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国产ES探针检测慢性髓系白血病的bcr/abl融合及der(9)中间缺失 被引量:6
1
作者 赖悦云 冯麟 +5 位作者 王峥 吕珊 党辉 师岩 何琦 黄晓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1期199-203,共5页
本研究旨在验证国产LSI bcr/abl ES探针检测慢性髓系白血病(CML)bcr/abl融合基因及衍生9号染色体中间缺失的有效性。应用国产LSI bcr/abl ES探针对97例经骨髓细胞形态学及常规细胞遗传学显带分析确诊的CML患者进行FISH检测,对具有der(9... 本研究旨在验证国产LSI bcr/abl ES探针检测慢性髓系白血病(CML)bcr/abl融合基因及衍生9号染色体中间缺失的有效性。应用国产LSI bcr/abl ES探针对97例经骨髓细胞形态学及常规细胞遗传学显带分析确诊的CML患者进行FISH检测,对具有der(9)中间缺失的病例再进行ASS基因探针的FISH检测,并取同期129例染色体核型正常的除外血液肿瘤性疾病及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作为阴性对照。结果显示:97例CML患者中91例染色体核型分析具有经典的t(9;22),6例为变异易位。经FISH检测所有患者均具有bcr/abl融合信号,其中16例具有der(9)中间缺失,占16.5%,在16例der(9)中间缺失的病例中13例具有ASS基因的缺失。129例阴性对照患者均未检测出bcr/abl融合。结论:国产LSI bcr/abl ES探针能有效识别bcr/abl融合及der(9)中间缺失,无假阴性及假阳性结果,ES-FISH检测结果与G显带核型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髓系白血病 荧光原位杂交 LSI BCR/ABL ES探针 der(9)中间缺失
下载PDF
经寡核苷酸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证实的12号染色体短臂中间缺失的病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2
2
作者 卢洪涌 崔英霞 +8 位作者 经卉 夏欣一 史轶超 杨滨 姚兵 戈一峰 梁泉 李晓军 黄宇烽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0年第7期706-709,共4页
目的 12号染色体短臂中间缺失是罕见的。文中报道1例智力低下,身材矮小,界限性高血压和短指趾畸形的女性患儿经寡核苷酸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oligonucleotide array-based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OaCGH)技术证实位于12号... 目的 12号染色体短臂中间缺失是罕见的。文中报道1例智力低下,身材矮小,界限性高血压和短指趾畸形的女性患儿经寡核苷酸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oligonucleotide array-based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OaCGH)技术证实位于12号染色体的p12.2—p11.21区域有11.47Mb中间缺失。方法对患儿进行G显带高分辨染色体核型分析,多色荧光原位杂交及寡核苷酸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分析。结果高分辨核型疑12p11.2中间缺失,经多色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未发现有易位存在。寡核苷酸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显示在12p12.2—p11.21有11.47Mb的缺失,确定患儿核型为46,XX,del(12)(p11.21p12.2).arrcgh12p11.21p12.2(PDE3A->BICD1)×1。在该缺失的区域有注释的基因71个。结论患者特有的表型包括智力低下、界限性高血压、身材矮小和短指趾畸形等均是该区域内基因缺失的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p中间缺失 界限性高血压 短指畸形 寡核苷酸芯片 比较基因组杂交
下载PDF
甘蔗蔗糖磷酸合成酶基因中间缺失突变体的构建 被引量:1
3
作者 宋喜梅 叶冰莹 +4 位作者 林荣华 代容春 何文锦 陈由强 陈如凯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6-99,共4页
根据NCBI中EU278617序列设计引物,利用甘蔗SPSG2菌液为模板,扩增SPS8-11并克隆到T载体后测序.通过排除野生型DNA的定点突变PCR方法获得SPS8-11中第8内含子缺失TGCATG的突变体pMD-SPS8-11-A,酶切后测序鉴定.成功构建了甘蔗SPS8-11中间缺... 根据NCBI中EU278617序列设计引物,利用甘蔗SPSG2菌液为模板,扩增SPS8-11并克隆到T载体后测序.通过排除野生型DNA的定点突变PCR方法获得SPS8-11中第8内含子缺失TGCATG的突变体pMD-SPS8-11-A,酶切后测序鉴定.成功构建了甘蔗SPS8-11中间缺失突变体pMD-SPS8-11-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蔗糖磷酸合成酶基因 定点突变 中间缺失突变体 模序
下载PDF
用优化的OE-PCR法构建CⅡTA中间缺失突变体 被引量:3
4
作者 管政 沈茜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014-1017,共4页
