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刺和低频电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痉挛状态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朱凤磊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875-876,共2页
目的:研究针刺和低频电针结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康复疗效。方法:采用修改的Ashworth痉挛评定级、简化FIM评价法分别评定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水平考察针刺和低频电针结合康复训练和单纯康复训练,对中风病偏瘫患者的影响。结果... 目的:研究针刺和低频电针结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康复疗效。方法:采用修改的Ashworth痉挛评定级、简化FIM评价法分别评定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水平考察针刺和低频电针结合康复训练和单纯康复训练,对中风病偏瘫患者的影响。结果:针刺和低频电针结合康复训练对痉挛状态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和低频电针结合康复训练在改善痉挛状态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痉挛状态 针刺 低频电针 物理疗法 作业疗法
下载PDF
中药外敷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痉挛状态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2
作者 沈金花 王红敏 朱凤磊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834-834,共1页
关键词 中风偏瘫痉挛状态 康复治疗 训练治疗 中药外敷 临床观察 脑卒中
下载PDF
针刺夹脊穴配合巨刺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30
3
作者 王琳晶 王玉琳 王春英 《中医药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124-126,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夹脊配合巨刺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疗效,为治疗中风研究一种更快捷,操作简便,疗效更确切的新方法。方法:随机选取60名中风偏瘫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夹脊穴针法配合巨刺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 目的:观察针刺夹脊配合巨刺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疗效,为治疗中风研究一种更快捷,操作简便,疗效更确切的新方法。方法:随机选取60名中风偏瘫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夹脊穴针法配合巨刺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共治疗4周。两组均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的评定量表分析。结果:经各量表评定分析,治疗组的Ashworth痉挛级别显著下降(P<0.05),Fugl-Meyer分值治疗组增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Barthel指数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1)。各量表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刺夹脊穴配合肢体巨刺对于改善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提高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显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痉挛状态 夹脊穴 巨刺
下载PDF
大灸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李志燕 易琼 +1 位作者 潘军 丁敏 《中医药导报》 2013年第6期55-57,共3页
目的:研究大灸法灸疗背部对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我院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的住院患者共113例,治疗组62例采用大剂量持续性灸法——大灸法灸疗背部,并配合Bobath疗法治疗,对照组51例采用单纯的Bobath疗法。治疗前后进... 目的:研究大灸法灸疗背部对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我院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的住院患者共113例,治疗组62例采用大剂量持续性灸法——大灸法灸疗背部,并配合Bobath疗法治疗,对照组51例采用单纯的Bobath疗法。治疗前后进行改良的Ashworth痉挛量表及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结果:治疗组Ashoorth量表法评定痉挛改善状态总有效率为8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5%,两组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显示,两组治疗后得分均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评分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灸法灸疗阳明经及督脉循行的背部配合Bobath手法,具有明显缓解肢体痉挛,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的作用,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灸 中风痉挛状态 BOBATH疗法 Ashoorth量表 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 临床研究
下载PDF
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35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29
5
作者 李新红 周君 +2 位作者 李先果 郑丽芳 王泽涛 《针灸临床杂志》 2005年第9期7-8,共2页
目的:比较不同取穴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疗效。方法:将70例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采用针刺夹脊穴,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每日针刺1次,10次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同时以修订的Ashworth量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目的:比较不同取穴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疗效。方法:将70例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采用针刺夹脊穴,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每日针刺1次,10次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同时以修订的Ashworth量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作观察指标,观察评定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7%,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针刺夹脊穴在缓解中风患者肢体痉挛方面优于常规针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偏瘫痉挛状态 夹脊穴 针刺
下载PDF
通络解痉汤联合推拿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疗效及对日常生活能力影响 被引量:23
6
作者 王继明 郑玉冰 +1 位作者 王周淳 李侠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68-171,共4页
