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丰富的痛苦
1
作者 劳思琪 元元(图) 《中学生百科》 2023年第29期42-44,共3页
痛苦不是什么肉眼可视之物,而是深藏于人心的感受。在时间长河中,不同时代、不同境遇下的人的痛苦各不相同。在名为“痛苦”的不可计数的记忆碎片中,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家国哀叹,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沧桑... 痛苦不是什么肉眼可视之物,而是深藏于人心的感受。在时间长河中,不同时代、不同境遇下的人的痛苦各不相同。在名为“痛苦”的不可计数的记忆碎片中,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家国哀叹,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沧桑苦涩,也有“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人生失意。曾经闪耀的生命在须臾一生中所承担的一桩桩痛与苦,大多散佚于时间的深流。像你我这般后来者,被时空隔绝在无形的墙外,只能偶然听到一声幽幽的叹息或低泣。而在这世界上,能够为人类遥远的哭声与叹息敞开门扉、供它们穿行而过的,是语言和文字所建构的特殊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碎片 丰富的痛苦 家国
原文传递
丰富和丰富的痛苦——论穆旦及其诗作
2
作者 刘艳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62-74,共13页
穆旦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的"探险者",也是五六十年代英俄浪漫派译诗的集大成者。穆旦在诗的思维、诗的艺术的现代化,而且在诗的语言的现代化方面,都跨出了现代新诗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穆旦是最富有探险牺牲精神... 穆旦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的"探险者",也是五六十年代英俄浪漫派译诗的集大成者。穆旦在诗的思维、诗的艺术的现代化,而且在诗的语言的现代化方面,都跨出了现代新诗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穆旦是最富有探险牺牲精神和受难品格的诗人,在丰富和丰富的痛苦当中,深切感受生命的孤独和存在的焦虑。更以超人的才华和远见卓识,深切关注着国人的实际生存状况和社会的苦难,其思考和表现的力度与深度,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都具备一种思维和艺术实践的现代转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穆旦“新诗现代化” 丰富的痛苦
原文传递
西方文学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的价值演变——论钱理群《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的东移》的学术范式
3
作者 李疏桐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20年第1期442-451,共10页
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正面临视野狭窄、方法论短缺的危机。如何打破简单化的单一作家作品研究困境,获得新的思路、视角,发掘研究的深度与生命力,是我们密切关注的问题。这需要我们跳出以往只针对文学作品现象、作家思想流派的研究模式... 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正面临视野狭窄、方法论短缺的危机。如何打破简单化的单一作家作品研究困境,获得新的思路、视角,发掘研究的深度与生命力,是我们密切关注的问题。这需要我们跳出以往只针对文学作品现象、作家思想流派的研究模式,用一种学术史的眼光,将优秀研究者的学术范式纳入研究的对象,从而拓展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当代文学研究 堂吉诃德 文学形象 中国现代文学 学术范式 钱理群 哈姆雷特 丰富的痛苦
原文传递
两间余一卒:论钱理群的“中间物”意识
4
作者 孙晓忠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9-86,共8页
钱理群的“历史中间物”意识和理论来自鲁迅,他继承和转化了这一意识和理论:精神主体的“中间物”意识体现“在而不属于”和“我也在其中”的主体相互性;作为文学史研究方法的“典型现象法”也是“中间物”意识的体现,“典型现象法”是... 钱理群的“历史中间物”意识和理论来自鲁迅,他继承和转化了这一意识和理论:精神主体的“中间物”意识体现“在而不属于”和“我也在其中”的主体相互性;作为文学史研究方法的“典型现象法”也是“中间物”意识的体现,“典型现象法”是以现象为中介的文学史研究的“中间物”方法论;身份“中间物”意识则表现为思想者、精神界战士等多重身份的矛盾纠葛。所有这些矛盾性和双重性都体现在他重要的两部著作《心灵的探寻》和《丰富的痛苦》中,也决定了钱理群在二十世纪中国思想中的独特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理群 历史中间物 典型现象法 《心灵的探寻》 丰富的痛苦
下载PDF
“说”与“不说”之间——《记念刘和珍君》言说艺术略赏 被引量:1
5
作者 孙文辉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0-52,共3页
本文以“说”与“不说”为切入口,用文本细读的方法逐段逐层地梳理了《记念刘和珍君》中跌宕起伏的言说脉动:肇始于未说,继而欲写而又痛感无用,继而开说却无话可说,继而回忆、控诉直至令人窒息的沉默,继而还要说渐至“何所道”,... 本文以“说”与“不说”为切入口,用文本细读的方法逐段逐层地梳理了《记念刘和珍君》中跌宕起伏的言说脉动:肇始于未说,继而欲写而又痛感无用,继而开说却无话可说,继而回忆、控诉直至令人窒息的沉默,继而还要说渐至“何所道”,终至于说过而说不出话。透过这般曲折丰富的言说之难,鲁迅遂将一己的沉痛、愤懑、悲哀、绝望、崇敬、振作之情充分述说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说 言说困境 丰富的痛苦
下载PDF
另一种叙事:影像中的1946~1949 被引量:2
6
作者 韩振华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70-72,共3页
在一种"庶民史观"的折射下,关于中国1946~1949年的影像叙事是丰富多彩的。在传奇化故事的外衣之下,这些影像向我们呈现了当时普通人心灵中的"丰富,以及丰富的痛苦"(穆旦语)。浮世的悲欢与深沉的生存反思杂糅在一起... 在一种"庶民史观"的折射下,关于中国1946~1949年的影像叙事是丰富多彩的。在传奇化故事的外衣之下,这些影像向我们呈现了当时普通人心灵中的"丰富,以及丰富的痛苦"(穆旦语)。浮世的悲欢与深沉的生存反思杂糅在一起,使得这一时期的电影杰作成为直至今日仍无法超越的影像经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叙事 庶民史观 丰富的痛苦
下载PDF
学人素描
7
《社会科学论坛》 2020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钱理群,北京大学教授。1939年生于重庆,1960年大学毕业后曾在贵州安顺从教18年,1978年考取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在中文系任教,主要从事20世纪中国文学史、思想史和知识分子精神史研究,已出版《心灵的探寻》《丰富的痛苦》《生命的... 钱理群,北京大学教授。1939年生于重庆,1960年大学毕业后曾在贵州安顺从教18年,1978年考取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在中文系任教,主要从事20世纪中国文学史、思想史和知识分子精神史研究,已出版《心灵的探寻》《丰富的痛苦》《生命的沉湖》《学魂重铸》《爝火不息》《我的精神自传》等数十种著作。曾在《社会科学论坛》发表《<新语文读本>: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个未完成的过程》(2007年第3期);《走近真实的郭小川--<郭小川全集>出版座谈会纪实》(2000年第3期,与邵燕祥合著)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小川 邵燕祥 出版座谈会 精神自传 钱理群 丰富的痛苦 知识分子精神史 贵州安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