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重丰中子核素^(237)Th的合成与鉴别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天梅 李宗伟 +4 位作者 袁双贵 徐树威 潘强岩 张学谦 王以好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40-43,共4页
用(n,2p)反应和快速化学分离方法以及根据母子体衰变关系首次合成和鉴别了新重丰中子核素237Th,测定其半衰期为(5.0±0.9)min。提出了一个从大量铀及干扰裂变产物中分离痕量钍的快速化学分离程序,并成功地... 用(n,2p)反应和快速化学分离方法以及根据母子体衰变关系首次合成和鉴别了新重丰中子核素237Th,测定其半衰期为(5.0±0.9)min。提出了一个从大量铀及干扰裂变产物中分离痕量钍的快速化学分离程序,并成功地用于新重丰中子核素237Th的合成和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重中子 钍237 溶剂萃取
下载PDF
丰中子核素^(238)Th的分离和鉴别 被引量:1
2
作者 熊兵 杨维凡 +4 位作者 袁双贵 马桃桃 李宗伟 徐岩冰 何建军 《同位素》 CAS 1999年第1期1-4,共4页
用60MeV/u18O离子轰击天然铀靶,通过多核子转移反应产生重丰中子新核素238Th。采用放射化学分离方法从铀和反应产物中分离钍,用HPGe探测器做γ单谱时间序列谱测量,在测得的Th样品的γ谱中观察到了238Th衰... 用60MeV/u18O离子轰击天然铀靶,通过多核子转移反应产生重丰中子新核素238Th。采用放射化学分离方法从铀和反应产物中分离钍,用HPGe探测器做γ单谱时间序列谱测量,在测得的Th样品的γ谱中观察到了238Th衰变子体238Pa的1060.5keVγ射线的生长和衰变。从而鉴别了新丰中子核素238Th,并确定其半衰期为(9.4±2.0)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子 化学分离 衰变 钍238
下载PDF
轻丰中子素 ̄(11)Li, ̄(14)Be和 ̄(17)B的三体动力学
3
作者 李楚良 段宜武 黄笃之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4-19,共6页
在任中洲、徐躬耦提出的三体模型~[1]基础上,对试探波函数进行了改进。利用关联密度函数研究了^(11)Li,^(14)Be和^(17)B的内部结构和粒子关联,定性地找到了支持中子晕结构的证据。
关键词 丰中子素 三体模型 锂11 铍14 硼17
原文传递
对重丰中子核区合成新核素的思考 被引量:2
4
作者 赵之正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1998年第1期10-14,共5页
分析了A>170质量区丰中子核素的产生、分离和鉴别过程,总结了在这一质量区用较轻中能重离子炮弹打重靶产生新核素的优点.提出了在在线同位素分离器上使用带有优良元素选择性的激光离子源和多层靶加气体传输系统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新核 核反应产额 同位分离器 中子
下载PDF
新重丰中子核素^239Pa的观测
5
作者 李宗伟 牟万统 +3 位作者 袁双贵 杨维凡 张学谦 于暹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2期705-708,共4页
以50MeV/u丰中子炮弹18O轰击天然铀靶,通过奇异的多核于转移反应产生了239Pa,用放射化学分离方法从复杂的反应产物中分离出Pa活性,借助于239Pa及其子体239U衰变的观察,鉴别了新重丰中子核素239Pa,... 以50MeV/u丰中子炮弹18O轰击天然铀靶,通过奇异的多核于转移反应产生了239Pa,用放射化学分离方法从复杂的反应产物中分离出Pa活性,借助于239Pa及其子体239U衰变的观察,鉴别了新重丰中子核素239Pa,并测定其半衰期为106±30min.同时,还发现了能量为522.0、562.0、638.5、681.0keV的239Pa的四条衰变γ射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子 多核子转移反应
下载PDF
团结拼搏奏凯歌 开拓创新结硕果——‘重质量丰中子新核素的合成、鉴别和研究’
6
《中国科技奖励》 2000年第2期24-26,共3页
关键词 重质量中子新核 合成 鉴别 研究
下载PDF
放射化学分离在新核素合成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局限性
7
作者 袁双贵 杨维凡 徐岩冰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3年第1期20-21,共2页
简单介绍了重丰中子区新核素合成和鉴别的技术路线,报告了放射化学分离在重丰中子新核素合成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局限性。
关键词 放射化学分离 合成 中子新核 核结构 生成机制 核物理学
下载PDF
元素分离样品中丰中子同位素弱γ活性探测 被引量:2
8
作者 张立 王积成 +5 位作者 赵进华 杨永峰 郑纪文 秦芝 张纯 郭天瑞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0期891-896,共6页
MPGeγ探测器的γ能量信号与4πEβ探测器的β射线能损信号符合后再与BGO探测的β+衰变的正电子湮灭511keVγ信号作反符合组成一种新的探测系统。该系统可使γ谱测量的康普顿本底下降约一个数量级。对缺中子同位素衰变... MPGeγ探测器的γ能量信号与4πEβ探测器的β射线能损信号符合后再与BGO探测的β+衰变的正电子湮灭511keVγ信号作反符合组成一种新的探测系统。该系统可使γ谱测量的康普顿本底下降约一个数量级。对缺中子同位素衰变γ射线的探测作强抑制的同时,丰中子同位素衰变γ射线的探测仍能保持相对单谱为(46±3)%的高效率。使用该系统对已被合成的丰中子核素208Hg的半寿命进行了一次新的测定。所得新的208Hg半寿命测定值41.5+min,与以往用放射化学母牛法给出的结果一致,测量误差有较大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子 EC+β^+衰变 半衰期 Γ探测
原文传递
核物理研究中的一个前沿领域──重丰中子区新核素的合成和鉴别
9
作者 袁双贵 张天梅 《物理》 CAS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0期591-594,共4页