目的探讨通络解痉汤联合推拿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疗效及对日常生活能力影响。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推拿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通络解痉汤,对比治疗后临床疗效、Fu... 目的探讨通络解痉汤联合推拿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疗效及对日常生活能力影响。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推拿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通络解痉汤,对比治疗后临床疗效、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和CSS评分及上肢和下肢Ashworth分级及SF-36量表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较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和C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SS评分明显降低,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改善较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上肢和下肢Ashworth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肢和下肢Ashworth分级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较多(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SF-36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SF-36量表各条目评分显著升高(P<0.05);并且实验组升高较多(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较明显(P<0.05)。结论采用通络解痉汤联合推拿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络解痉汤 推拿 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 临床疗效 日常生活能力
下载PDF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疗效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陈启波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8年第2期201-203,共3页
目的分析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法的原则抽取在我院进行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进行研究分析,并将所有的患者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分组治疗,即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 目的分析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法的原则抽取在我院进行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进行研究分析,并将所有的患者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分组治疗,即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单独使用康复训练进行治疗,而观察组则是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手运动功能评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数值存在差异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6.67%,相比对照组,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比较显著,组间数值存在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临床疗效非常显著,可以有效减轻患者偏瘫肢体痉挛状态,促进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迅速恢复,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康复训练 中风偏瘫痉挛状态
下载PDF
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俞红五 韩为 +1 位作者 王颖 张闻东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6年第2期181-183,共3页
关键词 中风偏瘫痉挛状态 中医药疗法 综述
下载PDF
针灸推拿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刘飞 《双足与保健》 2019年第14期37-38,共2页
中风是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是一组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临床上,将中风分为出血性中风与缺血性中风两类,且出血性中风占据比例较高,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对于存活患者仍有多数伴有... 中风是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是一组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临床上,将中风分为出血性中风与缺血性中风两类,且出血性中风占据比例较高,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对于存活患者仍有多数伴有不同程度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言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影响患者健康、生活。因此,加强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临床上对于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治疗方法相对较多,包括:康复锻炼、药物指导等,虽然能改善患者症状,但是远期预后较差,患者治疗耐受性、依从性较差。针灸是针法与灸法的总称,是将毫针根据一定的角度刺入体内,配合捻转、提插等方法刺激相应的穴位,从而实现临床治疗的目的。而推拿是指在人体上根据经络、穴位利用推、拿、捏、揉等手法进行治疗,但是针灸推拿在中风后偏瘫状态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较少。因此,该文以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为起点,分析针灸推拿在中风后偏瘫状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制定有效的措施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 针灸推拿 远期预后 应用效果
下载PDF
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痉挛状态60例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翠柳 《山西中医》 2011年第6期32-33,共2页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中风性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中风病偏瘫患者60例,予针刺疗法及养阴柔肝通络汤,治疗30天。比较治疗前后上下肢的痉挛Ashworth程度、肢体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上下肢Ashworth评级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上肢...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中风性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中风病偏瘫患者60例,予针刺疗法及养阴柔肝通络汤,治疗30天。比较治疗前后上下肢的痉挛Ashworth程度、肢体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上下肢Ashworth评级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上肢R=0.1644,P〈0.05;下肢R=0.1599,P〈0.05);上肢痉挛状态的运动功能评分治疗后平均提高48.1%(95%CI=35.5%~60.7%)。结论:针药结合能明显改善中风后痉挛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痉挛状态 养阴柔肝通络汤 针刺疗法
下载PDF
张智龙教授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经验及临证心得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沙 张智龙 《四川中医》 2014年第5期15-17,共3页
从重阳气,倡阳气虚衰,湿邪瘀阻为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之病机关键;阳根结,禀本病标取,根病治结为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之治疗法则;勤实践,善科研,创项腹针法为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之针法3个方面探析张智龙教授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经验总结及临... 从重阳气,倡阳气虚衰,湿邪瘀阻为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之病机关键;阳根结,禀本病标取,根病治结为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之治疗法则;勤实践,善科研,创项腹针法为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之针法3个方面探析张智龙教授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经验总结及临证心得,并列举典型验案阐述导师张智龙教授的学术观点及处方施术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医经验 名医 中风偏瘫痉挛状态
