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毫火针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0
1
作者 刘峻 周鸿飞 +1 位作者 张威 金鑫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3期430-435,共6页
【目的】观察应用毫火针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毫火针组)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每组各31例。治疗组给予毫火针针刺夹脊穴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患侧... 【目的】观察应用毫火针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毫火针组)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每组各31例。治疗组给予毫火针针刺夹脊穴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患侧肩髃、臂臑、极泉、曲池、手三里、外关、后溪等穴治疗,28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痉挛侧上肢肌张力及其运动功能的改变情况。【结果】(1)治疗后,2组患者上肢肌张力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2种治疗方法均可降低患者改良Ashworth量表(MAS)分级(P<0.05),且治疗组对上肢肌张力(痉挛程度)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2组患者上肢Fugl-Meyer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且治疗组对上肢Fugl-Meyer评分的升高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1%,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毫火针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在降低中风后患者偏瘫侧上肢肌张力和改善患侧上肢肢体运动功能方面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 毫火针 夹脊穴 临床研究
下载PDF
蜡疗配合火针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偏瘫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9
2
作者 顾陈长 石艳 陈士云 《中医药导报》 2016年第16期55-57,共3页
目的:比较蜡疗、火针治疗以及联合应用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蜡疗组(30例)、火针组(30例)、联合组(30例),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30 d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评定法、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 目的:比较蜡疗、火针治疗以及联合应用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蜡疗组(30例)、火针组(30例)、联合组(30例),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30 d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评定法、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量表(BI)对患者上肢肌张力、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各组患者M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FMA评分、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蜡疗配合火针组MAS评分低于蜡疗组和火针组(P<0.05);蜡疗配合火针组FMA评分、BI评分高于蜡疗组和火针组(P<0.01);蜡疗组FMA评分高于火针组(P<0.05)。蜡疗配合火针组总有效率为90.0%,高于蜡疗组的83.3%和火针组的8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蜡疗配合火针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疗效优于单纯蜡疗、单纯火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后上肢痉挛性偏瘫 蜡疗 火针
下载PDF
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加西药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42例 被引量:16
3
作者 杨曼 《中医研究》 2018年第1期31-33,共3页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84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基础西药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84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基础西药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醒脑开窍针刺法(内关、水沟、三阴交)。两组均治疗4周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19例,有效17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16例,无效14例,有效率为66.67%。在QOL、ADL、FMA评分方面,治疗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中西医结合疗法 醒脑开窍 针刺 康复训练 康复效果 临床观察
下载PDF
联用电针疗法和中药熏洗法对脑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彭继萍 《当代医药论丛》 2015年第23期28-29,共2页
目的 :探讨联合使用电针疗法和中药熏洗疗法对脑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3年3月~2014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2例脑中风上肢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7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目的 :探讨联合使用电针疗法和中药熏洗疗法对脑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3年3月~2014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2例脑中风上肢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7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36例患者。我院使用电针疗法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联合使用电针疗法(方法与对照组患者相同)和中药熏洗疗法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和治疗前后上肢痉挛症状的评分及运动能力的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上肢痉挛症状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其上肢运动能力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联合使用电针疗法和中药熏洗疗法对脑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确切,可有效地缓解其上肢痉挛的症状,促进其上肢运动能力的恢复。此联合疗法可作为临床上对脑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进行治疗的优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后上肢痉挛 电针疗法 中药熏洗疗法 联合 效果
下载PDF
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推拿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曾令奉 周丽丽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第9期115-116,共2页
