代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诗学 刘庆璋 中西文论 对话 理论创新
下载PDF
中西文论60年行进态势及成因 被引量:1
12
作者 欧阳友权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2009年第10期5-10,共6页
中西文论60年的发展脉络呈"逆向行进终而合流"的基本态势。即建国后的前30年里,我国文艺理论发展的主流坚守的是"社会本位",而这个时期西方文论的中心范式则秉持"艺术本位";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西... 中西文论60年的发展脉络呈"逆向行进终而合流"的基本态势。即建国后的前30年里,我国文艺理论发展的主流坚守的是"社会本位",而这个时期西方文论的中心范式则秉持"艺术本位";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西文论研究出现逆转:当中国结束极左文艺思潮,回归文艺本身、出现"向内转"的艺术本位和纯美倚重时,西方文论却出现"向外转"的理论趋向;20世纪90年代后,中西方文论呈现为"关注外部研究、共趋社会本位"的合流趋向。这一有趣的文论格局,是60年世界社会史变迁在文艺学领域的理论回声,其理论逻辑源于所依存的两大历史逻辑:社会历史主轴的文化撬动和社会模板的"图-底"关系。由是,文艺学跨越学科界限、走向文化综合,当是审美社会学的理论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论60年 逆向行进 合流 艺术本位 社会本位 渊源与成因
下载PDF
中西文论对话与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研究现状及反思 被引量:1
13
作者 邹广胜 《湖南社会科学》 2006年第6期133-139,共7页
论文根据目前理论界论述的焦点和争论的问题对中西文论对话与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指出目前理论界忽视的亟待澄清的几个重要问题。缺乏对现实文学人生的关注,陷入自我满足的游戏之中正是目前中西文论对话与古代文论... 论文根据目前理论界论述的焦点和争论的问题对中西文论对话与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指出目前理论界忽视的亟待澄清的几个重要问题。缺乏对现实文学人生的关注,陷入自我满足的游戏之中正是目前中西文论对话与古代文论现代转换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论 对话 古代文论 现代转换 反思
下载PDF
中西文论比较的立足点 被引量:1
14
作者 冯宪光 《社会科学研究》 1986年第4期48-53,共6页
近来中西文化的比较引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在文艺学领域,中西文论的比较研究也早已广泛地展开。在这方面,需要研究和讨论的问题很多。许多同志把注意力投向中西文论的主要差别的探讨,又有许多同志则关注中西文论概念、范畴的相同因子... 近来中西文化的比较引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在文艺学领域,中西文论的比较研究也早已广泛地展开。在这方面,需要研究和讨论的问题很多。许多同志把注意力投向中西文论的主要差别的探讨,又有许多同志则关注中西文论概念、范畴的相同因子。我觉得目前急需探讨和明确的问题是,什么是中西文论比较的立足点? 我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近来读了一些中西文论比较的论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文学 心理结构 中西文化 传统文论 主要差别 文心雕龙 思维模式 学术界 中西文论比较 文化思想
下载PDF
从《文心雕龙》的研究看中西文论对话 被引量:1
15
作者 邹广胜 《湖南社会科学》 2005年第1期143-148,共6页
本文通过对中西文论对话发展史中几部重要著作的分析 ,对中西文论对话及《文心雕龙》低迷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反思 ,认为理论界现实问题意识的匮乏 ,对中外重大理论的内在联系、对中外古今文论连接的必然前提缺乏必要而深入的思考 ,是目前... 本文通过对中西文论对话发展史中几部重要著作的分析 ,对中西文论对话及《文心雕龙》低迷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反思 ,认为理论界现实问题意识的匮乏 ,对中外重大理论的内在联系、对中外古今文论连接的必然前提缺乏必要而深入的思考 ,是目前中西文论对话研究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本文认为对古代文论现实意义的思考 ,对西方文论中国化的反思是我们目前从事中西文论对话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中西文论 对话
