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3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八穴定点介入联合徒手淋巴引流术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观察
1
作者 朱满华 林星镇 +1 位作者 彭天忠 侯新聚 《中国民间疗法》 2024年第1期55-58,共4页
目的:观察颈八穴定点介入联合徒手淋巴引流术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对照组B和治疗组,每组50例。对照组A采用颈八穴定点介入治疗,对照组B采用徒手淋巴引流术治疗,... 目的:观察颈八穴定点介入联合徒手淋巴引流术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对照组B和治疗组,每组50例。对照组A采用颈八穴定点介入治疗,对照组B采用徒手淋巴引流术治疗,治疗组采用颈八穴定点介入联合徒手淋巴引流术治疗,均治疗4周。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上肢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以及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在治疗过程中,对照组B脱落2例,治疗组脱落1例。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76%(43/49),高于对照组A的76.00%(38/50)、对照组B的72.92%(3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生活质量、VAS、FMA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生活质量、VAS、FMA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A及对照组B(P<0.05)。结论:颈八穴定点介入联合徒手淋巴引流术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患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八穴定点介入 中风 综合征 痹证 偏枯 淋巴引流术
下载PDF
康复训练联合毫火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效果
2
作者 吴婷 游立澄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3期128-131,共4页
目的比较分析康复训练联合毫火针治疗与单纯康复训练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 after stroke,SHSAS)Ⅰ期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2年6月福能集团总医院收治的104例SHSASⅠ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康... 目的比较分析康复训练联合毫火针治疗与单纯康复训练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 after stroke,SHSAS)Ⅰ期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2年6月福能集团总医院收治的104例SHSASⅠ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治疗,联合组给予康复训练联合毫火针治疗,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上肢水肿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中医证候积分、肩手综合征评分低于对照组,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前屈、外展、内旋、后伸活动度大于对照组,腋静脉内径、肘正中静脉内径小于对照组,腋静脉最大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肘正中静脉PSV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训练联合毫火针治疗SHSASⅠ期患者相较于康复训练单纯治疗的临床效果更加显著,并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缓解水肿,恢复肩关节活动度、运动功能,调节上肢静脉血流动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毫火针 康复训练 中风 综合征 血流动力 运动功能
下载PDF
针刺配合雷火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经验举隅
3
作者 吴伊冰 颜蕊 +1 位作者 孙小花 孙秀萍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4年第7期81-84,共4页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为中风后偏瘫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其多表现为患侧肩、手关节出现疼痛、活动受限、手部浮肿、皮温肤色改变,甚至挛缩畸形。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同时对患者的心理带来沉重的负担。本病的发病机制复杂,病情易反复,目...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为中风后偏瘫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其多表现为患侧肩、手关节出现疼痛、活动受限、手部浮肿、皮温肤色改变,甚至挛缩畸形。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同时对患者的心理带来沉重的负担。本病的发病机制复杂,病情易反复,目前西医治疗手段多以康复为主,但效果较单一,配合中医针灸结合治疗疗效更为显著。孙秀萍主任医师认为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多以痰瘀阻滞,气血亏少为主要病机,主张头针、体针与雷火灸相结合治疗,针刺治疗补益气血,疏通经络,雷火灸温阳化痰,化瘀通络,两者合用具有补益气血,通络止痛,祛痰行瘀的功效,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后综合征 雷火灸 针刺 孙秀萍主任医师
下载PDF
针刺结合中频药透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临床观察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凯 师会 《新中医》 CAS 2016年第2期80-83,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中频药透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I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治疗组予针刺结合中频药透治疗,对照组单纯针刺治疗,治疗7天为1疗程,连续治疗2疗程,观察治疗前后...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中频药透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I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治疗组予针刺结合中频药透治疗,对照组单纯针刺治疗,治疗7天为1疗程,连续治疗2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疼痛强度简易描述量表(verbal rating scale VRS)、上肢简化运动功能评分(FMA)、麦吉尔(Mc Gill)疼痛问卷(简表)得分及上肢简化傅格梅尔(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简化傅格梅尔(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上肢简化FMA评分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20例患者,对照组58例均完成治疗,治疗组59例完成治疗治疗前相同疼痛强度等级2组,治疗后轻度疼痛等级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中、重度疼痛等级患者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中频药透与单纯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I期均能取得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均可提高上肢简化傅格梅尔(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不同疼痛强度等级(治疗前疼痛强度简易描述量表)不影响治疗后上肢简化傅格梅尔(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 针刺 中频药透 疼痛强度简易描述量表 简化傅格梅尔(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
下载PDF
针刺激痛点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临床研究 被引量:38
5
作者 王列 马帅 +4 位作者 马铁明 王树东 曹锐 刘玉丽 田辉 《针灸临床杂志》 2020年第1期8-12,共5页
