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西比较诗学的对话危机及诗学话语转型 被引量:5
1
作者 范方俊 《江淮论坛》 CSSCI 2013年第2期165-170,共6页
寻求对话是当代中西比较诗学的一个热门话题和主张。究其根源,一方面是中国传统诗学在西方诗学冲击下凸现出的"现代转型"使然,另一方面是西方比较诗学界对于包括中国传统诗学在内的东方文化视野的吸纳所致。当代中西比较诗学... 寻求对话是当代中西比较诗学的一个热门话题和主张。究其根源,一方面是中国传统诗学在西方诗学冲击下凸现出的"现代转型"使然,另一方面是西方比较诗学界对于包括中国传统诗学在内的东方文化视野的吸纳所致。当代中西比较诗学对话的危机,不仅体现对于片面地将"对话"解释为"理解与沟通"的理论解读层面,而且存在于机械地套用西方诗学话语"阐发"中国诗学话语的具体实践层面。而破除中西诗学对话危机的出路在于突出对中西诗学话语的语言性分析,通过对中西诗学话语的分野、融合和转换的揭示、归纳和总结,为中西诗学深层次的理论对话的展开创造必要的条件。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将不可避免地告别惯常的文化或哲学比较模式,围绕着中西诗学话语的分野、融合和转换这一主轴,坚定地走向中西诗学的语言阐释之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比较诗学 对话 危机 话语转型
下载PDF
中西比较诗学如何可能? 被引量:4
2
作者 刘耘华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66-72,共7页
文章首先从不同诗学之同异关系及其表现形态入手对中西比较诗学的逻辑依据做出了阐析 ,接着对中西比较诗学在“求同”与“辨异”上的价值体现进行了具体论述。文章指出 ,中西比较诗学的方法论就是以对话诗学的建构为指归 ,而在对话诗学... 文章首先从不同诗学之同异关系及其表现形态入手对中西比较诗学的逻辑依据做出了阐析 ,接着对中西比较诗学在“求同”与“辨异”上的价值体现进行了具体论述。文章指出 ,中西比较诗学的方法论就是以对话诗学的建构为指归 ,而在对话诗学的建构中 ,理应注意在中西诗学比较领域广泛存在的诸种问题 ;文章尝试性地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比较诗学 逻辑依据 价值依据 对话诗学
下载PDF
中西比较诗学双向阐发摭谈 被引量:1
3
作者 杨立民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104-108,共5页
中西比较诗学双向阐发摭谈杨立民中西比较诗学(ComParaticePoeticsofChinaandweste),就是中国诗学(文论)与西方诗学(文论)之间跨国别、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在学术传统上,比较诗学一直隶属于比... 中西比较诗学双向阐发摭谈杨立民中西比较诗学(ComParaticePoeticsofChinaandweste),就是中国诗学(文论)与西方诗学(文论)之间跨国别、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在学术传统上,比较诗学一直隶属于比较文学范畴。但是,比较诗学既然是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比较诗学 中国诗学 西方诗学 比较文学 类型与方法 文学性 中西诗学 比较研究 双向式 目标模式
下载PDF
百年中西比较诗学概论 被引量:1
4
作者 向天渊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51-56,共6页
100年来中西比较诗学由三大板块构成:以王国维、鲁迅、吴宓、朱光潜、宗白华、钱钟书、王元化、刘小枫、曹顺庆等一大批学者为代表的中国大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具有“两头厚重、中间薄弱”、“从自发到自觉,由实践到理论”、“微观比... 100年来中西比较诗学由三大板块构成:以王国维、鲁迅、吴宓、朱光潜、宗白华、钱钟书、王元化、刘小枫、曹顺庆等一大批学者为代表的中国大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具有“两头厚重、中间薄弱”、“从自发到自觉,由实践到理论”、“微观比较与宏观比较相结合”以及“从中西二元比较到中外多元比较”等特征;以刘若愚、叶维廉、黄维樑等为代表的海外华人与港台学者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陆研究的空白时段;以厄尔.迈纳、米列娜、宇文所安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在突破西方中心论和促进中西诗学的互补与交流方面贡献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 中西比较诗学 异质性
下载PDF
文化转型与中西比较诗学研究
5
作者 蒋金运 席秋香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50-53,共4页
