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西沟通和谐发展——谈调理脾胃与调理消化系统机能的比较 被引量:1
1
作者 刘莹 《内蒙古中医药》 2008年第1期68-69,共2页
从未来医学发展方向看,中医药的理论体系是世界医疗体系中最为完善的,辨证施治与现代世界医疗体系推崇的循证医学不谋而合,其核心是以人为本的个体化治疗;中医的宏观整体观治疗体系吻合了世界医疗发展的潮流,即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一... 从未来医学发展方向看,中医药的理论体系是世界医疗体系中最为完善的,辨证施治与现代世界医疗体系推崇的循证医学不谋而合,其核心是以人为本的个体化治疗;中医的宏观整体观治疗体系吻合了世界医疗发展的潮流,即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几千年前提出的不治已病治未病,与现代医学倍受推崇的预防学相吻合,顺应了世界预防保健的需求,应该说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所以中西医加强沟通并在结合中优势互补,创造双赢,和谐发展,这样才对病人最为有利,最终创造出中国的独特医疗体系,实现主导世界医学发展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沟通 和谐发展 创中国医学
下载PDF
致力于中西文化沟通的林语堂
2
作者 古远清 《阅读与写作》 2004年第1期10-12,共3页
1965年,正当林语堂七十华诞到来的时候,台湾“总统府”秘书长张岳军寄赠了贺寿诗,林语堂亦填了一首《满江红》作自寿诗兼答谢。此词重述他一生“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怀抱,和对国家、对同胞的热爱。林语堂从1936年8月移居... 1965年,正当林语堂七十华诞到来的时候,台湾“总统府”秘书长张岳军寄赠了贺寿诗,林语堂亦填了一首《满江红》作自寿诗兼答谢。此词重述他一生“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怀抱,和对国家、对同胞的热爱。林语堂从1936年8月移居国外,一住就是30多年。到了古稀之年,他想叶落归根回归东方。基于这种考虑,他回到阔别7年的台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中西文化沟通 普通话推广 文学家 人物传记
下载PDF
交流中西方教育管理思想 把握国际教育管理走势——《沟通与分享:中西教育管理领衔学者世纪汇谈》评介
3
作者 古源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02年第12期79-79,共1页
关键词 沟通与分享:中西教育管理领衔学者世纪汇谈》 教育管理思想 教育管理研究会 中西 中国教育学会 评介 国际 交流
下载PDF
美国汉学家傅汉思先生的古诗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宋燕鹏 王立 《中国韵文学刊》 2013年第3期8-15,共8页
傅汉思先生是上世纪美国著名的中国古诗研究专家,他知识广博,中西兼通,旁征博引。他在中国古诗研究中经常运用量化统计的方法以取得结论,并且强调文学的艺术性特征,都是值得重视的。尤其是把母题原型这一西方古典和罗曼语文学概念引入... 傅汉思先生是上世纪美国著名的中国古诗研究专家,他知识广博,中西兼通,旁征博引。他在中国古诗研究中经常运用量化统计的方法以取得结论,并且强调文学的艺术性特征,都是值得重视的。尤其是把母题原型这一西方古典和罗曼语文学概念引入汉学研究,是他对中国古诗研究的特殊贡献。他所开辟的这种中西古典文学的沟通研究对当代西方汉学的影响是深刻的,对中国学者也是富有启发意义的。他对曹植和蔡琰诗歌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北美学界在这两个问题上的最高水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汉思 古诗研究 中西沟通
下载PDF
人民性:赛珍珠沟通中西的创作品格
5
作者 臧杨柳 徐明 《作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80-81,共2页
美国作家赛珍珠认为节俭、勤劳、恋土的农民是中国的核心。中国农民体现着人类的普遍性,赛珍珠对中国农民在土地上挣扎的歌颂在美国人民的心中引起了深刻的回响,成为中西沟通的共鸣点,因此人民性成为她沟通中西的创作品格。
关键词 赛珍珠 人民性 中西沟通
原文传递
发皇古义 融会新知——《伤寒质难》评析
6
作者 李学麟 《中国医药指南》 2008年第23期246-247,共2页
祝味菊在《伤寒质难》中所述之伤寒似以现代医学中的肠伤寒入手而质之,有将仲景之伤寒与当时沪上流行之肠伤寒混淆之嫌,但鉴于他是以祖国医学之发病观及仲景之六经辨证学说等为理论基础,发皇古义,融会新知,故不影响其在祖国医学发展史... 祝味菊在《伤寒质难》中所述之伤寒似以现代医学中的肠伤寒入手而质之,有将仲景之伤寒与当时沪上流行之肠伤寒混淆之嫌,但鉴于他是以祖国医学之发病观及仲景之六经辨证学说等为理论基础,发皇古义,融会新知,故不影响其在祖国医学发展史上的地位。由于其书中多以治国理政之论及取象比类的譬喻方法予以论述,故内容通俗易懂,如科普读物。此外还提倡未病先防,对"治未病"的内涵有着深刻的理解。并推崇自然疗能,强调治人为本,扶阳为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祝味菊 《伤寒质难》 中西沟通 治未病 自然疗能