目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观察针刺激痛点疗法与传统针刺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疗效差异,为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60例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激痛点组和传统针刺组,每... 目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观察针刺激痛点疗法与传统针刺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疗效差异,为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60例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激痛点组和传统针刺组,每组30例。在患侧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针刺激痛点组采用0.35 mm×50 mm毫针,斜45°刺入并贯穿激痛点结节,提插至出现针感后留针30 min,传统针刺组选取肩髃、肩髎、肩贞等,应用0.35 mm×50 mm毫针直刺,提插捻转至出现针感后留针30 min。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天,休息2天,连续3周。两组在治疗15天后,采用国际公认的简化麦吉尔疼痛量表(McGill)、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作为观察指标,以患者治疗前后上肢的疼痛症状、损伤程度、运动功能指数的变化来评价疗效。结果:激痛点针刺组愈显率30%(9/30),优于传统针刺组愈显率13.3%(4/30)(P<0.01),治疗后两组McGill、SHSS、FMA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均P<0.01);且针刺激痛点组的改善程度均优于传统针刺组(均P<0.05)。结论:针刺激痛点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优于传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 中风 综合征 针刺疗法 激痛点 康复训练
下载PDF
靳三针配合药线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6
6
作者 徐展琼 廖穆熙 庄珣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4期615-617,622,共4页
【目的】观察靳三针配合药线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简单随机对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靳三针线灸组32例和普通针刺组28例。靳三针线灸组给予靳三针及药线灸治疗,普通针刺组给予常规针刺... 【目的】观察靳三针配合药线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简单随机对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靳三针线灸组32例和普通针刺组28例。靳三针线灸组给予靳三针及药线灸治疗,普通针刺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2组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连续治疗5次,3周为个1疗程。疗程结束后对2组临床疗效、上肢运动能力简化Fugl-Meyer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进行观察比较。【结果】(1)在临床疗效方面:靳三针线灸组的总有效率为93.7%,普通针刺组为82.1%;靳三针线灸组的疗效优于普通针刺组(P<0.05)。(2)在简化Fugl-Meyer评分方面:治疗后,2组上肢的运动功能均显著改善(P<0.05或P<0.01),且靳三针线灸组在改善上肢的运动功能方面优于普通针刺组(P<0.05)。(3)在VAS评分方面:治疗后,2组上肢的疼痛程度均显著缓解(P<0.05或P<0.01),且靳三针线灸组在缓解上肢的疼痛程度方面优于普通针刺组(P<0.05)。【结论】靳三针配合药线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效果显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并发症 综合征/针灸疗法 靳三针 药线灸
下载PDF
经筋排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7
7
作者 刘海飞 宋丰军 方君辉 《上海针灸杂志》 2014年第9期792-794,共3页
目的观察经筋排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I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7例。治疗组采用肩部经筋排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 目的观察经筋排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I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7例。治疗组采用肩部经筋排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治疗1个月后观察两组手功能视觉模拟评分(VAS)及Fugl-Meyer评分(FMA),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及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及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为7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筋排刺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中风并发症 综合征 经筋 丛刺 康复训练 电针
下载PDF
眼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董岩 郭倩 刘峻 《针灸临床杂志》 2021年第8期25-29,共5页
目的:探讨眼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18例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常规针刺组和眼针组,各59例,在患侧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常规针刺组选取肩髃、肩髎... 目的:探讨眼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18例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常规针刺组和眼针组,各59例,在患侧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常规针刺组选取肩髃、肩髎和肩贞等进行常规针刺操作;眼针组取穴心区、肾区、下焦区、上焦区、肝区与脾区,两组均治疗1个月。以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简化麦吉尔疼痛量表(McGill)、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和相关理化指标作为观察指标并比较,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肢体疼痛症状、损伤程度、综合运动能力和各指标变化情况,治疗结束后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PRI、VAS、PPI及SHSS评分均明显下降,FMA评分升高,中医症状积分均降低(P<0.05),且眼针组较常规针刺组各评分改善更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均上升,P物质(SP)及血浆缓激肽(BK)均呈下降趋势(P<0.05),且组间比较,眼针组各指标改善更明显(P<0.05);治疗后,眼针组和常规针刺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8.14%(52/59)和74.58%(44/59),眼针组临床疗效更好(P<0.05)。结论:眼针联合康复训练疗法可以明显改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减轻肢体疼痛,提高患者上肢活动度,恢复上肢运动能力,优于传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疗法,对于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综合征 眼针 康复训练
下载PDF
阳经经筋排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刘海飞 宋丰军 +1 位作者 李灵浙 夏小云 《新中医》 CAS 2020年第21期103-106,共4页
目的:观察阳经经筋排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给予阳经经筋排刺法联合康复训... 目的:观察阳经经筋排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给予阳经经筋排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2组均治疗1个月。评价2组治疗效果,观察2组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手掌厚度、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 (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情况,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肩关节前屈、后伸、内收、外展、旋前、旋后范围均增大(P<0.05),观察组上述各项肩关节活动度指标均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手掌厚度、FMA评分及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观察组上述指标均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治疗后,2组血清IL-6、hs-CRP及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上述指标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阳经经筋排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效果显著,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上肢运动功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综合征 经筋排刺法 阳经 康复训练 炎性因子