目的:以构建缺失第109~226位氨基酸密码子的MHCII类分子反式激活因子(MHCclass Ⅱ molecule transactivator,CIITA)突变体为例探索一种简便、稳定的构建中间缺失突变体的方法。方法:首先按照传统重叠延伸PCR方法的原理扩增缺失片... 目的:以构建缺失第109~226位氨基酸密码子的MHCII类分子反式激活因子(MHCclass Ⅱ molecule transactivator,CIITA)突变体为例探索一种简便、稳定的构建中间缺失突变体的方法。方法:首先按照传统重叠延伸PCR方法的原理扩增缺失片段两端的基因片段,再将两片段混合,在不加入外围引物的情况下进行8次PCR循环以有效完成重叠延伸,然后再加入引物进行目的片段指数扩增,将扩增产物直接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IRES。结果:成功地构建出缺失第109~226位氨基酸密码子的CⅡTA突变体。结论:优化后的重叠延伸PCR法(OE—PCR)克服了传统方法的诸多弊端,非常适合于构建中间缺失突变体,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叠延伸PCR法 中间缺失突变体 MHCⅡ类分子反式激活因子
下载PDF
染色体12q15-q23中间缺失和周边角膜异常患者的临床和分子特征
5
作者 Tocyap M. L. Azar N. +2 位作者 Chen T. Wiggs J. 安胜(译)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眼科学分册)》 2006年第6期12-12,共1页
PURPOSE: To describe the ocular features of a patient with an interstitial deletion of chromosome 12 and to determine the molecular boundaries of the deletion. DESIGN: Observational case report and laboratory investig... PURPOSE: To describe the ocular features of a patient with an interstitial deletion of chromosome 12 and to determine the molecular boundaries of the deletion. DESIGN: Observational case report and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 METHODS: A patient with an interstitial deletion of chromosome 12 was clinically examined for ocular abnormalities. DNA samples were used for molecular studies to define the deletion boundaries. RESULTS: Ocular examination showed abnormalities of the anterior segment consistent with a diagnosis of cornea plana. Molecular analyses showed the deletion included the KERA gene,the SLRP (small leucine repeat protein) gene cluster,the genetic loci for autosomal-dominant (CNA1) and autosomalrecessive (CNA2) cornea plana,and a portion of the mapped locus for high myopia (MYP3). CONCLUSIONS: These results,combined with previous genetic linkage studies,identifies a 3-cM region located between microsatellite markers D12S82 and D12S351 that is likely to contain a gene responsible for CN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分子特征 临床检查 膜异常 患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ERA基因 周边 失和 中间缺失
下载PDF
ABCA1中间缺失突变体的构建及其抗砷性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张晓菲 谭晓华 +3 位作者 程建兵 李金涛 孟强 杨磊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0年第8期1416-1419,共4页
目的:构建缺失ABCA1,ABCA1蛋白胞外第一环第264-520位氨基酸密码子的基因,并真核表达检测其抗砷性变化。方法:应用重叠区扩增基因拼接法的原理,在拼接延伸后,再进行一次PCR扩增,得到缺失第264-520位氨基酸密码子的ABCA1基因,克隆至pcDNA... 目的:构建缺失ABCA1,ABCA1蛋白胞外第一环第264-520位氨基酸密码子的基因,并真核表达检测其抗砷性变化。方法:应用重叠区扩增基因拼接法的原理,在拼接延伸后,再进行一次PCR扩增,得到缺失第264-520位氨基酸密码子的ABCA1基因,克隆至pcDNA3.1/V5-His真核表达载体。通过激光共聚焦检测突变体细胞定位,MTT加砷后检测突变体生存率变化。结果:成功构建缺失ABCA1蛋白胞外第一环第264-520位氨基酸密码子的基因。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突变体定位于细胞膜上,随机区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ABCA1突变体生存率明显低于ABCA1野生型。结论:ABCA1胞外第一环缺失突变后基本丧失抗砷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CA1 中间缺失突变体 克隆 抗砷基因
