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平流层爆发性增温事件中大气准16日行星波 被引量:4
1
作者 朱露 姜国英 +3 位作者 徐寄遥 陈金松 胡连欢 宁百齐 《空间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32-441,共10页
2014年1月上中旬高纬平流层发生弱增温事件,增温幅度约25 K,纬向西风减弱并于2月初转向.行星波在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SW)事件产生中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北半球近东经120°链上中低纬5个流星雷达探测的风场数据,研究了此SSW事件发生前... 2014年1月上中旬高纬平流层发生弱增温事件,增温幅度约25 K,纬向西风减弱并于2月初转向.行星波在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SW)事件产生中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北半球近东经120°链上中低纬5个流星雷达探测的风场数据,研究了此SSW事件发生前和发生期间中间层和低热层区(MLT)大气风场的行星波状况.结果显示,极区平流层增温前MLT区大气呈现出明显增强的准16日波动,增温达到最大时,16日波也最强,表明中低纬MLT区的行星波变化与SSW事件存在耦合关系.进一步利用欧洲中心平流层再分析资料数据,分析SSW期间北半球平流层的波动和零风线状况,发现平流层准16日波和零风线随时间由低纬向高纬移动,反映出16日波与SSW之间存在某种动力学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16日行星波 平流爆发性增温 中间-低热大气
下载PDF
利用曙暮气晖反演中层臭氧的可行性 被引量:2
2
作者 王英鉴 吕咏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66-171,共6页
利用1.27μm曙暮气晖反演大气O3是中间层03含量的重要测量方法.本文研究了1.27μm地面曙暮气晖所包含的独立信息参量、可测量高度和垂直分辨率;讨论了光化学参量、大气参量不定性的影响和对中间层O3含量变化的灵敏度.结果指出,利用... 利用1.27μm曙暮气晖反演大气O3是中间层03含量的重要测量方法.本文研究了1.27μm地面曙暮气晖所包含的独立信息参量、可测量高度和垂直分辨率;讨论了光化学参量、大气参量不定性的影响和对中间层O3含量变化的灵敏度.结果指出,利用这一方法可以给出60-90km高度的大气O3含量,光化模式参量不定性的影响约为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曙暮气晖 大气臭氧 中间层大气
下载PDF
基于中国中东部多站流星雷达的二维风场观测研究
3
作者 鲁茂林 易稳 +3 位作者 曾洁 薛向辉 叶海伦 陈廷娣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4年第3期329-343,共15页
全天空流星雷达广泛应用于中间层-低热层大气水平风场的观测,为研究该区域大气风场的变化特征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目前流星雷达主要采用单站观测模式,没有水平分辨率,并且只能探测流星区域的大气平均水平风场.为了得到更加丰富且精准的... 全天空流星雷达广泛应用于中间层-低热层大气水平风场的观测,为研究该区域大气风场的变化特征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目前流星雷达主要采用单站观测模式,没有水平分辨率,并且只能探测流星区域的大气平均水平风场.为了得到更加丰富且精准的中间层-低热层大气风场信息,本研究介绍了建设在中国安徽地区的多站流星雷达系统,该系统包括安装在蒙城(33.36°N,116.49°E)的一台单站流星雷达和长丰(31.98°N,117.22°E)的一台远程接收机,两地直线距离约为167 km.相比于单站流星雷达,多站流星雷达系统探测到的前向散射流星数目增加了约70%,并且一般可以提供400 km×400 km以上的水平观测区域.除此之外,多站流星雷达系统还可以提供更加丰富的流星观测角度.新多站系统可以实现中间层-低热层大气二维水平风场的观测,在获取平均水平风场以及风场水平梯度的同时,还可以估计水平风场的散度、相对涡度和拉伸、剪切形变信息.多站流星雷达能够提供更多的水平风场参数,对进一步研究中间层-低热层区域的大气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如此,未来即将建成的多站流星雷达观测网将会实现中国中东部地区上空的中间层-低热层大气高时空分辨率的三维风场观测,这将有利于促进我们对中间层-低热层区域内的各类波动过程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星雷达 中间-低热大气 大气水平风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