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但以意取,不问真似——董其昌臆造性临摹观管窥
1
作者 郑长华 王非 《中国美术研究》 2023年第3期128-135,共8页
晚明时期的书法不仅形成了浪漫主义的变革书风,在临摹经典的观念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董其昌在临摹古代经典上,是一名英明的创始者,他丰富了之前单一的临摹观念,开拓了临古的视野。在晚明这个尚奇的时代,以董其昌为首的书法家们在临摹... 晚明时期的书法不仅形成了浪漫主义的变革书风,在临摹经典的观念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董其昌在临摹古代经典上,是一名英明的创始者,他丰富了之前单一的临摹观念,开拓了临古的视野。在晚明这个尚奇的时代,以董其昌为首的书法家们在临摹中,对自我的追求已经超越了对传统的恪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其昌 臆造性临摹观 书风呈现 后世影响
原文传递
祝允明书法临摹观
2
作者 张飞 《中国书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192-210,共19页
本文通过考察吴门书派先导徐有贞、李应祯等人对祝允明书学思想的影响,从而了解祝允明复古思想的确立与来源。在复古与崇古思潮的引导下,祝允明于书无所不学,使得临帖范围极为广博。笔者继而试图将他临帖的方法与模式作一一推演,期以深... 本文通过考察吴门书派先导徐有贞、李应祯等人对祝允明书学思想的影响,从而了解祝允明复古思想的确立与来源。在复古与崇古思潮的引导下,祝允明于书无所不学,使得临帖范围极为广博。笔者继而试图将他临帖的方法与模式作一一推演,期以深入而全面地了解祝允明书法临摹观,并以此来探究其中的书学价值与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祝允明 复古临帖 临摹观
原文传递
临摹贵似 自运宜变——论吴荣光的书法临摹创作观念
3
作者 周利锋 《美术学报》 2017年第5期68-73,共6页
吴荣光的书法在清代有较大影响,他的书画收藏及相关研究享名一时。然而当今学界对其研究却付诸阙如,本文是关于吴荣光书法临摹及创作观念的专题探讨。书法临摹和创作观念会因人而异,也会跟随时代而变化。吴荣光提出"临摹贵似,自运... 吴荣光的书法在清代有较大影响,他的书画收藏及相关研究享名一时。然而当今学界对其研究却付诸阙如,本文是关于吴荣光书法临摹及创作观念的专题探讨。书法临摹和创作观念会因人而异,也会跟随时代而变化。吴荣光提出"临摹贵似,自运宜变"的观念既是乾嘉学派学风使然,更有超越时人的独到见解。吴荣光的临摹创作观念充满了辩证统一的哲学道理,对我们当下科技进步影响下的书法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荣光 临摹观 创作 形似 神似
原文传递
书法临摹略谈——以八大山人为例
4
作者 马学义 《中国书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145-151,共7页
"临摹"是一个历时性概念,大致经历了"刻意摹古""入古出今"到"六经注我"三种观念的变化。从个体学习过程来看,对书法定位不同,也会有不同的临摹观。八大山人经历了儒生、文人到画家的身份变化,... "临摹"是一个历时性概念,大致经历了"刻意摹古""入古出今"到"六经注我"三种观念的变化。从个体学习过程来看,对书法定位不同,也会有不同的临摹观。八大山人经历了儒生、文人到画家的身份变化,临摹出现了基础性临摹、综合性临摹和融合性临摹的差异。讨论古代书法临摹观,可以启发当代基础书法教学、书法专业教育和书法家创作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大山人 临摹观 刻意摹古 入古出今 六经注我
原文传递
张大千写生观研究
5
作者 周芳利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11期14-18,共5页
张大千绘画观念中独特的临摹观来自李瑞清书法“双钩法”的学习方式,其写生观与临摹观一脉相承,是以古人笔墨写当下之山水。张大千试图将古人原汁原味的笔墨程式贯注进画家的写生过程中。面对当时画坛追求“独创性”绘画风格的潮流,张... 张大千绘画观念中独特的临摹观来自李瑞清书法“双钩法”的学习方式,其写生观与临摹观一脉相承,是以古人笔墨写当下之山水。张大千试图将古人原汁原味的笔墨程式贯注进画家的写生过程中。面对当时画坛追求“独创性”绘画风格的潮流,张大千认为绘画技法本身仅是表达意义的工具,而非画家具有“创造性”的决定性因素。他将中国画技法的发展历程加以梳理,形成一个前后相继的庞大传承体系,其目的在于重建中国画技法的意义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大千 临摹观 写生
下载PDF
印风开拓与书法临摹——以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为例
6
作者 李毅华 《中国书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173-179,共7页
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三位开拓印风的篆刻大师临摹碑帖各有路径。邓石如客梅家临摹碑刻,为其"印从书出"做了充足的准备,并且首倡长锋羊毫的书写性;赵之谦临摹北碑尤重取势和书写意趣,并旁及砖瓦、铭文等,进而印外求印,大量... 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三位开拓印风的篆刻大师临摹碑帖各有路径。邓石如客梅家临摹碑刻,为其"印从书出"做了充足的准备,并且首倡长锋羊毫的书写性;赵之谦临摹北碑尤重取势和书写意趣,并旁及砖瓦、铭文等,进而印外求印,大量运用魏碑体刊刻边款并开创阳刻;吴昌硕临摹《石鼓文》经历了由"尚形"到"得气"的嬗变,更从中体味虚实关系、金石气息,进而"得气忘形",直接形成高浑苍劲的印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风开拓 书法临摹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