原文传递
用改进的重叠区扩增基因拼接法构建中间缺失突变体 被引量:6
7
作者 李成华 房海燕 +3 位作者 邓小云 夏昆 郑多 夏家辉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52-55,共4页
目的 构建缺失第 32 5~ 373位氨基酸密码子的磷脂酸磷酸化激酶β(phosphatidylinositol 4 - kinase beta,PI4 K-β)基因 ,以探索一种简便的构建中间缺失突变体的方法。 方法 应用重叠区扩增基因拼接法的原理 ,在拼接延伸后 ,再进行... 目的 构建缺失第 32 5~ 373位氨基酸密码子的磷脂酸磷酸化激酶β(phosphatidylinositol 4 - kinase beta,PI4 K-β)基因 ,以探索一种简便的构建中间缺失突变体的方法。 方法 应用重叠区扩增基因拼接法的原理 ,在拼接延伸后 ,再进行一次 PCR扩增 ,得到缺失第 32 5~ 373位氨基酸密码子的 PI4 K- β基因 ,克隆至 p CMV- Tag4 A真核表达载体。 结果 成功地构建出缺失第 32 5~ 373位氨基酸密码子的 PI4 K- β突变体。 结论 这种改进的重叠区扩增基因拼接法可以有效而可靠地构建中间缺失突变体 ,具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叠区扩增基因拼接法 中间缺失突变体 克隆 磷脂酸磷酸化激酶β 氨基酸密码子
原文传递
4q中间缺失的高分辨染色体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赖伏英 萧广惠 +2 位作者 吕冰清 陈争 陈朝辉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219-220,T016,共3页
4号染色体的长臂部分单体大多与环形染色体和q_(31)以远的缺失有关,由中间缺失引起的为数不多,文献报道的仅有数例。这些不同的缺失所导致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各不相同,很难将它们共同归属于某一综合征。我们报导1例新生del(4)(q21.3∷q25... 4号染色体的长臂部分单体大多与环形染色体和q_(31)以远的缺失有关,由中间缺失引起的为数不多,文献报道的仅有数例。这些不同的缺失所导致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各不相同,很难将它们共同归属于某一综合征。我们报导1例新生del(4)(q21.3∷q25)的染色体异常,并对4q部分单体综合征进行简要讨论。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q中间缺失 染色体病
原文传递
全基因组芯片产前诊断母源性中间缺失型22q11.2微缺失胎儿一例
9
作者 柴玉琼 宁昊丰 王亚男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20年第8期931-933,共3页
目的对1例无创产前检测提示22号染色体长臂q11.21位置存在1.62 Mb缺失的胎儿进行产前诊断,为其家系提供遗传咨询。方法行羊水穿刺术后,通过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和全基因组芯片技术对胎儿进行产前诊断。应用全基因组芯片技术对胎儿父母进... 目的对1例无创产前检测提示22号染色体长臂q11.21位置存在1.62 Mb缺失的胎儿进行产前诊断,为其家系提供遗传咨询。方法行羊水穿刺术后,通过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和全基因组芯片技术对胎儿进行产前诊断。应用全基因组芯片技术对胎儿父母进行比对分析,以明确胎儿基因组变异的来源。结果羊水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胎儿染色体核型为46,XX,胎儿全基因组芯片结果为arr[hg19]22q11.21(20,723,685-21,800,471)x1,即胎儿22q11.21区段存在1.08 Mb的缺失,该区域覆盖CRKL基因,TBX1、COMT、HIRA及MAPK1基因并不包含在内。经基因组定位分析发现,该缺失属于22q11.2微缺失综合征中间缺失型。父母外周血全基因组芯片比对结果显示,胎儿父亲染色体为正常男性核型:arr(1-22)×2,(X,Y)×1,胎儿母亲为女性核型,含有2处染色体异常:arr[hg19]22q11.21(20,716,876-21,800,471)x1,即22q11.21区段存在约1.08 Mb缺失;arr[hg19]22q13.31(45,071,900-45,305,325)x1,即22q13.31区段存在约233 kb缺失。结论胎儿22号染色体长臂上存在的微缺失遗传自母亲,为罕见的母源性22q11.2微缺失中间缺失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2q11.2微缺失综合征 中间缺失 全基因组芯片 母源
原文传递
固位钉式无冠粘接固定义齿修复单个中间牙缺失的临床应用
10
作者 姜婷 洪伟 张庆辉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6-66,共1页
关键词 固位钉式无冠粘接固定义齿 修复 单个中间缺失 树脂粘接剂
原文传递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试卷的讲评策略
11
作者 钱之宇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4年第6期178-179,共2页