叙述了远离稳定线新核素研究的重要意义。介绍了合成和鉴别重丰中子区新核素的技术路线。报告了我们的实验结果:在世界上首次合成和鉴别了两种重丰中子新核素185Hf和237Th,测定了它们的半衰期分别为3.5 0.6min和... 叙述了远离稳定线新核素研究的重要意义。介绍了合成和鉴别重丰中子区新核素的技术路线。报告了我们的实验结果:在世界上首次合成和鉴别了两种重丰中子新核素185Hf和237Th,测定了它们的半衰期分别为3.5 0.6min和5.0 0.9min,发现了一条能量为164.5 0.5keV的新 射线并指定为185Hf衰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 鉴别 同位 中子
原文传递
远离稳定线丰中子核素的合成和研究
10
作者 罗亦孝 《核物理动态》 CSCD 1995年第2期7-12,共6页
远离稳定线丰中子核素的合成和其衰变性质及核结构研究在过去几年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已成为原子核物理最为活跃的前沿领域之一.本文综述各质量区丰中子远离核的生成和鉴别,重点讨论丰中子远离核奇异衰变性质和核结构研究的重要进展... 远离稳定线丰中子核素的合成和其衰变性质及核结构研究在过去几年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已成为原子核物理最为活跃的前沿领域之一.本文综述各质量区丰中子远离核的生成和鉴别,重点讨论丰中子远离核奇异衰变性质和核结构研究的重要进展,并简要介绍丰中子远离校研究在天文物理学中的重要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离稳定线 中子 合成 鉴别 核衰变
原文传递
新丰中子核素^(208)Hg的发现
11
作者 张立 《核物理动态》 CSCD 1993年第2期5-8,共4页
新丰中子同位素^(208)Hg,首次从30MeV/u的^(12)C束轰击厚的天然铅靶反应产物中被鉴定出来,^(208)Hg的鉴别基于二步化学分离及γ活性分析,第一步,借助于在本工作中所发展起来的熔化靶装置和一种特殊的热色谱技术,实现了Hg元素产物高效、... 新丰中子同位素^(208)Hg,首次从30MeV/u的^(12)C束轰击厚的天然铅靶反应产物中被鉴定出来,^(208)Hg的鉴别基于二步化学分离及γ活性分析,第一步,借助于在本工作中所发展起来的熔化靶装置和一种特殊的热色谱技术,实现了Hg元素产物高效、高选择性的分离,第二步则是周期性的提取随着收集样品中的丰中子Hg同位素的β—衰变而生长起来的Tl元素,在提取的Tl样品中,观察到能量为2614.6keV、半衰期为191±10~4 50s的γ活性,它只能被指定为^(208)Hg的β—衰变子体^(208)Tl,将测得的^(208)Hg半衰期42±23 12min与理论预言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子 半衰期 同位 汞208
原文传递
我国重质量丰中子新核素的合成、鉴别和研究实现重要突破
12
作者 袁双贵 《中国基础科学》 2000年第4期25-28,共4页
本文叙述了远离β稳定线新核素尤其是重质量丰中子新核素合成和研究的重要意义,介绍了合成和鉴别的技术路线,报告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 重质量中子新核 合成 鉴别 中国
原文传递
60MeV/u^(18)O离子同天然铀反应钍的放化分离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维凡 袁双贵 +4 位作者 马桃桃 熊兵 徐岩冰 李宗伟 何建军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2-117,共6页
用1-苯基-3-甲基-4-苯甲酰基吡唑啉酮-5(PMBP)作萃取剂,234Th为示踪剂,对在HNO3介质中用PMBP-苯萃取钍的条件实验进行了研究。在条件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从中能18O离子照过的天然铀样品中简便、... 用1-苯基-3-甲基-4-苯甲酰基吡唑啉酮-5(PMBP)作萃取剂,234Th为示踪剂,对在HNO3介质中用PMBP-苯萃取钍的条件实验进行了研究。在条件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从中能18O离子照过的天然铀样品中简便、快速地分离钍的化学流程。钍样品的Y射线谱显示该流程能去除绝大多数产物元素,特别是U、Ce和I的沾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分离 中子新核 γ线谱 多核子转移反应 纯化 放射性同位 天然铀靶 氧18离子
下载PDF
现代应用物理系的原子核结构实验研究简介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胜江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1999年第1期16-22,共7页
对近年来清华大学现代应用物理系开展的原子核结构实验研究的情况作了介绍,着重对所研究过的核高自旋态(包括个别核的低自旋态)结构特性进行了简述.
关键词 高自旋态 核结构 中子 实验研究
下载PDF
Production Cross-section of ^(236)Th in Interaction of ^(238)U with 60 MeV/u ^(18)O Ions
15
作者 Yang Weifan, Xu Yanbing, Yuan Shuanggui, Niu Yanning and Ding Huajie 《近代物理研究所和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实验室年报:英文版》 2004年第1期46-46,共1页
Identification of new isotopes below argon completed by Artukh et al and the synthesis of new heavy neutron-rich nuclides at the GSI demonstrated that the multi-nucleon transfer reactions are a very suitable tool for ... Identification of new isotopes below argon completed by Artukh et al and the synthesis of new heavy neutron-rich nuclides at the GSI demonstrated that the multi-nucleon transfer reactions are a very suitable tool for the production of new neutron-rich nuclides. The results of the synthesis and identification for new heavy neutron-rich isotopes 208-209Hg, 239pa, 186Hf and 238Th at IMp show also multi-nucleon transf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能重离子 相互作用 生产 中子同位 多核子转移反应 中子 电子 鉴定结果
