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东晋时期的中观般若美学 被引量:1
1
作者 赵建军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01-106,共6页
东晋时期,中观般若理论在中国达到高峰。中观般若在印度佛学里,代表一种特殊的直觉智慧,其思想体系和价值结构都包含着丰富的美学意蕴。东晋时期,中观般若美学思想经鸠摩罗什、僧睿、僧肇等绍介、阐释,系统传入中国,并内在地实现了由佛... 东晋时期,中观般若理论在中国达到高峰。中观般若在印度佛学里,代表一种特殊的直觉智慧,其思想体系和价值结构都包含着丰富的美学意蕴。东晋时期,中观般若美学思想经鸠摩罗什、僧睿、僧肇等绍介、阐释,系统传入中国,并内在地实现了由佛学、哲学意蕴向美学意蕴的转化,在理论的内涵及构成上也完成了中国化美学理论模型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观般若 美学蕴涵 理论模型 体系建构
原文传递
三论宗创立者吉藏与般若中观思想 被引量:1
2
作者 姚卫群 《中华文化论坛》 1995年第4期109-112,共4页
三论宗创立者吉藏与般若中观思想姚卫群三论宗是中国隋唐时期较有影响的佛教宗派之一。此宗以弘扬佛教正统的般苦中观思想为主,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三论宗的形成与印度龙树、提婆自然有密切的关系;与中国东晋16国时期翻译... 三论宗创立者吉藏与般若中观思想姚卫群三论宗是中国隋唐时期较有影响的佛教宗派之一。此宗以弘扬佛教正统的般苦中观思想为主,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三论宗的形成与印度龙树、提婆自然有密切的关系;与中国东晋16国时期翻译、阐释般苦中观经论的鸠摩罗什、僧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般若中观 三论宗 《成实论》 中观思想 吉藏 中观 大乘佛教 般若经》 创立者 小乘
下载PDF
华严宗与般若中观思想 被引量:1
3
作者 姚卫群 《中华文化论坛》 1996年第4期74-78,共5页
华严宗与般若中观思想姚卫群华严宗是中国佛教中的重要宗派。它以《华严经》为其学说的主要依据,努力在中国传播弘扬这一系统的佛教思想。然而该宗属大乘佛教,如同一般的大乘佛教学说都或多或少地与般苦思想有关联一样,华严宗亦受般... 华严宗与般若中观思想姚卫群华严宗是中国佛教中的重要宗派。它以《华严经》为其学说的主要依据,努力在中国传播弘扬这一系统的佛教思想。然而该宗属大乘佛教,如同一般的大乘佛教学说都或多或少地与般苦思想有关联一样,华严宗亦受般若思想的影响,而且受般若思想发展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严宗 华严经 般若中观 般若经》 金师子章 中观思想 般若思想 无分别 中观 无自性
下载PDF
宗喀巴大师论印藏大乘般若中观之道统系统
4
作者 班班多杰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共9页
本文通过宗喀巴对印藏佛教般若中覌的理解与阐释,揭示了佛教的中道观在印度的起源、发展,在西藏语境下的传入、流变以及藏人对它的分类与命名,在此基础上对其中所蕴含的哲学义理进行了归纳与定性分析,并从阐释学的视角阐明了佛教大乘般... 本文通过宗喀巴对印藏佛教般若中覌的理解与阐释,揭示了佛教的中道观在印度的起源、发展,在西藏语境下的传入、流变以及藏人对它的分类与命名,在此基础上对其中所蕴含的哲学义理进行了归纳与定性分析,并从阐释学的视角阐明了佛教大乘般若中观本土化、中国化的合理性与必然性。由此提出了'共殊本体诠释学'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喀巴 般若中观 中国化 阐诠学
下载PDF
以诠释学视角解读果然巴对“他空”中观的论议 被引量:1
5
作者 扎西郎甲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3-29,共7页
果然巴索南桑格是十五世纪萨迦派的一位学理性人物,他以独特的佛学思想和锐利的批判精神著称,对这一人物及其思想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学界甚少,国外有些学者虽有涉足,但不够深入,有些观点尚待探讨。本文以果然巴名著《辨别正见胜乘要义月... 果然巴索南桑格是十五世纪萨迦派的一位学理性人物,他以独特的佛学思想和锐利的批判精神著称,对这一人物及其思想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学界甚少,国外有些学者虽有涉足,但不够深入,有些观点尚待探讨。本文以果然巴名著《辨别正见胜乘要义月光》(文中简称《辨别正见》)为论议支撑,以诠释学的理论视角探讨果然巴对觉囊派'他空'中现见的现点,由此管窥藏传佛教般若中现本土化、中国化的思想进程和义理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然巴 笃布巴 般若中观 诠释学
