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78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中风浅析
1
作者 闫津豪 付强 +2 位作者 曲春成 王晓雨 李冀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368-372,共5页
[目的]梳理古籍文献中“心中风”的内涵、病机以及治疗,以期为临床病毒性心肌炎、癫痫等难治性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参佐。[方法]基于第5版《中华医典》数据库,查阅古籍文献中关于“心中风”的论述,分别从“心之义”“中之音”“风之义”... [目的]梳理古籍文献中“心中风”的内涵、病机以及治疗,以期为临床病毒性心肌炎、癫痫等难治性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参佐。[方法]基于第5版《中华医典》数据库,查阅古籍文献中关于“心中风”的论述,分别从“心之义”“中之音”“风之义”三个角度辨析“心中风”的具体内涵,并概括其临床症状、病机和治疗,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结果]中医学之“心”乃五脏六腑之大主,不仅具有主血脉之功,尚具主藏神之能,同时部分古代医家常以“心”来代指中焦脾胃。中医学之“风”则有外风与内风之别,内风多因情志而生。故笔者基于古今文献相关论述,简要阐析“心中风”之不同内涵,其中包括血肉之心中风、神明之心中风以及其他心中风。血肉之心中风和其他心中风多由外风所致,神明之心中风可因外风或内风引起。血肉之心中风治疗以祛风药为主,佐以益气养血之药;神明之心中风则以安神药为主。[结论]血肉之心中风、神明之心中风及其他心中风分别与现代医学之病毒性心肌炎、神经系统疾病、胃肠疾病甚为相似,或可依据古籍文献为此三类疾病的临证组方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血肉之心 神明之心 血肉之心中风 神明之心中风 其他心中风
下载PDF
从“态靶结合”探讨中风病的辨治策略
2
作者 黄燕 王睿弘 《吉林中医药》 2024年第1期10-14,共5页
“态靶结合”辨治是将中医传统宏观理念与现代研究的微观标靶相结合的辨治模式,为中风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中风病分为缺血中风和出血中风两大类型,根据病程发展的先后顺序,缺血中风可分为“郁”-“闭”-“虚”三个阶段,出血中风... “态靶结合”辨治是将中医传统宏观理念与现代研究的微观标靶相结合的辨治模式,为中风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中风病分为缺血中风和出血中风两大类型,根据病程发展的先后顺序,缺血中风可分为“郁”-“闭”-“虚”三个阶段,出血中风可分为“亢”-“火”-“虚”三个阶段。在明确各阶段的“态”后可结合临床证候、中医证型、药理学研究成果找到“态靶同调”的方药,实现精准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态靶结合 中风 缺血中风 出血中风
下载PDF
新安医家吴楚辨治中风特色探析
3
作者 张玉 胡建鹏 《吉林中医药》 2024年第9期1002-1005,共4页
整理分析《宝命真诠》《吴氏医验录》及相关文献,探讨吴楚治疗中风病的特色。吴楚主张将中风分为真中风和类中风两大类,认为内虚风中是真中风的基本病机特点,主张从脏腑、血脉、闭脱三方面进行辨别,并以汗、下、养血顺气三法进行论治。... 整理分析《宝命真诠》《吴氏医验录》及相关文献,探讨吴楚治疗中风病的特色。吴楚主张将中风分为真中风和类中风两大类,认为内虚风中是真中风的基本病机特点,主张从脏腑、血脉、闭脱三方面进行辨别,并以汗、下、养血顺气三法进行论治。对于类中风的治疗,吴楚认为其基本病机特点为元阳虚衰、痰火内动,主张采用八因素法辨别,重视采用攻痰祛积,甘温补虚法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安医家 中风 中风 吴楚
下载PDF
中风后的动态运动不稳定、运动功能和平衡
4
作者 艾海波(译) 《中国康复》 2024年第6期328-328,共1页
许多中风患者都存在感觉、运动、认知和视觉障碍,70%的中风患者在出院后的前六个月内会发生跌倒。本研究评估了动态运动不稳定性系统训练(DMIST)与常规康复训练在改善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方面的疗效。40名年龄在40~75岁的缺血性或出血性... 许多中风患者都存在感觉、运动、认知和视觉障碍,70%的中风患者在出院后的前六个月内会发生跌倒。本研究评估了动态运动不稳定性系统训练(DMIST)与常规康复训练在改善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方面的疗效。40名年龄在40~75岁的缺血性或出血性中风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或DMIST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患者 出血性中风 出院后 常规康复训练 中风 视觉障碍 DMIS 动态运动
下载PDF
电针八髎穴联合针刺足运感区治疗中风后便秘的临床观察
5
作者 董建萍 郭丰民 +2 位作者 李金刚 王丹丹 尤磊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2024年第1期168-171,共4页
中风又称脑卒中,可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是目前临床致残率较高的一种多发性脑血管疾病[1]。便秘是脑卒中患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调查显示脑卒中后患者便秘的发病率约为30%~60%[2]。
关键词 出血性中风 缺血性中风 脑血管疾病 脑卒中患者 足运感区 八髎穴 中风后便秘 临床观察
下载PDF
中风病古籍病名考辨 被引量:1
6
作者 邱月华 周冉冉 +5 位作者 张聪 马莹莹 赵乐滢 王博学 王凯悦 陶晓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4期639-643,共5页