下载PDF
李金发的象征主义新诗
7
作者 黄钢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01年第4期32-40,共9页
李金发是第一个把法国象征手法介绍到中国诗里来的,他对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新诗中的象征派代表人之一,他关于诗的观念、诗的艺术特点、诗的情怀、诗的理想的论述都值得认真深入研究。本文对他上述诸多方面的成就进... 李金发是第一个把法国象征手法介绍到中国诗里来的,他对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新诗中的象征派代表人之一,他关于诗的观念、诗的艺术特点、诗的情怀、诗的理想的论述都值得认真深入研究。本文对他上述诸多方面的成就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也指出了其中的一些局限与失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金发 象征派 新诗 象征主义诗歌 爱国热忱 中西沟通
下载PDF
香港“中大模式”的通识教育与德育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守衡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1期4-8,共5页
香港中文大学以德智并重、重视通才培养、强调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而著称。在香港高校中 ,中文大学是开设通识教育最早且又较为成功的典型 ,并形成了“中大模式”。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基础教育 ,注重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 ,被誉为均衡教育 ,... 香港中文大学以德智并重、重视通才培养、强调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而著称。在香港高校中 ,中文大学是开设通识教育最早且又较为成功的典型 ,并形成了“中大模式”。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基础教育 ,注重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 ,被誉为均衡教育 ,目标是达到兼顾专业与通识均衡发展的理想。中文大学认为 ,通识教育可以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不但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而且可以具备较高的社会认识能力 ,领会丰富的价值观和理解较为深刻的道德含义 ,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和生活毅力 ;其通识教育重点是道德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识教育 德育蕴涵 渗透性 民族意识 中西沟通
下载PDF
浅析《华女阿五》中饮食在身份构建中的作用 被引量:4
9
作者 张洪伟 孟凡飞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2期60-63,共4页
"美国华裔文学之母"黄玉雪在其自传《华女阿五》中探讨了作为华裔女性的身份问题,而这部自传因对饮食的大量描写而受到文学评论界的批评。文章将从性别、种族、文化的角度分析在这部自传中饮食对主人公身份构建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饮食 性别身份 种族身份 中西文化沟通
下载PDF
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述评 被引量:8
10
作者 崔万胜 张萌 《许昌学院学报》 CAS 1997年第2X期66-69,共4页
谭恩美是当代美国华裔文坛上的新生代作家,虽出版了仅三部小说,已赢得了评论界和普通读者的好评。本文叙述了谭恩美在中西文化夹缝中适应的心路历程,分析了她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强烈的东方意识,以及东西方读者对她的作品有可能产生的... 谭恩美是当代美国华裔文坛上的新生代作家,虽出版了仅三部小说,已赢得了评论界和普通读者的好评。本文叙述了谭恩美在中西文化夹缝中适应的心路历程,分析了她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强烈的东方意识,以及东西方读者对她的作品有可能产生的不同的兴趣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谭恩美 母女关系 中西差异与沟通 东方思想