试卷讲评是历史学习,尤其是中考复习时重要的环节之一。有效的试卷讲评,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基础知识巩固,综合能力提升的目标。然而,透过对一般试卷讲评课堂实践的观察,笔者认为当下常用的试卷讲评方式存在效率不高、作用不大等亟待解决... 试卷讲评是历史学习,尤其是中考复习时重要的环节之一。有效的试卷讲评,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基础知识巩固,综合能力提升的目标。然而,透过对一般试卷讲评课堂实践的观察,笔者认为当下常用的试卷讲评方式存在效率不高、作用不大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一般来说,大部分教师在试卷讲评时,习惯试题逐个展开,一讲到底。好处是完整、全面,但缺点也显而易见,这种由教师主导的试卷讲评课堂,直接将教师的思维过程和解题步骤灌输给学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历史 解题步骤 历史学习 教师主导 中考复习 思维过程 中间缺失 新课程 解题技巧 课堂教学要求
下载PDF
染色体4q21≈23等位基因丢失与HBV相关致癌作用以及甲胎蛋白升高相关
12
作者 Yeh S.-H. 沈才飞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胃肠病学分册)》 2005年第2期49-49,共1页
Allelic loss of chromosome 4q is one of the most frequent genetic aberrations found in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and suggests the presence of putat ive tumor suppressor genes within this region. To precisel... Allelic loss of chromosome 4q is one of the most frequent genetic aberrations found in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and suggests the presence of putat ive tumor suppressor genes within this region. To precisely define the region co ntaining these tumor suppressor genes for further positional cloning, we tried a detailed deletion mapping strategy in 149 HCCs by using 49 microsatellite marke rs covering 4q12≈25. A common region with allelic loss has been identified base d on the interstitial deletions occurring within it; this region is found betwee n D4S1534 and D4S1572 (a 17.5-cM genetic interval). When we included all cases with limited aberration regions for comparison, 2 smaller regions were derived: 1 between D4S1534 and D4S2460 (3.52 cM) and 1 between D4S2433 and D4S1572 (8.44 cM). A few candidate genes were found to be down-regulated in HCCs, but without sequence mutations. In these HCCs, 4q alleleic loss was associated with hepatit is B virus infection status and the elevation of serum alpha-fetoprotein (≥400 ng/mL). In conclusion, the current study not only mapped a common allelic loss region on chromosome 4q, but it also revealed that its loss may be involved in h epatitis B virus-related hepatocarcinogenesis and the elevation of serum alpha -fetoprote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胎蛋白 HBV 致癌作用 肝细胞性肝癌 肿瘤抑制基因 微卫星标记物 中间缺失 性畸变 定位克隆 精确确定
下载PDF
全身性疾病
13
《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 1998年第9期60-61,共2页
9833299 12P四体的临床变异/SchaeferGB∥Clin Crenet.-1997,51(2).-102~108 哈医图 9833300 5号染色体长臂中间缺失伴随有生长激素缺乏:一个新的综合征/Krish-na J∥Clin Genet.-1997,51(1).-48~51
关键词 生长激素缺乏 临床变异 非综合征性 中间缺失 染色体长臂 全身性疾病 携带者 囊性纤维变性 突变 囊性纤维化
全文增补中
一个涉及1号和7号染色体插入易位家系的鉴定 被引量:5
14
作者 谭跃球 李秀蓉 +1 位作者 李麓芸 卢光琇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EI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83-186,共4页