本文探讨了20世纪的文化转型给中西诗学比较研究带来了审美观念、方法和思维变化,同时探讨了20世纪中国比较诗学研究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在研究术语、范畴及至整体格局上发生的重要变化。本文用历史发展观追溯了这一时期中国学者... 本文探讨了20世纪的文化转型给中西诗学比较研究带来了审美观念、方法和思维变化,同时探讨了20世纪中国比较诗学研究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在研究术语、范畴及至整体格局上发生的重要变化。本文用历史发展观追溯了这一时期中国学者研究的取向,理顺了中西诗学比较的研究思路,最后对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作了展望,以便能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深入、不断开拓新的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转型 中西比较诗学 研究思路 展望
下载PDF
中西比较诗学艺术典型观摭谈
6
作者 杨立民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19-125,共7页
中西比较诗学艺术典型观摭谈杨立民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无论华夏诗学还是西方诗学都曾建构了各自的艺术典型观。两者既有共同之处,但又因各自不同的历史及文化传统,而有很大不同。如何在两者的根本迥异处着眼,探析其所以然的... 中西比较诗学艺术典型观摭谈杨立民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无论华夏诗学还是西方诗学都曾建构了各自的艺术典型观。两者既有共同之处,但又因各自不同的历史及文化传统,而有很大不同。如何在两者的根本迥异处着眼,探析其所以然的成因,从而在更高的理论层次上概括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典型 西方诗学 中国诗学 中西比较诗学 普遍性 人物性格 审美效应 亚里士多德 《红楼梦》 个性特征
下载PDF
百年中西比较诗学概论
7
作者 向天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911-915,共5页
一百年来的中西比较诗学由三大板块构成。第一,以王国维、鲁迅、吴宓、朱光潜、宗白华、钱钟书、王元化、刘小枫、曹顺庆等一大批学者为代表的中国大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它具有“两头厚重、中间薄弱”、“从自发到自觉,由实践到理论... 一百年来的中西比较诗学由三大板块构成。第一,以王国维、鲁迅、吴宓、朱光潜、宗白华、钱钟书、王元化、刘小枫、曹顺庆等一大批学者为代表的中国大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它具有“两头厚重、中间薄弱”、“从自发到自觉,由实践到理论”、“从中西二元比较到中外多元比较”以及“充满思辨色彩”等几个基本特征;第二,以刘若愚、叶维廉、黄维樑等为代表的海外华人与港台学者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一定程度地弥补了大陆研究的空白时间段;第三,以厄尔.迈纳、米列娜、宇文所安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在突破西方中心论和促进中西诗学的互补与交流方面贡献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比较诗学 异质性 他者眼光 互补与交流
下载PDF
东方与西方:中西比较诗学的新拓展
8
作者 刘人锋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0-135,共6页
比较诗学的研究就是要在研究中贯穿历史的探寻和美学的沉思,将研究结论提高到跨文化的、具有普遍概括性的理论高度。如果说比较文学史的研究意在揭示人类文学的纵向联系,那么比较诗学的研究则旨在揭示人类文学在精神上的相通性和差异性... 比较诗学的研究就是要在研究中贯穿历史的探寻和美学的沉思,将研究结论提高到跨文化的、具有普遍概括性的理论高度。如果说比较文学史的研究意在揭示人类文学的纵向联系,那么比较诗学的研究则旨在揭示人类文学在精神上的相通性和差异性。既然如此,比较诗学研究的范围就不宜限于某些国家或地区之间诗学的比较,而应扩展其研究的视野。我国比较诗学兴起近20年来,基本上局限于对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的研究,比较和对话仅限于中西之间,对东方文论的研究较为薄弱。然而在古代,中国、印度、希腊均是世界文学大国,各自创造了独具一格的文论,是世界文论的三大源头,而这三大源头中东方就有两个。遗憾的是我国学者对本国以外的东方国家的文论的研究一直较为冷淡,哪怕是对作为源头之一的印度文论的研究也较为薄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比较诗学 《印度古典诗学 《东方文论选》 《中外比较文论史》
下载PDF
论叶维廉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
9
作者 何敏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73-78,共6页
