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庸”健身观刍议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冲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1期21-23,共3页
中庸思想对健身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人们在健身活动中应努力实践中庸所提倡的“中道而立”、“和而不同”、“中和而知权”等思想。
关键词 健身活动 中庸 中道而立 和而不同 中和而知权
下载PDF
论“中”在儒学思想中的核心位置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春青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70-78,共9页
先秦儒家将“中”视为最高行为准则。孔子有“中庸”、“中行”之说,其中的“中”乃“无过,无不及”之义。这就是说,“中”是指人的行为处处合乎道德规范。孟子进而提出“执中”之说,又辅之以“权”,亦言人须灵活机动地“中道而行... 先秦儒家将“中”视为最高行为准则。孔子有“中庸”、“中行”之说,其中的“中”乃“无过,无不及”之义。这就是说,“中”是指人的行为处处合乎道德规范。孟子进而提出“执中”之说,又辅之以“权”,亦言人须灵活机动地“中道而行”。到了《中庸》则“中”除原有之价值意义外,又带上了本体论意义,成了“天下之大本”。就是说,它既是天地运演之法则,亦为人的行为之规范。自此直至宋明理学均在“天人”契合处言“中”之义。从现代观点看“中”绝非“调和”、“折中”之谓,恰恰相反,它是古代儒家士人为实现其社会理想而提出的极严格的自我规范,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中规中矩。但同时“中”又含有依据具体情势选择最佳处世之道的意思,具有灵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 《中庸》 儒学思想 “中庸” 未发之中 中华书局本 先秦儒家 政治哲学 中道而立 “无过无不及”
下载PDF
孟子教育思想探微 被引量:2
3
作者 周德昌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4期117-122,共6页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学生的学生.他自称学习孔子是他毕生的愿望,“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公孙丑上》).所以他以孔子思想的继承人自居.在当时他的思想是代表了比较保守的由奴隶主世袭贵族转...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学生的学生.他自称学习孔子是他毕生的愿望,“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公孙丑上》).所以他以孔子思想的继承人自居.在当时他的思想是代表了比较保守的由奴隶主世袭贵族转化过来的那一部分地主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要求的.因此,他虽然游历各国,游说诸侯,但是他的政治学说和主张,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而不被采纳.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和著述.孟子是重视和热爱教育事业的,他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列为“君子三乐”之一(《尽心上》).他的学生虽然没有孔子那么多,但也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滕文公下》),规模还是不小的.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不仅在当时曾起了一定的作用,并且对后世也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他在儒家的地位仅次于孔子,被称为“亚圣”.他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上提出了不少新鲜的见解和可以借鉴的经验(自然其中也有不少是糟粕),不愧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教育思想 盂子 地主阶级 孔子 寡欲 明人伦 统治阶级 中道而立 道德修养 善性
下载PDF
“中庸之道”在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借鉴作用 被引量:5
4
作者 魏忆南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45-46,共2页
应努力发挥儒家“中庸之道”的精华部分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借鉴作用。如:“中道而立”的君子风范对大学生谦和敦厚、德才兼备人格塑造的借鉴作用;“礼”,尤其是推陈出新的“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对大学生道德规范与行为自律... 应努力发挥儒家“中庸之道”的精华部分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借鉴作用。如:“中道而立”的君子风范对大学生谦和敦厚、德才兼备人格塑造的借鉴作用;“礼”,尤其是推陈出新的“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对大学生道德规范与行为自律的借鉴作用;“和而不同”理想境界对大学生个性发展及人际关系和谐的借鉴作用;“中和而知权”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人文素质教育 儒家 中庸之道 中道而立 和而不同 中和而知权 借鉴
下载PDF
对话式学习中的儒学渊源 被引量:1
5
作者 陈荣华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 2002年第Z1期69-69,共1页
一、对话式学习体现了启发思考的原则孔子在教育中要求学者要积极思考,教育者要相机点拨。《论语·述而》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者至愤悱时,其心已略略通流。但心已喻而未甚信,口欲言而未能达”... 一、对话式学习体现了启发思考的原则孔子在教育中要求学者要积极思考,教育者要相机点拨。《论语·述而》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者至愤悱时,其心已略略通流。但心已喻而未甚信,口欲言而未能达”,故孔子于此启之,发之。“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话式学习 学习者 孔子 启发思考 因材施教 中道而立 学习过程 修己以安百姓 教育原则 教育者
下载PDF
陈人山的艺术生涯
6
作者 牟应杭 《文史天地》 1995年第2期25-26,共2页
关键词 艺术生涯 海峡两岸 贵州省图书馆 文化交流 中道而立 中国大陆 开具清单 艺术成就 公买公卖 中国文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