中风病古籍挖掘工作当以病名梳理甄别先行。本文对中风病古籍病名进行考辨,认为“中风”初为“中于风”之省文,以“中风”命名中风病始自汉代张仲景,至宋代才逐渐成为中风病的专称;卒中诸证与厥证和中风病的疾病内涵存在交叉,明清时期... 中风病古籍挖掘工作当以病名梳理甄别先行。本文对中风病古籍病名进行考辨,认为“中风”初为“中于风”之省文,以“中风”命名中风病始自汉代张仲景,至宋代才逐渐成为中风病的专称;卒中诸证与厥证和中风病的疾病内涵存在交叉,明清时期常被归属到类中风范畴;中风病古籍病证名称命名方式可以概括为以症状、病因、病情、病性命名四种;中风病古籍病名梳理,应秉持以症识病的原则,以中风病主证确定核心范围,以中风病兼证确定疾病外延,能够提高古籍挖掘的精准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名 中风 中风 中医古籍
下载PDF
针刺联合中风贴治疗中风后偏瘫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7
作者 金微微 凌婷婷 赵娜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2024年第1期97-99,共3页
中风又称脑卒中,是指因脑血管的突然阻塞或破裂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第二大死因和成人残疾主要原因。数据统计显示75%的中风患者会遗留后遗症[1],其中偏瘫最为常见[2]。中医针灸对于中风后偏瘫患者的治疗具有较好的... 中风又称脑卒中,是指因脑血管的突然阻塞或破裂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第二大死因和成人残疾主要原因。数据统计显示75%的中风患者会遗留后遗症[1],其中偏瘫最为常见[2]。中医针灸对于中风后偏瘫患者的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具有疗效显著、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副作用小等特点[3]。本研究笔者将针刺与中药中风贴联合应用于中风后偏瘫患者的治疗,现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针灸 中风患者 中风后偏瘫 临床综合征 数据统计 脑卒中 全球范围 脑血管
下载PDF
从脾论治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及验案举隅 被引量:1
8
作者 刘穗琦 明淑萍 +1 位作者 董欢欢 刘玲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4年第3期467-470,共4页
目前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缺血性中风恢复期为缺血性中风急性发病后的2周至6个月内,是由急性期向后遗症期过渡的中间时期,也是言语、认知、运动等功能恢复的关键时期,其中医病机以虚中夹实为... 目前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缺血性中风恢复期为缺血性中风急性发病后的2周至6个月内,是由急性期向后遗症期过渡的中间时期,也是言语、认知、运动等功能恢复的关键时期,其中医病机以虚中夹实为主,与脾的关系尤为密切。文章论述从脾诊治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为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中风 缺血性中风恢复期 脑梗死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参麦注射液辅助西药治疗中风恢复期临床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陈徐彬 严平 毛平安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8期75-79,共5页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辅助西药治疗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中风恢复期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胞二磷胆碱注射液、甲钴胺片等西药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参麦注...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辅助西药治疗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中风恢复期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胞二磷胆碱注射液、甲钴胺片等西药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参麦注射液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肢体运动功能Fugel-Meyer评定量表(FMA)及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细胞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为82.2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评分、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2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上、下肢的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上、下肢的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清IL-1β、IL-6、TNF-ɑ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上述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辅助西药治疗中风恢复期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减轻机体炎症反应,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神经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恢复期 参麦注射液 神经功能 炎症因子