下载PDF
僧肇《般若无知论》简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周齐 《齐鲁学刊》 1983年第6期26-29,共4页
僧肇是魏晋时期一位重要的佛学家。他的主要著作是《肇论》,言简意赅,其佛学理论水平达到了较为精巧圆滑的程度。现在仅就其中的《般若无知论》略作分析。一、《般若无知论》的主旨《般若无知论》在《肇论》中有相对独立的地位。《物不... 僧肇是魏晋时期一位重要的佛学家。他的主要著作是《肇论》,言简意赅,其佛学理论水平达到了较为精巧圆滑的程度。现在仅就其中的《般若无知论》略作分析。一、《般若无知论》的主旨《般若无知论》在《肇论》中有相对独立的地位。《物不迁论》、《不真空论》所论证的是万物不动,世界虚无。《般若无知论》则是论证“般若”即佛教最高的智慧,为无所知、无所见。《高僧传》说,僧肇随鸠摩罗什之后“所悟益多”,他所著《般若无知论》,深受鸠摩罗什的称赞,曾誉为“解空第一”。高僧慧远也叹为“未尝有也”。可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般若无知 僧肇 所知 鸠摩罗什 般若中观 物不迁 佛教 佛学 圣智 高僧传
下载PDF
巴蔡·尼玛扎中观哲学思想阐释——基于新发现的写本《中观问答录》 被引量:1
7
作者 桑旦东知 阿旺多吉 《西藏大学学报(藏文版)》 2022年第4期34-52,193,194,共21页
巴蔡·尼玛扎是公元11-12世纪推进藏传佛教般若中观理论实现本土化、中国化的代表人物。他在归纳和总结前人中观思想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印度月称大师一系的哲学观点,并创造性地提出“中观自续”和“中观应承”的概念,使藏传佛教般... 巴蔡·尼玛扎是公元11-12世纪推进藏传佛教般若中观理论实现本土化、中国化的代表人物。他在归纳和总结前人中观思想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印度月称大师一系的哲学观点,并创造性地提出“中观自续”和“中观应承”的概念,使藏传佛教般若中观思想完成了从中观自续派向中观应承派的“哲学转向”,从而推动了藏传佛教思想本土化、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文章通过对巴蔡所著《中观问答录》的梳理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一、巴蔡以中观普遍承认的理论为纲,高屋建地答夏惹瓦之所问,因而文本未体现巴蔡应承中观见的理论倾向;二、引述的经典除龙树外,月称一系的论典占多数,这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了巴氏“应承”之旨趣;三、“中观”与“道次第”思想范畴的高度融合是该文本在内容上的重要特点。鉴于此,笔者提出巴蔡基于自身经验和西藏语境对中观义理所作的普遍化、个性化阐释,体现了公元11-12世纪藏传佛教般若中观理论本土化、中国化的时代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蔡·尼玛扎 中观问答录》 般若中观 本土化
下载PDF
《莊子》與魏晉般若學——以僧肇爲中心
8
作者 傅齊紈 《诸子学刊》 CSSCI 2017年第2期172-186,共15页
般若學在南北朝的興盛離不開《莊子》的促進作用,具備廣闊詮釋空間以及可通約性的《莊子》,成爲溝通内外學、使佛教中國化的重要橋樑之一。僧肇的《注維摩詰經》及《肇論》十分能體現這點,具體表現在得意忘言與不二法門、無常與空觀、... 般若學在南北朝的興盛離不開《莊子》的促進作用,具備廣闊詮釋空間以及可通約性的《莊子》,成爲溝通内外學、使佛教中國化的重要橋樑之一。僧肇的《注維摩詰經》及《肇論》十分能體現這點,具體表現在得意忘言與不二法門、無常與空觀、環中與中道、遊化與實相涅槃等方面。但緣起、畢竟空、次第修行等觀念都是《莊子》所不具有的,正是僧肇在會通中堅持了般若中觀學的立場,纔有别於格義式援《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莊子 僧肇 般若中觀 魏晉
下载PDF
六朝时期佛性论思想及其流变
9
作者 韩丽华 《社科纵横》 2012年第2期119-122,共4页
中观般若学和涅槃佛性论为佛教的重要内容。传入中国后的早期佛教以中观般若学为主。由于中国传统心性思想的特点和中国固有神性观念的影响,后来中观学逐渐被以心性为主的涅槃佛性论代替。涅槃佛性论以如来藏佛性为特征。如来藏佛性论... 中观般若学和涅槃佛性论为佛教的重要内容。传入中国后的早期佛教以中观般若学为主。由于中国传统心性思想的特点和中国固有神性观念的影响,后来中观学逐渐被以心性为主的涅槃佛性论代替。涅槃佛性论以如来藏佛性为特征。如来藏佛性论调和了真心妄心之争并与阿赖耶识论融合,适应了当时社会需要,使涅槃佛性论得以普及。如来藏佛性论符合中国人的心性思想习惯,有利于人们进行成佛向善的修行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性 中观般若 涅槃佛性论 如来藏