下载PDF
208Hg鉴别
16
作者 张立 靳根明 +9 位作者 赵进华 杨维凡 杨永峰 赵之正 郑纪文 孙秀荣 工积成 李宗伟 秦芝 郭光辉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96-301,共6页
本文较详细地描述了新丰中子核素208Hg的鉴别及半衰期测定程序.208Hg的鉴别采用了二步离线化学分离:第一步是基于热色谱原理的高效、高选择性的Hg产物收集,第二步是周期性地提取生长起来的T1.在提取的T1样品中观察... 本文较详细地描述了新丰中子核素208Hg的鉴别及半衰期测定程序.208Hg的鉴别采用了二步离线化学分离:第一步是基于热色谱原理的高效、高选择性的Hg产物收集,第二步是周期性地提取生长起来的T1.在提取的T1样品中观察到半衰期约3min的2614.6keVγ活性.该γ活性可归结为由208Hgβ-衰变而生长起来的208T1的衰变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子 化学分离 鉴别 汞208
原文传递
活性靶技术熔合截面测量极限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季炼程 张宁涛 +1 位作者 林炜平 唐晓东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9-126,共8页
天体环境中丰中子核素熔合反应率对研究中子星表面超级暴现象的点火机制有重要意义。由于次级束流强过低,无法使用传统固体靶实验技术测量垒下熔合反应截面。活性靶技术的发展为垒下丰中子核素熔合反应截面的测量提供了可行的途径。基于... 天体环境中丰中子核素熔合反应率对研究中子星表面超级暴现象的点火机制有重要意义。由于次级束流强过低,无法使用传统固体靶实验技术测量垒下熔合反应截面。活性靶技术的发展为垒下丰中子核素熔合反应截面的测量提供了可行的途径。基于Geant4模拟详细地分析了多重采样电离室(MUSIC)与时间投影室(TPC)两种活性靶探测器中熔合反应与弹性散射的运动学性质,给出了4种熔合反应鉴别判据,并且计算了由这些判据误判引起的熔合截面系统误差。在Ecm=13.6 Me V时,MUSIC与TPC的弹性散射误判截面分别为0.5 mb和2.9×10^(-3)mb,都远小于此时熔合截面(877 mb)。在垒下,MSUIC的熔合截面系统误差已经超出实验测量要求,而TPC能够进行实验测量的能量可以降低至Ecm=4.7 Me 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靶 熔合反应 弹性散射 GEANT4 中子
原文传递
Competition between collective oblate rotation and non-collective prolate K isomerism in neutron-rich tungsten isotopes 被引量:5
18
作者 JIAO ChangFeng SHI Yue +2 位作者 XU FuRong SUN Yang WALKER P M 《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 SCIE EI CAS 2012年第9期1613-1617,共5页
Recent experiments open up the possibility to investigate oblate rotation-aligned states and prolate high-K isomers in neutron-rich tungsten isotopes.In the present work,we perform the projected-shell-model calculatio... Recent experiments open up the possibility to investigate oblate rotation-aligned states and prolate high-K isomers in neutron-rich tungsten isotopes.In the present work,we perform the projected-shell-model calculations for A ~ 190 tungsten nuclei.The 190 W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experimental data.The observed 8 + isomer is assigned as a two-quasiproton K π = 8 + configuration.Low-lying high-K four-quasiparticle states are predicted.Of particular interest is the prediction of the K π = 20 + state in 190,192 W,which may form a long-lived spin trap.In competition with the prolate high-K states,rotational alignment leads to near-yrast collective oblate ro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late and oblate shapes ISOMERS rotational alignment projected shell model
原文传递
Increased rigidly triaxial deformations in neutron-rich Mo, Ru isotopes
19
作者 WuYang Liang ChangFeng Jiao +1 位作者 FuRong Xu XiMing Fu 《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9期59-63,共5页