学者叶雏廉对中西比较诗学的主要贡献是:通过质疑西方新旧文学理论直接应用到中国文学研究上的可行性,创造性地提出“文化模子”学说,以关注中西文化的互照互省。他对寻找东西方文学的共同规律,建立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架构做出了积极... 学者叶雏廉对中西比较诗学的主要贡献是:通过质疑西方新旧文学理论直接应用到中国文学研究上的可行性,创造性地提出“文化模子”学说,以关注中西文化的互照互省。他对寻找东西方文学的共同规律,建立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架构做出了积极贡献。“文化模子”为中西比较文学和比较诗学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它是“跨文明研究”这一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在方法论上的具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 中西比较诗学 文化模子 古典山水诗
下载PDF
打通:寻找中西共同的诗心文心——对钱钟书中西比较诗学观的梳理和研究方法的剖析
10
作者 袁仕萍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9年第2期241-243,共3页
钱钟书中西比较诗学观的形成标志着中国传统诗话的终结和现代诗话的开端,其宏大的创作格局形成了充满活力的话语空间。本文梳理了钱钟书中西比较诗学观,即"邻壁之光,堪可借焉"、寻找中西共同的诗心文心;剖析了钱钟书中西比较... 钱钟书中西比较诗学观的形成标志着中国传统诗话的终结和现代诗话的开端,其宏大的创作格局形成了充满活力的话语空间。本文梳理了钱钟书中西比较诗学观,即"邻壁之光,堪可借焉"、寻找中西共同的诗心文心;剖析了钱钟书中西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即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钱钟书的话语空间在对人类文化本质的认识与阐释方面获得一种哲学突破,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一代学术宗师和文化大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钟书 中西比较诗学 研究方法
下载PDF
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以《中西比较诗学》为例
11
作者 庞莉芹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47-49,61,共4页
曹顺庆是中国中西比较诗学学科的开创者,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以"中西比较诗学"命名的学术专著,乃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领军人物之一。他从中国古典文论研究转向中西文论的比较研究,将中西诗学的范畴、概念互证互释、双向阐发,分析... 曹顺庆是中国中西比较诗学学科的开创者,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以"中西比较诗学"命名的学术专著,乃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领军人物之一。他从中国古典文论研究转向中西文论的比较研究,将中西诗学的范畴、概念互证互释、双向阐发,分析了中西古典文论的异同之处,阐发了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世界意义。曹顺庆希望通过对中国古典文论的重视来摆脱中国学界"失语症"的状态,与西方文化平等对话以及深入"跨文明"研究,从而建立一个新的世界文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比较诗学 中国古典文论 “失语症” “跨文明”
下载PDF
照亮中西比较诗学的来时路——读《逐点点燃的世界——中西比较诗学发展史论》
12
作者 王强 《阅读与写作》 2010年第9期30-31,共2页
向天渊先生的新著《逐点点燃的世界——中西比较诗学发展史论》出版了。这部著作的重要贡献在于,它第一次以专著的形式对中西比较诗学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价值。
关键词 中西比较诗学 诗学发展 史论 世界 发展历史 出版 专著
下载PDF
中西比较诗学史上的梁宗岱
13
作者 栾慧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4-98,共5页
梁宗岱是20世纪30年代重要的诗歌理论家,他以融通中西的平等眼光撰写了大量成熟的比较诗学论文,对中西诗学进行了微观而深入的比较,分析论述精细严密,并且专注于诗歌艺术的探讨,对我国新诗建设有着独到的理论建树,特色鲜明。梁宗岱对中... 梁宗岱是20世纪30年代重要的诗歌理论家,他以融通中西的平等眼光撰写了大量成熟的比较诗学论文,对中西诗学进行了微观而深入的比较,分析论述精细严密,并且专注于诗歌艺术的探讨,对我国新诗建设有着独到的理论建树,特色鲜明。梁宗岱对中西比较诗学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中西比较诗学的前学科时期具有相当的地位,对中西比较诗学建设作出了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宗岱 中西比较诗学 新诗理论