下载PDF
藏传佛教般若中观论本土化的历史阐释 被引量:4
10
作者 班班多杰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81-203,共23页
从阐释学视角考察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既需要准确理解印度佛教文本、义理本身的一般性,又要肯定中国阐释者基于自身经验对印度佛教文本、义理所作的个性化、创造性建构。在前弘期,藏人智者在继承、融汇印汉佛教中观相关元素的基... 从阐释学视角考察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既需要准确理解印度佛教文本、义理本身的一般性,又要肯定中国阐释者基于自身经验对印度佛教文本、义理所作的个性化、创造性建构。在前弘期,藏人智者在继承、融汇印汉佛教中观相关元素的基础上增创般若中观框架概念,初步建构藏传佛教般若中观理论系统。针对割据分治、异见泛起的现状,中期的阐释者扎根西藏处境,建立新的显密体系、政教关系、寺院体制,再造出名目繁多的般若中观命题、学派传承。至后弘期,阐释者纳繁归简,凝练类纂,构建出藏传佛教般若中观论的基本概念、理论系统、文本体系。藏传佛教般若中观在西藏境遇下经过千年通变与扬弃,最终形成具有西藏特点、中国特色的概念理论系统及传承文本体系,并整体融入中国佛教的思想洪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 般若中观 阐释学 中国化
原文传递
论僧肇佛学的有无论与动静观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红兵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8-64,共7页
要真正理解僧肇佛学的有无论、动静观,必须将僧肇佛学纳入到其形成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中考察,研究其面对和回答的时代主题,及其吸收融合的不同思想文化资源。僧肇佛学的有无论、动静观主要包含两方面内涵:其一,从大乘佛教般若中观学说... 要真正理解僧肇佛学的有无论、动静观,必须将僧肇佛学纳入到其形成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中考察,研究其面对和回答的时代主题,及其吸收融合的不同思想文化资源。僧肇佛学的有无论、动静观主要包含两方面内涵:其一,从大乘佛教般若中观学说立场出发,提出"非有非无"、"非动非静"观念,否定魏晋玄学有无论、动静观关于现象世界和本体存在的实体性理解,从现象世界存在本性的角度论述了性空观("不真")和性住观("不迁");其二,承续魏晋玄学的体用论主题,在"即体即用"的体用论基础上,阐发了有无一观("即万物之自虚")、"即动而求静"的观念。僧肇在正确理解和坚持般若中观学说的前提下,承续了魏晋玄学的理论主题和体用一如的理论意向,从思想理论的许多方面对般若中观学说与老庄玄学思想进行了融通,在推进魏晋玄学向前发展的同时,对佛教中国化的方式及趋势起到了导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肇论》 般若中观学说 老庄玄学 有无论 动静观 体用论
下载PDF
藏传佛教般若中观中国化的诠释学解读 被引量:1
12
作者 班班多杰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2-73,共32页
佛教中国化问题的提出和讨论由来已久,并且延续至今仍在研讨,但由于缺乏其衡定的学理准则,还存在众多疑问需要厘清。如果按旧有的语义和路数探究下去,尽管还有很多新的史料可能披露,但因方法论上的瓶颈所限,很难在理念上有新的突破。这... 佛教中国化问题的提出和讨论由来已久,并且延续至今仍在研讨,但由于缺乏其衡定的学理准则,还存在众多疑问需要厘清。如果按旧有的语义和路数探究下去,尽管还有很多新的史料可能披露,但因方法论上的瓶颈所限,很难在理念上有新的突破。这说明佛教中国化的研判面临着学理衡定和范式转换的挑战。本文以大量尚未汉译的藏传佛教般若中观论的系列藏文史料链为依据,以藏传佛教般若中观发展的历史脉络为线索,辅以汉地佛教在地化的时空间距为参照,以西方诠释学与中国传统诠释话语双轮驱动的视角聚焦佛教在中国西藏与汉地自我诠释与意义增长的本体论事实。本文提出佛教中国化过程经历了以印度佛教的文本原义与作者原意为主的方法论诠释,即我注六经;以中国汉地和西藏的读者及文本为主的本体论诠释,即六经注我,从而形成了印度佛教与中国佛教主体间性的双本体论结构体系,二者既一又异,通而不同,由此走了中国佛教三大语系各自的本土化历程。藏传佛教般若中观论域中六大特色命题的产出及各教派人士见仁见智的解读便是典型案例之一。本文的结论是,既要肯定和注重印度佛教文本义理事情本身的共相诠释学解读,又要肯定和强化中国佛教诠释者基于自身生活世界而对印度佛教文本义理内容创造性建构的本位性、合法性、合理性的殊相诠释学的认同。本文在此双重诠释基础上提出"共殊本体诠释学"概念。意在我们应从学理、历史、现实三位一体的向度,推动中国三大语系佛教各自照着讲、接着讲、我在讲的历史进程。这正是我们力求达到的学术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 般若中观 汉地佛教 六家七宗 诠释学