Pairing-deformation-frequency self-consistent cranking Woods-Saxon model is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triaxiality in the ground states of the neutron-rich even-even Mo, Ru isotopes. Deformation evolutions and transi... Pairing-deformation-frequency self-consistent cranking Woods-Saxon model is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triaxiality in the ground states of the neutron-rich even-even Mo, Ru isotopes. Deformation evolutions and transition probabilities have been studied, giving the triaxial shapes in their ground states. The kinematic moments of inertia have been calculated to illustrate the gradually rigid deformation. To understand the origin of the asymmetry shape in this region, we analyze the evolution of single-particle orbits with changing 3, deformation. The present calculations reveal the importance of the triaxial deformation in describing not only static property, but also rotational behaviors in this mass region, providing significant probes into the shell structure arou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 deformation transition probability moments of inertia
原文传递
Nuclear uncertainties in the s-process simulation 被引量:2
20
作者 ZHANG YouJin CHEN YongShou +3 位作者 GUO JianYou HOU SuQing LI ZhiHong SHI JianRong 《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 SCIE EI CAS 2013年第5期859-865,共7页
The heavy elements in the Universe are formed during the s- and r-processes mainly in AGB stars and supernovae, respectively. Simulation of s- and r-nucleosynthesis critically depends on the neutron capture and weak d... The heavy elements in the Universe are formed during the s- and r-processes mainly in AGB stars and supernovae, respectively. Simulation of s- and r-nucleosynthesis critically depends on the neutron capture and weak decay rates for all the nuclei on the reaction chain. The present work analyzes systematically the neutron capture rates (cross sections) for the s-process nuclei, including ~3000 rates on ~200 nuclei. The network calculations for the constant temperature s-process have been performed using the different data sets selected as the nuclear inputs to investigate the uncertainties in the predicted s-abundances. We show that the available cross sections of neutron capture on many s-process nuclei still carry large uncertainties, which lead to low accuracy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s-process isotope abundances. We analyze the neutron capture cross section data for the same unique isobar nucleus accorded by year from previous work. Such an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s-process has been studied for more than fifty years and there exist two research stages around 1976 and 2002, respectively. The needs and opportunities for future experiments and theoretical tools are highlighted to remove the existing shortcomings in the neutron capture ra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CLEOSYNTHESIS neutron capture reaction S-PROCESS nuclear reaction network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