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宋代丰利渠古引水位探讨泾河水量变化趋势
1
作者 刘振和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5-8,共4页
根据宋代丰利渠引泾自流灌溉引水位,经实地考察测算,结合当代水文资料分析,估算出宋代径河入冬10、11月平均流量和年平均流量均为320m3/s左右,而20年代有水文记载以来则分别减少到62m3/s和63.6m3/s,揭... 根据宋代丰利渠引泾自流灌溉引水位,经实地考察测算,结合当代水文资料分析,估算出宋代径河入冬10、11月平均流量和年平均流量均为320m3/s左右,而20年代有水文记载以来则分别减少到62m3/s和63.6m3/s,揭示出泾河水量随着历史发展有显著衰减趋势。形成这种情况的大背景是“中国中纬度地带气候暖干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丰利渠 水位 径流量 泾河 变化
下载PDF
陕西泾阳北宋丰利渠口发现石刻水尺 被引量:3
2
作者 秦建明 赵荣 杨政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7期86-93,共8页
1885年底,陕西省文物局委派秦建明,并邀请西北大学赵荣及杨政,对历代引泾工程遗址进行考古调查。调查中,在被标明为明代“通济渠”渠口处,发现石刻文字。经过刷洗辨识,见到上下有方格状刻划,证实为一处古代石刻水尺。继而在附近又发现... 1885年底,陕西省文物局委派秦建明,并邀请西北大学赵荣及杨政,对历代引泾工程遗址进行考古调查。调查中,在被标明为明代“通济渠”渠口处,发现石刻文字。经过刷洗辨识,见到上下有方格状刻划,证实为一处古代石刻水尺。继而在附近又发现一处。调查分析表明,该渠实为北宋所修丰利渠,原标明代通济渠系误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丰利渠 水尺 北宋 通济渠 渠底 石刻文 测水 都江堰 径河 调查分析
原文传递
元代前期泾渠灌溉面积考证 被引量:1
3
作者 吴宏岐 《唐都学刊》 1998年第2期39-39,共1页
元代前期泾渠灌溉面积考证吴宏岐《元史》卷六五《河渠志》载有两条泾渠灌溉亩数的资料,其一是:“英宗至治元年十月,陕西屯田府言:自秦汉至唐宋,年例八月差使水户,自泾阳县西仲山下载河筑洪堰,改泾水入白渠,下至泾阳县北白公斗... 元代前期泾渠灌溉面积考证吴宏岐《元史》卷六五《河渠志》载有两条泾渠灌溉亩数的资料,其一是:“英宗至治元年十月,陕西屯田府言:自秦汉至唐宋,年例八月差使水户,自泾阳县西仲山下载河筑洪堰,改泾水入白渠,下至泾阳县北白公斗,分为三限,并平石限,盖五县分水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前期 灌溉面积 泾渠 历史地理研究 《元史》 吴宏岐 《金史》 丰利渠 陕西师范大学 《元和郡县图志》
下载PDF
"论引泾"的启示
4
作者 秦三民 《陕西水利》 2005年第1期44-45,共2页
近读水利先驱李仪祉先生八十多年前撰写的『论引泾』,对其『效古、求实、创新、敬业』之论感怀至深,实当倡之. 『论引泾』开篇云:『引泾之事非创于今,乃吾陕历史最古最有荣誉之事.……泾渠之沿革由秦及今凡大变更者七:曰郑渠、曰白渠、... 近读水利先驱李仪祉先生八十多年前撰写的『论引泾』,对其『效古、求实、创新、敬业』之论感怀至深,实当倡之. 『论引泾』开篇云:『引泾之事非创于今,乃吾陕历史最古最有荣誉之事.……泾渠之沿革由秦及今凡大变更者七:曰郑渠、曰白渠、曰丰利渠、曰王御史渠、曰广惠渠、曰通济渠、曰龙洞渠.其灌田之效有大者,有小者.今处科学昌明、工业竞进之时代,古人之所未及者,且须图创发之.矧古人已有过去之成绩,而不能恢复之,庸非可耻?故吾辈宁至可以郑渠之最大之效自期,不愿以广惠、通济等渠故步自封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洞渠 先驱 水利 丰利渠 白渠 径河 渠口 李仪 建设者 渭北
下载PDF
从郑国渠到泾惠渠 被引量:2
5
作者 叶遇春 《古今农业》 1990年第2期55-61,共7页
从郑国渠到泾惠渠的历史,是我国西北地区2200年来与自然斗争发展农田水利的缩影。工程建设屡经兴废,有其自然因素,也与当时的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管理经验逐代传播,对陕西省以至我国旱作地区的灌溉管理影响深远。研究郑国渠到泾惠渠的历... 从郑国渠到泾惠渠的历史,是我国西北地区2200年来与自然斗争发展农田水利的缩影。工程建设屡经兴废,有其自然因素,也与当时的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管理经验逐代传播,对陕西省以至我国旱作地区的灌溉管理影响深远。研究郑国渠到泾惠渠的历史,对于弘扬我国古代水利建设成就,为编纂《泾惠渠志》积累历史资料,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泾惠渠 灌溉管理 三白渠 灌溉面积 丰利渠 六辅渠 渠道断面 石川河 历史资料 渠系工程