原文传递
法融禅学的历史源流考辨
13
作者 闫伟 《宜春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1-5,共5页
兴起于南朝“义学”背景下的江东法融禅,是中观般若思想在中国禅学史上的体现。法融的禅学理论始于三论之学,抑或出自早期禅宗思想,是学界争论异常的问题。近现代学者对道信与法融的师承关系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考辨,虽观点不一,但大都认... 兴起于南朝“义学”背景下的江东法融禅,是中观般若思想在中国禅学史上的体现。法融的禅学理论始于三论之学,抑或出自早期禅宗思想,是学界争论异常的问题。近现代学者对道信与法融的师承关系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考辨,虽观点不一,但大都认可法融学于三论的史事。从牛头宗自身与分化之后的禅宗派系两方面看,法融与道信的关系附会似乎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融 禅学 中观般若
下载PDF
竺道生佛教生态思想研究
14
作者 陈红兵 Wang Fengshuo(Translated) Sangyop Lee(proofread) 《孔学堂》 2020年第1期11-20,I0013-I0023,共21页
竺道生理体论受传统儒道思想文化影响,在对般若中观缘起性空之理的认识上,更注重事物现象的"缘起"方面,注重从整体认识事物现象存在的性状,其关于事物现象存在的关系性、过程性、整体性的认识,与当代生态哲学世界观相一致;竺... 竺道生理体论受传统儒道思想文化影响,在对般若中观缘起性空之理的认识上,更注重事物现象的"缘起"方面,注重从整体认识事物现象存在的性状,其关于事物现象存在的关系性、过程性、整体性的认识,与当代生态哲学世界观相一致;竺道生佛性论在理体论基础上阐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又从传统哲学天地阴阳二气观念阐释众生涅槃成佛"正因",客观上论证了众生平等观念,有助于树立尊重生命理念;竺道生"顿悟成佛"的修行观强调"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其中蕴含的般若智慧对缘起性空之理的整体性观照,对于我们今天形成生态整体论的认识思维方式具有启迪意义;竺道生对"心净则国土净"观念的阐发,突出净化人心对于净土建设的决定性意义,肯定净土由佛菩萨与众生共同造就,有利于我们认识克服贪欲、转变认识思维方式对于建设理想生态环境的价值,有助于促进佛教关注现实生态环境建设。竺道生佛教生态思想是早期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其思想中的许多方面对之后中国佛教生态思想具有导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竺道生 生态思想 般若中观 佛性论 顿悟成佛
下载PDF
魏晋佛性论──兼谈玄学情性论 被引量:2
15
作者 姚维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1-24,共4页
关键词 佛性论 般若中观 玄学本体论 魏晋时期 中观思想 魏晋玄学 佛教 性其情 般若 人性论
下载PDF
新出梵文写本《般若灯中观本颂》 被引量:2
16
作者 陆辰叶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5-64,共10页
龙树《中论》是佛教史上举足轻重的典籍之一,目前在我国西藏发现了该著作的梵文写本全本。本文在对该新写本做了释读与校勘的基础上,改进了当下通行本的一些读法。新写本显示,龙树该著作的梵文名为"Prajnapradipamadhyamikakarika&... 龙树《中论》是佛教史上举足轻重的典籍之一,目前在我国西藏发现了该著作的梵文写本全本。本文在对该新写本做了释读与校勘的基础上,改进了当下通行本的一些读法。新写本显示,龙树该著作的梵文名为"Prajnapradipamadhyamikakarika",对应汉译为《般若灯中观本颂》。就各品标题分析而言,新写本与原民族宫藏《中论颂》梵文写本残叶分属不同传本系统。新写本与梵本《明句论》更为接近,与鸠摩罗什汉译《中论》也有多处一致,但新写本自身也有独特之处。在偈颂数目上,新写本的篇幅也与《明句论》较为接近,总偈颂数为453颂。新写本最后增加了前所未有的两颂,内容上与龙树《七十空性注》末尾两颂一致,且文字上类似《楞伽经》中的10.867和868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般若中观本颂》 龙树 中观 梵文写本