目的:研究、观察推拿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120例,随机分两组。对照组采用针刺疗法,观察组则给予推拿治疗。所有患者均治疗1个月后,分析对比两组间的治疗效果。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个月后... 目的:研究、观察推拿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120例,随机分两组。对照组采用针刺疗法,观察组则给予推拿治疗。所有患者均治疗1个月后,分析对比两组间的治疗效果。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上肢痉挛程度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有显著好转(P<0.05),且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对治疗效果均较满意。结论:对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给予推拿治疗,不但能显著改善患者上肢痉挛程度,还能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满意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后上肢痉挛 推拿 效果
下载PDF
针刺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的临床选穴规律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馨心 谢会慧 +2 位作者 李湛鑫 谢东伶 丛德毓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044-3047,共4页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近10年针刺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的相关文献,分析中风后上肢痉挛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的方式,对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知识平台(WF)和维普数据库(VIP)三大数据库...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近10年针刺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的相关文献,分析中风后上肢痉挛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的方式,对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知识平台(WF)和维普数据库(VIP)三大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和整理;利用Excel的频数统计功能对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利用SPSS Modeler 18.0对常用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SPSS20.0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获得相关文献195篇,获得穴位处方232条,涉及穴位289个,总穴位使用频次为2527次,选穴频次最多的部位是上肢部,选穴频次最多的经脉为手阳明经,关联分析中支持度最高的处方为肩髃、足三里、外关、合谷,聚类分析可将常用腧穴聚为3个有效类别。结论近10年针刺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的选穴以阳经为主,治疗部位以局部维多,经脉选择主要为阳明经,支持度最高的处方蕴含着标本兼治的配伍原则,聚类分析中体现了对症取穴、脏经共调、气血并重、形神同治的取穴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中风后上肢痉挛 规律分析
原文传递
基于外关穴通经接气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状态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晓雷 王在东 +2 位作者 王秋妍 刘洋 张缙 《黑龙江中医药》 2018年第3期90-91,共2页
目的:研究基于外关穴通经接气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观察基于外关穴通经接气法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采用基于外关穴通经接气法配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30例,并与普通针刺配合本体感觉神... 目的:研究基于外关穴通经接气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观察基于外关穴通经接气法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采用基于外关穴通经接气法配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30例,并与普通针刺配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法)治疗30例相比较,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康复训练,治疗组采用基于外关穴通经接气法+康复训练。结果:治疗前后Ashworth痉挛评分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痉挛程度均有改善,治疗组更显著,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总效率(90.0%)高于对照组(7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前后ADL指数变化,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ADL指数明显提高。结论:本研究通过基于外关穴通经接气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状态的干预,此种方法优于普通针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关穴 通经接气法 中风后上肢痉挛状态
原文传递
声触诊弹性测量对中风后痉挛的针刺干预评估
8
作者 刘薇 皮敏 +1 位作者 翁妍珊 林少霞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6期1314-1318,共5页
【目的】观察调任通督针法对中风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以及声触诊弹性测量(STQ)技术对肢体痉挛康复的评定作用。【方法】将48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4例。2组患者均给予相应的内科基础治疗和... 【目的】观察调任通督针法对中风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以及声触诊弹性测量(STQ)技术对肢体痉挛康复的评定作用。【方法】将48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4例。2组患者均给予相应的内科基础治疗和常规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调任通督针刺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疗程为2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肱二头肌STQ值、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和中医证候评分的变化情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1)治疗前,2组患者患侧肱二头肌STQ值均显著高于健侧(P<0.05),治疗2周后,2组患者患侧肱二头肌STQ值、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治疗组患侧肱二头肌STQ值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2)治疗后,治疗组的头晕目眩、肢体强急、肢体麻木、心烦易怒、便干便秘、气短乏力、自汗等证候评分及中医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或P<0.01),而对照组仅肢体强急、肢体麻木、心烦易怒、便干便秘等证候评分及中医证候总积分较治疗前改善(P<0.05或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对头晕目眩、肢体强急、气短乏力、自汗等证候评分及中医证候总积分的改善程度均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3)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患侧肱二头肌STQ值与MAS评分呈显著相关(r=0.908,P<0.01)。【结论】调任通督针法可有效改善中风后上肢痉挛水平及常见不适症状;相较于MAS量表评分,STQ技术可更直观灵敏地检测肌肉状态,可作为临床痉挛疗效评价的客观定量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后上肢痉挛 调任通督针法 声触诊弹性测量(STQ) 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