下载PDF
论中西比较诗学研究的范围和目的——兼与叶维廉、乐黛云二先生商榷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伟民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4期8-12,7,共6页
对不同文化背景所产生的文学理论批评进行比较研究,就是“比较诗学”,在西方,阿里士多德写于雅典的《诗学》一书,向来被公认为西方文学理论的奠基作,《诗学》也就代表着文学理论的研究;比较文学界习惯将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称作“比较诗... 对不同文化背景所产生的文学理论批评进行比较研究,就是“比较诗学”,在西方,阿里士多德写于雅典的《诗学》一书,向来被公认为西方文学理论的奠基作,《诗学》也就代表着文学理论的研究;比较文学界习惯将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称作“比较诗学”。据厄尔·迈纳一九八三年八月,提交在北京举行的、中美双边比较文学讨论会的题为《比较诗学》的论文中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理论 中西比较诗学 比较文学学科 比较诗学研究 比较研究 文学理论批评 叶维廉 西方文学批评 乐黛云 理论体系
下载PDF
无味之味——浅析中西比较诗学下的“淡然”之境
15
作者 陈瑜 《学周刊(下旬)》 2009年第9期156-156,共1页
本文首先比较两幅中西方风景画的代表之作.一幅是元代山水大师倪瓒的《平淡的山水》(1372),另一幅为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的《涨潮的塞纳河》。同是描绘山水之作,《平淡的山水》用墨极淡,笔触不甚明显、清淡模糊。画面宁静淡远、没... 本文首先比较两幅中西方风景画的代表之作.一幅是元代山水大师倪瓒的《平淡的山水》(1372),另一幅为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的《涨潮的塞纳河》。同是描绘山水之作,《平淡的山水》用墨极淡,笔触不甚明显、清淡模糊。画面宁静淡远、没有明确的视点。远近基本一致。吐纳万物而又浑然一体。《涨潮的塞纳河》则采用了不同的手法来描摹自然景色,其用油画独有的色彩、明暗、线条和肌理完美地表达着画家的视觉感受.通过光感、质感与空间性,营造了身临其境的审美视觉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比较诗学 印象派画家 西方风景画 自然景色 视觉感受 视觉效果 塞纳河 山水
下载PDF
诠释循环对于中西比较诗学的意义
16
作者 王宇根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38-44,共7页
从重"事实联系"的影响研究到寻求"共同主题"的平行研究无疑给比较文学的学科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比较诗学"的产生则意味着比较文学向理论层面的渗透取得成功。就此而言,比较诗学,特别是中西比较诗学... 从重"事实联系"的影响研究到寻求"共同主题"的平行研究无疑给比较文学的学科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比较诗学"的产生则意味着比较文学向理论层面的渗透取得成功。就此而言,比较诗学,特别是中西比较诗学,乃平行研究所结出的最为丰硕的果实。跨文化的比较诗学研究乃相互异质的文化本文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跨文化的对话需要一个能为双方所接受和理解而又能准确表达出两种文化各自独特性的"话语"作为其中介,这已经成为比较诗学研究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研究 话语建构 双向互动 循环过程 比较文学 认知方式 平行研究 文化本文 中国诗学
下载PDF
杨乃乔:《悖立与整合:中西比较诗学》
17
作者 黄晚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18年第3期492-495,共4页
《悖立与整合:中西比较诗学》(以下简称《悖立与整合》)是一部理论体系构建严谨且宏大的学术专著。特别值得提及的是,这部厚重的中西比较诗学读本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杨乃乔教授至今为止撰写的惟一一部专著,共72万字;在这部专著的《后记》... 《悖立与整合:中西比较诗学》(以下简称《悖立与整合》)是一部理论体系构建严谨且宏大的学术专著。特别值得提及的是,这部厚重的中西比较诗学读本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杨乃乔教授至今为止撰写的惟一一部专著,共72万字;在这部专著的《后记》中,他曾陈述了自己思考、书写、修订及最终完成这部专著所经历的三个重要学术阶段:“1992年至1995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立论,形成了初步体系性的架构;1995至1997年,在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完成了理论体系上的规模性构成;2006年至2017年,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就文献的使用、校对及理论逻辑的自洽化、深度化再度做出大规模的修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比较诗学 整合 悖立 学术专著 北京师范大学 复旦大学 中文系 《后记》