原文传递
试论南北朝时期佛教教义发展的特点 被引量:3
17
作者 方光华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43-47,共5页
南朝佛教在玄学化的佛学思维及其批判中,逐渐产生了对般若中观的认识方法的自觉要求,形成了以佛性为核心的般若思辨传统,预示了一心开二门的真如缘起义理体系。北朝佛教由注重对禅法的实践导致对诸法的实证分析,结合当时部分法相唯识学... 南朝佛教在玄学化的佛学思维及其批判中,逐渐产生了对般若中观的认识方法的自觉要求,形成了以佛性为核心的般若思辨传统,预示了一心开二门的真如缘起义理体系。北朝佛教由注重对禅法的实践导致对诸法的实证分析,结合当时部分法相唯识学经典的传播,形成了以阿赖耶识为核心的体验传统,预示了唯识义理体系。南北朝后期,南北佛教不同思维传统与不同义理方向的融合,使南北佛教教义多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义学 阿赖耶识 佛教教义 南北朝时期 法相唯识学 般若思想 玄学化 般若 禅法 般若中观
下载PDF
《不真空论》所破之“本无”义探析
18
作者 杨杰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48-52,共5页
僧肇在《不真空论》中对"本无"义的斥破,是历来注家聚讼不已的焦点。"本无"本是玄学家的概念,但在佛教徒那里它是梵文"Abhūtvā"一词的早期翻译。历史上道安、竺法深、竺法汰等都曾被单独拿来作为僧肇... 僧肇在《不真空论》中对"本无"义的斥破,是历来注家聚讼不已的焦点。"本无"本是玄学家的概念,但在佛教徒那里它是梵文"Abhūtvā"一词的早期翻译。历史上道安、竺法深、竺法汰等都曾被单独拿来作为僧肇批评的靶子,但是僧肇的本义应该是对当时佛教界乃至玄学家执著于"无"的批评,其主张的"不真故空"的立场是对般若中观的正确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无 般若中观 不真空 非有 非无
下载PDF
马祖道一禅法之探讨
19
作者 向学 《佛学研究》 2005年第1期141-147,共7页
在中国禅宗历史上马祖道一是一位很重要人物,他在南岳怀让的启发之下, 对慧能的南宗禅法深有体悟,在继承发扬南宗无相无念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禅学体系,对后来沩仰宗和临济宗的创立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根据相关资料,就... 在中国禅宗历史上马祖道一是一位很重要人物,他在南岳怀让的启发之下, 对慧能的南宗禅法深有体悟,在继承发扬南宗无相无念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禅学体系,对后来沩仰宗和临济宗的创立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根据相关资料,就他的生平和主要的禅学思想作大体的论述。侧重就他“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和“平常心是道”的思想,试作探讨,认为他的主流思想是般若中观系,并以中观的俗谛、真谛和中道三义做概括性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一 即心即佛 非心非佛 平常心是道 般若中观
下载PDF
作为结构存在的现代汉译《中观根本慧论释·般若灯论》及其价值
20
作者 刘成有 郭佳 娘毛华 《中国藏学》 2024年第3期193-201,219,220,共11页
《中观根本慧论释·般若灯论》是清辨的代表作,它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印度中观学派的发展方向。在哲学诠释学的视域下,该论典作为一种结构性体系的存在,为诠释者提供了意义活动空间。更为重要的是,该论典传译到汉藏两地后,引起了藏... 《中观根本慧论释·般若灯论》是清辨的代表作,它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印度中观学派的发展方向。在哲学诠释学的视域下,该论典作为一种结构性体系的存在,为诠释者提供了意义活动空间。更为重要的是,该论典传译到汉藏两地后,引起了藏传佛教高僧大德的高度重视,在很多藏传中观论著中引用、传承、评判,持续推动着藏传佛教自身的哲学创新。《中观根本慧论释·般若灯论》现代汉译及注释的正式出版,首次将《中观根本慧论释·般若灯论》的内在结构、汉藏古译本之间的异同予以全面呈现,弥补了古汉译本漏译以及译文隐晦繁复的缺憾,精确诠释了清辨的思想内容与理论特色。该译本为系统理解汉藏佛教交流和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观根本慧论释·般若灯论》 汉文译本 评述 藏传佛教 中观 哲学诠释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