下载PDF
跨文明语境下整合中西文论
16
作者 马建智 胡志红 《求索》 CSSCI 2003年第5期189-189,192-193,共3页
关键词 跨文明比较文学 研究 跨文明语境 整合 中西文论
下载PDF
文学伦理学——中西文论平等对话的参考范式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琳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8期93-95,共3页
对文学伦理学的理论基础、文学伦理学涉及的多元文学问题,以及文学伦理学当前的任务和走向进行探讨,可以论证文学伦理学是真正的文论创新,它超越了民族或国家的分界,揭示了文学的普遍意义,为中西文论实现平等对话提供了参考范式。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 中西文论 对话 范式
下载PDF
中西文论之论圆
18
作者 李家骧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8-112,共5页
中西文论之论圆是一种大量而广泛的现象,学界却无比较角度的专文论列;探讨这一问题对于考察中西方的审美意识、继承和发扬文论遗产、开辟文学与数学的关系这一交叉学科、加强文化交流都有重要意义。中西文论之论圆有其共同处:在表示意... 中西文论之论圆是一种大量而广泛的现象,学界却无比较角度的专文论列;探讨这一问题对于考察中西方的审美意识、继承和发扬文论遗产、开辟文学与数学的关系这一交叉学科、加强文化交流都有重要意义。中西文论之论圆有其共同处:在表示意味上有象征性,在认知感受上有审美性,在理论指向上有哲理性。但它们也有差异处:中方重韵致、格调,西方重形态、数理。其同是由于文学与数学的关系,其异是中西方的艺术特点、思维惯性、文化传统所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论 论圆 共同处 差异处 原由
下载PDF
中西文论的运用比例观念
19
作者 李家骧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78-82,共5页
探讨中西文论的运用比例观念,对提供新的特别的视角、扩大研究视野、开拓思维空间、继承文论遗产,均有重要意义。中西文论运用比例观念的共同性在于具有传统性、精确性、审美性、方法性。其差异性在于中方偏重人情——注重情韵、品格的... 探讨中西文论的运用比例观念,对提供新的特别的视角、扩大研究视野、开拓思维空间、继承文论遗产,均有重要意义。中西文论运用比例观念的共同性在于具有传统性、精确性、审美性、方法性。其差异性在于中方偏重人情——注重情韵、品格的蕴涵,西方偏重物理——注重物态、数理的推究。其同其异是由文学与数学的学科性质、中西各自的文艺传统、思维习惯、民族心理、文化倾向所决定的。由此可窥中西文论的共同与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论 运用 比例观念 共同性 差异性
下载PDF
从《文心雕龙》英译看翻译在中西文论对话中的作用
20
作者 胡作友 常筱竹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45-54,共10页
中国古代文论的扛鼎之作《文心雕龙》,经过施友忠、宇文所安和杨国斌的翻译终于被英语世界接受,西方读者由此改变了中国没有成体系文论的认识,中国文论也因为得到外国读者的接受而获得了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机会。从《文心雕龙》的英... 中国古代文论的扛鼎之作《文心雕龙》,经过施友忠、宇文所安和杨国斌的翻译终于被英语世界接受,西方读者由此改变了中国没有成体系文论的认识,中国文论也因为得到外国读者的接受而获得了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机会。从《文心雕龙》的英译发现,翻译在推进中国文论走出去、推动中西文论对话、促进世界文化多样化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翻译没有所谓的终极译本,每一次翻译都是对源文的补充与延伸,都是对源文的无限趋同,但是永远都无法等同于源文。中国文论只有变得足够强大,拥有话语权才能与西方展开真正平等的对话。译者也是中西文论对话的参与人,应尽可能忠实传达原作的本来面目,坚守本民族文化特色,秉持文化自信,防范故步自封,如此方能成为对话的促进者。中西文论对话的双方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才能积极主动畅所欲言,对话才能呈现良性互动的局面,健康有序地持续下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文心雕龙》 中西文论对话 中国文化“走出去” 异化翻译 双向阐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