下载PDF
小六合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临床观察 被引量:4
12
作者 柳欢庆 《四川中医》 2016年第10期180-181,共2页
目的:观察小六合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小六合针法,对照组采用醒脑开窍针法,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痉挛程度、运动功能的变化。结果:... 目的:观察小六合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小六合针法,对照组采用醒脑开窍针法,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痉挛程度、运动功能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在Ashworth量表评分及Fugl-Meyer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小六合针法在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上优于醒脑开窍针法,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 小六合针法 醒脑开窍针法
下载PDF
针灸与中药结合康复训练的方法对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8
13
作者 普虹丽 《世界复合医学》 2020年第10期129-131,共3页
目的研究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实施针灸与中药结合康复训练联合治疗的应用疗效以及安全性评价。方法2018年6月—2019年6月选择60例该院所收治的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30例。参照组患者给予常... 目的研究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实施针灸与中药结合康复训练联合治疗的应用疗效以及安全性评价。方法2018年6月—2019年6月选择60例该院所收治的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30例。参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康复训练,实验组患者给予针灸与中药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方法。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患者的生活能力评分、肢体功能指标变化以及不良反应表现。结果①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有效率远高于参照组,有效率分别为100.00%,76.66%,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22,P=0.016)。②治疗前两组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相关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较之于参照组,实验组治疗后肢体功能指标评分、生活能力评分较高,分别为(71.69±5.24)分、(51.59±3.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10、12.239,P<0.001)。③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针灸与中药结合康复训练对于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患者身体恢复具有较强的疗效,治疗效果明显,患者的生活能力以及肢体功能指标评分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中药 康复训练 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 疗效 安全性 康复情况 联合治疗
下载PDF
眼针配合阴阳经取穴针刺治疗偏瘫痉挛状态临床观察 被引量:7
14
作者 赵志芬 吴凯旋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8年第3期494-496,共3页
目的:运用眼针疗法配合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以提高其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中风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组和治疗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用阴阳经取穴针刺法,治疗组在体针的基础上加用眼针疗法。结果:治疗组治疗中风偏瘫... 目的:运用眼针疗法配合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以提高其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中风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组和治疗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用阴阳经取穴针刺法,治疗组在体针的基础上加用眼针疗法。结果:治疗组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愈显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眼针结合阴阳经取穴针刺治疗中风偏瘫行之有效,疗效优于单纯阴阳经取穴针刺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偏瘫痉挛状态 眼针 阴阳经取穴 随机对照
下载PDF
张力平衡针法对痉挛性偏瘫患者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樊留博 王灵芝 马利中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2013年第5期552-553,共2页
脑卒中患者肢体肌肉痉挛常导致运动功能障碍,是阻碍其肢体功能恢复、回归社会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解除痉挛,尽快帮助患者度过痉挛期成为中风康复研究的重点。近年来,笔者采用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本... 脑卒中患者肢体肌肉痉挛常导致运动功能障碍,是阻碍其肢体功能恢复、回归社会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解除痉挛,尽快帮助患者度过痉挛期成为中风康复研究的重点。近年来,笔者采用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后痉挛状态患者肌电图H/Mmax的变化,初步探讨张力平衡针法对调控脊髓运动神经元活性、抑制肌紧张和肢体痉挛作用的深层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力平衡针法 偏瘫患者 脊髓运动 神经元兴奋性 痉挛 中风偏瘫痉挛状态 肢体功能恢复 运动功能障碍
下载PDF
针刺拮抗肌运动点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60例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顺 尚艳杰 +1 位作者 蔡玉顿 马程程 《黑龙江中医药》 2007年第6期44-44,41,共2页
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是中风偏瘫患者存在最常见的残障表现,也是治疗中最棘手的后遗症,笔者2004—12-2006—12月采用针刺拮抗肌运动点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中风偏瘫痉挛状态 运动点 拮抗肌 临床观察 治疗 针刺 中凤 偏瘫患者
原文传递
基于外关穴通经接气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状态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晓雷 王在东 +2 位作者 王秋妍 刘洋 张缙 《黑龙江中医药》 2018年第3期90-91,共2页
目的:研究基于外关穴通经接气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观察基于外关穴通经接气法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采用基于外关穴通经接气法配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30例,并与普通针刺配合本体感觉神... 目的:研究基于外关穴通经接气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观察基于外关穴通经接气法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采用基于外关穴通经接气法配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30例,并与普通针刺配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法)治疗30例相比较,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康复训练,治疗组采用基于外关穴通经接气法+康复训练。结果:治疗前后Ashworth痉挛评分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痉挛程度均有改善,治疗组更显著,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总效率(90.0%)高于对照组(7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前后ADL指数变化,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ADL指数明显提高。结论:本研究通过基于外关穴通经接气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状态的干预,此种方法优于普通针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关穴 通经接气法 中风后上肢痉挛状态