下载PDF
中西比较诗学史上的刘若愚
18
作者 黄月桂 《今古文创》 2021年第29期33-35,共3页
刘若愚(James J.Y.Liu)是一位著名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者、翻译理论家。在对中国传统诗学的认识和解读上,刘若愚以其学贯中西、博览古今的文化底蕴提出非常有开创性的见解和观点。他一生都在探索中西文学和诗学的相互阐发和交汇途径,并... 刘若愚(James J.Y.Liu)是一位著名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者、翻译理论家。在对中国传统诗学的认识和解读上,刘若愚以其学贯中西、博览古今的文化底蕴提出非常有开创性的见解和观点。他一生都在探索中西文学和诗学的相互阐发和交汇途径,并构建了中国诗学体系,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本文将从其背景介绍、比较实践和理论、诗学研究特点以及其在比较诗学史上的地位探讨刘若愚的中国比较诗学观,即从中西比较诗学史上的角度来探讨其对比较诗学研究做出的重要贡献,这对于探索中国诗歌走向世界的多元途径,有着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若愚 中西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体系 重要贡献
下载PDF
Ben Jonson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班·姜森的莎士比亚颂和中西比较诗学
19
作者 黄维樑 《中外文化与文论》 CSSCI 2010年第1期79-87,共9页
论者常谓中西诗学殊异,中西文评手法大别。例如说中国诗论文评乃直觉式,不分析,无体系;西方则理性而细腻,分析性强,体系严密。中西果真迥异?本文"自其同者而观之",指出班·姜森(Ben Jonson,1572—1637)所写的莎士比亚颂,... 论者常谓中西诗学殊异,中西文评手法大别。例如说中国诗论文评乃直觉式,不分析,无体系;西方则理性而细腻,分析性强,体系严密。中西果真迥异?本文"自其同者而观之",指出班·姜森(Ben Jonson,1572—1637)所写的莎士比亚颂,力求褒贬不任声、抑扬如其实;姜森通过比较,极言莎氏的伟大独特;又说莎翁得力于自然,复乞灵于艺术;有天赋,更卖力。他所用的理论、所用的言辞,和刘勰《文心雕龙》及其他中国古典诗论文评相当接近。姜森誉莎氏若星辉璀璨,若阿文河可爱的天鹅高飞;其比喻简直和中国文论的"藻耀而高翔"(刘勰语)、"光焰万丈长"(韩愈语)、"朝阳鸣凤"(朱权语)等齐飞而一色。班·姜森当然不是班固或姜夔的后人,但他写的确为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本文以班·姜森的莎士比亚颂诗为例,指出中西文论之心同理同情同辞同处,并略为分析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与古典文论差异之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姜森 《莎士比亚戏剧题词》 刘勰 《文心雕龙》中西比较诗学
原文传递
从比较文学视角看中西诗学对话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玉华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80-84,共5页
中西比较诗学是新世纪比较文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通过对中西比较诗学研究现状的论析,提出了在重建中国文论话语中进行中西诗学对话的基本途径与方法:要系统清理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体系、概念范畴及其学术规则;加强对中国诗学著作的译介... 中西比较诗学是新世纪比较文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通过对中西比较诗学研究现状的论析,提出了在重建中国文论话语中进行中西诗学对话的基本途径与方法:要系统清理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体系、概念范畴及其学术规则;加强对中国诗学著作的译介;在重建中国文论话语中展开中西诗学对话;用阐释学方法深化中西诗学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比较诗学 阐发法 对话研究 话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