下载PDF
阳经经筋排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歆婷 刘海飞 +1 位作者 黄海琼 方芳 《新中医》 CAS 2022年第7期195-199,共5页
目的:观察阳经经筋排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及对上肢运动功能、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 目的:观察阳经经筋排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及对上肢运动功能、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采取阳经经筋排刺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上肢运动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5.56%)高于对照组(80.00%)(P<0.05)。治疗前,2组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水肿程度、Barthel指数评分及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治疗前,VAS评分、水肿程度及IL-6、TNF-α、hs-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VAS评分、水肿程度及IL-6、TNF-α、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采取阳经经筋排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缓解关节疼痛和水肿程度,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有利于病情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综合征 阳经经筋排刺法 康复训练 上肢运动功能 炎症因子
下载PDF
中药熏洗对脑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干预效应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丽娟 程明惠 +1 位作者 程梅 蔡淑芳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2年第11期1077-1078,共2页
目的:探讨中药熏洗对脑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干预效果。方法:将80例脑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护基础上加用中药熏洗。10d1个疗程,2个疗程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目的:探讨中药熏洗对脑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干预效果。方法:将80例脑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护基础上加用中药熏洗。10d1个疗程,2个疗程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患者疼痛、水肿、运动受限等症状,2组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熏洗对脑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效果显著,对改善症状、促进康复,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熏洗 中风 综合征 护理干预
下载PDF
阳经经筋排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38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海飞 宋丰军 方君辉 《浙江中医杂志》 2017年第10期758-758,共1页
笔者采用阳经经筋排刺配合康复训炼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I期38例,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纳入标准:①年龄在75岁以下;②符合中风后肩手综合征I期诊断标准;③病程均在3个月以内;④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关键词 综合征 中风 经筋 排刺 康复训练
下载PDF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陈艳 黄廷生 刘珂岑 《四川中医》 2015年第10期150-152,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综合康复疗法为主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针刺治疗,两组共治疗4周后,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综合康复疗法为主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针刺治疗,两组共治疗4周后,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肩痛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结束时两组患者Fugl-Meyer、肩痛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价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Fugl-Meyer和肩痛评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但治疗结束时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3.4%,对照组总有效率7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是一种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综合征 针刺 康复
下载PDF
眼针联合熥疗改善痰瘀阻络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高孟尧 王鹏琴 《针灸临床杂志》 2019年第9期8-11,共4页
目的:探讨眼针联合熥疗对治疗痰瘀阻络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影响。方法:将66例痰瘀阻络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于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眼针联合熥疗,疗程1... 目的:探讨眼针联合熥疗对治疗痰瘀阻络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影响。方法:将66例痰瘀阻络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于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眼针联合熥疗,疗程1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采用VAS评分方法对患者肩部疼痛程度进行评判;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表(FMA)评定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上肢综合运动能力。结果: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9.70%,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94%,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中医症状积分下降更为明显(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FMA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为明显(P<0.05)。结论:眼针联合熥疗具有化痰宣痹、活血通瘀之效,可以改善痰瘀阻络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能够有效缓解肩部疼痛,改善上肢运动能力,对于痰瘀阻络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针 熥疗 中风 综合征 痰瘀阻络型
下载PDF
毫火针联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和临床症状的影响 被引量:12
15
作者 刘洋 周晓春 +1 位作者 刘柱成 孙海燕 《西部中医药》 2021年第9期130-133,共4页
目的:观察毫火针联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和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将10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予康复训练,观察组予康复训练+毫火针治疗,比较两组... 目的:观察毫火针联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和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将10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予康复训练,观察组予康复训练+毫火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水肿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肩手综合征评分(shoulder hand syn-drome score,SHSS)。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2%,高于对照组的84%(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对照组肩关节活动度、水肿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肩关节活动度、水肿评分均改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下降(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ugl Meyer motor function scale,FMA)评分均上升,SHSS均下降(P<0.05),且观察组FMA上升幅度及SHSS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毫火针联合康复训练有利于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及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综合征 关节功能 毫火针 康复训练
