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西诗词文化信息转换中的联想、想象与形象处理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建平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93-195,共3页
诗词创作,至关重要的是形象创造,而中西诗词的文化交流,关键在于形象处理。无论是形象创造,还是形象处理,都离不开联想与想象。根据一些中西诗词的文化信息转换实例对转换者的联想与想象及其对诗的形象处理这一心理过程进行动态的分析研... 诗词创作,至关重要的是形象创造,而中西诗词的文化交流,关键在于形象处理。无论是形象创造,还是形象处理,都离不开联想与想象。根据一些中西诗词的文化信息转换实例对转换者的联想与想象及其对诗的形象处理这一心理过程进行动态的分析研究,本文认为,合理地展开联想与想象,对于恰当处理诗中形象,提高中西诗词文化信息转换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诗词 文化信息转换 联想 想象 形象处理
下载PDF
中西悼亡诗词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
2
作者 吴云丽 《芒种(下半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97-98,共2页
从古时候起,人们就习惯用诗词来缅怀已逝的亲友或者知己,诗词中所选择的每个意象无不流露出诗人的感伤之情。但是这些悼亡诗词在风格和语言运用上都有着自己不同的风格,尤其是中西悼亡诗词之间的文化差异。本文就是笔者在细细阅读苏轼... 从古时候起,人们就习惯用诗词来缅怀已逝的亲友或者知己,诗词中所选择的每个意象无不流露出诗人的感伤之情。但是这些悼亡诗词在风格和语言运用上都有着自己不同的风格,尤其是中西悼亡诗词之间的文化差异。本文就是笔者在细细阅读苏轼的《江城子》和弥尔顿的《悼亡妻》之后,对两首诗词在风格、意象和语言运用上的区别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对比,仔细分析了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城子》 《悼亡妻》 中西悼亡诗词 对比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