下载PDF
悠悠食文化中的身份探寻——浅析《华女阿五》中饮食在身份构建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洪伟 孟凡飞 蔡青 《文教资料》 2007年第14期134-136,共3页
“美国华裔文学之母”黄玉雪在其自传《华女阿五》中探讨了作为华裔女性的身份问题,而这部自传因对饮食的大量描写受到文学评论界的批评。本文将从性别、种族、文化的角度分析在这部自传中饮食对主人公身份构建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饮食 性别身份 种族身份 中西文化沟通
下载PDF
戴遂良《老子》法译本(1913)的流传与影响
12
作者 姬艳芳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8-125,共8页
戴遂良的Les pères du système taoisme,Lao-tzeu,Lie-tze,Tchoang-tzeu一书是《老子》《列子》与《庄子》的法译本。以戴氏《老子》法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译文的文学体例、译介策略,“道”与“德”的翻译与诠释,译本的... 戴遂良的Les pères du système taoisme,Lao-tzeu,Lie-tze,Tchoang-tzeu一书是《老子》《列子》与《庄子》的法译本。以戴氏《老子》法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译文的文学体例、译介策略,“道”与“德”的翻译与诠释,译本的流传与影响,从而认识戴氏根据传统训诂释义,结合西方哲学与宗教文化诠释老子思想的史实与意义。他的翻译方法为中学西渐、中国道家典籍翻译提供了借鉴性的经验与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遂良 《老子》 典籍翻译 中西文化沟通
下载PDF
中西本体论的差异与融通
13
作者 赵锭华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8-22,共5页
中西本体论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将Ontology中的"on"译为中国哲学中的"本体",是造成后来中西哲学界对本体论问题混淆的关键。西方本体论Ontology实际上是研究"Being"或"是"的学问,强调从现... 中西本体论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将Ontology中的"on"译为中国哲学中的"本体",是造成后来中西哲学界对本体论问题混淆的关键。西方本体论Ontology实际上是研究"Being"或"是"的学问,强调从现象界中分离出纯粹思维作为其研究讨论的领域,而中国哲学里讲的本体论实质是体用论,体用思想是中国人思考世界存在的特有方式。对比中西本体论的差异,能更清晰地呈现体用论作为中国哲学自身体系特质的现象,这对建构符合中国哲学本身特质的哲学体系、融通中西本体论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论 ONTOLOGY 体用论 中西哲学沟通
原文传递
凝聚与分裂:亲属称谓的跨文化可译度 被引量:1
14
作者 欧阳珊 《原道》 2019年第1期266-278,共13页
所有人类文化都有一些基本特征和基本差异,对这些基本特征和基本差异进行归纳和阐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人们习惯用文化来解释关系到自身利益的问题。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亲属称谓"都是一个基本的文化概念,是特定社... 所有人类文化都有一些基本特征和基本差异,对这些基本特征和基本差异进行归纳和阐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人们习惯用文化来解释关系到自身利益的问题。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亲属称谓"都是一个基本的文化概念,是特定社会的全体成员所共享的价值观和信仰以及对人类行为背后的世界的感知。葛浩文是美国著名汉学家和翻译家、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作品的英译者。他对莫言作品的用心翻译值得中国翻译工作者和文化学者们仔细研究和借鉴。本文围绕"亲属称谓"这个看似简单却含义丰富的特色概念,从中西文化异同和跨文化交流的角度,对其翻译进行多方位的分析、对比和评述,以及在人类社会学的广阔背景下,探求葛浩文为达到翻译的理想效果所采取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属称谓 中西文化异同和沟通 人类社会学 跨文化翻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