下载PDF
慢性病叙事下的中风康复家庭研究——基于河北省T市中医院康复大厅的田野调查 被引量:2
10
作者 梁天一 刘鹏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2-508,共7页
背景在中风加剧家庭与社会负担的背景下,基于医院田野经验的康复家庭研究尚有欠缺。目的从病患、家属、家庭和医者四种叙事视角,分析医院康复大厅中存在的社会文化氛围。方法本文访谈对象均来自2021年4—7月T市中医院康复科,从患者叙事... 背景在中风加剧家庭与社会负担的背景下,基于医院田野经验的康复家庭研究尚有欠缺。目的从病患、家属、家庭和医者四种叙事视角,分析医院康复大厅中存在的社会文化氛围。方法本文访谈对象均来自2021年4—7月T市中医院康复科,从患者叙事、家属叙事、家庭叙事、医生叙事四个方面,考察康复大厅内的社会文化氛围。结果中风康复患者在自身与集体的共同进步中感受到“创伤后成长”的正向体验;家属在互相交流中自发建构起俱乐部文化,并在陪伴中起到了“医患桥梁”等作用;作为整体的中风康复家庭承受两方面张力,即家庭经济负担的外部张力和家属患者之间难以互相理解的内部张力;医生能更加理性看待中风康复家庭,通过医生-患者与教师-学生的关系对比,阐明医生在与患者相处时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教师的角色。结论通过对康复大厅社会文化氛围的分析,指出中风防治面临防治重心难以下沉和部分患者难以就医的困难。医学人文研究尤其是医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有助于建构积极的医患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中风康复 慢性病 经济负担 质性研究 医学人类学 医学人文
下载PDF
针灸治疗中风病的病例注册登记研究——数据元及定义
11
作者 杨丽红 张超 +4 位作者 李泽芳 杨趁 王飞 杜宇征 史慧妍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2023-2032,共10页
中风病防治一直是全球医学界关注的焦点,针灸治疗中风病的独特优势日益突出,《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指南2018》推荐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针刺治疗(Ⅱ级推荐,B级证据)。标准化、规范化临床研究数据可以保证临床研究的数据质量,为数据的整... 中风病防治一直是全球医学界关注的焦点,针灸治疗中风病的独特优势日益突出,《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指南2018》推荐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针刺治疗(Ⅱ级推荐,B级证据)。标准化、规范化临床研究数据可以保证临床研究的数据质量,为数据的整理和挖掘提供保障,病例注册登记属于真实世界研究,数据元素的一致性是保证计划实施、数据质量高效、临床研究证据可信的必备要素之一。因此,课题组基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针灸治疗中风病的病例注册登记研究”制订了本课题的数据元及定义,以期优化针灸防治中风病临床研究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针灸治疗 注册登记 数据元素 数据质量 研究范式
下载PDF
国医大师张志远治疗中风经验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顺 刘桂荣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6-560,共5页
国医大师张志远教授对中风治疗经验丰富,认为中风病因为内伤积损、情志所伤、气虚邪中,病机关键在于玄府闭塞、气血不通,故以开通玄府,畅行气血为治疗大法,主张分期、分证型论治:针对急性期与恢复期证属痰热腑实采用“三化汤”,恢复期... 国医大师张志远教授对中风治疗经验丰富,认为中风病因为内伤积损、情志所伤、气虚邪中,病机关键在于玄府闭塞、气血不通,故以开通玄府,畅行气血为治疗大法,主张分期、分证型论治:针对急性期与恢复期证属痰热腑实采用“三化汤”,恢复期证属气虚血瘀使用“救痪汤”,并自创验方“黄芪愈风汤”治疗恢复期属风痰阻络者。重视风药与虫药,以及黄芪、山楂,丹参、牡丹皮和半夏、橘红的配伍,均收显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志远 国医大师 中风 中风分期 半身不遂 风药 玄府 名医经验
下载PDF
东氏针灸治疗中风瘫痪上海方案专家共识
13
作者 鲍春龄 东红升 +1 位作者 周亮 东贵荣 《上海中医药杂志》 CSCD 2024年第S01期62-64,共3页