下载PDF
五千年文明是一部治水的历史 被引量:1
6
作者 周魁一 《中国三峡建设》 2009年第10期5-13,共9页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首先是水和土。水土是社会和自然的根本,于是古人认为,有了水土资源,"天地以成,群物以生,国家以宁,万事所平"(《韩诗外传》)。而由于所处地理纬度、地形和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水土资源的分布很不均衡,...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首先是水和土。水土是社会和自然的根本,于是古人认为,有了水土资源,"天地以成,群物以生,国家以宁,万事所平"(《韩诗外传》)。而由于所处地理纬度、地形和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水土资源的分布很不均衡,需要借助于人为的努力,以调节、改善水资源和水环境,于是产生了水利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资源 水则碑 《韩诗外传》 水利科学 丰利渠 地理纬度 基础资源 水转连磨 张九钺 曹冲称象
下载PDF
从郑国渠到泾惠渠(续) 被引量:1
7
作者 叶遇春 《古今农业》 1991年第1期44-50,共7页
王御史渠王御史渠属郑国渠的第四代工程,仅是渠首迁移,渠道工程未变。渠首工程建成后五十余年,元朝为明所代,灌溉管理,无多建树。《陕西通志》记载,元武宗“至大元年,王琚为西台御史建言:于丰利渠上更开石渠五十一丈,阔一丈,深五尺,积... 王御史渠王御史渠属郑国渠的第四代工程,仅是渠首迁移,渠道工程未变。渠首工程建成后五十余年,元朝为明所代,灌溉管理,无多建树。《陕西通志》记载,元武宗“至大元年,王琚为西台御史建言:于丰利渠上更开石渠五十一丈,阔一丈,深五尺,积一十五万三千工,每方一尺为一工。自延祐元年兴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泾惠渠 御史渠 灌溉管理 渠道工程 灌区管理 丰利渠 渠道断面 陕西通志 灌溉面积 王琚
下载PDF
古代水利遗存
8
《文博》 1997年第3期81-84,88,共5页
陕西是中国古代水利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据考古资料,早在龙山时代就出现了水井,在秦咸阳城的西隅,则发现各式水井百余口.据文献记载,至迟到西周,关中地区就已出现了稻田和陂池.目前,全省共发现战国至清代的水利遗存上百处,主要分布于关... 陕西是中国古代水利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据考古资料,早在龙山时代就出现了水井,在秦咸阳城的西隅,则发现各式水井百余口.据文献记载,至迟到西周,关中地区就已出现了稻田和陂池.目前,全省共发现战国至清代的水利遗存上百处,主要分布于关中和陕南地区.内容包括引水灌溉的渠首、渠道和运河、陂池、防洪堤坝等遗址、建筑以及反映引水灌溉、水运、水文的碑刻、摩崖等从而为陕西古代水利的研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水利 遗址 水利工程 丰利渠 引水灌溉 秦汉时期 拦河大坝 水文题刻 文物保护单位 水利开发
下载PDF
对郑国渠淤灌“四万余顷”的新认识 被引量:6
9
作者 昌森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7年第4期193-198,共6页
对郑国渠淤灌“四万余顷”的新认识昌森《史记·河渠书》与《汉书·沟洫志》都记有秦修郑国渠的灌溉面积,即“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把它折成市亩有两种观点,一是以秦汉时一大亩等于0.69市亩计,折今280万市亩。二是... 对郑国渠淤灌“四万余顷”的新认识昌森《史记·河渠书》与《汉书·沟洫志》都记有秦修郑国渠的灌溉面积,即“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把它折成市亩有两种观点,一是以秦汉时一大亩等于0.69市亩计,折今280万市亩。二是以一小亩等于0.288市亩计,折今115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国渠 引浑淤灌 实际灌溉面积 司马迁著《史记》 受水面积 《汉书》 丰利渠 史记·河渠书 新认识 俞正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