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固态控制电位电解型SO_2气体传感器的研制 被引量:1
1
作者 刘传桂 邵晶 +1 位作者 张晓霞 刘华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363-366,共4页
采用三电极结构 ,Nafion 117膜为中间固态电解质 ,研制一种新颖的全固态控制电位电解型SO2 气体传感器。研究表明 :其响应时间、底电流、结构性能等均优于Au Nafion膜作为中间电解质的半固态控制电位电解型SO2 气体传感器与全液态SO2 ... 采用三电极结构 ,Nafion 117膜为中间固态电解质 ,研制一种新颖的全固态控制电位电解型SO2 气体传感器。研究表明 :其响应时间、底电流、结构性能等均优于Au Nafion膜作为中间电解质的半固态控制电位电解型SO2 气体传感器与全液态SO2 气体传感器。在S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电极结构 SO2气体传感器 Naifion-117膜 中间固态电解质 固态控制电位电解
下载PDF
钠离子存储器件中界面效应作用机制研究
2
作者 魏一帆 夏会聪 张佳楠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5-43,共9页
可充电钠离子电池被视为下一代高效能二次电池的最佳候选之一。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电极表面及电极与电解质界面行为均对其性能有较大依赖性。因此,分析界面效应的特性对打造高能量密度、长期稳定的大型储能系统至关重要。虽然电极材料的... 可充电钠离子电池被视为下一代高效能二次电池的最佳候选之一。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电极表面及电极与电解质界面行为均对其性能有较大依赖性。因此,分析界面效应的特性对打造高能量密度、长期稳定的大型储能系统至关重要。虽然电极材料的特性研究已相当深入,但对钠离子电池界面效应的稳定性和高效性的研究仍显不足。现有研究成果尚未能为系统性结论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本文回顾了钠离子储存设备中界面效应机制的研究现状,涵盖了电极材料内部的异质界面和固态电解质界面,从理论上分析了层间插入、转化反应和合金化过程中的界面效应,以及这些效应如何影响电池的整体性能。本文旨在为优化电极材料内部的异质界面及固态电解质结构提供理论基础,以提高钠离子电池的性能。同时,本文总结了几种现有的界面效应机制,并综述了目前界面效应研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对其在该领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存储 界面效应 固态电解质中间
下载PDF
高表面能氟化层提高锂金属负极稳定性的研究
3
作者 郭益均 王龙 +2 位作者 郑敏 张成钰 王璐 《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 CAS 2023年第5期47-50,共4页
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对高性能可充电电池的迫切需求,需要寻找并开发新的技术来解决锂金属电极稳定性不足的问题。该研究开发了一种简单的表面氟化工艺,通过利用氟化物[双(2-甲氧基乙基)胺]三氟化硫作为前驱体,在锂金属表面形成均匀和致密... 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对高性能可充电电池的迫切需求,需要寻找并开发新的技术来解决锂金属电极稳定性不足的问题。该研究开发了一种简单的表面氟化工艺,通过利用氟化物[双(2-甲氧基乙基)胺]三氟化硫作为前驱体,在锂金属表面形成均匀和致密的LiF层。结晶性LiF层提供了必要的化学稳定性和机械强度,减少了锂金属与碳酸盐电解质的腐蚀反应,同时LiF/Li界面的高表面能可以促进锂离子快速且均匀地运输并抑制锂枝晶的生长,使得被保护的锂金属电极(LiF@Li)可以稳定循环900h,极大提升了LiF@Li||LiNi_(0.8)Co_(0.1)Mn_(0.1)O_(2)全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库伦效率(200个周期后73.9%的容量保持率,平均库伦效率为99.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金属负极 固态电解质中间 氟化层 锂电池
下载PDF
高性能锂金属电池负极结构设计及界面强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姚诗言 曾立艳 刘军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188-198,共11页
锂离子电池(LIBs)作为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二次电池,绝大多数以理论比容量较低的石墨(372 m Ah/g)为负极,已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电池储能性能的要求。金属锂因其超高的理论比容量(3 860 m Ah/g)和最低的还原电势(-3.04 V,相比于氢标... 锂离子电池(LIBs)作为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二次电池,绝大多数以理论比容量较低的石墨(372 m Ah/g)为负极,已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电池储能性能的要求。金属锂因其超高的理论比容量(3 860 m Ah/g)和最低的还原电势(-3.04 V,相比于氢标准电极)被看作是下一代高能量密度可充电锂电池最理想的负极材料。尤其是当金属锂与硫、氧组成锂-硫或锂-氧电池体系时,其理论能量密度远超锂离子电池,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然而,库伦效率低和稳定性差一直是限制锂金属电池商业化应用的关键因素。当金属锂直接用作电池负极时,其易与电解液反应,在其表面形成一层脆弱的固态电解质中间相(SEI)膜。电池循环时,负极体积膨胀会破坏SEI膜,诱导锂枝晶和“死锂”形成,造成不可逆的容量损失。此外,锂枝晶生长至一定程度后会刺穿隔膜,导致电池内部短路甚至发生爆炸,引发严重的安全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研究者们在锂金属负极失效机制、结构设计及界面强化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一些研究枝晶生长的理论模型如Chazalviel-Brissot模型、Yamaki模型和静电屏蔽模型等已受到广泛认可。在此基础上,研究者们尝试通过设计三维集流体、表面改性集流体以及构筑原位或人工SEI膜的方式来抑制锂枝晶生长和缓解体积效应,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几种典型的锂金属负极失效机制,着重总结了近年来研究者们在锂金属负极结构设计和界面强化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分析了锂金属电池研究中仍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早日实现锂金属电池的商业化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金属电池 锂金属负极 固态电解质中间 锂枝晶 结构设计 界面强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