目的 确定一个有反复流产史且常规 G显带发现有 7q末端缺失病例的核型 ,探讨染色体末端区域插入易位的形成机理。方法 应用显微切割制备的 7号特异性全染色体探针和 7q亚端粒 (7q36→qter)探针 ,与病例的中期分裂相进行荧光原位杂交 (... 目的 确定一个有反复流产史且常规 G显带发现有 7q末端缺失病例的核型 ,探讨染色体末端区域插入易位的形成机理。方法 应用显微切割制备的 7号特异性全染色体探针和 7q亚端粒 (7q36→qter)探针 ,与病例的中期分裂相进行荧光原位杂交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结果 发现了该病例为常规 G显带难以发现的 1号和 7号染色体之间的插入易位 ,7q36→ qter区域没有插入到 1号染色体中 ,其异常核型来源于其母亲。结论 为染色体末端区域的插入易位仍然为一个三断裂重排 ,细胞遗传学上见到的末端缺失为中间缺失提供了实验证据 ,FISH与显微切割技术相结合 ,是检出染色体微小结构异常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原位杂交 插入易位 末端缺失 中间缺失 染色体异常
原文传递
同盟会倡始时期宋教仁心态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唐文权 《近代史研究》 1988年第4期108-123,共16页
在宋教仁传世的著作中,有一部留学日本时的日记。这部日记起于1904年10月30日,止于1907年4月7日,除中间缺失1904年底的半个多月和1905年9月下旬至年底的100天左右,它以17万字的篇幅相当完整地记录了宋教仁在该时期的外部生活和内心世界... 在宋教仁传世的著作中,有一部留学日本时的日记。这部日记起于1904年10月30日,止于1907年4月7日,除中间缺失1904年底的半个多月和1905年9月下旬至年底的100天左右,它以17万字的篇幅相当完整地记录了宋教仁在该时期的外部生活和内心世界。所以,《宋教仁日记》(以下简称《日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教仁 日记 留学日本 同盟会 中间缺失 内心世界 留学生 章太炎 孙中山 领袖人物
原文传递
Chromosomal cryptic insertion of the terminal region and its formative mechanism determined by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16
作者 谭跃球 卢光琇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7期1039-1042,150,共4页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karyotype of a cryptic structural abnormality and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apparent chromosomal terminal deletion. METHODS: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 with a whole chromosome ...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karyotype of a cryptic structural abnormality and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apparent chromosomal terminal deletion. METHODS: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 with a whole chromosome 7 painting probe and a 7q subterminal probe (7q36-->qter), prepared by chromosome microdissection technique, was used to analyze a case with a history of spontaneous abortion and 7q terminal deletion detected by conventional G-banding technique. RESULTS: The case was a maternal cryptic insertional translocation between chromosome region 1p32 and 7q32-->q35. The region of chromosome 7q36-->qter was not inserted in to chromosome 1, and the abnormal chromosome 7 was not a terminal deletion but an interstitial deletion. CONCLUSIONS: Chromosome insertion of the terminal region retains its telomere,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concept of a three-break rearrangement. Interstitial deletion may be regarded as another mechanism for terminal deletion in the chromosome banding level. Combined with chromosome microdissection, FISH technique could be a powerful diagnostic tool for detecting chromosome structural abnormal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romosome Aberrations Adult Chromosomes Human Pair 1 Chromosomes Human Pair 7 Female Humans In Situ Hybridization Fluorescenc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