中风又称脑卒中,包括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是指急性起病、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征象的脑血管临床事件,是一类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在我国约有80%的中风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针灸作为... 中风又称脑卒中,包括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是指急性起病、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征象的脑血管临床事件,是一类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在我国约有80%的中风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针灸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疗中风瘫痪的经验。东氏针灸以阴阳调衡为法,明辨中风瘫痪肢体经络阴阳缓急的动态变化,运用百会穴-太阳穴透刺、阴经阳经相互透刺,从阳引阴、从阴引阳以调衡经络气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中风 脑卒中 瘫痪 专家共识
下载PDF
海派针灸防治缺血性中风运动功能障碍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14
作者 裴建 叶静 +10 位作者 周厚广 傅勤慧 鲍超 郑国庆 徐福 张全爱 韩知忖 包烨华 刘承浩 徐佳 詹逸珺 《上海中医药杂志》 CSCD 2024年第S01期69-72,共4页
《柳叶刀》全球疾病负担数据显示,中风仍为我国人群中致死率最高的疾病[1]。近20年来,我国脑卒中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下降了9.0%,但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上升了35.0%[2]。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缺血性中风的患病率由2010年的1100/10万上升... 《柳叶刀》全球疾病负担数据显示,中风仍为我国人群中致死率最高的疾病[1]。近20年来,我国脑卒中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下降了9.0%,但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上升了35.0%[2]。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缺血性中风的患病率由2010年的1100/10万上升至2019年的1256/10万[3],超过80%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针灸用于治疗中风病[4],以提高运动、感觉、言语和其他神经功能,减少脑梗死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派针灸 缺血性中风 运动功能障碍 专家共识
下载PDF
脑血疏口服液治疗中风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15
作者 王新志 高颖 +3 位作者 周红霞 王菁婧 宋研博 中华中医药学会《脑血疏口服液治疗中风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起草组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49-258,共10页
脑血疏口服液具有益气、活血、化瘀的功效,临床上广泛用于气虚血瘀所致中风的治疗。经多年临床观察,其对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等有明显疗效,受到多个指南、共识及丛书的推荐。在总结临床医生应用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有循证证据,遵照... 脑血疏口服液具有益气、活血、化瘀的功效,临床上广泛用于气虚血瘀所致中风的治疗。经多年临床观察,其对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等有明显疗效,受到多个指南、共识及丛书的推荐。在总结临床医生应用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有循证证据,遵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报告规范》等,在问卷调查和文献系统回顾的基础上,基于现有最佳证据,充分结合专家经验,遵循“循证为主,共识为辅,经验为鉴”的原则,通过名义组法共达成16条推荐意见/共识建议,提出了脑血疏口服液治疗中风的用药时机、临床疗效、用法用量、疗程等,并说明了临床应用的安全性。该共识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的医师在使用脑血疏口服液时作为用药参考。旨在提高脑血疏口服液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促进合理用药,减少用药风险。共识已通过中华中医药学会的审核,并进行了发布,编号GS/CACM 331-20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疏口服液 中风 专家共识 中成药
下载PDF
杨氏针灸流派絮刺火罐特色技术治疗中风后肌张力障碍的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16
作者 沈卫东 高垣 +11 位作者 张堃 马文 李嘉 王观涛 蔡娲 李一婧 童秋瑜 魏翔宇 陈爱文 胡陈 杨子越 杨佳 《上海中医药杂志》 CSCD 2024年第S01期65-68,共4页
中风是一种由各种血管原因导致的急性或局灶性脑功能障碍,其发病原因主要包括脑出血和脑缺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1],是全球死亡和长期残疾的主要原因,给医疗系统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2-3]。尽管中风的发病率在全... 中风是一种由各种血管原因导致的急性或局灶性脑功能障碍,其发病原因主要包括脑出血和脑缺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1],是全球死亡和长期残疾的主要原因,给医疗系统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2-3]。尽管中风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有所下降,但最近的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中国估计有1100万中风流行病例,240万新的中风病例和110万与中风相关的死亡[4-5]。中风后肌张力障碍成为中风后遗症加重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氏针灸流派 絮刺火罐 中风后肌张力障碍 专家共识