原文传递
中医综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36例临床观察
18
作者 严琴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15年第1期72-73,共2页
对中风偏瘫痪痉挛状态的患者给予中医综合康复疗法对其进行治疗,并对其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方法:选取自2014年8月至2015年2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中风偏瘫痪痉挛的患者共计36例,在征得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后对患者进行调查与研... 对中风偏瘫痪痉挛状态的患者给予中医综合康复疗法对其进行治疗,并对其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方法:选取自2014年8月至2015年2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中风偏瘫痪痉挛的患者共计36例,在征得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后对患者进行调查与研究。按照患者自身的治疗意愿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有12例患者,观察组有24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我院常规的现代康复训练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组则采用中医综合的康复训练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由护理人员对两组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康复效果进行观察与对比。结果:采用综艺综合康复疗法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对于痉挛状态改善的程度要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且患者的运动水平以及生活自理的能力均有着较大的提高。结论:中医综合康复疗法在对患者痉挛的状态进行改善的方面有着其独特的优势,且中西的抗复方法有着互补的特性,因此,建立综合康复的方案是十分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综合康复疗法 中风偏瘫痉挛状态 临床观察
下载PDF
“学经典,做临床”心得 古代中医文献有关“中风肢体痉挛”论述的学习心得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雨燕 麻虹 +1 位作者 王梅 付家兴 《黑龙江中医药》 2014年第4期4-4,共1页
肢体痉挛可见于多种疾病,尤其以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时出现的肢体痉挛最为难治,因其严重影响患者运动功能的提高,而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笔者试就古代中医文献有关肢体痉挛的论述进行了分析整理,以期为临床和科研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中风偏瘫痉挛状态 古代中医文献 肢体痉挛 临床医生 心得 学习 运动功能
原文传递
Effect of meridian sinew row needling combined with dermal needling on spasticity of post-stroke patients with upper limb hemiparalysis: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被引量:3
20
作者 韩淑凯 郝海燕 +3 位作者 刘风辉 李卿 李学飞 杨伟红 《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CSCD 2015年第1期13-18,共6页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meridian sinew row needling combined with dermal needling on spasticity of post-stroke patients with upper limb hemiparalysis. Methods Four hundred and eighty-eight cases of post-str...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meridian sinew row needling combined with dermal needling on spasticity of post-stroke patients with upper limb hemiparalysis. Methods Four hundred and eighty-eight cases of post-stroke patients with upper limb spasticit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t the ratio of 1: 1, the group of meridian sinew row needling combined with dermal needling (group A, 244 cases) and western medication group (group B, 244 cases). Coupled with rehabilitation, the patients in the group A were given meridian sinew row needling combined with dermal needling where five shu points were specifically selected, and three yang meridians of the hand were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with muscle region, and three yin meridians of the hand were treated with dermal needles; the patients in the group B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ation with piracetam injection and cerebroprotein hydrolysate included. Clinical efficacy was evaluated among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after three weeks of continuous treatment, and upper limb spasticity and motor functions were observed through modified Asworth Scale and FugI-Meyer Assessment Scale (FMA)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For Asworth Scale, group A was significantly superior to group B (3.04 ± 1.29 vs 3.88 ± 1.54, P〈0.05); for FMA scale, group A was also significantly superior to group B (48.67± 15.64 vs 42.96±14.72, P〈0.05); mitigations of motor status of upper limb joints in group A, such as remission of shoulder adduction (90.5%), pronation of forearm (70.7%), elbow joint flexion (73.1%), wrist joint flexion (80.9%) and finger flexion (88.1%), were superior to those of group B (70.0%, 60.0%, 61.9%, 57.4%, 63.2%, all P〈0.05). Conclusion Good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treatment with combined with dermal needling on spasticity of post-stroke patients with upper limb hemiparalysis is achie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ridian sinew row needling dermal needling spasticity upper limbs stroke sequelae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