下载PDF
复元通痹膏离子导入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临床疗效分析
16
作者 李霞杰 高燕 +2 位作者 王白玲 赵春丽 王晓东 《世界复合医学》 2023年第8期23-27,共5页
目的评价复元通痹膏离子导入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应用及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泰安市中医二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住院及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Ⅰ期患者共60例为研... 目的评价复元通痹膏离子导入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应用及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泰安市中医二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住院及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Ⅰ期患者共60例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基础治疗+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复元通痹膏离子导入法,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均降低,FMA及ADL评分均升高,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元通痹膏离子导入法联合基础治疗+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可提高治疗效果,缓解患肢疼痛,有利于上肢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元通痹膏离子导入法 中风 综合征 临床疗效研究
下载PDF
自拟芪枝汤在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史会敏 白云平 樊国领 《中医临床研究》 2016年第1期66-67,共2页
目的:研究自拟芪枝汤在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102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自拟芪枝汤治疗,比较两组... 目的:研究自拟芪枝汤在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102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自拟芪枝汤治疗,比较两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前FMA、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FMA、BI评分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FMA、BI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2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观察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芪枝汤在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拟芪枝汤 缺血性中风 综合征I 应用
下载PDF
眼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介珍 《中国民间疗法》 2020年第2期28-30,共3页
目的:观察眼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1例。对照组给予一般处理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眼针治疗。10 d为1个疗程,治疗5 d休... 目的:观察眼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1例。对照组给予一般处理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眼针治疗。10 d为1个疗程,治疗5 d休息2 d,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Fugl-Meyer上肢评分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Fugl-Meyer上肢评分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Fugl-Meyer上肢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24%(37/41),高于对照组的73.17%(3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能更好地改善患肢疼痛及运动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综合征 眼针 康复训练 疼痛 上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加味芍药甘草汤联合浮针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金艳 高玉伟 《基层中医药》 2023年第9期10-14,共5页
目的 探讨加味芍药甘草汤联合浮针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2年3月青州市中医院82例中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用随机摸球法分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予以浮针治疗,观察组予以加味芍药甘草... 目的 探讨加味芍药甘草汤联合浮针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2年3月青州市中医院82例中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用随机摸球法分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予以浮针治疗,观察组予以加味芍药甘草汤联合浮针治疗,治疗4周。评价疗效、不良反应及Fugl-Meyer评测(FMA)上肢、肩手综合征量表(SHSS)、肩周活动度。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7.56%)高于对照组(85.37%,P <0.05)。治疗后,两组FMA上肢部分、SHS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 <0.05),且观察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 <0.01)。治疗后,两组肩周外展活动度、上举活动度均优于治疗前(P <0.05),且观察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 <0.01)。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加味芍药甘草汤联合浮针可以提高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针 加味芍药甘草汤 中风后综合征
下载PDF
针刺激痛点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探究
20
作者 张兆羽 王佳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第6期235-236,共2页
目的探讨针刺激痛点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治疗效果。方法拟定此研究于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我院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例,以常规药物治疗结合康复训练为对照,分析针... 目的探讨针刺激痛点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治疗效果。方法拟定此研究于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我院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例,以常规药物治疗结合康复训练为对照,分析针刺激痛点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5%,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0%,两组比较,P<0.05。结论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采取针刺激痛点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激痛点 康复训练 缺血性中风 综合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