下载PDF
针灸不同穴位组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功能障碍疗效研究
17
作者 梁艳桂 吴海科 +6 位作者 黄耀渠 黄婷婷 黄强 刘亚丽 张明霞 黎力生 胡泳端 《陕西中医》 CAS 2024年第3期411-415,共5页
目的:分析针灸不同穴位组对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0例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分为常规组、项针组、舌针组,每组30例,治疗14 d。比较各组治疗14 d后的疗效,治疗前、治疗14 d后营养指标、梗死灶多... 目的:分析针灸不同穴位组对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0例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分为常规组、项针组、舌针组,每组30例,治疗14 d。比较各组治疗14 d后的疗效,治疗前、治疗14 d后营养指标、梗死灶多模态磁共振参数、吞咽功能相关指标、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14 d后,舌针组总有效率高于项针组、常规组(P<0.05)。治疗14 d后,各组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D)、血红蛋白(Hb)、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N-乙酰天门冬氨酸与(胆碱+肌酸)比值、韦氏成人智力量表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舌诊组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Cho/Cr、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AA)、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洼田饮水试验前后脉冲血氧饱和度下降值、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舌诊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常规治疗或项针治疗相比,舌针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功能障碍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营养状态、梗死灶多模态磁共振参数、吞咽功能及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假性球麻痹 吞咽功能障碍 针灸 项针 舌针 多模态磁共振
下载PDF
中医学中风因机证治理论发展历程研析
18
作者 郑齐 杜松 于峥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0期1625-1629,共5页
中医学对中风病最早记载可上溯至《黄帝内经》,中风病诊疗理论的源流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从《黄帝内经》时期至宋以前为泛论风病阶段,提出了中风病名,初步形成体虚邪中的病机理论及五脏中风诊疗理论架构。宋金元时期是病机凝... 中医学对中风病最早记载可上溯至《黄帝内经》,中风病诊疗理论的源流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从《黄帝内经》时期至宋以前为泛论风病阶段,提出了中风病名,初步形成体虚邪中的病机理论及五脏中风诊疗理论架构。宋金元时期是病机凝练阶段,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一改汉唐以来外风所中之论,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明代是理论整合阶段,整合方式大致有三种:其一是以真中类中为纲,其二是集成整合,其三是对金元医家内伤中风理论的延伸。清代是补充完善阶段,在继承历代学术成就基础上,内风学说得以发展。从清末到当代是汇通发展阶段,清末医家开启了用西医理论汇通中医传统中风诊疗理论的先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风病诊疗理论在不断整合继承历代学术成就基础上,借鉴运用现代医学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方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诊疗理论 因机证治 源流
下载PDF
基于血小板活化因子的变化分析七叶通脉胶囊及其主要药效物质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作用机制
19
