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大豆新品种中黄30种植密度试验
被引量:4
- 1
-
-
作者
王瑞霞
石爱丽
崔海明
张扬
郭玉炜
胡颖
-
机构
承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
-
出处
《河北农业科学》
2013年第2期24-26,共3页
-
文摘
为了探索大豆新品种中黄30在承德地区的最佳种植密度,试验采用回归设计法,设种植密度18.0万、22.5万、27.0万、33.8万、36.0万和45.0万株/hm2计6个处理,对不同种植密度下的大豆病虫害发生情况和产量进行了分析;并对其种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建立了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在试验设定的密度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大豆虫食率、褐斑病率和紫斑病率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其中密度为22.5万株/hm2时,3种病虫害的发生率均最低,分别为0.4%、0.5%和0.1%;大豆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产量与种植密度的二次回归方程为Y=-2 731.425 9+358.902 2X-5.033 5X2。本研究条件下,密度为33.8万株/hm2时大豆产量最高,为3801.667 kg/hm2。
-
关键词
大豆
中黄30
种植密度
产量
回归分析
-
Keywords
Soybean
Zhonghuang 30
Planting density
Yield
Regression analysis
-
分类号
S565.1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大豆中黄30栽培密度研究
被引量:4
- 2
-
-
作者
黄玉锋
王康宁
-
机构
宁夏原种场
宁夏农业勘查设计院
-
出处
《宁夏农林科技》
2012年第4期8-9,共2页
-
文摘
对已通过国家审定的大豆品种中黄30,安排不同栽培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密度为27.0万株/hm2时大豆产量最高,为4 821.15 kg/hm2;其后产量高低的密度依次为25.5、24.0、21.0、28.5、22.5万株/hm2,可以看出,随着密度增加,产量开始时逐渐升高,在27.0万株/hm2时达到峰值,此后又逐渐降低。
-
关键词
大豆
中黄30
种植密度
产量
-
Keywords
Soybean
"Zhonghuang 30"
Planting density
Yield
-
分类号
S565.1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大豆新品种中黄30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1
- 3
-
-
作者
韦瑛
郭发祥
俞国基
-
机构
甘肃省武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
甘肃省武威市种子管理站
甘肃省武威市农作物良种繁育场
-
出处
《大豆科技》
2011年第4期59-60,共2页
-
基金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3-04)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007GB23260401)
-
文摘
针对大豆新品种中黄30的生物学特性,从种植密度、施肥量等主要农艺措施入手,在甘肃省武威市连续3年进行试验研究,总结出了一套亩产210~276.8公斤产量水平的高产栽培技术,对发展河西地区的大豆生产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
关键词
大豆
中黄30
栽培技术
-
分类号
S565.1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陕北地区大豆品种中黄30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1
- 4
-
-
作者
张强
樊晨
张明君
党蓓蕾
严亮
梁福琴
-
机构
延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
出处
《江西农业》
2017年第21期17-17,共1页
-
文摘
大豆品种中黄30具有高产、稳产的特性。根据陕北地区的气候与地形对大豆种植及产量的影响,筛选出中黄30适宜于陕北地区种植。基于此,总结出一套在陕北地区推广中黄30的高产栽培技术。
-
关键词
中黄30
栽培技术
陕北地区
-
分类号
S565.1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凤城市引种大豆新品种“中黄30”的栽培技术
- 5
-
-
作者
刘洪娟
樊萍
徐澜波
-
机构
凤城市爱阳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
出处
《科技创新导报》
2011年第14期122-122,共1页
-
文摘
大豆新品种"中黄30"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选育,平均生育期124天,株高63.8厘米,单株有效荚数48.1个,百粒重18.1克。为了提高我镇的大豆产量,提高农作物的经济效益我镇2009年起引种"中黄30"大豆新品种并获得成功。笔者依据引种经验针对引种"中黄30"大豆新品种的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探讨,为其他地区引种大豆"中黄30"提供了参考。
-
关键词
引种“中黄30”
栽培技术
要点
-
分类号
F2
[经济管理—国民经济]
-
-
题名不同种植密度耦合根瘤菌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 6
-
-
作者
连金番
赵志刚
罗瑞萍
姬月梅
郝吉兵
-
机构
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银川综合试验站
-
出处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16期109-111,共3页
-
基金
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银川综合试验站建设专项(编号:CARS-04)
-
文摘
为了探索适宜宁夏引黄灌区玉米间作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在玉米间作中黄30大豆采用2∶2行比模式下,研究大豆不同种植密度耦合根瘤菌拌种对中黄30产量及产量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间作中,不同处理间的大豆产量有明显差异,最高为1047.45 kg/hm^2;中黄30的产量与株高、有效荚数呈正相关,与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对中黄30适宜种植密度与产量进行回归分析发现,160000株/hm^2为最佳适宜种植密度;根瘤菌拌种对中黄30产量的提高有明显作用。
-
关键词
中黄30
密度
根瘤菌
产量
-
分类号
S565.104
[农业科学—作物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