作者 丁涛 刘博 +4 位作者 关延坤 温富春 王鑫 纪凤兰 徐惠波 《中医药学报》 CAS 2024年第9期22-26,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血小板活化相关因子的变化,分析七叶通脉胶囊(QYTM)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作用机制及其药效物质人参皂苷Rb3(Rb3)、三七皂苷R1(R1)、槲皮素的作用特点。方法:采用家兔短暂性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和大鼠慢性脑缺血模型,考察了不... 目的:通过观察血小板活化相关因子的变化,分析七叶通脉胶囊(QYTM)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作用机制及其药效物质人参皂苷Rb3(Rb3)、三七皂苷R1(R1)、槲皮素的作用特点。方法:采用家兔短暂性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和大鼠慢性脑缺血模型,考察了不同剂量QYTM给药后对脑组织中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血小板第四因子(PF4)、β血小板球蛋白(β-TG)及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GPⅡb/Ⅲa)的影响。通过正常小鼠和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考察了QYTM及药效物质槲皮素、R1、Rb3各给药组脑组织中上述因子的变化及对缺血再灌注模型脑梗死面积的影响。结果:QYTM高剂量组能明显降低短暂性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家兔脑皮质PAF、PF4、GPⅡb/Ⅲa含量及慢性脑缺血模型大鼠脑组织PF4、GPⅡb/Ⅲa和β-GT的含量(P<0.05,P<0.01);QYTM中剂量组能降低家兔脑皮质PAF、GPⅡb/Ⅲa的含量(P<0.05,P<0.01);QYTM中、低剂量组也能减少大鼠脑组织PF4含量(P<0.01)。QYTM及药效物质槲皮素、R1、Rb3对正常小鼠脑组织中上述因子无明显的影响(P<0.05)。对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QYTM组脑组织中PAF、PF4、GPⅡb/Ⅲa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槲皮素组PAF、PF4明显降低(P<0.05,P<0.01);R1组PF4含量降低(P<0.01),Rb3组PAF、PF4、GPⅡb/Ⅲa含量降低(P<0.05,P<0.01),各给药组对脑梗死面积均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P<0.01)。结论:QYTM能通过抑制血小板相关因子的活化,发挥活血化瘀作用,进而达到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目的。QYTM抑制缺血性脑中风作用与其药效物质皂苷类成分和黄酮类成分的药效作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叶通脉胶囊 缺血性脑中风 血小板活化 槲皮素 人参皂苷RB3 三七皂苷R1
下载PDF
针刺夹脊穴联合通督调神针刺治疗中风后平衡障碍临床研究
20
作者 罗春梅 李佩芳 +3 位作者 刘霞 王涛 浦芳 刘睿 《陕西中医》 CAS 2024年第9期1262-1265,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夹脊穴联合通督调神针刺治疗中风后平衡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中风后平衡功能障碍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共67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患者分为对照组(34例,常规治疗加通督调神针刺)和试验组(3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针刺夹脊... 目的:观察针刺夹脊穴联合通督调神针刺治疗中风后平衡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中风后平衡功能障碍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共67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患者分为对照组(34例,常规治疗加通督调神针刺)和试验组(3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针刺夹脊穴),两组均治疗4周。治疗后通过使用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量表(FMB)、Barthel指数分级法(MBI)、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量表(FAC)分别评估患者平衡功能、肢体功能、日常活动能力及步行功能,同时观察生化指标D-二聚体(DD)、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并评价整体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试验组BBS、FMB、MBI及FAC得分分别为(41.56±7.01)、(13.22±1.62)、(70.13±6.92)、(3.84±1.07)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Hcy、DD、hs-CRP水平分别为(15.42±3.22)μmol/L、(372.46±39.58)μg/L、(5.61±1.03)mg/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6.97%,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夹脊穴联合通督调神针刺能有效治疗中风后平衡障碍,提高患者肢体功能、日常活动能力及步行能力,改善凝血功能及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平衡障碍 夹脊穴 通督调神 针刺 同型半胱氨酸 D-二聚体 超敏C反应蛋白 BARTHEL指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